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描写孙少平的片段急急急
《艺术》是德裔美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洛姆最为著名的作品,也是诸多爱的艺术理论著作中最为著名的作品。
如果光看书名,你也许会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是教授广大爱情上的无为者诸多爱情技巧,以获得一种美满的爱情关系为目标。
但此书广受欢迎并且经历半个世纪热度不减显然又暗示了它的内容不会如此肤浅。
果不其然,在书的开头,弗洛姆就给那些抱着寻找爱情技巧的目的阅读者泼了一盆冷水:“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那么,这本书既然不是传授所谓的爱情秘籍,它要探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它又能给花钱买此书又花时间阅读此书的读者带来什么
一、版本及作者简介我是做出版的,对书的版本比较挑剔。
的艺术》是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姆最为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行销世界各地,也有为数不多的中译本。
我比较过几种译本,翻译最为精准而流畅,也是我最为推崇的版本当数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李健鸣的译本。
目前有精装本和简装本,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装帧不一样,我个人更偏好简装本的封面设计。
当然,这个译本虽然是最好的,但也存在编辑上的讹误,比如“在今日的西方社会”,原文却是“在进入的西方社会”,很明显是拼音输入导致的错误。
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仔细阅读就会发现。
该书的作者弗洛姆是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
1900年出生于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纳粹上台后逃亡美国,从事心理咨询和学术研究。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分析也基于这两种理论,但又有所扬弃。
弗洛姆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除《爱的艺术》以外,弗洛姆影响较大的作品还有《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二、《爱的艺术》主要内容我几乎是收到书后用两天的时间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的,后来又看了两遍,看的过程中划出了很多我认为十分经典的句子和段落。
我已经无法准确形容当时看完这本书后的复杂心情,我只能说这是我看过的最深刻、最经典的爱情理论著作,在看书的过程中,心灵一次又一次地被书中的观点所震撼,头脑也一次又一次地深陷思考的旋涡,让人无法自拔,相见恨晚。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
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爱一个人,你先得爱所有人”。
前面提到,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但又有所扬弃。
一方面,弗洛姆批判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心理学的终极答案是爱而不是性,他更关注人性和灵魂,这与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不谋而合,相信这也是他的书能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对立地区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因此他的“市场经济爱情理论”主要针对西方世界。
但是在今天,我相信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他所指出的问题甚至在中国更为严重,也更发人深省。
尽管几千年前孔子已经说过“仁者爱人”的话,可是中国人终究是没有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世界,也就更没有能力去爱一个人。
作家镜子11年前写过一本书叫做《爱无能》,媒体甚至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开创了“爱无能”时代。
在这个追求“钱途”和自我的年代,人的欲望越来越多,爱情也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堪一击。
而我们的身边也正悄然流行一种病,这种病就叫做“爱无能”。
因而“学会爱”关乎人类的终极幸福,正如弗洛姆所反复强调的,对于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爱的教育中有所缺失,汉学在很多时候仅仅沦为了一种说教,而没有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和灵魂。
传统中国文化注重现世性的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强调“学以致用”,无用的“知”是没有价值的,“知”易而“行”难;传统西方文化注重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批判意识,强调“学以致知”,“知”本身就是目的,“行”则是简单的。
所以中国人讲“爱”,注重行动,毋宁说注重“形式”,认为行动或形式本身就是爱,比如“相濡以沫”,比如没有爱却仍然负起“责任”,而不注重内心的感受;西方人认为“爱”更多地是一种心理上的感知和认知,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前言里引用的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巴拉塞尔士的那句话一样:“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对此,哲学家周国平有一个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两个优秀的灵魂之间才有“爱情”,而普通人在一起只是“过日子”。
所以不要以为为救患尿毒症妻子的北京男子廖丹与他的妻子就是真爱,而与结发妻子离婚的王石与女演员田朴珺就不是真爱。
事实上,廖丹自己也不认为自己与妻子就是爱情,他说:“两个人就是搭帮过日子——能过到一块儿,得了。
”正像弗洛姆在书中强调的,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弗洛姆认为,所有爱情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你缺少一个适合的恋爱对象,而在于你本身有没有爱的能力。
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并努力实践所要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爱是一门艺术。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
出生于德国,后加入美籍。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等。
三、《爱的艺术》观点精萃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划出了很多经典的句子,这些句子和观点构成了这本书的精华。
《爱的艺术》这本书针对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多透彻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回答,我甚至认为这种回答超越了诸多宗教和哲学而接近终极真相。
以下就是一些极具穿透力的观点,我将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归纳。
1.爱是对象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人们追求爱情,悲观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
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他们之所以持有这种奇怪的态度,第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自由恋爱的新方式必定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
第三个原因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falling in love)同“持久的爱”(being in love)这两者的区别。
2.有了性就有爱吗
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
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
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来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
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
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
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
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
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纵欲使自己克服由于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性爱常常会同“堕入情网”的爆炸式的经历混为一谈,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之间的所有隔阂突然都消失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受就其本质而言是注定短命的。
当陌生人成为亲密的人,就没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了,就不需要作出努力去达到真正的接近。
爱者对被爱者的了解同对自己的了解一样多,也许我应该说——一样的少。
如果体验对方达到一定的深度,那你对对方就不会那么熟悉——而克服两个人之间的障碍的奇迹就会一天天地重复。
但大多数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了解得非常快,而且很快就觉得一览无余了,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只了解了人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内心。
对他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首先是通过性结合得以实现的。
正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同别人的隔离首先是一种肉体上的隔离,所以肉体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克服人与人的隔离。
……大多数人认为性要求是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得出具有迷惑性的结论:即如果两个人互相愿意占有对方的身体,他们就是互爱了。
爱情毫无疑问会引起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
如果生理上的结合要求不是以爱情为基础,如果性爱不具有博爱的成分,那么只会造成一种纯生理的暂时的结合。
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是如果没有爱情,在这次结合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他们仍是一对陌生人,他们不是觉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为他们比过去更强烈地感受到在幻觉消失后留下来的这种陌生感。
3.什么是成熟的爱
成熟的爱情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如果有一位妇女对我们说她很爱花,可是我们却发现她忘记浇花,我们就不会相信她说的话。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
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4.什么是爱的能力
给的最重要范畴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
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的一部分给予别人。
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
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
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
……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
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5.爱是控制对方还是给对方自由
如果我爱他人,我就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
正像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所咏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6.同性恋之间为什么不可能产生真爱
从生理上来看,男子和女子都有异性的荷尔蒙,与此相适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也都是双性的。
他们都具有接受和渗透,物质和精神的原则。
男子和女子只有在阴阳两极结合中才能找到内心的统一。
阴阳两极是每种创造性劳动的基础。
阴阳两极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力的基础。
这一点很明显地表现在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是生儿育女的基础这一生物现象上。
从纯心理角度来看亦是如此:在男子和女子的爱情中,双方都获得新生。
而同性恋爱的变异是达不到两极结合所造成的,因此同性恋爱者永远不会脱离孤独的折磨。
同性恋者同不能施爱的异性恋者,都实现不了两极的结合。
7.爱是自私的吗
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我们经常看到互为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毫无情感的男女。
他们的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这些人往往把自己同所爱之人等同起来,并通过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的办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绝。
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克服孤独。
但正因为他们远远脱离同时代的人,所以他们之间实际上也是隔绝和互为陌生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幻觉。
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
性爱的独占性只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即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会为一体。
性爱只有在性结合这点上,在生活的全部范围彻底献身这一点上排斥他人,而不是在一个更深的博爱意义上。
……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
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
……8.为什么说“博爱”是“专一”的前提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
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
……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
……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
9.为什么爱情需要自律
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的性爱就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从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
……从根本上来看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
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
10.为什么说利己不是自爱
利己和自爱绝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互为矛盾的。
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
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
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
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利己者就是自恋者,他们把对别人的爱用到自己身上。
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是对的,但他们也同样没有能力爱自己。
11.为什么说多愁善感的爱在现实中不存在
多愁善感的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
这类爱情最广泛的形式是用代用品使自己满足,那就是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
通过消费这些东西可以使一切没有实现的对爱情、人与人结合和亲近的向往得到满足。
那些无力拆除自己与伴侣之间那堵高墙的男女,当他们在银幕上看到悲欢离合的情侣时,会身临其境,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许多夫妇来说,银幕是他们体验爱情的唯一可能性——不仅自己是这样,而且两个人会一起成为他人爱恋故事的观众。
只要爱情是一个白日梦,他们就能加入进来,但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实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他们就僵化了。
……多愁善感的爱情的另一种表现是把现时推移到过去。
一对夫妇可以通过回忆过去的爱情而受到深深的感动,虽然他们当时根本就没有感受到爱。
这种情况和幻想未来的爱情完全一样。
不知有多少订过婚的男女或新婚夫妇仍在憧憬未来爱情的幸福,尽管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对方的无聊。
这种倾向符合作为现代人标志的一般态度。
现在人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生活在未来,但不是现时。
……不管是通过参与别人的非真实的爱情经历来体验爱情,还是通过把现时推移到过去和未来的方法来躲避爱情的现实,这些抽象的和异化的爱情形式其作用就和鸦片一样,都是为了减轻现实、人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所带来的痛苦。
12.怎样的两个人才能产生爱情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
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
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二线了。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
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13.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什么是信仰
难道信仰就一定是信仰上帝或者别的宗教教义
信仰是否同理智和理性的思考对立
信仰是不是只是一种无法证明的没有根底的知识呢
首先应该区别合理的信仰和非合理的信仰。
我理解的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信仰一个人或者一种理想)。
与此相反,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
信仰是全部人格的一个性格特点,而不是同某些被看作为对的思想内容有关的东西。
……在同样的意义上,我们也相信我们自己。
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我们人格的核心。
……相信自己是我们做出许诺的先决条件,如果人的定义正如尼采所说的是因为人有许诺的能力,那么信仰就是人的生存的一个条件。
14.什么是爱的信仰
在爱情方面,就是要把相信自己的爱情并相信这种爱情能唤起别人的爱以及相信这种爱的可靠性看作是爱情的基本条件。
……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
爱情是信仰的一种行动,信仰少的人必定爱得也少。
15.为什么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爱无能”
有能力爱的人在现存制度下只是一种例外,在今日的西方社会,爱情必然是罕见的现象。
不仅是因为许多劳动形式已经不允许人们持有一种爱的态度,而且还因为在一个以生产和消费为最高准则的社会,只有那些不甘心同流合污者才能作出有效的抵抗。
……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著名哲学家邓晓芒教授曾说过:在一个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繁荣世界里,哲学往往会保持一种傲慢的沉默;而当现实世界进入冥暗的“黄昏”时,哲学这只“密涅瓦的猫头鹰”才开始起飞。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评价此书。
对于这本书在我心中的分量,我想用两句话来形容:你可以一辈子不看书,但只有一本书如果不看你会后悔一辈子,那就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如果现代文明行将尽毁,而我们只能将一本书留于后世以启迪新的文明,那也一定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名言名句
我这有一些,你看看那三句才是你需要的人生有两出悲剧。
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的弱者的借口。
要体验人生,就要把握现实,相信现实。
一个人在明白事理以后,就会觉得 ,被上帝从罪恶中救出来,比被上帝从患难中救出来,幸福更大。
世界上一些好的东西对于我们,除了拿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
”“我不断地带着一种高兴的心情想到我多么像一个国王。
第一,全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因此我具有一种毫无疑义的领土权。
第二,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我是他们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
”“通过长期努力达到的现状是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最适于称为人类的幸福,与人体的机械活动部分的劳累和痛苦毫无关联,也不会因人类中上层社会的自豪、奢侈、野心、嫉妒而感到难堪。
”“陆地和海洋我见了那么多,它们是什么
产生于何处
我和所有其它生物,野生的和驯化的,有人性的和兽性的,都是什么
产生于何处
”“我默认天意的安排,现在我开始占有这种安排,开始相信一切安排已是最佳。
”世间万物,只是有用处,才是最可宝贵的。
任何东西,积攒多了,就应送给别人;我们能够享用的,至多不过是我们能够使用的部分,多了也没有用。
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着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我已学会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东西。
这种态度使我内心感到由衷安慰。
我们老是感到缺少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
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感情又怎样变幻无常啊
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
人在恐惧中所作出的决定是多么荒唐可笑啊
凡是理智提供他们保护自己的种种办法,一旦恐惧占了上风,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办法了
等待大难临头比遭难本身更令人痛苦,尤其是无法逃避这种灾难而不得不坐等其降临,更是无法摆脱这种担惊受怕的恐惧。
怎么用一个词语感谢别人给我过生日
爱贤念旧 念念。
爱慕贤者,怀旧 出处:宋·陈亮《与师侍郎》:“侍此讲之熟矣。
爱贤念旧之心,不自知其为谮也。
” 僾见忾闻 僾:仿佛,隐约;忾:叹息。
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
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 白云孤飞 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
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
云移,乃得去。
” 白云亲舍 亲:指父母;舍:居住。
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
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
云移,乃得去。
” 朝思暮想 朝:早晨;暮:晚上。
早晚都想念。
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恒言》卷二十四:“再说沈洪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废寝忘餐。
” 春树暮云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睹物思人 睹:看;思:思念。
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出处:唐·裴铏《传奇·颜睿》:“贵妃赠辟(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 翻肠搅肚 形容内心极度思念或感到非常不安。
出处:杨朔《雪花飘飘》:“不过也怪,自从部队逼近下花园,百岁忽然翻肠搅肚的想念起爹爹来了。
” 分心挂腹 形容十分挂念。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山川险阻,吉凶路塞……分心挂腹,实亦私苦。
” 风木之思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
出处: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
” 风情月思 指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思。
亦作“风情月意”。
出处:明·高濂《玉簪记·合庆》:“京兆府当年指腹,女贞观重会玉簪。
慢写出风情月思,画堂前侑酒承欢。
”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延宾》:“记当年与那人初见,只指望邮亭一夜姻缘,谁想他风情月思深留恋,安甜静,乐幽闲。
” 蜂迷蝶猜 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丞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迷蝶猜。
” 蜂识莺猜 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
同“蜂迷蝶猜”。
出处:元本·高明《琵琶记·牛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识莺猜。
” 凤愁鸾怨 比喻夫妻间因思念而生的愁怨。
出处:明·王玉峰《梦香记·饯别》:“无奈分离一旦,你功名傥万全,也思恩爱有三年。
苦只为鹗荐鹏骞,博得凤愁鸾怨。
” 甘心首疾 甘心:情愿,乐意;首:头;疾:病,引申为痛。
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
形容男女之间相互思念的痴情。
出处:《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挂肚牵肠 极言牵挂,挂念。
出处:《白雪遗音·岭儿调·从别后》:“从别后……心儿里挂肚牵肠,废寝忘食。
” 挂肚牵心 牵:牵挂。
形容忧虑不安的心情。
归正守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寒泉之思 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出处:《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 鹤唳华亭 表现思念、怀旧之意。
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
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 红豆相思 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
比喻男女相思。
出处: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狐死首丘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回文织锦 比喻有关相思的绝妙诗文。
出处: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
善属文。
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
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 魂驰梦想 形容思念万分。
魂劳梦断 形容日夜思念,精神困乏。
魂牵梦萦 形容万分思念。
出处: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 兼葭秋水 比喻思慕的人。
兼,同“蒹”。
蒹葭伊人 蒹葭:初生的芦苇;伊人:那个人。
指一心寻求思恋而不曾会面的人。
出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蒹葭之思 蒹葭:初生的芦苇;思:思念,怀念。
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出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剪烛西窗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焦心劳思 形容人非常操心、担忧。
出处:宋·司马光《进五规状·远谋》:“臣窃见国家每边境有急,羽书相衔,或一方饥馑,饿莩盈野,则庙堂之上焦心劳思,忘寝废食以忧之。
” 眷眷之心 眷眷:爱恋。
依恋不舍之心。
出处:《汉书·文帝纪下》:“既定汉室,建立明主,眷眷之心,岂有异哉。
” 刻骨铭心 铭刻在心灵深处。
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出处: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 刻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出处:五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乐不思蜀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
’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离情别绪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出处:宋·欧阳修《梁州令》:“离情别恨多少,条条结向垂杨缕。
” 恋恋不舍 恋恋:爱慕,留恋。
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
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出处:《史记·范睢传》:“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间,故释公。
”宋·王明清《挥尘后录》卷六:“(蔡)元度送之郊外,促膝剧谈,恋恋不能舍。
” 恋恋难舍 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
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同“恋恋不舍”。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五回:“子牙恋恋难舍,有两极仙翁上前言曰:‘子牙
机会难逢,时不可失;况天数已定,自难逃躲。
你虽是下山,待你功成之时,自有上山之日。
’” 恋栈不去 栈:养牲畜的棚子或栅栏。
恋栈:牲畜留恋自己的圈、棚。
形容人贪恋官位,不想离去。
出处:《晋书·宣帝纪》:“驽马恋栈豆。
” 流连忘反 留恋不舍,忘记返回。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5回:“人君之宴乐有常,未闻流连忘反。
” 流连忘返 流连:留恋不止。
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
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 流溺忘反 犹言流连忘反。
留恋不舍,忘记返回。
留连不舍 依恋着不愿去。
形容依依惜别的情貌。
同“留恋不舍”。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二回:“杨大郎见他爱这粉头,留连不舍。
” 留恋不舍 依恋着不愿去。
形容依依惜别的情貌。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
今幸得相遇
’” 履信思顺 笃守信用,思念和顺。
眠思梦想 睡梦中也在想念。
形容思念之甚。
出处:《醒世悟言·李玉英狱中讼冤》:“且说那禁子贪爱玉英容貌,眠思梦想,要去奸他。
” 铭心刻骨 刻写在心上骨上,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记。
出处: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 铭心镂骨 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
” 暮想朝思 形容时时刻刻都在想念。
暮云春树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
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出处:《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 念兹在兹 念:思念;兹:此,这个。
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出处:《尚书·大禹漠》:“帝念哉
念兹在兹,释兹在兹。
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 牵肠割肚 ①形容非常想念。
②形容内心悲痛如刀割。
出处:元·白朴《小石调·恼煞人》曲:“为忆小卿,牵肠割肚,凄惶悄然无底末。
” 牵肠挂肚 牵:拉。
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 牵肠萦心 犹牵肠挂肚。
出处:叶圣陶《线下·一个青年》接信后竟置之不答,那种牵肠萦心的期待不将把血管都绞破么
” 切切在心 切切:形容情意恳切真挚。
牢牢地记在心里。
形容殷切的思念。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一回:“不期被住持爷知觉,施恻隐之心,释放我等,又赐诸弟兄财物,至今感佩不忘。
小人切切在心,报恩无地。
” 秋水伊人 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出处:《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拳拳在念 拳拳:恳切。
在念:在思念之中。
形容老是牵挂着。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老夫自登仕路以来,与兄弟张镐,数载不能相会,未知进取功名也流落四方,老夫常切切之心,拳拳在念。
” 入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出处:五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食不下咽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
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出处: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 室迩人遐 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
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同“室迩人远”。
室迩人遥 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
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同“室迩人远”。
室迩人远 室:房屋;迩:近。
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
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出处:《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 首丘之情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涕零如雨 涕零:流泪。
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
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出处:《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 天末凉风 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
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
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望云之情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奇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
云移乃得去。
” 畏威怀德 怀:思念。
畏惧声威,感念德惠。
出处:《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 闻声相思 声:名声。
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
出处:《鬼谷子·内揵》:“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 西窗剪烛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悬肠挂肚 形容挂念之深切。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二回 “只为父亲这一事,悬肠挂肚,坐卧不安。
” 眼穿肠断 眼穿:望眼欲穿。
眼欲望穿,肠欲盼断。
形容盼望、相思之极。
出处:宋·柳永《安公子》词:“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肠断。
” 杨柳依依 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
依依:轻柔的样子。
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
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一见倾心 倾心:爱慕。
初次见面就十分爱幕。
出处:《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主上与将军风殊类别,一见倾心,亲如宗戚。
” 一日三秋 三秋:三个季度。
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
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形容思念殷切。
出处:《诗经·王风·采莲》:“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一日三岁 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出处:《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一日三月 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出处:《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依依惜别 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
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出处:宋·陆游《舟中对月》:“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 驿寄梅花 请邮差寄送梅花。
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出处:三国·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卿寄一枝春。
” 驿路梅花 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出处:唐·牟融《送范启东还京》诗:“官桥杨柳和愁折,驿路梅花带雪看。
” 驿使梅花 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出处:《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 意惹情牵 惹:引起。
牵:牵挂。
引起情感上的缠绵牵挂。
引日成岁 捱过一天像度过一年。
形容思念的深切。
忧心忡忡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出处:《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 忧心悄悄 忧虑不安的样子。
忧心如焚 如焚:象火烧一样。
心里愁得象火烧一样。
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出处:《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焚,不敢戏谈。
” 月明千里 月光普照大地。
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出处: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 越鸟南栖 从南方飞来的鸟,筑巢时一定在南边的树枝上。
比喻难忘故乡情。
出处:南朝·梁·萧统《古诗十九首》:“葫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云树之思 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辗转反侧 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
翻来复去,睡不着觉。
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昼思夜想 昼:白天。
日月想念。
形容思念极深。
坐卧不安 坐着躺着都不安宁。
形容因忧愁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 坐卧不宁 坐着躺着都不安宁。
常形容心绪烦乱。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各事冗杂,亦难尽述,因此忙的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 坐卧针毡 犹言如坐针毡。
形容很不安宁。
出处:明·陈与郊《义犬》第四出:“狄灵庆得命回家,十分侥幸,只是心魂恍惚,坐卧针毡。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
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出处:《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