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长征的词语、句子有哪些
书写格式 ①称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不过很少。
) ③正文。
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朱宣咸插画《信》 ④祝颂语。
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
“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
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
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
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
在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一行书写未尽事情。
如下图: 主要部分 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
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1、称呼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
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
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
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
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
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
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姓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
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 “师傅”。
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孙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
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
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
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
如 “XX委员会”、“XX公司”。
致机关团体领导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
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尊长者在前。
上述五种场合,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容词,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
当然,这要用得适宜,如对好友称“尊敬的”,反而显得见外,对无特殊关系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那就有失检点了。
2、正文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
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
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
”“近好
”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
”“春节愉快
”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
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
”“近来一切可好
”“久未通信,甚念
”之类。
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
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
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3、结尾 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
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
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可参见下节《常用书信用语》的“祝颂语”。
)
关于《长征》的朗诵词
斯诺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多的修饰性的词汇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
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
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求五篇《红星闪耀中国》读后感,字越少越好,大概50字左右就可以了,很急≧﹏≦
《红星闪耀中国》的读后感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
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
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
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
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
书中是这样描述的:“然而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
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
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
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
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
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
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
《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红星闪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描写爱子心切,无法表达自己对儿子的爱的句子有哪些
妈妈是棵大树文\\\/胡秉妈妈是棵大树根深叶茂结满累累硕果奉献不求孩子是只垒窝在那树梢大树细心呵护小鸟快乐逍遥妈妈是棵大树根深叶儿繁茂结满累累硕果奉献不求回报小鸟恋着大树大树眷着小鸟真真切切恩爱相陪依恋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