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大观楼的诗句
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全联如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描写大观楼的诗
东来檐下燕
关于昆明大观楼的导游词200字
昆明大观楼位于昆明市区西部,距市中心约6千米。
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其面临滇池,远望西山,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
入园后可游览涌月亭,凝碧堂,揽胜阁,观稼堂等楼台亭榭。
园中最具观赏价值的大观楼临水而建,楼高三层,其中题匾楹联佳作颇多。
由清代名士孙翁所作180字的长联,垂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描写滇池风光,下联写出云南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隔,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
昆明大观楼导游词范文2: 昆明大观楼,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
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 近华浦开拓于何时,明末清初顾祖禹载:“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积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
周五里,蒲藻常青,为游赏之胜。
”万揆一先生在一书中说: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个西湖,明万历记载:“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俗呼为草海子。
中有黔国莲池,匾曰水云乡。
”证实了滨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
何时开挖大观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载:“国朝,以吴三桂为平西王镇滇,乃由近华浦东向会城,开挖一河,计长十里有奇,曰运粮河,复于会城小西门外里许,开一塘,曰篆塘。
塘之前建盖仓廒,粮船由滇海进运河,直抵篆塘,粮米入仓甚为便捷也。
由是迤西州县沿海一带,官商客旅楫楫而来,帆帆而去,荟萃于篆塘,称巨津焉。
”其实,清初吴三桂疏浚运粮河之前,这条河可以通船却是事实,明崇祯年间徐霞客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
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 关于楚僧乾印和尚创建观音寺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称:“前明有楚僧卓锡于此,结茅讲经……”说的是明代。
一是清雍正载:“观音寺在城西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印始创庵一区,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这里明确说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清道光戴絅孙载:“近华浦为观音寺,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
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的载:“其地在清康熙时,为楚僧乾印结茅讲经处,未尝有楼也”。
以上资料都一致说乾印结茅讲经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近华浦内的大观楼始建于哪年?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余嘉华先生主编的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
”经考证,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
昆明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
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在诗中写道:“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
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
”吟咏近华浦的诗词,有的描绘山光水色,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颂德,不外吟风弄月,离愁别恨。
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
上联写登昆明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
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之戴絅孙评价长联“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
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
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
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
”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
孙髯翁长联问世,昆明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重修昆明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观音寺僧净乐重修观音寺时,又于寺后建华严阁五间三层,高于大观楼丈馀。
净乐善诗联,华严阁落成时撰刻一副长联,世称“净乐长联”: 叠阁凌虚,彩云南现,皇图列千峰拱首,万派朝宗,金碧联辉,山河壮丽。
视晴岚掩翠,晓雾含烟,升曙色于丹崖,苍松鹤唳。
挂斜阳于清嶂,石厂猿啼。
暂息烦襟,凝神雅旷,豁尔讴歌叶韵,风月宜人,性静幽闲,互相唱和,得意时指点此间真面目。
层楼映水,佛日西悬,帝德容六诏皈心,百蛮顺化,昆华聚秀,宇宙清夷。
听梵呗高吟,法音朗诵,笑拈花于鹫岭,理契衣传。
侪立雪于少林,道微钵受。
久修净行,释念圆融,历然主伴交泰,凡圣泯迹,心源妙湛,回脱根尘,忘机处发挥这段大光明。
净乐长联上下联各92字,全联184字,文采境界虽不及孙髯翁长联,但也指点湖山,写景清逸,修行忘机,悟世超尘,颇有为读孙髯翁长联者“指点迷津”之禅意。
昆明昆明大观楼的文化与历史 清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奕詝为昆明大观楼题赐:“拔浪千层”匾。
马如龙有“跋”叙述赐匾经过:“咸丰丁卯(1855年),兵部侍郎何彤云侍南斋日,蒙文宗显皇帝垂询滇池湖势,彤历陈大观情形,仰荷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立斯楼,猗欤休哉。
” 清咸丰六年(1856年)前,近华浦中大观楼与华严阁巍然南北对峙,澄碧堂、涌月亭亭台廊榭掩映绿柳碧波,观音寺殿宇禅房鳞次栉比,风鬟雾鬓,香烟氤氲,高人韵士登临无虚日,僧侣游人往来不间断。
近华浦乃昆明山光水色绝佳之胜境。
清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起义反清,大观楼、华严阁等皆毁于战火。
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仲冬,云南署提督马如龙操兵演练,“舟过近华浦,见岛屿蔓草荒烟,一片凄凉,垂询海滨父老,答以大观楼被毁原委。
公太息弗已,不惜出捐重资构材饬工重建。
经始于同治三年(1864年)仲冬,落成于同治五年(1866年)季春,仅及年余,瓦砾之场依然金碧之区,仍复省城第一名胜,此马公之重建大观楼也。
”(舒藻)马如龙重建大观楼后,在近华浦门楼撰有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
清光绪二年(1876年)近华浦“大水,两廊皆圮,楼亦倾斜,光绪九年(1883年),总督岑毓英重修。
”(《光绪志》),重修大观楼时,“士民同住持僧性田续修东西厢房十六间”。
(见《新纂云南通志》),光绪十四年(1888年)岑毓英请赵藩楷体重书孙髯翁的长联,刊刻悬挂。
民国三年(1914年)云南省“民政长李公鸿祥创建马路,增修亭榭。
”(见赵鹤清《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可见,篆塘沿大观河至近华浦的马路,系1914年修筑。
民国八年(1919年)唐继尧修葺大观楼及公园券拱牌坊式大门,将孙铸(字铁舟)同治年间榜书“大观楼”三字的石刻板,嵌于园门,并为孙铸所书题写了跋识,叙述了马如龙请孙铸楷书楼匾之经过。
(见《会泽唐继尧识》)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嘱时任昆明市长庾恩锡修葺近华浦,庾恩锡聘请造园大师赵鹤清协助。
“仿西湖之白堤、苏堤,则三桥鼎峙”,修筑长堤,环浦可通人行。
“增一榭,如秋月平湖”,大观楼前“峙三塔如三潭印月”。
(见庾恩锡《鼎建大观公园碑记》) 同年,龙云“嘱鹤清垒石为山,名曰彩云崖,因彩云见于白崖为云南得名之始,故以颜之,爰于崖顶建石厂(音“罕”,石窟),祀奉观音大士”。
(见赵鹤请《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庾恩锡1930年主持修建大观公园,以“西湖十景”为蓝本,近华浦形成现在所见的主要景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意大利为唐继尧铸戎装骑洋马铜像,海运至越南海防,由海防经滇越铁路运抵昆明,1937年4月,吊装安置在近华浦广场中央,1959年拆除铜像。
民国年间,近华浦东面、南面临草海湖滨,建有一批中西合壁式私家花园别墅,大的别墅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庾恩锡兴建的“庾庄”及鲁道源兴建的“鲁园”。
还有李园、丁园、柏园、邱园、陈园等。
这批私家别墅花园,1950年军事接管后人民政府均划入大观公园,形成大观公园近华浦东南面的“东园”、“南园”景区。
1961年郭沫若登大观楼,即兴题诗一首: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1998年,为迎接99世界园艺博览会,省市政府投资2500万元,征用近华浦西面197.4亩土地,开辟大观西园。
鱼池柳堤,溪流石桥,芦苇芙蓉,芳草萋萋。
至此,大观公园总面积47.8公顷,其中陆地23.1公顷,水面24.7公顷。
大观公园以长联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览区,分为近华浦文物古迹景区、南园中西合壁园林景区和西园现代园林景区三大部分,是滇池草海北滨的大型风景名胜区。
昆明大观楼导游词范文3: 人们都说我一个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攀登过那绿树成荫的文笔塔,我参观过那风景壮丽的南宁,我还旅游过荷叶飘香的普者黑,特别是那昆明的大观楼令我难以忘记。
暑假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带着我去昆明玩,最多要用四个小时才能到那里,到了那里爸爸就带我去大观楼里,那里的树挺立在那清清的小河边像一个个士兵站在那里守护着小河,那里的草,你踩上去你觉得好像是踩在床上一样,如果你睡在上面再好也不过了。
记得,那里面有一座萧山你可以钻进去,就像你在钻时空隧道一样,里面还有一个游乐场,游乐场里有许许多多的玩具,我跑进里面就像进入了我的天堂一样,我眼里看见好玩的东西,我就想玩,其中我看到好玩的,连忙拉爸爸过来说:“我要玩,爸爸。
”爸爸说:“好。
”我们做了上去,我们玩完了以后。
我看见了过山车,爸爸说:“不敢玩,以后你长大自己来玩。
”后来我们就去找宾馆,我们就睡觉了。
啊!难忘的大观楼,在这里我度过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知道昆明的发展,在这里我知道了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将用文字记录下来。
大观楼上联描写了昆明景色,景色指哪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zhu)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huan)雾鬓(bin);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上联描写滇池的景色:四周的山峦,东面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马,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方的蛇山似蜿蜒的长蛇,南端的鹤山若飞翔的白鹤。
而螃蟹状的岛屿上,螺蛳形的洲绪上,柳枝在雾中随风飘舞,宛如少女在梳理她的鬓发;铺天盖地的苇草上,点缀其间的翡翠般的鸟雀,映照着烂漫红霞。
还有,请不要辜负那滇池四周飘香的稻田、晴日下的万顷沙滩以及夏天的莲荷、春日的杨柳。
形容昆明的诗句有哪些
大观楼位于昆明市区西部,距市中心约6千米。
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其面临滇池,远望西山,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
入园后可游览涌月亭,凝碧堂,揽胜阁,观稼堂等楼台亭榭。
园中最县观赏价值的大观楼临水而建,楼高三层,其中题匾楹联佳作颇多。
由清代名士孙翁所作180字的长联,垂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长联的上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是: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下面是对云南大观楼长联的注释和赏析 【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 (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3)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4)翥:飞举。
(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
(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7)缟素: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 (9)风鬟雾鬓: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
(13)芙蓉:莲花。
(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15)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16)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
《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
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 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 (17)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 (18)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
(19)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
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
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
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
(20)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
园林初辟于明代。
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
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作者简介】孙髯,字髯翁,号颐庵,昆明人。
自幼聪颖,才气超群,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把感慨融铸于一百八十字大观楼长联中,一时轰动诗坛,是我国楹联文库中的一颗明珠。
198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联描写滇池风光,下联写出云南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隔,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
【鉴赏】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
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
全联180字,如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
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
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
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如翱翔的凤凰,北边的蛇山如蠕动的长蛇,南边的鹤山如展翼的白鹤。
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点缀着如少女鬟髻鬓发般摇曳多姿的杨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
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
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
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
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
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手挥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肃经四川,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
这一系列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萧萧的暮雨中消失了。
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
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
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
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
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
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
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
正因如此,该联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篡改更换,但始终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重了其在对联史上的位置。
【逸闻】陈毅在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
……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郭沫若也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
”一代伟人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据杨尚昆回忆,“国内有些著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
附:楹联知识 楹联,有的人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有的人则认为楹联属骈体文范畴。
有人说楹联就是一种应用文,还有人说楹联是民间文学。
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但是,从中国古代文体的参照系来看,楹联独具一格,别是一家,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一、楹联非诗 前人多把楹联看做韵文大家族中的一员,或者把楹联看作是“诗余”,称为“袖珍诗”、“诗中之诗”、“两行诗”。
这种看法经不起推敲。
首先,楹联不用韵,而中国传统古典诗歌(韵文)都是押韵的。
押韵是韵文最重要的特征。
否则,何以言韵文
从四言诗《诗经》、骚体诗、古乐府诗、古诗到近体诗,都是用韵的。
可见用韵之于诗,若对仗之于楹联,乃根本法则,楹联既不押韵,何以称诗
再则,从句子看,诗的句子一般是较整饬的。
四言诗每句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每句分别是五、六、七字。
古风中个别句子略有长短变化。
而楹联则不然,句子长短可任意变化,只要上下联对仗就行。
可见,楹联不属于韵文范畴。
二、楹联非骈文 一些学者把楹联归属骈体文。
象原金陵大学刘麟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1937年版)中,把楹联列入第十一章“骈文之支流余裔——联语”。
梁启超也说过:“在骈骊文里(楹联)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
”(《痛苦中的小玩意儿》)楹联与骈体文共同的地方无疑是对仗。
但显而易见,这二者的对仗是有极大区别的。
骈体文的对仗叫骈偶,骈偶句句首句尾的虚词以及共有的句子成份(主语、动词、助动词等)不算在对仗之内。
如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能设谟以位理,拟地以置心。
”“夫能”二字,不算入对仗。
而楹联之对仗,则无论虚实,要求严格工稳。
再则,骈体文的句子,规定只能是“四六”句式,而楹联,诚如上述,句子字数不受约束。
从整个结构上看,骈体文是由一个个平行句子组成,而楹联则两个平行部分(上、下联)组成。
楹联与骈体文,颇有形似之处,但终非一体。
三、楹联别是一家 宋代词刚刚兴盛时,李清照曾指出:“词别是一家”,被视为精辟之见。
在对待楹联上,也应该承认,它别是一家,而不是诗或骈体文的附庸和支流余裔。
为什么说楹联别是一家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发展的流变和过程。
中国古典文学样式繁多,以往习惯于将之划分为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
韵文包括诗、词、曲等,也可通称为“诗歌”。
我认为,似可划分为格律文学和非格律文学两大块。
非格律文学就是广义上的散文。
包括古典散文和古典小说等。
所谓散,即不受程式、格律约束。
格律文学则包括诗、词、曲、骈体文、赋、韵文(用韵的散文,如某些铭、经、志等)及楹联。
从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骊,到唐诗、宋词、元曲、清联,中国古典格律文学不断流变,不断创新,形成多种文体,多种结构,多种格律。
以盛唐律诗的形成为分界线,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大体上经历了建构和解构两大过程。
从周秦到盛唐,是格律文学的建构过程。
表现为句式字数的增加,句式结构的规范化。
句式,从二言开始,到汉代已达七言。
《文心雕龙·章句》云:“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
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
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
五言见于周代,《行路之章》是也。
六言、七言杂出《诗》、《骚》,而体之篇,成于两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
齐梁以后,致力于句式结构的规范化。
四声的发现和推广,大大促进了规范化进程。
到唐代,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
从盛唐到清代,则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的解构过程。
一方面,从乐府、律诗、绝句衍生出 “长短句”。
于是“诗”解构为“词”。
另一方面,从律诗和骈文剥离出“对仗句”,由律诗单对和骈文偶对,发展为既对又联的两行文学。
于是“诗”和“骈文”解构为“联”。
显然,楹联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在解构和发展中新出现的一大样式。
格律文学各有其“律”。
诗有“诗律”,词有“词律”,骈文也有“骈律”。
楹联则有“联律”,什么是“联律”
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对仗”。
综上所述,楹联从文体上讲,既不属诗,亦不属骈体文,也不能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或特殊形式的骈体文。
它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又一种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急求《昆明大观楼长联》具体解析,越详细越好
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
全联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苯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长联(原文用繁体字书写,无标点符号)多至一百八十字,对仗工整,气势宏大,脍炙人口。
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大好河山及农民的辛勤耕耘,只有劳动人民的业绩(四围香稻)永久存在。
下联联想云南历史,把封建王朝看作不长久的幻影(实际也影射清王朝),一朝跟着一朝兴起、衰亡,连幕都拉不及(卷不及暮雨朝云),最后只剩下些断碣残碑横卧在苍烟落日之中(都付与苍烟落照)。
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令人叫绝,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一直流传不衰。
长联挂在“五百里滇池”岸边的大观楼前两百多年,为古今众多名士及广大游人所仰慕及推崇。
长联与楼阁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及极高的旅游价值。
登上高楼,凭栏远望,长联描绘的景色一一映入眼帘,抒发的情怀萦回脑际,令人心旷神怡。
长联使大观楼名扬四海,大观楼因长联而驰誉九洲,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的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髯翁的长联大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民不聊生,诗人完全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在写景的同时触景生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规律,埋有清王朝也必然如此的伏笔。
他把正统皇朝看作是不长久的幻影,把帝王们的“伟烈丰功”看作是“苍烟落照”里的“断碣残碑”。
在当时来讲,这是一种明显的叛逆思想,具有“犯上”的嫌疑,必然为当权者及其帮凶所不容。
由于髯翁长联已广为流传 ,深得人心,他们又不敢公然撤消这副著名的长联,于是就有人用篡改字句的办法,仿照孙髯翁的格式,另外又写了两副大观楼长联出来,企图通过改变其思想内涵,替代原有的长联 ,为封建统治者所用。
但改来改去,总是弄巧成拙,造成不少笑话,与长联一道流传下来,反而扩大了髯翁长联的影响。
孙髯翁过世后,有一封建文人程含章(月川)公然跳出来把这副长联改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
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
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
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风,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举欲同符天地。
至今日离官别馆,悉化为苦草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照。
游于浦者,止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
(程含章改的字句用旁点标出)。
程含章改写的长联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改为“伟烈丰功举欲同符天地”等,并别出心裁地多加几个字,企图以此来讨好封建统治者并卖弄自己的文才,但他改得不伦不类,其内容及艺术性都远不及孙髯翁原联,自然也就得不到广大民众的认可,虽然新鲜了一阵,但不久就消声匿迹了。
最突出的是清道光初年,在风雨飘 摇中来昆明任云贵总督的阮元(阮芸台)慕名至大观楼观景,他对长联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有气。
他认为:“孙髯原联,以正统元汉、唐、宋、元,传业丰功总归一空为主,岂不乎说到我朝
故改‘伟业丰功’为“爨长蒙酋”,递到吴三桂等人身上,所以抉正而消逆也 。
”于是他利用权势,强行把长联改了,作为他“扶正消逆”的功绩,另制了一副长联挂在大观楼前,他改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回忆,喜茫茫波浪无边。
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
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
趁蟹屿螺洲,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苯天苯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
(阮元改的字句用旁点标出)。
两相对照即可看出阮元其实改得很糟,把原来优美的有诗意的句子改成了一些死句 ,自然引起人们强烈的不满,当时就有名士公开指责说:“阮元所改,不及原文远甚,芸台亦多事矣。
”于是一首讥讽阮元的打油诗就在民间迅速流传开来:“软烟袋(阮芸台)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树,笑煞孙髯翁。
”在众人的一片抗议声中,阮元被调离后,其改制的长联也就悄然撤消了,换上的仍是布衣诗人孙髯翁千古流传的佳作。
现在大观楼前所挂的长联,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大观楼后,命云南近代白族羽法家 赵潘以工笔楷书书写,刊刻后制成的,蓝底金字,光彩夺目,其书法端庄稳重,字字珠园玉润,已经悬挂了一百多年。
大观楼长联是怎样写出来
上联: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
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
诗人们
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
尽情观赏吧
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
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
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
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
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令人叫绝,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一直流传不衰。
长联挂在“五百里滇池”岸边的大观楼前两百多年,为古今众多名士及广大游人所仰慕及推崇。
长联使大观楼名扬四海,大观楼因长联而驰誉九州,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的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鉴赏 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
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
全联180字,如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
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
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
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如翱翔的凤凰,北边的蛇山如蠕动的长蛇,南边的鹤山如展翼的白鹤。
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点缀着如少女鬟髻鬓发般摇曳多姿的杨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
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
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
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
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
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手挥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肃经四川,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
这一系列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萧萧的暮雨中消失了。
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
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
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
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
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
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
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
正因如此,该联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篡改更换,但始终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重了其在对联史上的位置。
陈毅在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
……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郭沫若也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
”一代伟人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据杨尚昆回忆,“国内有些著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
纂写以及改动 这副长联(原文用繁体字书写,无标点符号)多至一百八十字,对仗工整,气势宏大,脍炙人口。
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大好河山及农民的辛勤耕耘,只有劳动人民的业绩(四围香稻)永久存在。
下联联想云南历史,把封建王朝看作不长久的幻影(实际也影射清王朝),一朝跟着一朝兴起、衰亡,连幕都拉不及(卷不及暮雨朝云),最后只剩下些断碣残碑横卧在苍烟落日之中(都付与苍烟落照)。
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令人叫绝,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一直流传不衰。
长联挂在“五百里滇池”岸边的大观楼前两百多年,为古今众多名士及广大游人所仰慕及推崇。
长联与楼阁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及极高的旅游价值。
登上高楼,凭栏远望,长联描绘的景色一一映入眼帘,抒发的情怀萦回脑际,令人心旷神怡。
长联使大观楼名扬四海,大观楼因长联而驰誉九洲,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的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髯翁的长联大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民不聊生,诗人完全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在写景的同时触景生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规律,埋有清王朝也必然如此的伏笔。
他把正统皇朝看作是不长久的幻影,把帝王们的“伟烈丰功”看作是“苍烟落照”里的“断碣残碑”。
在当时来讲,这是一种明显的叛逆思想,具有“犯上”的嫌疑,必然为当权者及其帮凶所不容。
由于髯翁长联已广为流传 ,深得人心,他们又不敢公然撤消这副著名的长联,于是就有人用篡改字句的办法,仿照孙髯翁的格式,另外又写了两副大观楼长联出来,企图通过改变其思想内涵,替代原有的长联 ,为封建统治者所用。
但改来改去,总是弄巧成拙,造成不少笑话,与长联一道流传下来,反而扩大了髯翁长联的影响。
孙髯翁过世后,有一封建文人程含章(月川)公然跳出来把这副长联改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
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
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
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风,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举欲同符天地。
至今日离官别馆,悉化为苦草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照。
游于浦者,止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
(程含章改的字句用旁点标出)。
程含章改写的长联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改为“伟烈丰功举欲同符天地”等,并别出心裁地多加几个字,企图以此来讨好封建统治者并卖弄自己的文才,但他改得不伦不类,其内容及艺术性都远不及孙髯翁原联,自然也就得不到广大民众的认可,虽然新鲜了一阵,但不久就销声匿迹了。
最突出的是清道光初年,在风雨飘 摇中来昆明任云贵总督的阮元(阮芸台)慕名至大观楼观景,他对长联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有气。
他认为:“孙髯原联,以正统元汉、唐、宋、元,传业丰功总归一空为主,岂不乎说到我朝
故改‘伟业丰功’为“爨长蒙酋”,递到吴三桂等人身上,所以抉正而消逆也 。
”于是他利用权势,强行把长联改了,作为他“扶正消逆”的功绩,另制了一副长联挂在大观楼前,他改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回忆,喜茫茫波浪无边。
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
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
趁蟹屿螺洲,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苯天苯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
(阮元改的字句用旁点标出)。
两相对照即可看出阮元其实改得很糟,把原来优美的有诗意的句子改成了一些死句,自然引起人们强烈的不满,当时就有名士公开指责说:“阮元所改,不及原文远甚,芸台亦多事矣。
”于是一首讥讽阮元的打油诗就在民间迅速流传开来:“软烟袋(阮芸台)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树,笑煞孙髯翁。
”在众人的一片抗议声中,阮元被调离后,其改制的长联也就悄然撤消了,换上的仍是布衣诗人孙髯翁千古流传的佳作。
现在大观楼前所挂的长联,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大观楼后,命云南近代白族书法家赵潘以工笔楷书书写,刊刻后制成的,蓝底金字,光彩夺目,其书法端庄稳重,字字珠园玉润,已经悬挂了一百多年。
1999年春,为迎接中国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投巨资对大观楼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整治,古老的大观楼被整饰一新,著名的长联改用紫铜,杉木精工铸造,仍是蓝底金字,可以悬挂数百年而不变形,这副长联由以前的木刻变成了重达215公斤的铸铜木对联。
由此,“天下第一长联”又多了一个“之最”——中国最重的铜木对联。
原来的木制长联则被公园作为文物珍藏起来。
同时在大观楼左侧塑起了孙髯翁的全身坐像,雕像采用花岗岩制作,再现了长联作者一生傲骨和才华横溢的形象。
风景因文化而生辉,丰富的文化含量让大观楼魅力永存。
历史是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果不出髯翁所料,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巨浪席卷全国,1912年2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实现了长联的预言,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六十年代陈毅副总理读大观楼长联后赋诗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五千年。
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
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可见新中国的领导人对这副长联的评价是很高的,也是很正确的。
作者介绍简介 孙髯(1685(乙丑年)-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1685)。
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
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孙髯翁早年由于对科场搜身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士”的举措有辱斯文,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
他中年丧妻,仅生一女,其女长大后适广西州弥勒。
从此穷困潦倒,寄居于昆明圆通寺咒蛟台,过着以石洞为栖身之所,以卜筮为求生之道的清贫生活。
他曾在诗中写道:“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
” 人物生平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髯翁八十有三,滇西师范公前往咒蛟台拜谒,见先生“白须古貌,兀坐藜床上,如松荫独鹤,互相问询,乃以诗请。
拍案敷陈,目光炯炯射人。
自是时携饼饵与谈,辄至暮始返。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1770),师范公再次拜访,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神智清醒。
走路不用藜杖。
孙髯翁的女婿在弥勒赶马经商,往来于师宗、丘北、泸西和弥勒间,为人忠厚,家道殷实,为尽半子之责,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岁(1772)将先生接到弥勒奉养。
弥勒有个名叫苗雨亭的士子,早年在省城游学,与先生过从甚密。
乾隆八年癸亥岁(1734),雨亭公出仕,任河南渑池县令,为官十八年后,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岁(1761)辞官归里,在弥讲学,得知先生到弥勒安度晚年,当即聘为西席,共同设馆授徒。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岁(1774)春正月初九日,孙髯翁于玉皇诞辰跨鹤西归,享年九十上寿。
苗雨亭公感念至交之情,将先生殡葬于弥勒城西苗氏茔地。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岁(1907),弥勒士子协力筹资为先生修墓立碑,墓碑正中刻有”清处士髯翁孙先生墓”十个大字,旁刻一联云: 古冢城西留傲骨; 名士滇南有布衣。
墓前华表上刻有光绪十九年癸巳岁(1893)弥勒贡生杨晓云撰写的八十言长联: 读大观楼长联,脍炙人口久矣。
就苹天苇地,濡染笔墨生辉,布衣有何能
几经昆池劫灰,常图不磨文字; 出挹爽门半里,追绕马鬣依然,叹断碣残碑,灭没名流不少,吾侪非好事,一存滇南傲骨,以昭先正典型。
民国三年甲寅岁(1914),爱国志士杨杰任弥勒县长,又为髯翁修墓,立碑为志。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岁(1937),杜希贤任弥勒县长,重修孙髯翁墓,并撰《辑刊凭吊孙髯翁先生墓诗碑序》,勒石于墓左,其文有“相传先生晚年,伤伯道无儿,幸中郎有女,远适弥勒,以舐犊情深,常遨游于丘、弥之间,设帐授徒,门墙桃李,一时称盛。
后殁于弥,葬挹爽门西郊,郡人士立碑以志之曰:‘清处士髯翁孙先生之墓’……”。
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先生的墓碑被毁,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重新修复。
并将墓联改为先生生前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最长的对联概述 所谓“天下第一”,是后代文人墨客对其文学水平、艺术成就综合评价得出的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在达到一定的共识后,渐渐流传开的。
但就字数而言,“天下第一长联”并不是指最长的对联。
有许多对联的字数远远超过之,但就艺术成就而言,大多稍逊一筹。
事实上,古人也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如清人欧阳兆熊语“楹联至百余字,即多累坠,极难出色”(《水窗春呓》),所以,对于对联,单纯追求长往往不在考虑之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