
有关月亮的表达孤寂之情的诗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琵琶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表达内心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
无言独上西楼,月似钩。
寂寞梧桐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
含有“月”字的诗句,表达了喜爱之情一句,表达了旅途中的愁苦之情一句,表达了孤寂之情一句
上片写行程之劳。
突兀,既显空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大。
“山一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
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
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
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
其实就是说,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
“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
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
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
“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
“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
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
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
换头写景,“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
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
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
“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
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
“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
“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
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
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
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
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
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这都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
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
其一、上一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
其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
“‘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
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
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
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
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
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
其三、上一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
“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和温馨。
其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
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从小处落笔,内敛到“我”这一帐。
重在写内,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的内心感受。
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
表达孤寂忧愁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形容“孤独”的诗句有哪些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