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即将凋谢的花句子

形容即将凋谢的花句子

时间:2019-05-30 04:02

描写花凋谢的句子

漫天杏花纷纷扬扬地洒,飘舞,留下满地的嫣红,好不绚烂。

踏着绝美的舞步,归于尘埃。

风过境,无数花瓣飘飘荡荡的凌空而下,飘摇曳曳,一朵朵,一瓣瓣,牵着一缕缕的沉香,沁人肺腑,醉了谁...满目梨花,片片吹落的花瓣在空中漫漫飞舞,吹到两人脸上,淡淡的薄香迷醉惑人——《拈花笑:毒医弃后》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听到了花落的声音。

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

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

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

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尖着耳朵,听见心里一惊一惊的,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

早起,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

让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

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

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儿,似乎不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

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

像樱花、梨花、桃花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做一种死亡。

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呼中,觉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然而,这世间有一种花落是令我害怕的。

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 整朵整朵 任性地 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滚落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

我曾经养过一盆茶花,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

我大骇,从此怕了茶花。

怕它的极端与刚烈,还有那种自杀式的悲壮。

不知那么温和和禅定的茶树,怎会开出如此惨烈的花。

说起来,我还是喜欢乡野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

它的凋零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同老去。

——《泥胚网 刘立冉 花落的声音》希望对你有用

形容花容易凋谢的诗词有哪些

【草木萧疏】:萧疏:冷落,稀稀落落。

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

形容深秋景象。

【朝荣夕毙】:毙:死亡。

早晨开花傍晚凋谢。

比喻生命短促,荣辱无常。

【朝荣夕悴】:早晨开花傍晚凋谢。

比喻生命短促,荣辱无常。

【朝荣夕灭】:早晨开花傍晚凋谢。

比喻生命短促,荣辱无常。

【城中桃李】:城里的桃李花,虽艳丽一时,但很快就凋谢了。

比喻小人得志是不会长久的。

【丛兰欲秀,秋风败之】:兰:兰草;秀:开花;败:衰败。

兰草要开花,但秋风使之凋谢。

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

【凋零磨灭】:凋谢零落以至灭绝。

形容事物衰败灭亡。

【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花凋谢。

形容暮春景色。

【红衰翠减】:红:指花;翠:指绿叶。

红花衰败,绿叶减少。

形容春尽花残或初秋百花凋谢的景象。

【绿暗红稀】:形容暮春时绿廕幽暗、红花凋谢的景象。

【绿肥红瘦】:绿叶茂盛,花渐凋谢。

指暮春时节。

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沤珠槿艳】:比喻短暂的幻景。

沤珠,水泡。

槿,木槿花,鲜艳而易凋谢。

【飘飘零零】:指花、叶等凋谢脱落。

比喻人漂泊流落。

从修辞手法赏析李清照的: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词中最让世人传颂的句子。

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

“绿”形容叶,“红”形容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则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该诗什么意思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

”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

——“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

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可谓的评。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如梦昨夜雨疏》赏析 如梦令·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

”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

——“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

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可谓的评。

小学三年级写水仙花的外貌

六片洁白的小花瓣托着小碗似的橙黄色花蕊,一点儿也不妖艳,反而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久久凝视那朵洁白的小花,似乎心也被净化了,那种幻然的感觉似乎是在与花同舞,令人心旷神怡。

水仙花的外貌奇特,远看花朵,既似白云托日,又像水波影月。

走进再看,花瓣洁白如玉,花蕊橙黄似金,两者配合在一起,简直天衣无缝。

那些即将凋谢的花朵一点也不比盛开的差,微微发黄卷曲的花瓣加上由于干枯而变成棕色的花蕊,更是感觉风韵无穷。

水仙不仅形态美,它的香气也堪称一绝。

那股似乎能够穿透一切的香味令人心醉。

就连那含苞待放的花、刚刚吐露芬芳的花、甚至是即将凋谢的花都能射出一股清香。

这些花香可能是水仙的全部寄托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