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相声的发展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共产党建政之前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
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
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
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相声大师侯宝林(1917—1993) 相声大师马三立(1914—2003)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
但由于共产党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
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
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
以杨振华、金炳昶的《假大空》,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
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1934—2006) 进入1980年代,在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
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然不大(与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
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
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
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
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
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
(中国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国庆节和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
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
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涛和毕福剑合说的相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
)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
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
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
在台湾的发展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一批相声演员也到了台湾。
当年,魏龙豪(魏苏)和吴兆南结识,在中国广播公司、警察广播电台等广播电台一同主持相声节目。
随后在1967年起,开始收集资料灌制‘相声集锦’、‘相声选粹’、‘相声捕轶’以及‘相声拾穗’。
最初,相声的主要听众是以眷村为主的外省人。
近年来,由表演工作坊(简称“表坊”)于1985年推出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李国修主演)之后,造成了轰动。
接着,“表坊”于1989年推出了《这一夜,谁来说相声
》(由李立群、金士杰、陈立华三人主演),1991年推出《台湾怪谭》(李立群单口相声),1993年年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冯翊纲重新诠释),1997年推出《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冯翊纲、赵自强、卜学亮三人主演),2000年,推出《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赵自强、金士杰、倪敏然三人主演)。
最后,在2005年,推出了《这一夜,Women说相声》(方芳、邓程慧、萧艾三人主演)。
在1988年四月,冯翊纲、宋少卿组成相声瓦舍(随后加入黄士伟),开启了舞台剧融合相声艺术的创作表演。
在2004年7月8日,辅佐‘可以演戏剧团’推出第一部作品‘给我一个胶带’。
1993年,台北曲艺团成立,除了相声以外,同时推出许多中国特有的说唱艺术,如双簧、数来宝、快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西大鼓、单弦等。
在2004年,倪敏然和艺人夏祎、干德门合演《大宅,门都没有》,同年和倪嘉升父子二人共同推出《没大没小说相声》,于2005年五月,获得第16届金曲奖传统暨艺术音乐作品类最佳曲艺专辑奖。
在马新地区的发展 国共内战之后,一部分中国南部的演出团体前往马来亚地区发展(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尚未独立)。
相声艺人冯翔、白言、路丁在马新地区表演相声。
因为马新地区所独有的多元语言环境使得“马新相声”较“大陆相声”和“台湾相声”别具一格,但也因为了中文并非主流语言的问题使得马新相声界的职业演员很少。
编辑本段相声的分类 相声按演员人数分可分为: 刘宝瑞(1915—1968)表演单口相声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
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书,但更多注重笑料。
●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 姜昆、李文华表演对口相声 ,演员为一捧一逗。
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
(男女相声,对口相声的一种) ●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
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称“腻缝”。
按内容功能分类,可分为: 杨振华、金炳昶表演相声《假大空》 ●讽刺型相声:可以讽刺自己或者别人,如侯宝林的《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 ●歌颂型相声:主要在中国大陆,通 侯耀文、石富宽表演相声《京九演义》 常要配合政府的方针、政策。
如马季的《新〈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面貌)、侯耀文的《京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的建设者)。
●娱乐型相声:《说方言》、《爱情歌曲》之类。
按著作时代分类,可分为: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 ●新相声:1949年之后 ●当代相声:1980年代后期之后 张文泽 丁舟 张颂阳表演《扒马褂》
相声的发展史
相声的的史和简介给您百度百科,里面写的很详细相声(Crosstalk种民间说唱曲艺。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
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
相声的发展史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
象声又称隔壁象声。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
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
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三不管儿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马(三立)派”、“侯(宝林)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
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苏文茂、刘宝瑞等多人。
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马三立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相继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
2005年起,凭借在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
2008年相声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声社发展
个人认为还是要坚持传统相声 加入一些适合大学生的元素和包袱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过分模仿和照搬,很多大学生一味追捧郭德纲,学他使活的方法, 认为那就是相声。
我觉得还是多听听老先生们的 尤其是天津茶馆这些老人的段子 可以从中收益很多。
你怎么看待现在的相声发展趋势
相声在现在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很好,因为现在有了许多抖音视频,里面有许多有趣的的段子,很多年轻的朋友都不太喜欢看传统的相声,而是喜欢没事儿的时候刷一刷抖音。
相声的的发展史和简介
相声的的发展史和简介给您推荐,里面写的很详细相声(Cross 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等。
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鼻祖为,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
著名表演大师有、、、、等多人,后起之秀有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