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隋唐遗址的句子

形容隋唐遗址的句子

时间:2019-06-22 17:57

洛阳隋唐遗址植物园游记,写一篇作文,600字,,,跪求~

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好似刚刚被秋雨洗刷过,太阳公公也高高挂在天上,笑眯眯地望着我们。

正是在这秋高气爽之时,我、我的妹妹和她的妈妈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洛阳隋唐植物园里游玩。

一走进大门,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许多品种的,各式各样的树,有银杏、梧桐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树。

园中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草丛中五颜六色的小野花兴奋地望着我们,别看他们小,比起大树也一点不逊色,他们同样多姿多彩,黄的、红的、白的、蓝的、花的、紫的......什麽颜色都有,使人目不暇接,一阵微风吹过,一股股香气扑面而来,使我们彻底陶醉在了这童话般的世界里。

路边野花的香气,陪伴我们向公园内部走去。

走着走着,我们看见了一个人工湖。

人工湖的湖面有时平静得向一面镜子;有时被风爷爷一吹,它又变的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射下,既好似有许多星星朝我们眨着眼睛,又好似有无数的金光闪闪的金元宝。

在人工湖旁边是几座小假山,我和妹妹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到了那里。

同学们有的在山上上蹿下跳地玩;有的在山下捕捉小鱼;还有的再湖边打水漂。

我的妹妹像花果山上的猴子一样,这儿窜窜那儿窜窜,好不开心

我则像美猴王一样,坐在一棵大树上,时而拿起相机,拍下一个个精彩瞬间。

突然,我从树上跳下来,对妹妹说 :“我发现这里少了一个水帘洞,我们把喝过的饮料瓶子,装一些湖水,从山上的一块突起的石头上一起往下倒。

”你别说,还真是惟妙惟肖呢

顿时,笑声、歌声、欢呼声充满整个公园。

这里成了我们孩子的天堂。

时间可不等人,转眼间,已到正午,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洛阳隋唐植物园。

形容博物馆的句子

1、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

史书可以含糊其辞,但沉默的文物却会带我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

我不知道在这广袤的华夏大地之下,还埋藏着多少历史记忆的碎片,还隐藏着多少尘封已久的故事。

但我依然愿意相信机缘巧合,相信它们可以完好无缺地等到重见天日的时刻,并向我们坦露自己的秘密…… … … …2、故宫原来这么大啊

真让我大开眼界。

在故宫里,既有雄伟的大殿和开阔的广场,又有华丽的后宫,和深邃的幽径,及机密的议政处所,还有帝王后妃休息娱乐的御花园。

真是不简单

这些房屋的装潢大都华丽、古朴,深感皇家的气派。

御花园内,苍松翠柏,奇花异石,楼阁亭台,曲池水榭,如天然画卷,使人流连其中。

… … … …3、在博物馆里最让我留连忘返的是艺术品展厅。

在展厅里各个年代各种造型的艺术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特别是有一只造型独特的木桶吸引了我的眼球。

那是一只什么桶呀

一只圆圆的桶上有一个长长的把,这个把的造型是一只鹅头,桶沿是高低不平的,因为它代表着鹅的翅膀和尾巴,整个桶看起来就像一只浮在水面、回头展望的鹅,使我想起一首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 … …4、沿着博物馆长长的走廊驻足观看,在这些文物中,最令我震撼的是烈士的血衣和就义前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

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仁人志士们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全中国的大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小家的革命精神。

使我认识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全国解放所经历的苦难历程,就是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探索中国革命的历史。

… … … …5、博物院的正门就距滨河西路不远,从远处眺望,那座造型独特,类似于“倒金字塔”被截去下半部的主体建筑,让我有一种亲切而熟悉的感觉,而等到再次走近它,来到建筑主体的入口处时,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它的雄伟和庄严。

… … … …6、我为中华文明的伟大而骄傲,我为中国历史的厚重而自豪,但我同时也为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未能很好地继承祖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而遗憾,更为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毁于战乱或漂泊海外的命运而痛心。

能在博物院中展出的文物,已是“乱多治少”的历史长河中的幸存者,而能在华夏大地上供一代代后人参观的文物则是“文物幸存者”中的幸运者了。

… … … …7、我去过好多博物馆,比如说:新开得辽宁省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各有不同,但这些博物馆中我最喜欢的是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里面的二楼三楼虽然没有开,但还是很大一望无边的,博物馆中分为生间、古代艺术、游玩等几部分,最壮观的还是拿破仑的纪念馆。

… … … …8、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业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所制瓷器以精妙严谨著称,且“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除沿袭前代的制瓷工艺外,新创的珐琅彩、粉彩等瓷器,美轮美奂,为中国瓷器艺术增添了异彩。

… … … …9、马未都曾断言:“如果有一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那么我们依靠的一定是文化,而不是其他。

”的确,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存活至今的文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树曾是那样的枝繁叶茂。

虽历经无数风雨雷电,也许叶落光了,枝折断了,树皮开裂了,树干倾斜了,但它始终没有彻底倒下,其顽强的生命力就源于它的“根”——一种深藏在每个中国人心底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 … … …10、博物馆内,六君子的血迹仍未褪色,鸦片战争的硝烟依然弥漫,北洋水师的覆没依旧历历在目,黄花岗前的血河还在流淌,三民主义口号刚刚响起,随即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又笼罩在整个中华大地。

在博物馆中仿佛历史在重现,一切的一切都感受到那个时代带给我们的震憾,感觉着中国人民一步步走来的不容易。

… … … …11、每当周末回家从漪汾桥上路过时,我都会看见这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地标性建筑——山西博物院。

她默默地伫立在汾河西岸,守望着朝阳下渐渐苏醒的龙城和落日余晖中车水马龙的都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世人诉说着三晋大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有句话说得好:“5000年华夏文明史看山西”。

… … … …12、当这座气势辉煌的建筑物呈现在眼前时,我匆忙的与同学照完合影,便早早的等候在博物馆门前排起队。

走到馆里面在讲解员的详细讲解下,我认识了里面所珍藏的历史文物。

留下的记忆非常深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玉猪龙。

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

龙体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

… … … …13、馆内藏品中尤为富于地方特色的还有辽代瓷器,它们大多出自墓葬之中,辽瓷源中原制瓷工艺,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形制依契丹族习俗,适应游猎骑牧生活,有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三彩海棠式盘、碟等。

可谓丰富多彩。

至于辽代帝陵出土的辽圣、兴、道宗三代帝、后哀册,有汉文和契丹文两种,镌刻精细,保存完整,为海内仅存珍宝。

… … … …14、这里展示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近百年来,广州人民为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改造旧中国所进行浴血奋战的艰苦历程;我看到了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英勇地将那一箱箱罪大恶极的鸦片销毁;看到了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留下来的炮台和武器;洋务运动爆发,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一个沉积几千年的民族一次又一次地被蹂躏、瓜分和凌辱。

… … … …15、透过玻璃,我看到了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一件件国宝级文物:兽形觥、龙形觥以精美复杂的纹饰向我们展示着商代贵族纸醉金迷的生活;西周的晋侯鸟尊让我在感叹古人青铜铸造技术的同时,也不禁为祖辈们的创造力所折服;还有西汉时期的雁鱼铜灯,它融美感和实用性为一体,是文物中难得的上品……… … … …16、进入二楼,参观了辽海遗珍展示厅,里面陈列了辽宁省各个地区留下的珍贵历史遗物,文武官员官服上的补子很有特点,文官补子上绣的是飞禽图案,武官的补子绣的走兽,绣工精美、技艺高超,还有形象各异的陶勇,各种精美首饰等等等等,简直目不暇接,让我体会到家乡古代人的心灵手巧和智慧。

… … … …17、有时候,站在博物院前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这不仅是因为尺寸比例,更是因为一种对历史,对祖先的敬畏。

这种敬畏从何而来呢

它就源自于博物馆内众多的馆藏文物。

“没有书本的房子,就如没有思想的大脑”。

同样,没有珍贵藏品的博物院,就如没有灵魂的躯体。

这样的建筑充其量只是外表吸引人罢了,它没有震撼人心的美。

… … … …18、我们首先进入的二楼一号展厅,呈现在眼前的是营口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朝阳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及绥中秦汉碣石宫遗址出土文物,以辽西大凌河流域为中心的窖藏商周青铜器群及独具特色的青铜短剑类文物;以辽阳汉魏壁画墓、北票前燕冯素弗墓、朝阳隋唐墓群为代表的汉魏、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出土文物。

… … … …19、呀,博物馆里怎么会飞进蝴蝶来呢,哦,是我老眼昏花了,那不是蝴蝶,是蝴蝶造型的木盘子,它是用一块木板刻出来的,上面有一圈圈的年轮,整个盘子漆成棕红色的,可好看了。

听爸爸说,“这是古代人在过大年的时候装水果,瓜子招待客人的,叫蝴蝶果盘。

”我们家也有果盘,但那是玻璃做的,虽然看起来很洋气,也很好看,可我还是喜欢这只蝴蝶盘。

不知道现在还有这种盘子卖不

… … … …20、山西博物院藏品众多,年代跨度大,种类也很丰富:从距今180万年的兽类头骨化石,到一具距今1.8万年的人体骨骼,我看到了最“原生态”的文物;从商周古拙的青铜大鼎到明清精美的各类瓷器,我看到了祖辈们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艺术珍品;从形态生动的汉魏陶俑到内容丰富的北齐壁画,我看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情趣和美感……… … … …21、博物馆的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且省博物馆建筑也是在总体上呈一个玉猪龙的形象。

朋友来访的诗句

又是杨柳飘絮时,牡丹花香四海溢。

  远方朋友留下来,不知观花到哪里

  邙山顶有国际园,接天连地牡丹奇。

  郁金香园走一走,花似海洋人如织。

  王城公园博物馆,两者毗邻几丈余。

  涧西有个牡丹园,嵩山顶上少林寺。

  隋唐遗址论古今,天子六驾更神奇。

  龙门古迹话千载,白马钟声响西域。

  就着河水观洛浦,洛河岸上杨柳枝。

  西苑园里荡小舟,丽景门内淘古稀。

  高楼大厦遮蔽日,紫藤架下话今昔。

  洛阳人民欢迎您,电车也举双手臂。

游洛阳明堂作文

明堂,亦称天宫,是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筑”中最高大的两个建筑之一,为武则天时期洛阳太初宫的外朝正衙主殿。

明堂原为隋炀帝时所建的乾阳殿,后经四次被毁,四次修建,先后九次改名。

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 年)二月,武则天下诏拆除了正殿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初号“万象神宫”。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明堂被毁之后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后曰“通天宫”。

据《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明堂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

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

中间有周长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贯,故此又名为万象神宫。

明堂是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

其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

明堂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

武则天时期修建的明堂和天堂,是隋唐城大遗址宫城核心区保护展示工程中的重要建筑,保护展示工程于2012年4月初步落成。

明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为儒家的礼制建筑典范,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

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描写古代城市

东汉雒阳城  全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东西约汉代六里,故称“九六城”。

城墙用土夯筑,厚约14~25米。

东、西、北三面城墙,遗迹尚存;南面城墙因洛河改道被冲毁,但仍可复原其位置。

经实测并复原,东城墙长约4200米,南城墙长约2460米,西城墙长约3700米,北城墙长约2700米,总长合汉代约三十一里。

全城共设12个城门。

东面 3个自北而南为上东门、中东门、秏门,西面3个自北而南为上西门、雍门、广阳门,南面4个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北面2个自东至西为谷门、夏门。

夏门遗迹保存较好,经钻探,有3个门道,推测其它城门亦如此。

  城内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门。

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这可能便是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洛阳二十四街”。

据钻探,大街的宽度约20~40米不等。

据记载,每条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书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

据记载,南宫在西汉时已有一定的规模。

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阳,先居住在南宫却非殿。

以后不断扩建,于建武十四年在南宫建成规模最大的前殿。

南宫的遗迹虽未发掘,但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断其位置在中东门大街之南,秏门-广阳门大街之北,开阳门大街之西,小苑门大街之东;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1300米,东西约1000米。

北宫始建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

据记载,北宫中的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规模宏伟。

北宫的位置,亦可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断在中东门大街之北,津门大街之东,谷门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其范围较南宫为大。

据记载,南北两宫相距七里,有复道相连。

据实际的勘察看来,“七里”应为“一里”之误。

  勘察工作证实,太仓和武库都在城的东北隅。

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和金市。

南市在南郊,马市在东郊,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

西晋潘岳的《闲居赋》说“面郊后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宫之北而言的。

  魏晋洛阳城  曹魏在东汉雒阳城的废墟上重建都城,其规模不超过东汉。

西晋时城的形制和布局亦无多大的改变。

但是,魏明帝曹睿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邺城西北部筑铜雀台等“三台”(见邺城遗址)的经验,在洛阳城的西北角也建筑了金镛城。

据勘探,金镛城南北约1080米,东西约250米,分隔为三部分,各有门道相通。

它实际上是军事性的城堡,由于北依邙山,地势高亢,可俯瞰洛阳全城,具有至高点的作用,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的洛阳争夺战中,是双方必争之地,当时称为“洛阳垒”。

勘探和研究证明,由于魏晋时战乱频仍,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洛阳城的西北城墙外壁和金镛城的外壁设置了许多墩台,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后世的“马面”,这是中国古代城制上的一个创举。

  北魏洛阳城  北魏在洛阳建都,仍利用东汉、魏晋的城墙。

东汉以来的12个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

上东门改称建春门,中东门改称东阳门,秏门改称青阳上西门改称阊阖门,雍门改称西阳门,广阳门改称西明门;平城门改称平昌门,小苑门改称宣阳门,津门改称津阳门;谷门改称广莫门,夏门改称大夏门。

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仅西阳门从汉代的雍门旧址北移约500米。

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镛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为13个。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

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

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东墙和西墙各长1400米,南墙和北墙各长660米。

在南墙近西端处,有一巨大的门址,便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的遗址。

正殿太极殿在宫城的前部,与阊阖门对直,其基坛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100米,规模甚大。

  由于宫城的范围和个别城门位置的改变,城内的街道也有许多变更。

南宫已废弃,在广莫门和平昌门之间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街。

雍门已废绝,雍门大街亦不存在。

新开了承明门,增添了由此门通入城内的大街。

建春门和阊阖门之间有了一条横贯全城的东西向大街,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处,北半部为寝宫所在。

由于新建的西阳门正好与东阳门对直,所以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它在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宫殿和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

由于宫城的南门——阊阖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所以自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

宗庙、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有名的永宁寺遗址即在街的西侧。

  据记载,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阳兴建外郭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围极广。

在整个外郭城以内,划分为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

东汉以来的旧城成为北魏洛阳的内城。

“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业区都设在内城以外,位置在宫城以南,完全改变了《周礼‧考工记》所记“面朝后市”的传统。

综上所述,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见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创了先例。

  南郊的礼制建筑和太学  东汉的辟雍、明堂和灵台,都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

辟雍在开阳门外大路的东侧,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70米,四面筑围墙。

据记载,辟雍四面门外有水沟,其上架桥。

曹魏和西晋在东汉的旧址上重建辟雍,曾出土晋武帝三临辟雍碑及其碑座。

北魏修辟雍,但未完成。

明堂在开阳门外大路的西侧,平城门外大路的东侧,东距辟雍约150米。

遗址平面呈方形,每边长约240米,其中有一直径为62米的圆形台基,为主体建筑之所在。

明堂的这种形制,正与《水经注》“寻其基构,上圆下方”的记载相符。

西晋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应在东汉明堂的旧址之上。

灵台在平城门外大路的西侧,东距明堂约80米。

遗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东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筑围墙,中央有一座高台,基部约50米见方,残高约8米。

房屋建在高台的四周,分上下两层。

下层是回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铺砌的“散水”。

上层比下层高出1.86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面各5间,用长方砖铺地。

东面房屋壁面涂青色,西面涂白色,南面涂红色,北面涂黑色,是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学说设计的。

曹魏和西晋,都沿用东汉的灵台。

西晋末年的战乱,使灵台受到严重破坏,北魏时遂废弃不用。

  太学遗址范围很大。

经勘探和试掘,主要遗迹有两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附近曾发现石经碎片,可以认为是东汉太学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东北约100米处,遗迹保存较好,平面亦成长方形,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50米,四周筑墙。

据记载,东汉的太学始建于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后屡经扩建,至顺帝阳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学生多达3万余人。

灵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经于太学,称“熹平石经”。

汉末董卓烧洛阳宫庙,殃及太学。

魏文帝黄初五年,在东汉的旧址上重建太学,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

西晋初年,依汉魏之制兴太学,而咸宁二年(276)又另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存。

  长安城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于此。

现存城址有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

  西汉长安城  长安本秦之乡名,秦时有兴乐宫。

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治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自栎阳迁都长安。

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墙。

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明光宫,在西城外营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

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于南郊建九庙。

东汉建都雒阳(见洛阳城),仍以长安为西京。

献帝一度迁都于此,其后西晋惠帝、愍帝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相继以长安故城为都。

至隋代建大兴城,汉城遂废。

城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千米处,1956年开始勘查发掘。

  西汉长安城平面不规则,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

经实测,周长25千米余,约合汉代六十二里强。

城外挖有护壕。

每面城墙有3门,由北至南,东墙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西墙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由东至西,北垣为洛城门、厨城门、横门,南垣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

发掘证实每门设3个门道,每道宽6米,可容4个车轨。

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门内对长乐、未央二宫,其余8门各与城内一条笔直的大街相通。

每条街均分成3条并行的道路,中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道路供吏民行走。

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开十二之通门”,即指长安的道路和城门。

  分为长乐宫和未央宫  [编辑本段]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分布占全城面积的2/3。

城东南部为长乐宫,汉高祖时曾为视朝听政之所,惠帝以后为太后之宫,占全城面积1/6。

城西南部的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占全城面积1/7,其前殿规模宏伟,殿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现高约15米。

未央宫北阙附近有贵族邸宅,即所谓北阙甲第。

桂宫位于未央宫北,西隔城墙与建章宫相望。

平面长方形,周长5300米。

桂宫之东有北宫,长乐宫北又有明光宫。

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建有武库,平面长方形,内设7座库房,库房以夯墙隔成若干间,放置木质武器架。

已发掘出武器架石础及铜铁兵器、铁铠甲等。

  城内商业  [编辑本段]  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

这一带发现有许多钱范、陶俑,说明当年曾有作坊。

  居民区在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

文献记载,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平帝时,人口达24.6万余。

实际考古勘查确认的居民区,面积过于狭小,估计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宫规模宏伟,已勘查出位置和范围。

城西南至东南一带为上林苑,内有离宫别馆数十处。

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宫苑,昆明池是为训练水军而开凿,又可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问题。

南郊则有明堂、辟雍、灵台和王莽九庙等礼制建筑。

  汉长安城主要由皇家宫室及其附属设施构成,突出表现了为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性质,反映了中国早期都城的特点。

新莽以后,宫室、城门、武库先后被毁。

其后历代虽有营造修饰,但未能恢复西汉盛况。

  唐长安城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

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天佑元年(904)朱温挟昭宗迁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唐长安城遂为废墟。

该城遗址在今西安市区及近郊。

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进行正式勘查与发掘。

  唐长安城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

廓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千米。

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

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

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

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

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廓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4条,东西向大街11条。

明德门至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是今北京东西长安街宽的两倍。

其他通城门的大街也多宽在百米以上。

垂直交错的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

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面积最小,只设东西两个坊门,坊内有横街。

皇城两侧诸坊面积最大,四面开门,内置十字街。

当时继承了北魏洛阳城的军事管制制度,坊门有兵把守,早开晚闭。

廓城内有东、西二市,东市称都会,西市称利人,各占两坊之地。

市内设“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铺。

文献记载西市附近集居了许多中亚和西亚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邻的崇红坊,还设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

当时这一带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唐贞观后对长安宫室进行增建,贞观八年(634)于太极宫东北的龙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宫,次年更名大明宫。

龙朔三年(663)后这里成为主要朝会之所。

玄宗时又于藩邸兴庆坊建兴庆宫。

此外,唐长安城的东南隅,还有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

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

设置了封闭式皇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

  唐末长安城被毁后,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长安廓城与宫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

北宋沿袭,为京兆府城。

元代为奉元路城。

明洪武年间改称西安,置秦王府,并向东、向北扩展面积约1/3。

穆宗隆庆年间,又在夯土城垣外侧包砌了青砖。

明西安城平面长方形,周长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更多汉唐长安城资料看这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