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大山秀美的句子
1.苍翠的群重重叠叠,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汹湃,雄伟壮丽.2.朦胧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3.山有雄壮的风采,山也有朴素的品格。
山豪迈,山也俊秀。
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
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又平淡无奇。
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惧怕任何压力,但平素却显得和蔼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
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因为有山,城市才缘依环绕。
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4.人在山顶,你会觉得山再巍峨,人也能把它征服,而此时的山正默默无闻地向你展示,不远处它的伙伴比它更壮观。
人在山谷,常会感叹山高不可攀,而此时的山却悄然无声向你披露,很多人正从它的峰头悠然而下。
5.山虽无言,然非无声。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涛,是山对肆虐狂风之抗议;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对流逝岁月之记录。
6.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
这是山给予我的厚重酬报。
我对于门前的山,仿佛读懂了李白与敬亭山,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情感。
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连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
“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
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
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从头迈步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
“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从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吗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
前一句写山。
“苍山”即青山。
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
“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
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形象地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精警之至
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篇幅虽短,“份量”很重。
它使人在获得强烈感染的同时,欣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真正的诗。
编辑本段词作赏析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关上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
1月15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的正确路线。
19日,红军离开遵义。
20日,翻越了娄山关,进军川南,计划与在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创立根据地。
28日,根据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役。
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
博古讥讽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认真总结了土城战役的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
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再克娄山关,2月28日重占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两个师,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当日,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娄山关战斗虽然胜利了,革命却暂时受阻,所以全词明显地有些悲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
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
”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全词不长,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说的“以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
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
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
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
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
此情此景,不要说作者,就连读者看到“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一句时也会变得心情沉郁。
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
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
最后二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写的又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传递给读者这样的印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
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猎猎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
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
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
”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曾经亲临娄山关战斗的作家成仿吾回忆说:“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
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蹄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的景象。
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
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
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有什么形容祁连山的句子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答:从触觉、听觉和视觉方面进行了描写。
触觉方面,写了西风凛冽;听觉方面,写了飞雁鸣叫,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视觉方面,写了天空、冷霜、晨月。
形容我喜欢你但不知道你洗不喜欢我的古文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语出:《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上堂:见之时,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 原为佛家禅林用语。
本意指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形容残春的景象,现多比喻一方有意、一方无情。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原出自《续传灯录》卷二十九“龙门佛眼远禅师”中。
这里的“落花”是“有意随流水”,而“流水”却是“无情恋落花”。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写法,把落花和流水之间的关系写得十分贴切,一个“有意”,一个“无情”。
也用以比喻男女之间应互相爱慕,不能“一头热”。
古人把“落花”和“流水”写入诗词中屡见不鲜,如储光羲的《江南曲》中,有“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司空曙的《题鲜于秋林园》中,有“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李煜的《浪淘沙》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等。
当然根据所用的地方不同,也有不同的解释 。
描写山的雄伟壮阔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踪灭。
(柳宗元:《江) 2.白日依山尽,黄海流。
(王之涣:《登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1.山岭崎岖水渺茫,横空雁阵两三行。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残阳如血出自哪一首
出自:《忆秦娄》 原文: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思
第一句:莫说娄真的像钢铁般,而今我们硬是从关头跨越过去了。
第:山势起伏好像无边无际的翻腾着的大海波涛,落山的太阳宛如殷红的鲜血。
词《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①]: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
[讲解]: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连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
“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
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
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从头迈步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
“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从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吗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
前一句写山。
“苍山”即青山。
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
“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
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形象地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精警之至
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篇幅虽短,“份量”很重。
它使人在获得强烈感染的同时,欣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真正的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夸张)和(比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是: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真使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
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用了夸张,用来形容庐山瀑布的落差气势的。
唐朝的1尺约等于现在的30.7cm,3000尺可就是921米啊,庐山瀑布怎么可能有这么高呢,现在最高的摩天大楼也只有500多米。
“疑是银河落九天”用了比喻,说庐山瀑布像银河从天上落到了人间一样,也是用来形容它不可思议的壮阔的。
这两句诗写出了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磅礴的气势。
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
“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
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