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骗子的句子有哪些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 最遥远的地方( 天角) 最荒地方( 不毛之地) 最有学问的人(学富五车 ) 最长的腿( 一步登天) 最反常的天气(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 最宽阔的胸怀 胸怀若谷 最重的话 一言九鼎 最爱学习的人 如饥似渴 最爱工作的人 废寝忘食 最长的时间 千秋万代 最长的棍子 一柱擎天 最成功的战斗 一网打尽 最惨的结局 一败涂地 最彻底的劳动 斩草除根 最大的满足 天遂人愿 最多的颜色 万紫千红 最费时的工程 百年树人 最繁忙的季节 多事之秋 最公开的事情 尽人皆知 最高明的医术 药到病除 最高超的技术 鬼斧神工 最高明的指挥 一呼百应 最好的记忆 过目成诵 最大的眼 放眼世界 最小的针 无孔不入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最有分量的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最失望的心情——万念俱灰、心灰意冷 最孤独的人——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茕茕孓立、形影相吊、众叛亲离、孤家寡人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荒无人烟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一日千里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 最宽的视野-一览无余 最大的利润-一本万利 最大的嘴、最深的呼吸——气吞山河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大方的人——一掷千金 最宽阔的胸怀——胸怀若谷 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 最厉害的贼——偷天换日 最宽的嘴巴——口若悬河 最难的话——一言难尽 最快的话——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最准的话——一言为定 最大的誓言——海枯石烂 最有学问的人——无所不知、学富五车 最重的头发——千钧一发 最大的家——四海为家 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 最爱工作的人——废寝忘食 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 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 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 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 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 最大的满足——天遂人愿 最多的颜色——万紫千红 最费时的工程——百年树人 最繁忙的季节——多事之秋 最公开的事情——路人皆知 最高明的医术——药到病除 最高超的技术——鬼斧神工 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 最好的记忆——过目成诵 最大的眼——放眼世界 最小的针——无孔不入 最怪的动物——虎头蛇尾 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 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最大的冒险——孤注一掷 最大的树叶——一叶障目 最大的声响——惊天动地、震耳欲聋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错的追求——南辕北辙 最危急的时刻——千钧一发 最大的本领——开天辟地 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 最长的句子——文不加点 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 最大的空间——无边无际 最大的影集——包罗万象 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远的分离——天壤之别 最繁忙的航空港——日理万机 最彻底的美容术——面目全非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最好的司机——驾轻就熟 最好的药方——灵丹妙药 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百发百中 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 最干净的地方——一尘不染 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 最多的资源——取之不尽 最完美的东西——十全十美 最重的疾病——不可救药 最危险的工作——虎口拔牙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 最遥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 不毛之地) 最有学问的人(学富五车 ) 最长的腿( 一步登天) 最反常的天气(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 最宽阔的胸怀 胸怀若谷 最重的话 一言九鼎 最爱学习的人 如饥似渴 最爱工作的人 废寝忘食 最长的时间 千秋万代 最长的棍子 一柱擎天 最成功的战斗 一网打尽 最惨的结局 一败涂地 最彻底的劳动 斩草除根 最大的满足 天遂人愿 最多的颜色 万紫千红 最费时的工程 百年树人 最繁忙的季节 多事之秋 最公开的事情 尽人皆知 最高明的医术 药到病除 最高超的技术 鬼斧神工 最高明的指挥 一呼百应 最好的记忆 过目成诵 最大的眼 放眼世界 最小的针 无孔不入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最有分量的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最失望的心情——万念俱灰、心灰意冷 最孤独的人——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茕茕孓立、形影相吊、众叛亲离、孤家寡人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荒无人烟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一日千里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 最宽的视野-一览无余 最大的利润-一本万利 最大的嘴、最深的呼吸——气吞山河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大方的人——一掷千金 最宽阔的胸怀——胸怀若谷 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 最厉害的贼——偷天换日 最宽的嘴巴——口若悬河 最难的话——一言难尽 最快的话——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最准的话——一言为定 最大的誓言——海枯石烂 最有学问的人——无所不知、学富五车 最重的头发——千钧一发 最大的家——四海为家 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 最爱工作的人——废寝忘食 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 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 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 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 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 最大的满足——天遂人愿 最多的颜色——万紫千红 最费时的工程——百年树人 最繁忙的季节——多事之秋 最公开的事情——路人皆知 最高明的医术——药到病除 最高超的技术——鬼斧神工 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 最好的记忆——过目成诵 最大的眼——放眼世界 最小的针——无孔不入 最怪的动物——虎头蛇尾 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 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最大的冒险——孤注一掷 最大的树叶——一叶障目 最大的声响——惊天动地、震耳欲聋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错的追求——南辕北辙 最危急的时刻——千钧一发 最大的本领——开天辟地 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 最长的句子——文不加点 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 最大的空间——无边无际 最大的影集——包罗万象 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远的分离——天壤之别 最繁忙的航空港——日理万机 最彻底的美容术——面目全非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最好的司机——驾轻就熟 最好的药方——灵丹妙药 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百发百中 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 最干净的地方——一尘不染 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 最多的资源——取之不尽 最完美的东西——十全十美 最重的疾病——不可救药 最危险的工作——虎口拔牙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 最遥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 不毛之地) 最有学问的人(学富五车 ) 最长的腿( 一步登天) 最反常的天气(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 最宽阔的胸怀 胸怀若谷 最重的话 一言九鼎 最爱学习的人 如饥似渴 最爱工作的人 废寝忘食 最长的时间 千秋万代 最长的棍子 一柱擎天 最成功的战斗 一网打尽 最惨的结局 一败涂地 最彻底的劳动 斩草除根 最大的满足 天遂人愿 最多的颜色 万紫千红 最费时的工程 百年树人 最繁忙的季节 多事之秋 最公开的事情 尽人皆知 最高明的医术 药到病除 最高超的技术 鬼斧神工 最高明的指挥 一呼百应 最好的记忆 过目成诵 最大的眼 放眼世界 最小的针 无孔不入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最有分量的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最失望的心情——万念俱灰、心灰意冷 最孤独的人——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茕茕孓立、形影相吊、众叛亲离、孤家寡人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荒无人烟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一日千里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 最宽的视野-一览无余 最大的利润-一本万利 最大的嘴、最深的呼吸——气吞山河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大方的人——一掷千金 最宽阔的胸怀——胸怀若谷 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 最厉害的贼——偷天换日 最宽的嘴巴——口若悬河 最难的话——一言难尽 最快的话——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最准的话——一言为定 最大的誓言——海枯石烂 最有学问的人——无所不知、学富五车 最重的头发——千钧一发 最大的家——四海为家 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 最爱工作的人——废寝忘食 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 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 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 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 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 最大的满足——天遂人愿 最多的颜色——万紫千红 最费时的工程——百年树人 最繁忙的季节——多事之秋 最公开的事情——路人皆知 最高明的医术——药到病除 最高超的技术——鬼斧神工 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 最好的记忆——过目成诵 最大的眼——放眼世界 最小的针——无孔不入 最怪的动物——虎头蛇尾 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 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最大的冒险——孤注一掷 最大的树叶——一叶障目 最大的声响——惊天动地、震耳欲聋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错的追求——南辕北辙 最危急的时刻——千钧一发 最大的本领——开天辟地 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 最长的句子——文不加点 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 最大的空间——无边无际 最大的影集——包罗万象 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远的分离——天壤之别 最繁忙的航空港——日理万机 最彻底的美容术——面目全非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最好的司机——驾轻就熟 最好的药方——灵丹妙药 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百发百中 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 最干净的地方——一尘不染 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 最多的资源——取之不尽 最完美的东西——十全十美 最重的疾病——不可救药 最危险的工作——虎口拔牙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 最遥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 不毛之地) 最有学问的人(学富五车 ) 最长的腿( 一步登天) 最反常的天气(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 最宽阔的胸怀 胸怀若谷 最重的话 一言九鼎 最爱学习的人 如饥似渴 最爱工作的人 废寝忘食 最长的时间 千秋万代 最长的棍子 一柱擎天 最成功的战斗 一网打尽 最惨的结局 一败涂地 最彻底的劳动 斩草除根 最大的满足 天遂人愿 最多的颜色 万紫千红 最费时的工程 百年树人 最繁忙的季节 多事之秋 最公开的事情 尽人皆知 最高明的医术 药到病除 最高超的技术 鬼斧神工 最高明的指挥 一呼百应 最好的记忆 过目成诵 最大的眼 放眼世界 最小的针 无孔不入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最有分量的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最失望的心情——万念俱灰、心灰意冷 最孤独的人——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茕茕孓立、形影相吊、众叛亲离、孤家寡人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荒无人烟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一日千里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 最宽的视野-一览无余 最大的利润-一本万利 最大的嘴、最深的呼吸——气吞山河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大方的人——一掷千金 最宽阔的胸怀——胸怀若谷 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 最厉害的贼——偷天换日 最宽的嘴巴——口若悬河 最难的话——一言难尽 最快的话——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最准的话——一言为定 最大的誓言——海枯石烂 最有学问的人——无所不知、学富五车 最重的头发——千钧一发 最大的家——四海为家 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 最爱工作的人——废寝忘食 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 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 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 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 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 最大的满足——天遂人愿 最多的颜色——万紫千红 最费时的工程——百年树人 最繁忙的季节——多事之秋 最公开的事情——路人皆知 最高明的医术——药到病除 最高超的技术——鬼斧神工 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 最好的记忆——过目成诵 最大的眼——放眼世界 最小的针——无孔不入 最怪的动物——虎头蛇尾 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 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最大的冒险——孤注一掷 最大的树叶——一叶障目 最大的声响——惊天动地、震耳欲聋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错的追求——南辕北辙 最危急的时刻——千钧一发 最大的本领——开天辟地 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 最长的句子——文不加点 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 最大的空间——无边无际 最大的影集——包罗万象 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远的分离——天壤之别 最繁忙的航空港——日理万机 最彻底的美容术——面目全非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最好的司机——驾轻就熟 最好的药方——灵丹妙药 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百发百中 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 最干净的地方——一尘不染 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 最多的资源——取之不尽 最完美的东西——十全十美 最重的疾病——不可救药 最危险的工作——虎口拔牙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 最遥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 不毛之地) 最有学问的人(学富五车 ) 最长的腿( 一步登天) 最反常的天气(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 最宽阔的胸怀 胸怀若谷 最重的话 一言九鼎 最爱学习的人 如饥似渴 最爱工作的人 废寝忘食 最长的时间 千秋万代 最长的棍子 一柱擎天 最成功的战斗 一网打尽 最惨的结局 一败涂地 最彻底的劳动 斩草除根 最大的满足 天遂人愿 最多的颜色 万紫千红 最费时的工程 百年树人 最繁忙的季节 多事之秋 最公开的事情 尽人皆知 最高明的医术 药到病除 最高超的技术 鬼斧神工 最高明的指挥 一呼百应 最好的记忆 过目成诵 最大的眼 放眼世界 最小的针 无孔不入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最有分量的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最失望的心情——万念俱灰、心灰意冷 最孤独的人——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茕茕孓立、形影相吊、众叛亲离、孤家寡人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荒无人烟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一日千里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 最宽的视野-一览无余 最大的利润-一本万利 最大的嘴、最深的呼吸——气吞山河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大方的人——一掷千金 最宽阔的胸怀——胸怀若谷 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 最厉害的贼——偷天换日 最宽的嘴巴——口若悬河 最难的话——一言难尽 最快的话——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最准的话——一言为定 最大的誓言——海枯石烂 最有学问的人——无所不知、学富五车 最重的头发——千钧一发 最大的家——四海为家 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 最爱工作的人——废寝忘食 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 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 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 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 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 最大的满足——天遂人愿 最多的颜色——万紫千红 最费时的工程——百年树人 最繁忙的季节——多事之秋 最公开的事情——路人皆知 最高明的医术——药到病除 最高超的技术——鬼斧神工 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 最好的记忆——过目成诵 最大的眼——放眼世界 最小的针——无孔不入 最怪的动物——虎头蛇尾 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 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最大的冒险——孤注一掷 最大的树叶——一叶障目 最大的声响——惊天动地、震耳欲聋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错的追求——南辕北辙 最危急的时刻——千钧一发 最大的本领——开天辟地 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 最长的句子——文不加点 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 最大的空间——无边无际 最大的影集——包罗万象 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远的分离——天壤之别 最繁忙的航空港——日理万机 最彻底的美容术——面目全非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最好的司机——驾轻就熟 最好的药方——灵丹妙药 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百发百中 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 最干净的地方——一尘不染 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 最多的资源——取之不尽 最完美的东西——十全十美 最重的疾病——不可救药 最危险的工作——虎口拔牙
形容箭术高超的词语
箭术高超的词语: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弦无虚发、一箭双雕、一矢双穿一、百步穿杨【解释】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出处】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译文】关羽带箭回寨,才知道黄忠有百步穿杨的本领【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射击技术高明二、百发百中【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处】回见子牙,叩头在地:“丞相妙计,百发百中。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译文】回头看见子牙,叩头在地:“丞相妙计,百发百中。
三、弦无虚发【解释】指射箭百发百中。
【出自】南北朝·陈书《陈书·萧摩诃传》:“又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无虚发,众军尤惮之。
”【译文】“又有西域胡,精通弓箭,箭无虚发,众军士特别害怕的。
”四、一箭双雕【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
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出自】唐·李大师《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
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译文】有两只大雕盘旋着,正在争夺一块肉,(首领)叫人拿两枝箭递给长孙晟,命令他把两只雕射下来。
长孙晟翻身上马飞驰而去,离大雕的位置很近了,拉弓搭箭,认准目标一箭射穿了两只大雕的胸膛。
五、一矢双穿【解释】犹一箭双雕。
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出自】清·陈天华《狮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什么代越庖俎,还他个一矢双穿。
”按,此指抗洋倒清二者并进,一举两得。
【译文】“这是英雄从有英雄面,怕什么代越砧板,返回一个一箭双穿。
”按,这是指抗洋倒清二者并进,一次两个得到。
形容射箭技术高的成语
应弦而倒 随着弓声音而倒下.形容射高超.左右 左右手都能射箭.比喻两只手轮流做同一动作或同时做几项工作.没金饮羽 指射箭入石,箭镞和箭杆后的雕翎全都隐没不见.没金铩羽 指射箭入石,箭镞和箭杆后的雕翎全都隐没不见.巧发奇中 发:射箭,比喻发言.形容善于乘机发表意见,后能为事实所证实.百不失一 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一箭双雕 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矢不虚发 矢:箭.形容射箭本领极高.弦无虚发 指射箭百发百中.
谁能教我李少波12天真气运行法,
那个都说是骂过..... 张仪是在苏秦之后的~~~~苏秦要他帮自己的合纵成功~~~~~ 安邑屏障顿失,简直就在秦军的铁蹄之下。
无奈之中,提前迁都大梁,举国上下很是灰溜溜了一阵。
好在迁都大梁准备了好多年,本来就在筹划之中,也算是朝野尽知,没有引起很大的混乱。
再说,魏国的本土也还算完整,丢失的都是祖宗夺取的秦国土地,所以还没有动摇根本。
要在其他缺乏根基的邦国,遭逢这“失地千里,丧师迁都”的重大打击,引起内乱逼宫都是经常有的
开始,魏惠王倒也是心惊胆颤了好一阵子,后来见国人权臣尚算安定,便渐渐地缓了过来。
回头一想,竟暗自好笑,自己平定内乱于危难之中,振兴国威三十年之久,纵有小败,何至国人不容
如此一想,负罪歉疚之心顿消,精神头儿便又振作了起来,准备好好地搜罗几个象吴起商鞅那样的名士大才,将失去的霸业再夺回来
魏惠王决意要重振雄风,便蜗居书房,宣来丞相公子昂很是谋划了一阵子。
公子昂盛赞魏王“宵衣旰食,为国操劳”;魏惠王也大是欣慰,立即觉得身为一国之君须得张弛有度;于是,公子昂的行猎主张当即被欣然采纳,就有了这场“将大涨国人志气”的狩猎举动。
“禀报我王——
”掌宫老内侍气喘吁吁跑来报道:“孟子大师率门生百人,进入大梁,求见大王
” 魏惠王大为皱眉,觉得这老夫子来得实在扫兴。
但这孟子乃儒家大师,算得上是天下第一老名士了,若因行猎不见,传扬开去可是大损声望,魏国正当用人之际,如何拒绝得这样一个招牌人物
思忖有顷,魏惠王对公子昂无可奈何地笑笑:“撤消行猎,仪仗迎接孟夫子。
”片刻之间,早已准备好的行猎鼓乐手列队奏乐,王宫中门大开,魏惠王率领陪猎大臣迎出宫来,一切就便,倒是快捷非常。
但这声势,却使孟子大吃了一惊
孟子在列国奔波多年,来魏国也不知多少次了。
儒家的为政主张已经是天下皆知,无论大国小国,虽然无人敢用儒家执政,却也没有那个国家敢无故开罪于这个极擅口诛笔伐的难缠学派。
时间长了,孟子也明白了此中奥妙,便也打消了出仕念头,将游历天下看做了讲学传道的生涯。
各国君主也看出了奥妙,对孟子师生也不再心怀芥蒂,而乐得为自己博个礼贤下士的名望。
如此一来,儒家竟与各国君臣奇妙地融洽了起来,举凡所过国家,都是一番祥和隆重的礼遇,比起当年孔夫子的惶惶若丧家之犬,可要气派堂皇多了。
国君不问政事,孟子也只谈学问,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问答篇章。
这次,孟子回归鲁国故里,路经大梁,本没有想拜见魏惠王。
毕竟,孟子对这些徒有声势而不涉实际的应酬也有些不耐。
但在路上却听到一个消息:魏惠王要出大梁行猎三日。
孟子突发心思:既然魏惠王要出猎,不妨前去拜望,既免去了应酬之苦,又还了魏惠王平素对孟子礼敬有加的情谊,岂不妙哉
这一手也是孔子首创。
当年,孔子不想与阳货交往,又脱不得礼仪,便故意在阳货不在家时前去“回拜”,结果自然是两全其美。
今日之拜见魏惠王,正与孔老夫子见阳货有异曲同工之妙,孟子还真有些小小得意。
孟子熟知各国礼仪,知道魏国行猎的王制是“卯时出城,无扰街市庶民”;便吩咐大弟子万章让车队缓行,赶辰时到达大梁即可;此时魏王出城已经一个时辰,正好“全礼”而归,不误自己的行程。
孰料人算不如天算,偏偏魏惠王因迁都大梁后首次出猎,宣布改了王猎规制,变作“辰时出城,以利庶民观瞻”,意在让国人看看王室的振作气象。
不想恰恰遭逢了孟子前来拜会,便就势行事,大张旗鼓地开中门率群臣迎接孟子。
这一番意外,如何不让正在悠然自得的孟子大为惊讶
“孟老夫子,别来无恙啊
”魏惠王遥遥拱手,满脸笑意,身后的大臣们也是一齐躬身做礼:“见过孟夫子
” 孟子远远地听见鼓乐奏起,就已经下车了,及至看见魏惠王君臣戎装整齐地迎来,就知道自己算计不巧触了霉头,心中竟大是别扭。
但孟子毕竟久经沧海,立即换上了一副坦然自若的笑容迎了上去,长躬到底:“孟轲何能
竟劳动魏王大驾出迎,孟轲却无地自容也。
” 魏惠王娴熟地扶住了孟子:“当今天下第一名士光临大梁,为大魏国带来文昌隆运,本王敢不尽地主之谊
”说完顺便拉起孟子的左手,环顾左右大臣:“诸位臣僚,到大殿为孟夫子接风洗尘
孟老夫子,请。
”便与孟子执手走向富丽堂皇的王宫正殿。
孟子的学生们也压根儿没想到会有这场突如其来的隆重礼遇,一个个被礼宾官员们“侍奉”得方寸大乱。
最后总算是纷纷聚合到偏殿,开始了接风酒宴。
礼宾应酬,魏惠王向来喜欢铺排大国气度,场面宏大,极尽奢华。
这次又是借行猎之势接待天下大宗师,自然更不会省略。
钟鼓齐鸣,雅乐高奏,灿烂的舞女让孟子眼花缭乱。
酬酢反复,礼让再三,孟子却依然淡淡漠漠,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态,竟没有往日高谈阔论的兴致。
魏惠王却是应酬高手,很善于找话题,见孟子落落寡欢,便关切地问起孟子在齐国的境况。
孟子见问,竟不胜感慨,说已经辞了稷下学宫的馆爵,准备回鲁国兴办儒家学宫了。
魏惠王大为兴奋,立即力劝孟子来魏国兴办学宫,职任学宫令,爵同上卿
孟子却淡然一笑:“孟轲两鬓如霜,老骥不能千里了,望大王恕罪。
” 魏惠王哈哈大笑,连连劝慰孟子不要歉疚,并慨然许诺,将资助孟子在鲁国兴办学宫。
这是一件实事,孟子倒是着实感谢了一番,气氛便渐渐融洽热烈起来。
猛然,魏惠王心中一动,便离席起身,恭恭敬敬地向孟子一躬:“孟夫子领袖天下士林,敢请为魏国举荐栋梁大才,魏罂不胜心感。
”孟子大是意外,这是魏惠王么
他竟也想起了求贤
战国以来,天下名士十之八九出于魏齐鲁三国。
鲁国以儒家、墨家发祥地著称。
齐国以门类众多号称“名士渊薮”的稷下学宫著称。
魏国则以治国名士辈出著称,李悝、吴起、商鞅、孙膑、庞涓等皆出魏国,若再加上后来的犀首、张仪、范雎、乐毅、尉僚,魏国简直可以称为名将名相的故乡与摇篮。
虽然群星如此璀璨,魏国的光芒却是一天天暗淡了下去。
魏国涌现的大才,除了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用了一个李悝、半个吴起而使魏国崛起于战国初期以外,从魏惠王开始,魏国就再也留不住人才了。
孟子很清楚,举凡天下才士,莫不以在魏国修学若干年为荣耀。
事实上,魏国才是真正的名士渊薮。
魏国若要着力搜求人才,完全可以悉数网罗天下名士于大梁。
然则,天下事忒煞奇怪
魏惠王的魏国竟成了名士的客栈,往来不断,却无一驻足
孟子本人也是终身奔波求仕的沧桑人物,如何不知其中就里
要他荐举贤才原也不难,非但自己门下尽有杰出之士,就是法家兵家,孟子也大有可荐之名士大才。
譬如稷下学宫的荀子、慎到等第一流的名士,以及后起之秀庄辛、鲁仲连等。
可魏惠王能真心诚意地委以重任么
礼遇归礼遇,那与实际任用还差着老远呢。
有魏罂这样的国王,公子昂这样的丞相,谁要给魏国荐贤,那必是自讨没趣。
但无论如何,公然的求贤之心,孟子却是不好扫兴的。
思忖有顷,孟子肃然拱手:“魏王求贤,孟轲钦佩之至。
然则,孟轲多年来埋首书卷,与天下名士交游甚少,急切间尚无治国大才举荐,惭愧之至。
” “既然如此,日后但有贤才,荐于本王便是。
”魏惠王极有气度地笑着。
殿中突然一人站起:“启奏我王,臣有一大贤举荐。
” “噢
”魏惠王一看,竟是敖仓令先轹
他素来不喜欢小臣子抢班奏事,先轹虽是名将之后,毕竟只是个司土府低爵臣工,哪来大贤可荐
但方才公然向孟子求贤,此刻也不好充耳不闻,于是矜持地拉长了声调:“谚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敖仓令职司细务,也有大贤之交
却是何人啊
” “启奏我王,”先轹走出一步拱手高声道:“臣虽职司低微,然因先祖之故,与名士贤才尚有交往。
臣所举荐之人,乃齐国稷下名士惠施
此人正游学大梁,机不可失。
” “惠施
何许人也
噢——,想起来了,他不是在安邑做过几天上大夫么
才情如何
”魏惠王恍然转向孟子:“若是名士,孟夫子定然知晓也。
” 孟子见魏国官场竟有人荐举惠施,自然明白是惠施想重回魏国下力斡旋所致,心下便对这种有失名士身份的做法大不以为然。
但孟子在公开场合却也不能计较这些,惠施毕竟还不算徒有虚名之辈,便微笑答道:“惠施乃宋国人,久在稷下学宫致力于名家之学,持‘合同异’之论,确是天下名士也。
” 魏惠王素知孟子孤傲,他说是名士,那一定是大名士无疑,便欣然笑道:“好啊
我大魏国正是用人之际。
先轹,明日即带惠施随同行猎,本王自有道理。
” “谨遵王命
”先轹兴奋了,应答得格外响亮。
正在此时,总管老内侍匆匆进殿,“禀报我王,名士张仪求见。
” “又是名士
”魏惠王不耐地皱起了眉头巡视大殿:“张仪何许人也
谁知道
” 丞相公子昂等几位重臣齐声回道:“臣等不知。
”末座中的先轹与左右对视会意,也齐声答道:“臣等不知。
” “举朝不知,谈何名士
赏他五十金罢了,本王要就教孟夫子,不见。
” “魏王且慢。
”孟子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莫测高深的笑意:“这个张仪,虽则未尝扬名于天下,然则孟轲却略有所闻。
他与苏秦同出一隐士门下,自诩纵横策士。
魏王不妨一见,或能增长些许见识。
” “好吧。
孟夫子既有此说,见见无妨。
”魏惠王大度地挥挥手:“让他进来。
” 片刻之间,一个年轻士子悠然进殿,举座目光立即被吸引了过去——一领黑色大袖夹袍,长发松散地披在肩上,头上虽然没有高冠,高大的身材却隐隐透出一种伟岸的气度;步履潇洒,神态从容,在贵胄满座的大殿中非但丝毫不显寒酸,反有一股逼人的清冽孤傲之气。
士子从容地躬身做礼:“安邑士子张仪,参见魏王。
” 魏惠王却大皱眉头,冷冷问:“张仪,你是魏人,却为何身着秦人衣色
” 这突兀奇特的一问,殿中无不惊讶
孟子不禁感到好笑,身为大国之王,妇人一般计较穿戴服色,真乃莫名其妙。
此时却见张仪不卑不亢道:“张仪生地乃魏国蒲阳,与秦国河西之地风习相尽,民多黑衣。
此无损国体,亦不伤大雅。
” “此言差矣
”丞相公子昂深知魏惠王心思所在,觉得由自己出面更好,便指着张仪高声道:“魏秦,世仇也
目下正当大魏朝野振作,图谋复仇之际,魏国子民便当恶敌所好,尚我大魏本色
一介士子,就敌国服色而弃我根本,大义何在
” 张仪满怀激情而来,迎头就碰上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问,心中顿时腻歪,及至听得这首座高冠大臣振振有辞的滑稽斥责,不禁哈哈大笑:“公之高论,当真令人喷饭。
若以公之所言,秦人好食干肉,公则只能喝菜汤;秦人好兵战,公则只能斗鸡走马;秦人好娶妻生子,公则只能做鳏夫绝后了;秦人尚黑衣,公也只能白衫孝服了
” 话音未落,大殿中已轰然大笑
魏惠王笑得最厉害,一口酒“噗
”的喷到了下手公子昂的脸上。
公子昂面色胀红,本想发作,却见魏惠王乐不可支,顿时换了一副面孔,竟也一脸酒水的跟着众人哈哈大笑起来,于是禁忌全消,大殿中笑声更响了。
魏惠王向孟子笑道:“孟老夫子,如此机变之士,常伴身边,倒是一件快事呢。
” 孟子带着揶揄的微笑:“魏王高明。
此子,当得一个弄臣也。
” 张仪本傲岸凌厉之士,长策未进却大受侮辱,不禁怒火骤然上冲,欲待发作,脑海中却油然响起老师苍老的声音:“纵横捭阖,冷心为上”,瞬息间便冷静下来,正色拱手道:“魏王为国求贤,大臣却如此怠慢,岂非令天下名士寒心
” 魏惠王哈哈一笑却道:“张仪啊,孟夫子说你乃纵横策士,但不知何为纵横之学
” “魏王,”张仪见涉及正题,精神振作,肃然道:“纵横之学,乃争霸天下之术。
纵横者,经纬也。
经天纬地,匡盛霸业,谓之纵横。
张仪修纵横之学,自当首要为母国效力。
” “经天纬地
匡盛霸业
纵横之学如此了得
”魏惠王惊讶了。
孟子却冷笑着插了进来:“自诩经天纬地,此等厚颜,岂能立于庙堂之上
” “孟夫子此话怎讲
倒要请教。
”魏惠王很高兴孟子出来辩驳,自己有了回旋余地。
孟子极为庄重:“魏王有所不知。
所谓纵横一派,发端于春秋末期的狡黠之士。
前如张孟谈游说韩魏而灭智伯,后如犀首游说燕秦。
如今又有张仪、苏秦之辈,后来者正不知几多
此等人物朝秦暮楚,言无义理,行无准则;说此国此一主张,说彼国彼一主张,素无定见,唯以攫取高官盛名为能事。
譬如妾妇娇妆,以取悦主人,主人喜红则红,主人喜白则白;主人喜肥,则为饕餮之徒;主人喜细腰,则不惜作践自残;其说辞之奇,足以悦人耳目,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心术
此等下作,原是天下大害,若执掌国柄,岂不羞煞天下名士
”孟子原是雄辩之士,一席话慷慨激昂义正词严,殿中竟是一片默然。
魏国君臣虽觉痛快,却也觉得孟子过份刻薄,连死去近百年的“三家分晋”的功臣名士张孟谈也一概骂倒,未免不给魏国人脸面。
然则,此刻却因孟子对的是面前这个狂士,便都不做声,只是盯着张仪,看他如何应对
事已至此,张仪不能无动于衷了。
他对儒家本来素无好感,但因了敬重孔子孟子的学问,所以也就井水不犯河水,今日见孟子如此刻薄凶狠,不禁雄心陡长,要狠狠给这个固步自封的老夫子一点颜色
只见张仪悠然转身对着孟子,坦然微笑:“久闻孟夫子博学雄辩,今日一见,果是名不虚传也。
” “国士守大道,何须无节者妄加评说
”孟子冷峻傲慢,竟不屑地回过了头去。
突然,张仪一阵哈哈大笑,又骤然敛去笑容揶揄道:“一个惶惶若丧家之犬的乞国老士子,谈何大道
分明是纵横家鹊起,乞国老士心头泛酸,原也不足为奇。
” 此言一出,孟子脸色骤然铁青
游历诸侯以来,从来都是他这个卫道士斥责别人,哪有人直面指斥他为“乞国老士子”
这比孔子自嘲的“惶惶若丧家之犬”更令人有失尊严
孟子正要发作,却见张仪侃侃道:“纵横策士图谋王霸大业,自然忠实与国,视其国情谋划对策,而不以一己之义理忖度天下。
若其国需红则谋白,需白则谋红,需肥则谋瘦,需瘦则谋肥,何异于亡国之奸佞
所谓投其所好言无义理,正是纵横家应时而发不拘一格之谋国忠信也
纵为妾妇,亦忠人之事,有何可耻
却不若孟夫子游历诸侯,说遍天下,无分其国景况,只坚执兜售一己私货,无人与购,便骂遍天下,犹如娼妇处子撒泼,岂不可笑之至
” “娼妇处子
妙
”丞相公子昂第一个忍不住击掌叫好。
“彩——
”殿中群臣一片兴奋,索性象酒肆博彩般喝起“彩”来。
魏惠王大感意外:这个张仪一张利口,与孟老夫子竟是棋逢对手
便好奇心大起,笑问张仪:“有其说必有其论,‘娼妇处子’,却是何解啊
” 张仪却是一本正经道:“鲁国有娼妇,别无长物,唯一身人肉耳。
今卖此人,此人不要。
明卖彼人,彼人亦不要。
卖来卖去,人老珠黄,却依旧处子之身,未尝个中滋味。
于是倚门旷怨,每见美貌少妇过街,便恶言秽语相加,以泄心头积怨。
此谓娼妇处子之怨毒也。
” “啊——
”殿中轻轻地一齐惊叹,臣子们一则惊诧这个年轻士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二则又觉得他过分苛损,大非敬老之道。
魏惠王正自大笑,一回头,孟老夫子竟是簌簌发抖欲语不能,便觉得有点儿不好收拾。
孟夫子毕竟天下闻人,在自己的接风宴会上被一个无名士子羞辱若此,传扬开去,大损魏国
想到此处,魏惠王厉声道:“竖子大胆,有辱斯文
给我轰了出去
” “且慢。
”张仪从容拱手:“士可杀,不可辱。
孟夫子辱及纵横家全体,张仪不得不还以颜色,何罪之有
魏王莫要忘记,张仪为献霸业长策而来,非为与孟夫子较量而来。
” 魏惠王愈发恼怒:“阴损刻薄,安得有谋国长策
魏国不要此等狂妄之辈,轰出去
” “既然如此,张仪告辞。
”大袖一挥,张仪飘然而去。
张仪二骂孟子2007年08月21日 星期二 21:42 此日过午,孟子车队进入临淄。
齐宣王仿效当年齐威王之法,率领群臣与稷下名士到郊亭迎接,并在临淄王宫的正殿举行了隆重的接风大宴。
白发苍苍的孟子与齐宣王并席而坐,左右便是张仪与孟尝君,厅中群臣名士罗列,却是名家大师绝无仅有的礼遇。
孟夫子雄辩善说,席间侃侃而谈,历历诉说了所过之邦的见闻,时时对各国君主略加评点,竟是挥洒自如,不时引起举座笑声。
齐宣王最是看重敬贤之名,况又是第一次与孟子直面对答,实在是对孟子的学问气度见识敬佩有加,更对孟子的君王评点大有兴趣,便谦恭笑道:“先生常过大梁,却不知魏王近况如何
” “魏王嗣者,实非君王气象也。
”须知魏国强盛近百年,为天下文明渊薮。
孟子一句话,非但直呼魏王名讳,且公然显出轻蔑的笑意,举座皆是一惊
“先生此言,可有佐证
”齐宣王依然是面带微笑。
孟子从容道:“与魏嗣对答,人无以敬之。
彼问:‘天下何得太平
’我答:‘天下定于一,自有太平。
’彼又问:‘定于一者,何人也
’我答:‘不好杀戮,仁者定于一。
’彼又问:‘不行杀戮,便无征战,谁愿拱手让位,使仁者定于一
”我答:‘天下庶民皆愿之。
禾田大旱,便望云霓,大雨但落,枯苗便勃勃而起,其势何人堪当
’此等之王,此等之问,何堪为王也
” 孟子悠然说完,座中却是一片默然,竟没有了孟子所熟悉的惊讶赞叹之声,甚至也没有了孟子所熟悉的激烈反对与锐声辩驳,竟是泥牛入海般无声无息。
这在讲究“论战无情”的战国,尤其在论战风炽热的百余名稷下名士在座的场合,可说是罕见之极
偏孟子浑然无觉,已经有些混沌的眼神高傲的扫视了大殿一圈,悠然一笑:“孟轲游历天下四十余年,阅人多矣
惟以仁政王道为量人之器,无得有他也。
” 齐宣王却岔开了话题笑道:“先生从燕国来,以为燕国仁政如何
” “乱邦无道,何谈仁政
”孟子喟然一叹:“奸佞当道,庶民倒悬,此皆苏秦之罪也。
” 一言落点,稷下士子中便有嗡嗡议论之声,并不约而同的将目光瞄向了张仪。
苏秦新丧,张仪容得孟子亵渎苏秦么
看那张仪,却是神色淡漠,径自饮酒。
孟尝君却一眼看到,张仪的那根细亮的铁杖在案下抖动着
齐宣王明知就里,又岔开笑道:“先生以为,当如何安定燕国
” “置贤君,行仁政,去奸佞,息刀兵,燕国自安。
” 齐宣王听孟子再没有触及难堪话题,便松了一口气道:“先生所言,天下大道。
敢问先生:如何便能置贤君、行仁政、去奸佞、息刀兵
” 孟子便微微皱起了眉头,苍老的语调竟是分外矜持:“上智但言大道。
微末之技,利害之术,惟苏秦、张仪纵横者流所追逐也,孟轲不屑为之。
”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目光便齐刷刷聚向了张仪
齐宣王也一时愣怔了。
“孟夫子名不虚传,果然是大伪无双也。
”张仪应声而起,一句悠闲而犀利的评点,便使殿中轰然炸开,嗡嗡议论不绝——方今天下,谁敢直面指斥孟夫子“大伪无双”
若是别个名士,齐宣王也就阻止了,毕竟孟子是天下大家,如何能让他如此难堪
可这是名重天下的张仪,声威赫赫的秦国丞相,况且孟子挑衅在先,他如何能公然拦阻
孟子极不舒坦,沉声问道:“足下便是张仪了
” “微末之技,利害之术,纵横者流,张仪是也。
” 孟子本来多饮了两爵,此刻更显得面红耳赤,竟是如坐针毡。
四十余年来,孟子周游列国,虽然无一国敢用,名气却是越游越大,渐渐的也就不寄厚望于任何邦国,悠悠然成了一个超脱传道的大宗师。
如此一来,反倒是放开说话无所顾忌,正合了孟子的傲岸本性,也使孟子的雄辩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孟子资望更深,各国皆奉为大贤宗师,孟子便更是挥洒自如,往往对陪宴士子与官员不屑一顾,只与君王问对应答,俨然布衣王侯一般。
常常是宴席结束论战散场,孟子才问万章:“今日来者都有何人
论辩者究是那家弟子
”若非万章一般弟子因了要记录孟子言谈,刻意记下了应对陪同者姓名而后告孟子,孟子便当真是目中无人一片混沌了。
今日入得临淄,孟子也是对大片冠带不屑一顾,甚至连丈许之遥的主陪——张仪与孟尝君,也是漫不经心,没有看进眼里。
也就是说,孟子压根儿就没想到能在临淄碰上张仪。
及至那个铁拐高冠者站了起来,甩出“大伪无双”四字,竟是掷地有声
孟子才蓦然闪念,此人必是张仪无疑。
仿佛便是冥冥之中的定数,孟子被誉为“大才雄辩,天下无对”,张仪则有“天下第一利口”名号,偏这两人但见便有口舌,竟是生死纠缠的冤家一般。
二十多年前,孟子在大梁讥讽纵横家是“妾妇之道”,就被刚刚出山的张仪卒不及防的痛斥了一顿。
从此,孟子便对张仪苏秦厌恶之极,内心却也实在有几分说不清的忌惮。
虽然,孟子还是每说大道必骂纵横策士,但却再也没有说过“妾妇之道纵横家”那句话了。
今日原本是孟子说得口滑,便滑上了贬损纵横策士的老路子,却不意偏偏撞上了张仪在场,又遇苏秦新丧,孟子便隐隐觉得有些不妥。
虽则心中忐忑,孟子却从来没有退让致歉的习惯,振作心神,一开口便气度沉雄:“大道至真,不涉得失。
末技卑微,惟言利害。
以利取悦于人,以害威慑于人,此等蛊惑策士,犹辩真伪之说,岂非天下笑谈耳
” “孟老夫子,尔何其厚颜也
”张仪站在当殿,手中那支细亮的铁杖竟是直指孟子:“儒家大伪,天下可证:在儒家眼里,人皆小人,唯我君子;术皆卑贱,唯我独尊;学皆邪途,唯我正宗。
墨子兼爱,你孟轲骂做无父绝后。
扬朱言利,你孟轲骂成禽兽之学。
法家强国富民,你孟轲骂成虎狼苛政。
老庄超脱,你孟轲骂成逃遁之说。
兵农医工,你孟轲骂为未技细学。
纵横策士,你孟轲骂作妾妇之道。
你张扬刻薄,出言不逊,损遍天下诸子百家
却大言不惭,公然以王道正统自居。
凭心而论,儒家自己究有何物
你孟轲究有何物
一言以蔽之,尔等不过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整天淹没在那个消逝的大梦里,惟知大话空洞,欺世盗名而已
国有急难,邦有乱局,儒家何曾拿出一个有用主意
尔等竟日高谈文武之道、解民倒悬,事实上却主张回复井田古制,使万千民众流离失所,无田可耕
尔等信誓旦旦,称‘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事实上却维护周礼、贬斥法制,竟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万千平民有冤无讼、状告无门,天下空流多少鲜血
如此言行两端,心口不应,不是大伪欺世,却是堂堂正正么
儒家大伪,更有其甚:尔等深藏利害之心,却将自己说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但观其行,却是孜孜不倦的谋官求爵,但有不得,便惶惶若丧家之犬
三日不见君王,便其心惴惴;一月不入官府,便不知所终。
究其实,利害之心,天下莫过儒家
趋利避害,本是人性。
尔等偏无视人之本性,不做因势利导,反着意扼杀如阉人一般
食而不语、寝而不语、坐怀不乱,生生将柳下惠那种不知生命为何物的木头,硬是捧为与圣人齐名的君子
将人变成了一具具活僵尸,一个个毫无血性的阉人
儒家弟子数千,有几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龙活虎的真人
有几人不是唯唯诺诺的弱细无用之辈
阴有所求,却做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求之不得,便骂尽天下
更有甚者,尔等儒家公然将虚伪看作美德,公然引诱人们说假话:为圣人隐,为大人隐,为贤者隐;教人自我虐待,教人恭顺服从,教人愚昧自私,教人守株待兔;最终使民人不敢发掘丑恶,不敢面对法制,沦做无知茫然的下愚,使贵族永远欺之,使尔等上智永远愚弄之
险恶如斯,虚伪如斯,竟大言不惭的奢谈解民倒悬
敢问诸位:春秋以来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诞离奇厚颜无耻之学
有
那便是儒家
便是孔丘孟轲
” 张仪一阵嬉笑怒骂,大殿中竟是鸦雀无声,惟闻张仪那激越的声音在绕梁游走:“自儒家问世,尔等从不给天下生机活力,总是呼喝人们亦步亦趋,因循拘泥。
天下诸侯,从春秋三百六十,到今日战国三十二,三五百年中,竟是没有一个国家敢用尔等。
儒家至大,无人敢用么
非也
说到底,谁用儒家,谁家灭亡
方今大争之世,若得儒家治国理民,天下便是茹毛饮血
孟夫子啊,干百年之后,也许后辈子孙忽然不肖,忽然想万世不移,忽然想让国人泯灭雄心,儒家僵尸也许会被抬出来,孔孟二位,或可陪享社稷吃冷猪肉,成为大圣大贤。
然则,那已经是干秋大梦了,绝非尔等生身时代的真相
儒家在这个大争之世,充其量,不过一群毫无用处的蛀书虫而已
呵哈哈哈哈哈哈哈……”末了,张仪竟是仰天大笑。
呵呵都是复制的~~~~汗颜啊
鲁迅《春末闲谈》里面有句话
这句话意思统治者妄想永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奴役人民,采取了种种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的统治方法,都是在寻找像细腰蜂的“神奇的毒针” 那样的“奇妙的药品”,让被统治者服用后像小青虫那样“不死不活”,供他们驱使和享用,但结果总是失败。
他们的各种麻痹术,不能像细腰蜂那样奏效。
因为细腰蜂要求小青虫或蜘蛛只须不懂而又不死,而统治者要求被统治者的是既运动,贡献玉食,又要无知觉,不反抗。
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因为被统治者是有思想的,而思想又是无法禁止的。
所以历史在代代更替,统治者一方面统治人民,一方面又被不时地推翻。
附春末闲谈及其赏析鲁迅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
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
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而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赢,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
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一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
”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
蜘蛛呢?他们没有提。
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
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
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
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
而且,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
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u,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②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去声)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
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
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
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赢并驱争先。
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在研究室中研究之结果,说医学不发达是有益于人种改良的,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
E君的发愁,或者也不为无因罢,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罢,因为这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
她于青虫,只须不动,所以仅在运动神经球上一螫,即告成功。
而我们的工作,却求其能运动,无知觉,该在知觉神经中枢,加以完全的麻醉的。
但知觉一失,运动也就随之失却主宰,不能贡献玉食,恭请上自“极峰”下至“特殊知识阶级”的赏收享用了。
就现在而言,窃以为除了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之外,委实还没有更好,更完全,更无流弊的方法。
便是留学生的特别发见,其实也并未轶出了前贤的范围。
那么,又要“礼失而求诸野”了。
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可惜,也没有。
所有者,仍不外乎不准集会,不许开口之类,和我们中华并没有什么很不同。
然亦可见至道嘉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固无华夷之限也。
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
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
其次要防说话。
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
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①。
鬼且反对,而况于官?猴子不会说话,猴界即向无风潮,——可是猴界中也没有官,但这又作别论,——确应该虚心取法,反朴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这方法也是对的。
然而上文也不过就理论而言,至于实效,却依然是难说。
最显著的例,是连那么专制的俄国,而尼古拉二世“龙御上宾”②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了。
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就可恨了:一恨其没有永远分清“治者”与“被治者”;二恨其不给治者生一枝细腰蜂那样的毒针;三恨其不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的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
三者得一,阔人的地位即永久稳固,统御也永久省了气力,而天下于是乎太平。
今也不然,所以即使单想高高在上,暂时维持阔气,也还得日施手段,夜费心机,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
假使没有了头颅,却还能做服役和战争的机械,世上的情形就何帝,1917年2月革命时被推翻,次年被处死。
等地醒目呵!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
并且也不至于再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单是电报,就要省下许多许多来。
古人毕竟聪明,仿佛早想到过这样的东西,《山海经》上就记载着一种名叫“刑天”的怪物。
他没有了能想的头,却还活着,“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这一点想得很周到,否则他怎么看,怎么吃呢,——实在是很值得奉为师法的。
假使我们的国民都能这样,阔人又何等安全快乐?但他又“执干戚而舞”,则似乎还是死也不肯安分,和我那专为阔人图便利而设的理想底好国民又不同。
陶潜先生又有诗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连这位貌似旷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但有了太多的“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也许有特在例外的希望;况且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
1925年4月22日提示:《春末闲谈》是一片寓意深刻的杂文。
文章揭露中外古今的统治者,妄想永远作威作福、奴役人民,采取了种种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的统治方法:从古代圣人的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到近代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以及外国统治者的不准集会、不许开口等等。
但无论什么方法,都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常常改朝换代,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终被推翻,说明统治者的各种麻痹术,都不能奏效。
文章引陶潜诗句,指出被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恐怕总难得太平”,表现出对人们的力量、对人们的反抗斗争精神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辛辣嘲讽。
说理形象化,是鲁迅杂文的重要艺术特点。
本文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种麻痹术,以自然界中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同异,揭示其实质,显得生动形象,新鲜贴切。
以“刑天”的传说和陶潜的诗句,来说明人民的斗争精神及一切压迫和麻痹术之无效,也十分鲜明有力。
文章题名“闲谈”,思路无拘无束,结构活泼富于变化,细腰蜂和青虫的传说,中外古今各种事例的旁征博引,使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在“闲谈”中阐发了深刻的思想。
语言幽默风趣,好用反语,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
相关:1.分析《春末闲谈》的思想意蕴。
鲁迅写杂文,其题目看似随便、平淡,其实却平中见奇。
名为“闲谈”,实乃有深刻寓意,即借“闲谈”而谈阶级社会里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统治等重大的问题。
作者先从细腰蜂谈起。
这种蜂十分残忍,在它捕捉小青虫或蜘蛛后,并不立即吃掉它们,却用它那“神奇的毒针”,把他们麻痹到不死不活的状态,作为自己孵化子女的载体,等到幼蜂出来后,又成为幼蜂的食料,而且是新鲜的食物。
因为它们并没有死,不会腐烂。
鲁迅把细腰蜂视为一种残忍的凶手,而又是一个学识技术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它的残忍之处在于它不立刻致小青虫或蜘蛛于死地,而是让他们“不死不活”,在痛苦中受折磨而又为它服务,直到最后被吃掉。
作者在这里谈细腰蜂,实际上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说明了古今中外的统治者虽有细腰蜂之志,却无细腰蜂之术的道理。
他们妄想永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奴役人民,采取了种种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的统治方法,都是在寻找像细腰蜂的“神奇的毒针” 那样的“奇妙的药品”,让被统治者服用后像小青虫那样“不死不活”,供他们驱使和享用,但结果总是失败。
他们的各种麻痹术,不能像细腰蜂那样奏效。
因为细腰蜂要求小青虫或蜘蛛只须不懂而又不死,而统治者要求被统治者的是既运动,贡献玉食,又要无知觉,不反抗。
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因为被统治者是有思想的,而思想又是无法禁止的。
所以历史在代代更替,统治者一方面统治人民,一方面又被不时地推翻。
作者借引陶潜的诗句,指出被统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难得太平”。
这表现了鲁迅对人民的力量,对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的信心和乐观态度,也表现出了他对统治者的嘲弄和讽刺。
于是在“闲谈”之中,深刻的寓意和鲜明的现实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2.分析《春末闲谈》的艺术。
说理形象化。
《春末闲谈》一文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各种麻痹术,以自然界中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异同。
鲁迅借谈细腰蜂,说明古今中外的统治者虽有细腰蜂之志,却无细腰蜂之术的道理,他们妄想永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寻找像细腰蜂的“神奇的毒针”那样的“奇妙的药品”,但结果总是失败。
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
文章题名“闲谈”,思路无拘无束,结构活泼富于变化,细腰蜂和青虫的传说,中外古今各种事例的旁征博引,使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在“闲谈”中阐发了深刻的思想,借“闲谈”来谈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统治等重大问题。
语言幽默风趣,好用反语,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
文中写道:“当长夏无事,遣暑林荫,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写得极富情趣而令人捧腹释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