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草人》中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好词:看前顾 毫无益处 虚情假 无缘无故 闪闪发亮活泼美丽 安乐 摇摇晃晃 沉甸甸 山珍海尽心尽力 独一无二 急急忙忙 井井有条 不可估量好句:1.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耀的人眼花。
2.小溪两岸的花和草,跳舞的拍子越来越快了,水面上也起了波纹。
3.帆盛满了风,好像弥勒佛的大肚子。
4.又过几天,拔干,抽枝,一棵活像碧玉雕成的小树站在田地里了。
5.月亮身边浮着些儿淡淡的微云,他们穿着又轻又白的衣裳,飘呀飘呀,好像跳舞的女郎。
形容秋天寒冷的句子大全
1. 秋夜无眠,独自漫步在林间,听唧唧的秋蝉鸣叫,它鸣叫的是秋的凄凉吗
2.逝去的秋天满载回忆,满目苍夷的我定在冷风中。
3.生活的光环不也同样丰富多彩吗
人生的长河又何尝不是条斑斓闪烁的彩带。
在人生的原野上,燃烧着炽热的追求,流淌着沸腾的热血,焕发着青春的朝气,把无数神奇的梦幻,变成辉 煌的画卷。
秋天恰如人生的中年,经历漫长的岁月沧桑磨砺正在逐渐充实成熟。
4.层秋雨层凉,秋雨绵绵秋意长。
没有了春天的春暖花开,没有冬天的严寒深沉。
秋天就是秋天,多彩的季节。
最喜爱那秋天的枫叶,红红的,透过阳光的光线,更加好看。
透过铺满阳光 的树叶,流露着大自然的清新自然。
秋天是红色的,秋天是黄色的,秋天是深绿色的。
5. 秋风瑟瑟,树叶零乱,凄凉片片,到处弥漫,心也随着欲发的伤感,突然发现,秋天是个伤感的季节……
满井游记翻译谁能告诉我
谢谢喽。
。
。
。
。
。
。
。
。
译文 满井游记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
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
每次顶着风雪快步,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
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镜子刚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
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
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长毛如同高约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
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一旦走起路来,就会汗流浃背。
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的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就只有我这个小官啊。
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
这是己亥年二月了。
希望我的回答 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天天开心 心想事成 O(∩_∩)O ...
《满井游记》 原文及翻译
original version满井游记袁宏道寒,花朝节后,余寒,冻风时作。
作则飞砂走砾,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驰行,未百步辄返。
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露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translation 北方气候寒冷,花朝节后,余寒仍然很猛烈,常常刮著冷风。
冷风一刮就飞沙走石,人被拘束在一间屋子里面,想要出去却出不去。
每次冒风在路上快步走,还不到百步,就折返回来。
廿二日,天气稍稍暖和,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岸两旁,肥沃的泥土微微有点湿润,一眼望去,四面空阔,感觉好像脱离樊笼的飞鹄。
这时水面上的结冰开始溶解,水波上的颜色也才显得明净,水面层层微波荡漾有如层层的鱼鳞,水清澈见底,亮晶晶像刚从镜匣打开的镜子,忽然射出了冷光。
山峦被晴雪洗涤过,山色娟秀好像刚擦拭过一般,鲜明亮丽,像出色的美人刚洗过脸,梳好头发。
柳条刚要发芽又还没发芽,柔嫩的柳梢被风吹拂,麦田里的嫩苗只有一寸多长。
游客虽还不多,煮泉水、烹品茶的人,边喝酒、边唱歌的人,美女骑在驴子上的人,也时时见得到,风力虽然还强劲,但是步行仍然会汗流浃背。
那些在沙上曝晒太阳的水鸟,在浪头吸水的鱼儿,都悠然自得,毛羽鳞鳍之间,都充满著喜气。
我这才知道:郊野田原之间,未尝没有春天的消息,只是住在城里头的人不知道罢了。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间,只有「教授」这种官职。
而满井这地方刚好和我的居所距离近,我的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
乙亥年二月。
满井游记字词翻译与译问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文被选入人教版八下语文书。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又字无学,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公 袁宏道安派主帅,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
”“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袁宏道代表作品:《徐文长传》、《初至西湖记》、《叙陈正甫会心集》、《虎丘记》、《满井游记》、《西湖游记二则》、《戏题斋壁》、《游虎跑泉》、《东阿道中晚望》、《戏题飞来峰》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袁宏道少敏慧,善诗文,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
”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
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
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
宰相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
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年四十有三。
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
《明史》卷二八八有传。
此文被选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
编辑本段原文 满井游记 燕 (yān) 地寒,花朝(zhāo) 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 满井之游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
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而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
己亥(hài)之二月也。
编辑本段译文 满井游记 燕属地天气寒冷,花朝节过后,残余的寒冷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
不得不拘束于一间房子以内,想出去却不可能。
每次冒着狂风快速走动,还没走够百步就返回了。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和几个朋友从东直门出去,到了满井。
高高的柳树分立在河堤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望去空阔无际,(我的心情)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在这时河面上的冰开始融解了,水波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叠着一层,清澈见底,亮晶晶的样子像新制成的镜子反射的冷光忽然间从镜匣中射出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所擦洗,美好的样子像擦拭过一样,美丽妩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未舒展,柔软的柳梢在春风中摇摆,麦田里的麦苗像短短的鬃毛,只有一寸左右高。
游人虽然不多,汲泉水煮茶喝的人,端着酒杯唱歌的人,穿着盛装而骑驴的女子,也时时有。
风力虽然还很猛烈,但是徒步行走却会汗流浃背。
凡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之间都很有喜气。
(我这)才知道郊田以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能够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自由自在游玩的人,只有我这个官职。
而这里与我住的地方正好接近,我的郊游将从满井开始,怎么能没有记游的文章呢
写于己亥年二月。
编辑本段注释 1.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2.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
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
4.犹:仍然,还。
5.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
作,起 6.辄:立即,就。
7.局促:拘束。
8.廿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写月份。
9.稍和:略微暖和。
10.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
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11.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12.若脱笼之鹄: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13.于时:在这时。
14.波色乍明: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波色,水波的颜色。
乍,初、始。
15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16.晶晶然:亮晶晶的样子。
17.新开:新打开。
18.冷光:清冷的光。
19.乍出于匣也:乍,突然。
匣,指镜匣。
20.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21.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22.娟然:美好的样子。
23.拭(shì):擦拭 24.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倩女:美丽的少女;靧,洗脸。
掠,梳掠。
25.舒:舒展。
26.梢:柳梢。
27.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开、分散。
28.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29.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
茗,茶。
罍,酒杯。
蹇,这里指 驴。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泉,用泉水煮。
茗,煮茶。
罍,端着酒杯。
蹇,骑驴。
30.劲:猛、强有力。
读jìng。
31.虽:注意,这里的虽指虽然,而不是即使。
32.浃(jiā):湿透。
33.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
自得,内心得意舒适。
34.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
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
鳞,代鱼。
35.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36.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
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37.夫(fu):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
堕(huī)事:耽误公事。
堕,坏、耽误。
38.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39.惟:只 40.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教授,是个闲职。
41.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42.恶(wū)能:怎能。
恶,怎么。
43.纪:通“记”,记录。
44.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编辑本段古汉语常识一词多义 1、乍: 波色乍(zhà)明 (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突然,忽然) 2、作 冻风时作(刮起) 属予作文以记之(创作) 往来种作。
(起来;开始工作) 作亭者谁。
(建筑) 泠泠作响。
(发出,放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像;似) 3、鳞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地) 呷浪之鳞(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鱼鳞,这里指鱼) 4、然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的样子)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然而) 5、虽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虽然)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死则已后矣 (即使) 6、得 欲出不得(能,能够) 悠然自得: (得意) 得道多助 (施行)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通“德”,感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看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7、时 冻风时作 (时常) 时而献焉 (到时候) 于时冰皮始解 (这时)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代,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气候)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机;机会)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季节) 8、之 脱笼之鹄 (助词,的) 倩女之靧面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郊田之外 (限定关系,以) 局促一室之内(限定关系,以) 9、始 于时冰皮始解 (开始)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才)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曾,尝) 词类活用 泉而茗者 :名词作动词 煮茶 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 举杯 红装而蹇者:名词作动词 骑着驴 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走。
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句,“未之知”就是“未知之”) 句意:才知道郊外未尝没到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被动句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为翻译成被前为名词后为动词,所以是被动句) 句意: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拭过一样,鲜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通假字 1.恶能无纪:“纪”通“记”,记录。
2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通“隳”,耽误。
古今异义 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
今义: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许——古义:表约数。
今义:许可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局促——古义:拘束。
今义:空间的狭窄,时间的短促。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及寄情于山川草木的潇洒之情。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 第一段:花朝节过后 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段:2月22日满井的早春景色 第三段:物我交融 。
。
(议论)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
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
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
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
”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
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
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
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
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编辑本段练习说明一、渗透的感情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二、几例运用比喻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
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
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比喻句的用法,体会其恰切生动的表达效果。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三、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体会它在结构或语气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对比,加深印象。
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
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 倩女之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四丶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有何不同 1、苏轼心怀报国之志,而报国无门,被贬谪在外,自己得不到重用。
实际是借夜游来排遣心中的苦闷。
自己闲是不得以的闲。
2、袁宏道个性志在游山玩水。
寄情山水之中。
他的闲是生活如他所愿。
自得其乐的闲。
是发自内心的自由自在的闲情逸致。
一、 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二、 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
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三、 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解词。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一、公安派(胡小伟) 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
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
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
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
文何必先秦
”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
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
因此,“古何必高
今何必卑
”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
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
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
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
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