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关于10月24日的大学生跳水救人的感想。
我今天才看到这个新闻,很感动,也很敬佩,在很多的网站上都看了,我希望看的更详细一些,看完了这些英雄的详细介绍和一些网友评论,给我更多的是应该有很多事情该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1、救人大学生这种行为值得吗
就像有网络评论的,有人性的人就不应以值与不值来评价,不应该以理性或感性来评价,我觉得是人性的体现,在这个时刻大家应该做的就是给他们的英雄行为给予最后的祝福,祝福他们在天堂永远幸福。
2、看到有网友说这种最后的祝福只是一时的,尽量别让这种灾难在发生。
政府应该多做一些实际的东西,象有的网友提到应该开设游泳课,从小就开始抓起来,尽量做到自身有这份能力的同时在去帮助别人,自己的生命也是非常可贵的,在就是在这些危险的地方增加安全措施,我想如果当时那个地方有一个绳子都会好些,我觉得应该像预防地震那样,做一些预防落水的安全措施。
政府官员少贪污点,把钱花在真正有意义的地方,记的在新浪看搜狐看新闻报道的时候,有一个网友说,把花在足球身上的钱省一些,花在该用的地方,不踢足球不会死人,但不会游泳就会死人的,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看完新闻后我觉得这是我心里最想说的,不会写东西,就是把自己心里想的写出来。
流云低徊,江水呜咽。
19岁——花样年华,人生中最美时光刚刚开始,3个生命却被定格在滚滚江水中,沉没于救人义举的瞬间…… 10月24日14时15分许,长江沙市宝塔湾,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欢乐与平静,2名男孩不慎落水。
十余名长江大学学生,紧急决定手拉手结成人梯下水施救。
两名落水者最终获救,但陈及时、何东旭、方钊等3名大学生溺亡,均年仅19岁。
看到这则新闻,泪水很快模糊了双眼。
说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我,震撼了我,似乎都不准确。
因为,我们眼前这个世界,人造感动,人为震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把这些早已用变了味的词语按到这些大学生身上,不仅不能完整地表达他们毫不犹豫奔入江中的一刹那所闪现的人性的光辉,甚至是对他们洁净的精神灵魂的亵渎。
壮举绽放人性光辉,见义勇为英雄可敬
见义勇为是当前社会经久不衰的话题。
现实中既有象魏青刚似的英雄给人们带来的感动,又有“英雄流血又流泪”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心痛,还有未成年人盲目见义勇为而献身使人们感动和心痛的同时开始的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研究所所长周孝正表示:“‘80后’、‘90后’是有个性、有想法的一代,可以为国争光,勇夺奥运冠军;可以在抗震救灾、奥运、国庆盛典、世博会中身体力行,展现志愿者风采;也可以结梯救人,英勇献身。
”对于长江大学学子见义勇为事迹这则新闻来说,尽管人们依然会质疑大学生们救人方式的科学性和生命价值的对等性,但是,在我看来,这并不能否定见义勇为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价值和意义。
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少年来,是激励人们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支柱。
但在社会转型的前提下,传统的社会习惯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极大变化,社会道德水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抱着“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理。
这些都是社会失范的表现。
见义勇为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正义不是自然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它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竭力维护。
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只有相互搀扶,相互为善,世界才可以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三个大学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三个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用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对“90后是崩溃的一代”进行了无比有力的反讽。
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感动中,并使我透过历史,重新看到雷锋的身影,雷锋高尚的灵魂
正如长江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家在悼词中所说,三位英雄是“父母的好孩子,长大的好学生,时代的好青年”。
他们是父母的骄傲,是社会的良心,是民族的精英,是时代的楷模
是的,学生所体现的正是一种高亢的民族气节,他们别无所求,只为录求那份欣慰,让身心得到升华,他们,她们,所展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他们真正找到了精神的彼岸。
让我们将大灾大难、大是大非等关键时刻涌现出的英雄精神升华为平时的生活、平凡的岗位中的表现,把“感恩、责任、勤奋、忠诚、奉献”等时代精神时刻放在心中。
假如生命可以重来, 我愿为你们哭干江海
假如生命可以重来,人生的花朵将为你们绽开
我们应该高兴,因为,你们用如此绚丽的行动告诉我们,人性还活着
本次班会共有12名同学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杨芹芹同学的观点: 逝者已逝,痛定思痛。
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学会开心生活。
柯灿同学的观点: 安全才能回家,身在外地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珍爱自己。
生命的价值有不同的体现:有的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增加生命的宽度。
英雄牺牲了,但是精神永远的留在人们心中。
闫琳同学的观点: 三个生命的离去让人惋惜,让人心痛。
此时此刻,最难受的还是他们的父母亲人。
所以,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父母,也为了我们自己。
陶浩同学的观点: 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好自己的人生。
王欢同学的观点: 面对此类险情,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救人固然重要,但我们一定要在确保自己的力量能够给人以帮助时才对人伸出援手,量力而为。
罗诗同学的观点: 一个人的心态远比一个人的能力大,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李良斌同学的观点: 生命的价值不能以任何有形尺度去衡量。
虽然现实社会种种阴暗,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让自己变得冷漠。
当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尽力给人以帮助,不要过于计较功利得失。
刘阳辉同学的观点: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
善良在三位学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靳银蕊同学的观点: 不提倡为了救人而不考虑后果,只有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之下,才能更好的去救助别人。
肖姗同学的观点: 何为“英雄”
“英雄”彰显的是以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付出爱心,给予他人帮助。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
做好自己心中的英雄,社会才会更加的美好
方海同学的观点: 人性本善,我们要能在社会的现实中坚持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变,做事力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认真的度过大学四年。
陈乔思同学的观点: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辩证的来看待。
生命是至高的,我们除了要学习救人英雄的精神之外,也要考虑到自己的生命。
我们的意外会给家人留下巨大的悲痛和无法弥补的损失。
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总结感想: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研究所所长周孝正表示:“‘80后’、‘90后’是有个性、有想法的一代,可以为国争光,勇夺奥运冠军;可以在抗震救灾、奥运、国庆盛典、世博会中身体力行,展现志愿者风采;也可以结梯救人,英勇献身。
” 见义勇为是我们社会经久不衰的话题。
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事迹。
有像魏青刚那样面对歹徒无畏无惧勇敢斗争的英雄带来的感动;有“英雄流血又流泪”事件带来的心痛,今天,又有未成年人盲目见义勇为而献身带来的反思。
所有的好与不好都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面对长江大学学子见义勇为的举动,尽管人们会质疑大学生救人方式的科学性和生命价值的对等性。
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些都不能否定见义勇为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价值和意义。
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少年来,是激励人们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支柱。
但在社会转型的前提下,传统的社会习惯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极大变化,社会道德水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抱着“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理。
这些都是社会道德失衡的表现。
距事件发生至今将近一个月了。
今天,我们的见解或许不会有多么高深。
我们的讨论也不在于得到一个极其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我们的目的更不在于使每个人都要做到舍生奉献。
我们只是用这个机会让大家表露自己的心声。
英雄远去,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感动,更多的是启迪,是思考。
事实也证明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在这次班会上能够站起来发言的同学有些还因为怯场而不能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但是,从他们的表情,从他们那不太流利的话语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想说的:关爱他人,珍爱生活,珍爱自己,珍惜生命…… 见义勇为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正义不是自然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它需要每一个人的竭力维护。
生活中不会频繁的发生让你面对生死抉择的事情。
但是并不是你就没有体现自己价值,表露自己关怀的机会。
对老人的一次搀扶、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回答陌生人的一次问路……只要你有心,只要你想做,就会有机会。
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只有相互帮助,相互为善,相互关爱,世界才可以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真、善、美,这就是我们所得到的,这就是我们享用一生的财富。
三未年青的大学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英雄远去,精神长存
跳水为救人,天涯若比邻,风正一帆悬。
这三句话怎么排
天气晴朗,此时,风正一帆悬,他在水边散步,看到一个孩子在水中挣扎,他跳下水,救起孩子。
当别人感谢他时,他说,他跳水只为救人,不为感谢,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天涯若比邻。
跳水救人的的作文500字
根据下面的报道,自己以第三人称修改一下:近日,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管理学院黄超同学一下子成为了校园的“风云人物”,他见义勇为跳水救人的事迹不仅获得老师和同学纷纷点赞,学院还将黄超同学列入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2015年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推荐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
平时对生活充满热情,学习勤奋,踏实、朴素品格的黄超,让同学们都对他赞赏不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路遇溺水者,奋不顾身救人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精神风貌。
“当时回校途中,路过校外的‘康桥’,就突然听到有人在大喊救命。
”由于好奇,黄超跑到湖边才发现有2人溺水了。
“其实,湖边的地方还有不少人在钓鱼,但可能是因为水太深,而且正值寒冬,大家都不敢下水。
”黄超说道,他当时也来不及考虑天气的寒冷,出于本能就跳下六、七米深的湖里救人。
描写怎么跳水的句子
描写怎么跳水的句子如下: 1、他轻盈的弹跳起来,在空中优美的旋转了180度,像条跃起的鱼,又重新回到水里。
2、太阳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
3、轮到张三出场了,他选择305B这个动作,反身翻腾2周半,屈体,难度系数3.2. 只见他沉着冷静,在踏板上吸了一口气,起跳,腾空,入水,一气呵成,动作相当规范,入水水花非常小,完成得非常漂亮。
4、跳水运动包括实用跳水、表演跳水和竞技跳水。
跳水运动在跳水池中进行。
跳水运动员从1米跳板,3米跳板,或从3米,5米,7.5米和跳水。
跳水运动要求拥有空中的感觉,协调,柔韧性,优美,平衡感和时间感等素质。
竞技跳水是一项由个人参加的竞赛项目。
跳水运动员本人由跳台或跳板腾空,运动员可以直接入水或在空中做各种难度的体操花样动作,以干净利索而优美的姿势入水。
我国出色的跳水运动员有,等。
求一篇关于跳水救人的英语作文
One day, li Ming after dinner he took the dog for a walk, walk in the way, he saw many children were at play near the suddenly, he saw a child accidentally fell into the water, next to the children see also try so hard up, some even cried, li Ming see, she immediately after the jump to the water, and then save the children, and the other children saw rescued his partner li Ming are very happy, they commended clap your hands; It was a brave boy!
《跳水》里好的句子
刚今年39岁,在聊城四中任体育,身体好,游泳。
即使这样,他说,当时也费大劲。
把妇女救上岸,他立马又去救孩子。
孩子身材较小,没费很大劲。
把两个人救上岸,他没有立即走开。
看着两个人没大碍,被救的妇女已经借手机给自己的妹妹打电话,李令刚才放心,然后默默离开了。
换衣服的时候他才发现,手机和钱包全在衣服里——钱全泡了,手机不能用了。
李令刚说,当时和他一同跳下水去的还有另外一个人。
但是,两个人互不认识,简单聊了几句之后就分开了,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
那么,当时的水有多深呢?李令刚身高1.75米左右,他说,“我跳进去,没够到水底。
” 就这样,落水的两个人得救了,跳水救人的两个人,也默默离开了。
请问跳水救人时想什么了
(2)
一开始就不等同于人一生出来就有的东西。
出性,与出于本能有别;本能是对的一一应对,而我们说到本性,说的却是首尾相连的整体性的东西。
我喜欢举一个粗俗例子:尿憋了要撒尿,实在本能之至,你却一直憋到你找到厕所。
除了本,还有性,唯把种种本能、感觉、欲望加以协调,才称得上本性。
真性情人不是朝三暮四之人,率性不是颠三倒四。
唯为事能执之一贯,才算有性格。
人们常把教化刻画为外部规范系统的“内化”。
有权势的人,成人,用指令的形式把种种规范加给我们(例如不得酒驾)和孩子(例如不要骂人),我们由于惧怕警察或家长的惩罚遵守这些规范,日久成为习惯。
这些习惯充其量是“第二天性”,还说不上是本性。
但我们并非只从指令学习规范,指令之外还有说理——为什么不要骂人,为什么不得酒驾。
无论什么道理,要让我们理解,就得联系到我们本来就懂得的道理上。
说理与我们的“本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过,我们都知道,说理在培养德性方面作用有限。
德性上的学习,主要不靠在书房读书或在礼堂听课,而主要在向身周的典范学习,“就有道而正焉”。
在德性领域,典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典范主要是通过默会方式起作用的。
亚里士多德说,一棵橡树的生长并不是茫无方向的,而是橡树本性的实现。
人的生长也一样。
我们并非靠一成不变保持本性,而是靠生长达乎本性。
这个道理有点儿绕。
为了教化朴素的头脑,古贤人往往取简易之法,把本然说成时间上最先摆在那里的东西——人之初性本善,最本真的人格是伏羲上人,最完美的政治是三代。
其实,无论三代政治制度是否完美,我们都无法照搬,因为历史生活已经变化了。
本真不是现成摆在那里的东西,它倒毋宁是某种新鲜的东西,我们搜集各种历史线索把它创造出来。
只不过,这种创造与科技创造不同,它从来不是单纯的进步,而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势中,创造出与以往的优秀卓越尽可能坚实的联系。
有德之人与道德行为为鲜明起见,我们可以区分学习阶段和成人阶段。
在学习阶段,我们的确常常需要考虑怎样做才合乎道德标准,而在成人阶段,人依其所成之性行动。
对有德的人来说,德性是他的本性,是他的存在。
跳水救人不是由于这样做符合道德规范,而是依乎自己的本性——唯这样做才是自然的,就像马燕红在高低杠上这样转身才是自然的。
依乎本性行事即真,依乎本性行事之人即真人。
我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合乎道德标准,这不是道德行为的动机,而是学习有德之行的途径。
如果它不是学习的途径而成为行为的动机,那么,这样做即使不尽是虚伪,至少相当虚伪。
我们在一时一事上学习何为德行,是为了学做一个整体有德之人,做一个真人。
若说科学之真在于合乎客观事实,那么真人之真,真性情之真,只能是合乎本性。
有真人而后有自然的道德行为。
在这里,行为者的角度和评价者的角度是有区别的。
义人跳水救人,从他自己来看,并不是为了符合道德标准,而是本性使然,行其“不能不然之事”;而从评价者来看,这个人是有其他选择的,他也可以溜之大吉,也可以围观。
我们会说,他在诸种可能的做法中选择了有德之行。
义人成为典范,但他不是为了成为典范做事情,他只是为了解决他的问题而已。
想着怎么把自己做成典范,这颇有点儿古怪。
近代英国的政治方式成为后来很多国家学习和效仿的典范,但英国人不过是在解决自己的政治问题而已。
性情中人并不是自己要率性,要真,他只是依乎其所是做他手头的事情。
成心率性倒做作了,恐怕难得率性之爽。
但在我们眼里,他是真性情,因为我们自己未达乎纯真,我们还在真真假假之中,要学着从真假莫辨的东西里挑出真的东西来。
当然,只有圣人才能完全率性,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们凡人从来不曾达到自我与有德的完全融合。
我们总还在学习。
碰上孺子落水,或碰上比这更为紧急的事例,如突发地震,我们的确来不及考虑,你是“跑跑”,还是去援救他人,全系于你已经修成什么。
而在较为从容的处境下,我们会去考虑自己应如何行事。
这并不是在权衡道德标准和其他如自利、感情,等等,而是在整体地审视自己是个什么人。
我们不是圣人,我们的存在,作为整体,对我们自己并不总是通体透明的,我们并不总是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么。
不过,尽管我们凡人一直达不到自我与有德的完全融合,由此我们可以说,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然而,我们大体上还是要像古人那样区分学与立。
少年时期,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我们向典范学习,以求能够学得像典范那样。
成年之后,人的主要任务是做事。
尽管我还想成就更高的自我,尽管这是个可嘉的愿望,但我大致就是这个样子了;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我愿成为什么,而是就我的所是来做事情。
性有品,分成三六九等。
与其勉强去做那些自己的天性够不到的事情,不如依你所成之性,解决面对的问题。
实际上,成年以后,我们进一步的成长几乎只能以做事的方式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