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段是这样的:卧槽(此回复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求完整的
此回复虽然只有两个字,但 淋漓尽致的描述出了作者内心对楼主深深的鄙视之情,完美的诠释了万语只归一个中心的至高文学层次,突显了作者那非同小般的文学功底,真可谓意境深远,乃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回复,再加上回复以感叹号收尾,更是为整个回复添上点睛之笔,在照应全文的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灵魂深处的共鸣,可以说,有了这个感叹号后,整个回复在层次上又爬高了另一个层次,其精妙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请采纳
如何评价一篇文章或一篇小说的文笔好坏呢
高手进
首先,你要明白,华丽的词藻很多人都会写,用华丽的词藻堆砌起来的文,只能说两个字:浮华…… 但是,这同样能体现出作者文学功底的深浅程度。
真正的好文,应当能够打动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这需要作者保持一颗敏感的心,触摸生活,感悟生活,对身边的人或事,认真观察,然后用你觉得感动的瞬间化作文字,写入你的文中。
还有,你说的那些小说大多情节老套、庸俗,我想,生活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总是在进行着同样的故事,我们亦是这俗世间的人,又怎能不落俗套呢
但是,我仍旧相信,那些感动,仍会触动我们的心。
最后,真心希望你能尽早写出好文。
期待……
一个新手怎么写小说
如小说(转载) 第一忌讳:无论文么优美,都不要让描你的叙述陷入中止。
小说的作者必须牢记这点:不要过分描述任何事情,无论它是特顿山脉,是夕阳,还是怀基基海滩上的斑马。
否则,你的力度就要受到影响,你也将使读者的注意力出现危险的空白。
请记住爱勒莫。
雷纳德的金玉良言:“我总是力图去掉那些读者会跳过去的内容。
”读者的确愿意跳过那些无效内容。
第二大忌讳: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来描写并非重要的环境。
小说家大卫。
罗吉曾宣称:“一部好的小说中的描写绝不仅仅是描写。
大多数背景描写的危险在于一连串的漂亮的陈述句和叙述的中断将读者推向昏昏欲睡的境地。
”请牢记罗吉的格言,将它打在纸条上贴到计算机或打字机前:“一部好的小说中的描写绝不仅仅是描写。
” 第三点忌讳是:不要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读者的注意力。
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第四点忌讳是:不要概括,要具体。
关于写作忌讳概括化,没有人比俄国伟大作家契河夫说得更好。
他在一封信中,告诫一位作家朋友避免概括化和平常化:“我认为,对于自然的真正描写应该相当简略并与主题存在相关性。
应该避免落人俗套的描写,比如,‘落日沐浴在黑色海洋的浪花之中,绦紫色的金光一泻而下’等等。
在描写自然时,要抓住细节,而且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使闭上双眼,也仍能看到你所描写的场景。
因此,当你坐下来写作的时候,请记住,不是“一杯饮料”而是“一杯马丁尼”;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长卷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玫瑰”;不是“一个滑雪者”而是“一位含苞欲放的年轻少女”;不是“一顶帽子”而是“一只高顶回角帽”;不是“一只猫”而是“一只阿比西尼亚猫”;不是“一支枪”而是“一支0。
44口径的新式自动手枪”,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幅“马奈的‘奥林匹亚’”。
将描写四忌与契河夫的金玉良言合二为一,我们就得到了一条所有好的作者在描写时都应该遵循的一条规则:要具体
你要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人物真实可信,他们在自己国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中进行着日常工作。
——拉威尔•斯潘塞。
“怎么才能让事情看起来真实可信呢
”当一位作家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赞扬。
如果有人进一步对他说:“我好像身临其境,能够听到、嗅到、感觉到这些地方,就像走进了小说的书页中”,那他给读者的东西就的确非同寻常了。
当我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我的回答是:“借助于五种感觉”。
一些作者总意识不到应利用读者的五种感觉来获取真实感。
利用读者的视觉感受是常见的,但是利用读者的嗅觉、听觉(除了在对话中)、触觉或是味觉又有几次呢
我从1976年开始写作,至今仍在我办公室的墙上保留着五个词:看、听、感、尝、嗅。
每当我写作的时候,都会参照这张表,有意识地写些带有气味的东西。
实际上,一些令人作呕的东西在创造真实感的时候,反而有奇迹般的效果。
想想当一个人打开冰箱的时候,那种腐烂的水果的味道;当一个人剥一只熊皮的时候,那腐臭的脂肪;当一位妇女在无人服务的加油站给油箱加油的时候,手上会沾满了汽油味。
仅在故事的开头提及味道是不够的,在叙述情节时,你还得反复参照那张表。
让我们设想一下,一男一女正在争论某件事情,男人从门口一直冲到厨房,冲着女人大声嚷嚷:“我不能再忍受你妈妈和我们住在一起,老太太必须在我回来之前搬走,否则我就离开这个家
”在设置这个场景的时候,我可以让女人烤制南瓜饼(味道甜美、温馨,让人回想像感恩节一样的快乐时光),但是如果再加上腌制香料和醋的气味,这个场景就呈现出寓意。
我会在某个时刻让读者想象这种气味:“我郑重警告你,劳拉,有她没我,有我没她
”他说着,那样子就像厨房里的味道一样酸。
不要忘记,在争吵的时候,劳拉还一边往罐子里装着泡菜。
当她在大声吵嘴的时候,可能会烫伤手,然后把手伸到冷水里冲洗。
当然,她也可能正在往泡菜里倒盐水,并且洒了一地,然后还要擦干净。
她还在粗棉布制的围裙上擦干她的手。
她可以擦拭从额头(热热的,痒痒的)上流淌下来的汗水,她可以一边叫嚷,一边挥舞手中的勺子(坚硬的,木柄的),并向男人扔去。
这些都会增强视觉效果。
当争吵越演越烈的时候,可能会听到什么声音呢
是不是有条狗溜进来,喝锡制饼盘里的水
是否有一辆行驶的汽车正在马路上发出卡嚓卡嚓声响呢
是不是传来孩子们在隔壁人家院子里玩耍的声音
当炉子上的水烧开的时候,是不是在叮当作响呢
水有多么热呢
你告诉读者温度了吗
小说中女主角是否在泡菜罐的旁边放了一杯冰茶或是冰咖啡呢
争吵以男人气冲冲地出去而告终,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此时,女主角是否拿起杯子,痛饮冰咖啡,发觉咖啡很苦,然后做了个鬼脸呢
正如你所看到的,在类似上述的情节中要同时唤起人的五种感觉是有可能的,但是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情节必须进行精心的安排。
绝大多数情节是不能用全这五种感觉的(尤其味觉最难写进去),但是你可以很容易地唤起读者的四种感觉,在大多数情节中,起码可以唤起读者的三种感觉。
当你对小说对白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的时候,就大声读出你的对白,假装你是一名演员,并以电影屏幕和舞台上需要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腔调说出你的台词。
如果它听起来很生硬,不自然,就需要修改。
不要忘记,人们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总是未经加工润饰的,所以要让人物说的话短一些。
生活中人们总是一个一个地提问题,你小说中的人物也应这样做,特别是当他们要彼此认识了解的时候。
人们在谈话中经常叹息、抿着嘴笑、抓头、鼓起双颊以及端详他们的指甲,你也要让小说中的人物有这些动作,并让人们在干工作的时候,继续他们的谈话。
使用收尾语来创造意象。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你从来就不喜欢我的妈妈
”劳拉大声嚷道。
她“砰”地一声把水壶放下。
“你从来就不喜欢我的妈妈
”劳拉猛地扔下水壶。
第二句更增加了紧张程度,让故事情节更快的向前推进,减掉了多余的词语,暗示而不是告诉读者劳拉正在大声叫嚷。
这就是我所提及的原则的最佳时刻,我正是通过这些原则来衡量我所有的作品的。
紧张的时刻所用的词要少而精。
我是从我的英语老师那儿学到这一点的。
在我写第二本书时,有几个情节我总无法写下去,但是我找不出原因,我就把手稿给这位老师,请她提出批评和建议。
当她告诉我这个规则之后,我就把它应用到我的小说中,结果,一切都变得一目了然。
在情节紧张的时候,要采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句子中要采用短词,少用结束语,要写得突如其来。
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紧张气氛就可以油然而生了。
与此相比,在气氛比较沉闷的情节中,到处笼罩着寂静和安宁,此时就要使用较长的句子,较长的词语,较长的段落,以及更多的结束语。
这样做就会自然缓和紧张气氛。
当你在构思小说时,就要确立写实的态度。
只在通过观察、思考你才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人物具有可信性。
他们以固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进行着他们的日常工作。
好了,正如我前面说的,味觉是最难写进小说中的,但是五种中有了四种也不算坏。
应用这五种感觉,利用句子结构来创造或缓慢或紧张的气氛,这样你写出来的小说读者就不能丢下了,因为它们是那样真实可信。
抓住兴奋点: 对小说家而言,能始终抓住那极具魔力的兴奋感就是最大的奖励。
——菲立兹•惠特尼 在作家的一生中,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时刻。
如果这些时刻是在经历了被拒绝和失望之后,那么将更加令人喜悦。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时刻,第一次听到编辑对我鼓励的话语,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文字被印刷出来,或者第一本自己的小说握在手中时的狂喜。
我坚信,对任何一位小说家而言,真正的“兴奋之巅”是无处不在的。
而且,它还会不断地涌现,因为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激发它。
我是指当一部新的小说在构想时,脑海中所出现的第一缕闪光时的奇妙时刻。
在一个新故事(或小说)的最初构思中不断闪现时,作者会有一种眩目的感觉,我们通常会觉得这将是自己所写的最好的作品。
这种奇妙的感受可能常在片刻间出现,我会带着此种感受度过几天或几个星期。
这些思想中的闪光聚集着如此多的奇异光彩,好像由于某种魔力而不断地闪烁着。
于是,我把它们写下来。
我总是很高兴地写出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开头,但是偶尔才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写出来的东西永远不如我梦想中的完美,我太心急了,当我发现自己仅仅是给故事开了个头,必须把它们进行下去的时候,我便失去了兴趣。
魔力消失了,于是我又不断地放弃那些故事。
我羡慕那种能够沿着最初的构想,并把它发展成小说的作家。
但是我却无法一蹴而就,所以我必须在动笔之前,明确写作的方向。
我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保护那些最初的闪光点,并使之继续闪亮或者再现。
我发现自己在写到30页左右时,如果仍能保持初始的兴奋状态,我的兴趣就会被高度调动起来,直到完成作品。
最初的兴奋能持续多久是因书而异的。
我先花些时间在笔记本上设计人物,搜集情节中的零碎片段,明确我的写作方向,或者草草记下脑海中曾涌现过的东西,直到我必须动笔的那一刻到来。
那一刻总是在我还没完全设计好时就来临了,我从不拒绝那股推动力,至少我可以先为我的故事开个头。
为了奖赏自己,我通常会先写上几页,这对写作的连续性是有益的,它能随时帮我回到人物和情节的构想中去。
当我再次翻阅已完成的部分,愉悦的感觉便又涌起,我真想有位读者能与我一起分享这些优美的文字。
我并不期待一下子得到很多,但我的确希望得到赞许和肯定,尽管我知道自己是这些作品的最糟糕的评判者,因为我深陷于创作之中,根本看不到它的缺点 通常我所选择的读者都是深诸这套规则的,他会在给我鼓励的同时又温柔地来点建议,让我不至于飘飘然。
而我迟早都会再读一遍第一章,看看经过了思考后是否能改得更好些。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而言,过早地请人提出批评意见是危险的,它会使最初的兴奋被轻易地浇灭。
较为保险的做法是等写完后再请别人来阅读和评判。
现在,我不再奢望极度的兴奋点能始终延续,我知道它还会再现,令我兴奋,激励我继续往前走。
要知道,几百页的故事仅靠一次兴奋浪潮的冲击是不够的。
在写作过程中,一些绝妙的新想法会使我峰回路转,写出意想不到的转折之笔,把我再度引向兴奋之巅。
小说家应该是情绪化的人,倘若我们的写作成为没有激情的自觉运动,写出的小说也一定会平淡无奇。
静等灵感的突然迸发也是不明智的。
写不下去时,我常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人物可能会采取什么意想不到的行动
什么样的情节才是既合乎逻辑又出人意料的
我在脑海中过着电影,任灵感的火花不断地撞击。
让我们分析一下小说写作中常遇到的三种兴奋状况。
第一种是最为重要的,即作者对将要描写的故事的亢奋的感觉;第二种是小说中的人物在发挥某种特殊作用时的体验。
如果你能发现那些促使人物兴奋的动力,你就达到了兴奋的另一个层次。
第三种兴奋是有关读者的。
如果你和人物的兴致都很高,那么读者也将从你的故事中得到满足感。
作者的目的在于让读者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但如何令作者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之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他的小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
对所写内容产生厌倦和没有了长远计划是主要的症结。
为了保持对写作的新鲜感,我给自己订了条规矩,即:不要过多地回头看自己已完成的部分。
当我每天开始写作时,我只读最后的几页,它给我一种赶紧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尽管我是多么想了解已经完成的部分,看一看它究竟怎样,但我绝不允许自己往前翻看超过5页以上的部分,哪怕是仅仅一小会儿。
那一时刻还是到来了,当我开始确信我写出的不过是一堆乱八糟的东西时,我便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于是我干脆从头读起,一直读到我写作卡死的地方。
然而,它们却比我料想的要好得多,哈,我又精神抖擞,继续往下写。
我发现经过这遍浏览后,我对人物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在写小说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
用文言文怎样写作文
那要看你文言文功底如何了 2001年的满分作文,建议仔细研究下。
《赤兔之死》原文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
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
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
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
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
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
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
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锇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
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绍而斩其婚使。
‘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
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
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
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
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
’其人诚信如此。
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
’吾不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
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
士为知已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
”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后奏于孙权。
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特写:一篇古白话 十年阅读功 以一篇《赤兔之死》赢得作文满分的蒋昕捷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学生,高考考完后,他就和几个好朋友结伴去泰山玩了,昨天夜里才赶回南京。
今天上午,他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蒋昕捷是在妈妈的电话中得知自己的作文得了满分,他说,当时很难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用古白话书写高考作文,能否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心里也没个底,但他坚持认为,写这样的故事用古白话更恰当,表现历史人物更生动,当然自己运用起来也更自如。
刚拿到题目时,他觉得这次作文题目入手比较容易,但要写好很难,当做到现代文阅读时,文章中恰好提到了赤兔马,他一下子像见到了老朋友,随之吕布和关羽的形象也浮现在脑海中,他联想到这两个人物都与“诚信”相关,可以用到作文上,但如果单纯做成人物评论,作文就缺乏感染力。
接着他想到赤兔马早年跟从吕布,后来又追随关羽,关于“诚信”的话题,它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于是就编撰出赤兔之死的故事。
整个写作花了50分钟的时间。
一位阅卷老师在作文评语中写到“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在高考临场作文时如何能发挥得如此自如
蒋昕捷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平时的积累。
从5岁的时候,他就迷上了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小小的半导体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一天要听七八场书。
上小学后,他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他酷爱文中描写的那个猛将如云、谋事如雨的时代,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
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
也许是因为阅读广泛的原因,他的语文成绩一向不错。
高中开始,老师要求他们写日记、周记,文体不限,他就最喜欢用自己擅长的古白话抒写,偶尔也作诗、填词。
但蒋昕捷也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议论文常写不好。
虽然对文学有如此之浓的兴趣,蒋昕捷的高考志愿却填的全是计算机系。
他说,从高中开始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编程方面。
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是文理兼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是融会贯通的,自己也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但在现实中,这种矛盾却总让他一筹莫展,看文学书籍要花时间,做理科练习同样也要花时间,由于理科较为薄弱,老师和家人常督促他多做题目,他却总有点排斥心理,结果高考果然“吃了亏”,数学题有好几道明明会做却因为计算错误白白丢分。
以后不管学文科还是理科,他两样都不想放弃,看来这样的“时间冲突”以后一直都会存在了。
作文要想写得好有什么秘诀呢
记者问了很多热心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蒋昕捷笑笑说,其实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要博览群书,尤其是中外名著,光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远远不够。
另外“留心处处皆学问”,比如高考前一天的晚上,他看央视8套节目,正好是专家在评论一部电影,用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的句子,他立即就记在心里了,结果就在高考作文中用到了。
还有像“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的句子都是从评书中听来的。
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提高写作能力的先决条件是提高理论水平,如强文学修养。
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是什么
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生活,掌握必要的规律和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多读,多写,加强基本训练,掌握写作基本功。
什么要多读
怎样多读
多读,一、不仅能扩大眼界, 丰富智慧、增长才干,而且还能架起知识的桥梁,走向成才的彼岸。
读得少必然造成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的朦形状态。
二、从长远观点看,多读又是深造的需要,好多世界知名学者在学习上都是经历了博览群书的阶段而后达到专精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广博深厚的积累,要在写作上取得卓有成效的造就是困难的。
多读,①要精读名家名篇,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贪悟。
②要以“读书不放一字过”的精神去吸取营养,从字词句章到表现手法,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点,都必须细心揣摩,反复咀嚼,做到不但“知其旨”,而且“知其善”。
③要边读边思。
“学而不思则罔”,要把别人文章中的精粹变为自己的营养,就必须认真思考。
④要边读边记。
人的记忆力不可能持久,弥补这一不足的最好方法是边读边记。
一个警句、某一哲理、偶有心得都应随手记上,坚持下去,就能得到个“高品位”的知识。
⑤要做一些必要的背诵。
背诵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巩固记忆、加深理解、有助于掌握写作特点和规律。
⑥要多浏览.只求精不求博,就不能领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奇景,就会一叶目障不见泰山。
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览,能开阔眼界,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得到多方面的借鉴。
▲为什么多写
怎样坚持多写
读是手段,写是目的。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读是输入,吸收,写是输出、表达,但是,从读到写要有一个转化过程,这转化条件就是坚持持之以恒地多写、多实践。
否则,读得再多,也不能提高写作能力。
怎样多写
①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做到人能一之,己能十之;人能十之,己能百之,就可熟能生巧,左右逢源。
②要多写耳闻目睹的事物、眼前的各种现象,现实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③要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近水知鱼性,居山识乌音”,只有熟悉自己所写的事,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④要结合工作写好指示、总结、报告等样式的文体。
⑤要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写作的基本功是什么
写作是精神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摄取生活、艺术加工和书面表达。
这三个阶段概括地说就是认识生活、表现生活。
因此,写作的基本功就是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
具体地说,这些能力是观察能力,感受能力,采访能力,提练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
面试中问到你有什么能力胜任这份工作,应该怎样回答
面试中遇到这类题,不要慌,要沉着分析,有条理地回答。
首先分析这份工作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比如计算机操作、文字写作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要简明扼要分析出来;然后再分析和讲述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并用自己曾经取得的成绩来做为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的佐证。
对于自己因为工作经历的原因,未曾了解和不会的工作内容,可以明确表明自己可以通过在工作中学习,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和胜任。
面试回答只要满足以上几个要点,应该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以理想为话题用同类归纳法写短文
高考作文《诚信》——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
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
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
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
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
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
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
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
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
‘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
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
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
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
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
’其人诚信如此。
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
’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
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
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
”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后奏于孙权。
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
一是故事新奇。
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
二是立意高远。
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
三是语言老到。
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
得分:60分。
专访蒋昕捷:我如何写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以一篇《赤兔之死》赢得作文满分的蒋昕捷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学生,高考考完后,他就和几个好朋友结伴去泰山玩了,昨天夜里才赶回南京。
今天上午,他在家中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专访。
蒋昕捷是在妈妈的电话中得知自己的作文得了满分,他说,当时很难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用古白话书写高考作文,能否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心里也没个底,但他坚持认为,写这样的故事用古白话更恰当,表现历史人物更生动,当然自己运用起来也更自如。
刚拿到题目时,他觉得这次作文题目入手比较容易,但要写好很难,当做到现代文阅读时,文章中恰好提到了赤兔马,他一下子像见到了老朋友,随之吕布和关羽的形象也浮现在脑海中,他联想到这两个人物都与“诚信”相关,可以用到作文上,但如果单纯做成人物评论,作文就缺乏感染力。
接着他想到赤兔马早年跟从吕布,后来又追随关羽,关于“诚信”的话题,它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于是就编撰出赤兔之死的故事。
整个写作花了50分钟的时间。
一位阅卷老师在作文评语中写到“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在高考临场作文时如何能发挥得如此自如
蒋昕捷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平时的积累。
从5岁的时候,他就迷上了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小小的半导体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一天要听七八场书。
上小学后,他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他酷爱文中描写的那个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时代,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
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
也许是因为阅读广泛的原因,他的语文成绩一向不错。
高中开始,老师要求他们写日记、周记,文体不限,他就最喜欢用自己擅长的古白话抒写,偶尔也作诗、填词。
但蒋昕捷也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议论文常写不好。
虽然对文学有如此之浓的兴趣,蒋昕捷的高考志愿却填的全是计算机系。
他说,从高中开始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编程方面。
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是文理兼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是融会贯通的,自己也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但在现实中,这种矛盾却总让他一筹莫展,看文学书籍要花时间,做理科练习同样也要花时间,由于理科较为薄弱,老师和家人常督促他多做题目,他却总有点排斥心理,结果高考果然“吃了亏”,数学题有好几道明明会做却因为计算错误白白丢分。
以后不管学文科还是理科,他两样都不想放弃,看来这样的“时间冲突”以后一直都会存在了。
作文要想写得好有什么秘诀呢
记者问了很多热心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蒋昕捷笑笑说,其实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要博览群书,尤其是中外名著,光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远远不够。
另外“留心处处皆学问”,比如高考前一天的晚上,他看央视8套节目,正好是专家在评论一部电影,用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的句子,他立即就记在心里了,结果就在高考作文中用到了。
还有像“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的句子都是从评书中听来的。
老师眼中的蒋昕捷 语文老师蔡玉英说,得知蒋昕捷高考作文得了满分她既高兴又很惊讶,蒋昕捷真是闯出的一匹黑马
因为班上有好几个同学作文都不错,在区里市里作文比赛还得过奖,蒋昕捷却不在其中,但再想想他能得满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的语言功底是最好的,感悟力也非常强。
平时每周都要求大家写一篇随笔,题目不限,蒋昕捷就常常用古白话文写作,非常简练,有的只寥寥数笔,却很有灵气。
由于语文功底不错,蒋昕捷在语文上几乎不花工夫,除了平时爱看课外书。
学校给高中学生开出了20多部中外名著,他都阅读得非常认真,对古文和章回小说尤其感兴趣。
有一次语文课上讲到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老师要求学生上黑板将相关内容编写成对联,蒋昕捷编得最好。
《三国演义》中很多描写人物的对联他都能倒背如流。
但平时考试他的作文却并不十分突出,尤其是写议论文,总感觉很不顺手,对那些可以自由发挥率性而为的作文则常常一挥而就。
这次高考作文,蒋昕捷可以说是扬长避短,发挥出最佳的一面。
班主任喻克俭老师是教数学的,她告诉记者,蒋昕捷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有个性、有主张,比其他孩子要显得成熟。
平时在班上他沉默寡言,上课也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表露自己,但心里非常有数。
比如一次考试成绩下降了,找他谈话,他只有一句话:我知道了。
但下次考试成绩一定会赶上来,让老师很放心。
他属于那种学习不太刻苦,但思维敏捷,比较聪明的学生,比如数学,他很少做题目,所以成绩只排在中上等,但思维非常清晰,一点就通。
高二开始,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计算机上,有时一放学就到电脑房,也玩游戏,不过他很有自制力,不会影响到学习。
喻老师说了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事,高二时候她刚接手这个班,由于性格比较内向,蒋昕捷并不引人注目,但有一次和他深谈却改变了自己的印象,和一般的孩子不同,蒋昕捷非常有主见,不是那种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的循规蹈矩的孩子,但也不是特立独行非常逆反的孩子,只有真正了解他才能知道这一点。
(天津日报 2001-7-23) 因《赤兔之死》一文而名噪一时的南京考生蒋昕捷高考成绩为527分,由于今年分数线可能略高于去年,小蒋能否被其第一志愿南京师范大学录取尚难预料。
“三国”专家点评《赤兔之死》:虽有硬伤,瑕不掩瑜。
《赤兔之死》赢得高考作文满分的消息一经传出,赞誉如潮。
7月24日,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史友仁说,虽然文章开篇就有错误,但瑕不掩瑜,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许昌是汉魏故都。
当年,关羽在此夜读《春秋》护皇嫂,赤兔马上挑袍辞曹,其忠义诚信在许昌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许昌人对关羽有着独特的情感。
研究《三国演义》几十年的史友仁指出,关羽败走麦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不是《赤兔之死》一文中的“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
”另外,“吕布结袁绍而斩其婚使”应为:吕布结袁术而斩其婚使。
这两处是文章的硬伤。
针对文章最后一句:“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史友仁说,据史书记载,孙权杀关羽后,派人到洛阳,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企图驾祸于曹,被曹识破。
曹操以帝王礼节厚葬关羽首级于关林。
在这一点上,文章虽悖史书,却更能突出关羽诚信忠义的感召力,堪称文章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