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人心险恶的诗句有什么
1、《竹枝词九首代:刘禹锡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翻译】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澜,真是令人防不胜防,“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
2、《白头吟》唐代:李白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翻译】自然界的两草尚且如此,人心却不如草那样执著坚定。
3、《春居杂兴二首》宋代:王禹偁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
【翻译】谁说无心就能逍遥自在,其实也像反覆无常的小人。
4、《人心吟》宋代:柴元彪人心仅一寸,日夜风波起。
【翻译】人心就那么大一点,却总是会有各自的欲望平地起波澜出事情。
5、《行路难》唐代:薛能何处力堪殚,人心险万端。
【翻译】人心险恶多变化,让人不停的殚精竭虑不知如何是好。
6、《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五十韵》唐代:刘长卿人心悬反覆,天道暂虚盈。
【翻译】人心险恶变化无常,如同世界的盛衰、消长、兴亡等变化。
7、《感怀(十四首)》明代:杨基人心本无疑,理与势所侵。
【翻译】人的心本来什么都相信,但是被情理和势力掺杂,就会有所不同。
8、《杂剧·崔府君断冤家债主》元代:郑延玉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翻译】人贪心不足,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到头来不过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9、《峡中行》唐代:雍陶楚客莫言山势险,世人心更险于山。
【翻译】不要觉得山势险峻,人心的险恶更甚于山。
10、《水浒传》明·罗贯中世间只有人心恶,万事还须天养人。
【翻译】世间人心最为险恶,一切还是要看天道的伦回。
形容“女孩善良”的句子有哪些
风雨无阻、风雨同舟、春风化雨、巫山云雨、风雨如晦一、风雨无阻白话释义: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
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
朝代:明作者:冯梦龙出处:·《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黄秀才从陆路短船,风雨无阻,所以赶着了。
”二、风雨同舟白话释义:比喻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战胜困难。
朝代:春秋作者:孙武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如也;左右手翻译:吴国人和越国人互相厌恶,但是当他们同船渡河的时候,如果遇到风浪,他们互相救助就如同左右手那样.三、春风化雨白话释义: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朝代:春秋作者:孟轲出处:《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之化者。
”翻译:有像及时雨一样启迪人的四、巫山云雨白话释义: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
后称男女欢合。
朝代:战国楚·作者:宋玉出处:《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翻译:我在巫山南面,最高最险的地方,早晨我是一团云,傍晚时我又变成飘忽不定的雨.每天早晨晚上,我都在巫山南面一个高台靠下一点地方. 五、风雨如晦白话释义:形容局势严重,社会 黑暗。
晦:昏暗。
朝代:清作者:汪琬出处:《来虞先生年谱后序》:“先生严禁境内不得擅建生祠。
风雨如晦。
”
蜀道难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难行赛过攀上遥遥青天
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建国的年代已多么邈远茫然。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长安西面太白山阻挡,峰峦起伏只剩一条飞鸟的路线蜿蜒曲折,一直爬上巍峨的峨嵋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r西行的游子啊,请问你何时回还
险山恶水,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看到古树丛中传出鸟儿阵阵悲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凉的山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艰难啊,难于攀上遥遥青天,听后也会使人生愁,吓得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蜀道哇,竟是如此的艰难;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r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
早晚既要提心吊胆地躲避老虎,又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编辑本段]【逐段分析】 《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
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
他们力大无穷。
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
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
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
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
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①,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
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
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r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
“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
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
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
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
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
“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
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
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
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r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
《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
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
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
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现在我们根据集本抄录。
\\r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
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
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
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
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
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
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
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r“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
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
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
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
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
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
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象哭泣一样。
\\r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
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
“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r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
现在我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
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
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
“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
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
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r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
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
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
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
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
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r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
象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
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
”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
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
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
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
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r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
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
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
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
明代的李于鳞,曾评李白的歌行诗云:“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以长语,英雄欺人耳。
”(《艺苑卮言》卷四引)对于这一段诗,我也认为是“强弩之末”的“长语”(多馀的话)。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r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r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r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
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
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r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
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
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
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
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
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r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
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r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
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
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r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
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r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r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r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r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r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
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r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
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
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名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好像是吧,嗬嗬,太久了,记得不是很清楚
描写鸳鸯坚贞爱情的诗句
桃木渌,水上鸳鸯唐·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
渌(1ù录)澈。
这两句大意是临大地,洛阳到处是嫣红的桃花,到处是澄澈的春水,水面上飘浮着并头浴羽的对对鸳鸯。
红英缤纷,绿波荡漾,鸳鸯比翼,一派大好春光。
可用来写盛春景色。
唐代词人 韦庄 《菩萨蛮》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
鸳鸯名言唐·韦应物《杂体五首》其三。
罗:一种质地柔软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指罗衣或罗裙。
这两句大意是:美女春日里穿着漂亮的罗裙,上面绣着成双成对的鸳鸯鸟,这美丽的衣服,是贫寒的劳动妇女在深夜里制作出来的。
原诗为:“~。
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
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其艺术构思与白居易《缭绫》相似。
白诗中“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其意与韦诗此二句略同,都是以贵族妇女的豪奢侈靡与劳动妇女的勤苦劳作相映衬,突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对立关系。
可用来反映旧社会的阶级关系,或者用来批评某些只知追求华丽服饰而不知社会财富来源于何处的女人。
唐代诗人 韦应物 《杂体五首》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融:指冻土融化。
这两句大意是:天暖泥融,燕于忙于衔混作巢,飞来飞去;春温沙暖,鸳鸯贪睡,卧于沙中迟迟不起。
这首绝句的前两句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四句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样景物,构成一幅幅画面,不仅显出蓬勃的春意,诗人愉快之情也从中自见。
仇兆鳌评日:“摹写春景极其工秀,而语出浑成,妙入化工矣。
”这种四句四景,彼此并列,中间虽以春意贯穿,却没有呼应关系的诗,只靠这些景物的组合、安排,构成一种境界,是古代绝句中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
描写春景、春意可作惜鉴。
唐代诗人 杜甫 《绝句二首》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唐·杜甫《佳人》。
合昏:植物名。
又名合欢,俗称夜合花,叶似槐叶,花淡红色,至夜则合。
鸳鸯:匹鸟,雌雄偶居不离,这两句大意是:合欢尚且知道入夜则合,从不逾时;鸳鸯偶居不离,向不独宿。
这两句分别以“有情”的植物、动物作比喻,说明夫妇之间应该相亲不离。
在原诗中,女主人公以此反衬轻薄夫婿的喜新厌旧,慨叹世情的险恶与冷酷。
唐代诗人 杜甫 《佳人》愿作鸳鸯被,长覆有情人。
唐朝政治家、诗人 李德裕傍岸鸳鸯皆著对,时时出向浅沙行。
关于鸳鸯的名言五代·后蜀·花蕊夫人《宫词》。
著(zhuó浊)对:成对。
这两句大意是:停在岸边的鸳鸯都成双成对,不时地离开河岸向浅水中的沙洲走去。
观察得很细致,描写得很逼真,好像正在拍摄《动物世界》的一组镜头。
可用来描写岸边鸳鸯的活动。
五代十国女诗人 花蕊夫人 《宫词》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比目:比目鱼,目谓此鱼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
《尔雅·释地》:“东方有比日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ta榻)。
”此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
这两句大意是:得以与心爱的人结成夫妇,像比目鱼一样形影不离,虽死何辞?愿与心上人结为伉俪,如鸳鸯鸟一样出双入对,即使神仙生活也不值得羡慕。
这原是长安舞女内心的独白,反映出她们对爱恋的狂热.对受情的渴求,态度大胆、果决,毫不扭捏作态.是何等的气魄!此句知名度高,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常被引用。
唐代诗人 卢照邻 《长安古意》花际裴回双蛱蝶。
池边顾步两鸳鸯。
唐·刘希夷《公子行》。
裴回:徘徊。
蛱蝶:蝴蝶的一类,翅有各种鲜艳的色斑。
这两句大意是:(春游的洛阳公子和美女,)形如花间来回飞舞的双双彩蝶,叉像池边相顾漫步的对对鸳鸯。
蛱蝶。
美丽而双飞.常翩跹于花际草间;鸳鸯,闲雅而偶居,喜欢在水里双游或池边双双漫步。
用蛱蝶、鸳鸯比喻游春的公子,美女,恰切自然,能引起人们富有诗意的联想。
唐代诗人 刘希夷 《公子行》江岛蒙蒙烟霭微,绿芜深处刷毛衣。
唐·吉师老《鸳鸯》。
蒙蒙:云雨迷蒙的样子。
这两句大意是:江岛之上细雨蒙蒙,云雾轻轻,鸳鸯正在绿草深处洗刷着身上美丽的羽毛。
小小的江岛,蒙蒙的细雨,薄薄的烟霭,绿绿的水草,一对鸳鸯正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刷毛衣”。
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可用来描写鸳鸯的活动。
唐代诗人 吉师老 《鸳鸯》鸳鸯赭白齿新齐,晚日花中散碧蹄。
鸳鸯名言唐·韩翃《看调马》。
赭(zhě者):红褐色。
这两句大意是:马的毛色红白相间,牙齿刚刚出齐,在夕阳斜照的碧草鲜花中,踏着散碎的步伐行进。
诗句描绘一匹新调成的刚成年的马。
马的毛色像鸳鸯的毛色一样,红褐与白色错杂,鲜艳美丽,牙齿刚刚出齐,正在年轻力壮之时。
在晚日的照耀下,马儿悠闲地踏着碎步,碧草沾蹄,鲜花拂身。
晚日、鲜花、碧草的环境氛围与马的悠闲神态,组成了一幅和谐的图画。
唐代诗人 韩翃 《看调马》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
唐·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这两句大意是:被惊动的鸳鸯岂能没有怨恨,它们双双飞走了,还回头留恋地张望。
鸳鸯正亲亲密密地栖息在一处,突然被人惊起,它们当然有恨,所以飞去时还要“回头”,恋恋不舍地看一眼共同栖息之处,不仅偶居有情,而且“惊起”、“回头”无不有情。
诗句构想新奇,语言生动,可用来描写惊飞的鸳鸯。
唐代诗人 杜牧 《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唐·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
这两句大意是:整日没有谁去观赏微雨洒落的景色,唯有鸳鸯身穿红衣在池中相对洗浴。
诗人写对对鸳鸯在雨中戏水的情景,想象美丽的翎羽是它们的“红衣”,又想象它们正在池中“浴红衣”,形象鲜明生动。
正因为“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不受惊扰,所以戏水时显得特别自由自在。
可用以描写鸳鸯戏水的情形。
唐代诗人 杜牧 《齐安郡后池绝句》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唐·崔珏《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鬣(1iè猎):马颈上的长毛,此指鸳鸯头顶上的长羽毛。
这两句大意是:一对鸳鸯顶着翠绿的长羽,身穿红色的衣衫,在灿烂的夕阳余辉中翩翩起舞,水禽中像这样深情的禽鸟是罕见的。
对对鸳鸯头顶长丝如“鬣”,身披红羽如“衣”,“红”“翠”相间,色彩鲜艳,又在“夕晖”的映照下双双起舞,形象优美,情深无比。
作者以此与其它“水禽”相对照,突出了鸳鸯的深情挚爱。
唐代诗人 崔珏 《和友人鸳鸯之什》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关于鸳鸯的名言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
梧桐半死:梧桐雌雄同株,古人称为连理树、合欢树,古诗文中常“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清霜后:指秋天霜降以后。
这里作者以梧桐在秋霜降落以后半死,比喻自己在垂老之年丧妻。
头白:这里是双关语,一则鸳鸯头上有白毛,故称“头白鸳鸯”;二则词人丧妻时已届五十,也到了白发斑斑的年龄。
作者在这里以鸳鸯失伴比喻自己与妻子不能白头偕老。
这两句大意是:连理梧桐在秋霜降落后半死,头白鸳鸯在失去伴侣后独飞。
贺铸一生屈居下僚,生活比较清苦。
他的妻子赵氏勤俭持家,对丈夫关怀备至,夫妇间感情笃厚。
贺铸五十岁左右,其妻亡故。
作者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悼亡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并传不朽。
这两句以连理梧桐和头白鸳鸯作比,形象地刻画了妻子亡故以后自己的孤单、寂寞和衰颓。
北宋词人 贺铸 《鹧鸪天》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金·元好问《两栖曲》。
这两句大意是:海枯石烂也不分散的两只鸳鸯,只应成双作对,同生共死。
以“海枯石烂”形容永不改变的坚贞爱情,又以“双飞”“双死”形容生死与共的忠诚情谊。
这种比拟和夸张的手法,产生出异乎寻常的表达效果,可用来描写鸳鸯,或借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两栖曲》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语言学家 王力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
宋·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试手初:初次试试自己(描花)的身手。
等闲:白白地。
这几句大意是:这位新嫁娘久久地饿偎在丈夫的怀里,抚弄着彩笔,在婚后初次尝试着描摹花朵。
由于沉溺于幸福的爱河之中,白白地消磨掉不少时光,影响了刺绣工夫。
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妻恩爱生活的词。
~几句把新婚夫妇的生活情态写得逼真传神。
新娘子为了掩饰自己的羞涩,在~后,地又撒娇地“笑问鸳鸯双字,怎生书?”是她真的遗忘了,还是俏皮地故作逗趣,一任读者猜想。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南歌子》鸳鸯于飞,在江之涘,和音交畅,拊翼双起。
鸳鸯名言晋·郑丰《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
于飞:飞。
“于”为语助词,无实义。
涘(sì四):水边。
和音:和谐的声音。
拊(fǔ府):击,拍。
这几句大意是:一对鸳鸯拍着翅膀,在江边双双飞翔,和谐的叫声总是那么欢畅。
诗句形容一对鸳鸯从水边双双飞起的情形,采用四言形式,语言古朴,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有意识地学习《诗经》的风格特点。
《诗经》有“凤凰于飞”的句子,描写凤凰相偕而飞,后人常用以比喻夫妻和谐。
这几句可以描写鸳鸯,也可以用以比喻夫妻关系和睦。
晋代学者 郑丰 《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庆不想忘。
无名氏《鸳鸯》。
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偶居不离,常用以比喻夫妇。
传说人得其一,另一则相思而死。
交颈:两颈相依,表示亲密,后多用于比喻夫妇之亲爱。
这几句大意是:南山的一棵桂树上,栖居着一对鸳鸯。
它们两颈依偎,千年厮守,欢乐相处,永不相忘。
这首诗是汉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吟咏鸳鸯忠于爱情的诗篇。
其实,在动物界很多禽、兽都恪守着一夫一妻制,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
据动物学家研究:野生的灰雁,当雄雁有了自己的配偶,绝对忠贞不二,甚至丧偶后,多半也不另寻新欢,宁愿独守其身。
水獭也是一夫一妻制的好例子,它们共同筑窠、猎食,抚养小水獭,一旦有其它水獭闯入,就会全力赶走它。
英格兰的大脚鹅,乌干达的羚羊也是忠于配偶的模范,可惜它们没有像中国的鸳鸯那样,被视为夫妇的象征,并被赋予“爱情之鸟(兽)”的美名。
无名氏 《鸳鸯》两两戏沙汀,长疑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
唐·杜牧《鸳鸯》。
沙汀(tīng厅):水边沙滩。
锦机:织机。
这几句大意是: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水边沙滩上嬉戏,我总怀疑画笔画不出它们的美好形象,人们都争着在锦机上织出它们可爱的模样,在歌曲中也喜欢把它们的名字呼唤。
鸳鸯戏水,两两相依,形象优美动人。
如此可爱的形象,画图“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诗人采用铺排手法,极力渲染鸳鸯为人们喜爱的情形。
可用来描写鸳鸯。
唐代诗人 杜牧 《鸳鸯》两两莲池上,看如在锦机,应知越女妒,不敢近船飞。
明·高启《鸳鸯》。
这几句大意是:鸳鸯双双对对在荷塘里相伴嬉戏,宛如一幅绚丽的锦绣未下织机。
大概知道采莲少女羡幕妒忌的心理,不敢靠近菱船莲舟比翼齐飞。
鸳鸯雌雄不离,被称为“恋爱之鸟”。
高启的诗先写在清水碧波、翠叶红荷间来双去对的鸳鸯,看去好似美丽如画的锦绣;后写鸳鸯的“心理”,它们怕自己成双成对过分亲昵会引起越女的妒忌,就知趣地远离姑娘们的莲舟比翼而飞。
全诗不正面落笔,而用比喻、反衬手法写鸳鸯,既含蓄蕴藉,又意见言外。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高启 《鸳鸯》鸳鸯交颈绣衣轻,碧沼藕花馨,偎藻荇,映兰汀,和雨浴浮萍。
关于鸳鸯的名言五代·前蜀·毛文锡《诉衷情》[鸳鸯交颈]。
交颈:颈项相交,形容十分亲密的样子。
沼(zhǎo找):小池。
藕(ǒu偶)花:荷花。
馨(xīn新):芳香。
偎:靠近。
藻荇(xīng幸):指各种水草。
兰汀(tīng厅):生长着兰花的沙洲。
这几句大意是:碧绿的小池中荷花飘香,双双鸳鸯交颈而栖,身穿轻盈的绣花衣裳,光彩映照着兰洲,身影依偎着水草,正冒着细雨,沐浴在浮萍旁。
好一幅鸳鸯浴水图
不仅有细致的描绘,而且有多侧面的烘托映衬,可用来描写鸳鸯戏水的情形。
唐末五代诗人 毛文锡 《诉衷情》无主荷花开满堤,莲歌声脆小楼西。
鸳鸯自是多情甚,雨雨风风一处栖。
清代诗人 季淑兰 《消夏词》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宋·尤袤《全唐诗话》宿在一起,飞在一起。
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
南宋诗人 尤袤 《全唐诗话》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
宋·欧阳修《渔家傲》[叶有清风]。
这几句大意是:绿叶在清风中摇曳,鲜花上挂着露珠,叶儿花儿茏罩着成双成对的鸳鸯伴侣,白锦般的顶丝,红锦般的毛羽,引起了采莲女的嫉妒,把它们惊飞,不许它们长相聚。
鸳鸯在荷花丛中成双作对地嬉戏,那情景引起了采莲姑娘的妒忌。
诗人用清丽的彩笔勾画出优美的画面,用莲女的嫉妒反衬出鸳鸯侣的一往情深,蕴蓄着无穷的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