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描写服装的句子
【淡蓝色裹身,外披白色纱衣,露条优美的颈项和清晰可锁骨,裙幅褶褶如雪月光华轻泻于地,挽迤三尺有余,使得步态愈加雍容柔美,三千青丝散开,头插蝴蝶钗,一缕青丝垂在胸前,薄施粉黛,只增颜色,双颊边若隐若现的红扉感营造出一种纯肌如花瓣般的娇嫩可爱,整个人好似随风纷飞的蝴蝶,又似清灵透彻的冰雪】【身穿淡蓝色的,白纱衣,简单又不失大雅,妩媚雍容,雅致的玉颜上常画着清淡的梅花妆,原本殊璃清丽的脸蛋上因成了女人而褪怯了那稚嫩的青涩显现出了丝丝妩媚,勾魂慑魄,似嫡仙般风姿卓越倾国倾城的脸,落凡尘沾染了丝丝尘缘的仙子般另男子遽然失了魂魄,但最另人难忘的却是那一双灿然的星光水眸,明眸属于苍蓝色,浅浅一笑能吸引住千万人,身后总散发着淡淡的悠悠的清然的自然的薄荷香【身穿是淡白色宫装,淡雅处却多了几分出尘气质。
宽大裙幅逶迤身后,优雅华贵。
墨玉般的青丝,简单地绾个飞仙髻,几枚饱满圆润的珍珠随意点缀发间,让乌云般的秀发,更显柔亮润泽。
美眸顾盼间华彩流溢,红唇间漾着清淡浅笑。
】【一袭粉蓝色的宫装,外罩一件纱衣,看起来素雅,却显得华贵,缕缕的发丝在清风中微微显自己的舞姿,纤细的小腰上挂着一个玉佩,很是显眼,头发用一根普通的并蒂玉兰玉簪插住,晶莹剔透的小眼望着前方,既大方又似害羞,樱桃般的小嘴微微杨开,似笑似不笑。
】【身着一袭淡粉宫装,雅致的玉颜上画着清淡的梅花妆,若是原似嫡仙般风姿卓越倾国倾城,现却似误落凡尘沾染了丝丝尘缘的仙子般。
一头乌黑的发丝翩垂芊细腰间,头绾风流别致飞云髻,轻拢慢拈的云鬓里插着紫水晶缺月木兰簪收敛裙摆莲步】【身穿宝蓝色衣裙,外披白色衣纱,腰间缠绕着白色红宝石绸缎。
乌黑柔亮的长长秀发,盘于后脑,随意插上了几只簪子。
手上带着金黄镯子,耳旁垂着翡翠耳环,脖上挂着珍珠项链。
】【一身淡蓝色宫装,裙幅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乌黑的长发,随风摆动,带动了淡蓝色发带,身上散发出一股薰衣草的馨香】【一袭兰色的纱质长裙,看起来淡雅脱俗,外面是深兰色的,裙摆绣满珍珠的薄长纱,高雅飘逸,腰系一条深蓝色绣花腰带,腰边系一串银色小铃铛,乌黑的长发绾起,只插一只紫玉簪,没有太多的奢侈品,柳叶眉下,扇子似的睫毛下透露出黝黑明亮的星眸,一双丹凤眼,口如含珠丹, 肤如凝脂,吹弹可破,如丝绸之光滑,芦苇之柔韧
】素色的留仙群上绣有几多淡蓝色的小花,如墨的长发用一根荷藕色的缎带轻轻挽起,头上斜插一只木质紫薇花的簪子。
婴儿般纯净的眼瞳中充斥着清浅的淡漠,嘴角的笑容却是妖冶无比。
殿内做功考究的香炉中燃起淡紫色的青烟,袅袅之姿令人心醉。
】【淡粉色华衣裹身,外披白色纱衣,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和清晰可见的锁骨,裙幅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挽迤三尺有余,使得步态愈加雍容柔美,三千青丝用发带束起,头插蝴蝶钗,一缕青丝垂在胸前,薄施粉黛,只增颜色,双颊边若隐若现的红扉感营造出一种纯肌如花瓣般的娇嫩可爱,整个人好似随风纷飞的蝴蝶,又似清灵透彻的冰雪】【上身着一件淡绿轻纱罗衣、纹理斑驳、飘逸秀丽、下身一袭百花裙、上有百花绣饰、腰间一条银色腰带系着细腰、一块软玉玉佩摇摇晃晃、素手纤纤、攥着一块浅绿色菡萏帕、与身上的淡绿罗衣相交辉映】【一袭浅紫色碧荷高腰儒裙,淡淡的紫色,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蔷薇,一朵,唯一的一朵,裙脚上绣着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仿佛欲飞向那蔷薇,然,这只能是它的愿望,实现不了的愿望..腰间系着一条白色的丝带,雪一般的白色,与浅紫色的碧荷高腰儒裙裙映衬得完美无瑕.轻风吹过,随风飘扬.袖口中放有一小小的薰衣草香袋,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绾着百合髻,插上一支蝴蝶簪子,只留一缕青丝落在胸前,垂到腰间.发间的白色流苏,发出泠泠的声响.虽是淡妆,亦是掩盖不住由内之外的气质.秀眉如柳条,琥珀色的双眸忽闪忽闪,长长的睫毛扑闪着,宛若蝴蝶的翅膀般,轻盈,美丽.樱桃小嘴不点即红】[紫罗裙裳,广袖飘飘。
万千青丝,如墨如绸。
凝雪香肌,如羽若脂。
剪水秋瞳,波澜不惊。
]【艳阳高照,微风徐徐。
一袭鹅黄色精致的绣着白色雏菊上衣,下罩月牙色的垂苏软裙。
万缕青丝用别致的七色琉璃步瑶绾之,不施粉黛,却显娇媚动人。
】【白衣,月白色的腰带凸显曼妙的身姿,玲珑有致。
挽起一个小巧的发髻,一些宝蓝色珠花颗颗点缀,紫玉簪上的兰花如真,淡雅如斯。
倾城之貌,闭月之姿,流转星眸顾盼生辉。
但那绝美容颜此时却没有任何表情,好似什么事情都不会惊动一般。
青丝如瀑,服服贴贴的垂直与腰间,偶来几丝微风拂过,几缕发丝舞动,更显美人慵懒不羁。
】【一袭淡色宫装包裹玲珑身段,端庄淑容,又不失其娴静之美。
秀发挽起云髻,单用支玉簪固着,清秀典雅。
黛眉巧画宫妆浅,口若含珠丹,戴上如水光若隐若现的耳坠。
将其妩媚妖娆勾勒尽显。
早在殿外等候,闻公公言,眉眼含笑,纤手轻理妆容,妆容理毕,勾唇,浅笑尽然,淡漠如水。
轻移莲步】[脸上薄施粉黛,更显出绝色容颜,浅绿色挑丝双窠云雁的时新宫装,三千如墨般的青丝绾成反绾髻,发间零星几只簪子,淡雅自然。
腕上的白玉镯衬出如雪肌肤,唇不点而红,素颜清雅。
]【一袭月白色统一秀女着装,只为了区分,而隐显丝丝清雅竹纹。
乳白色的绣鞋绣了一朵淡粉色的莲花,踏步无声,】【走到梳妆台前,缓缓坐下,为自己上妆,身穿淡粉色的宫装,腰间系一粉红垂带加以修饰。
凸现出修长匀称的身姿.只把如墨的青丝松松的挽上几缕,斜插支梅花状木簪,余下的青丝用淡黄色的发带在发尾处系上。
精致的玉颜上略施粉黛,眉不描而黛,唇不点而朱。
望着铜镜中淂自己,仍然,是妩媚,其,妩媚淂脸上,已无少女该有淂稚嫩,唇角不深不浅】【身着淡粉色锦缎裹胸,下坠白色曳地烟胧荷花百水裙,轻挽淡薄如清雾胧绢纱,腰间坠一条淡青色丝带,挂了个薰衣草荷包,不时散发出阵阵幽香。
披上蓝色紫苑白纱披风。
环着精致细蓝玉镯子,叮咚作响。
简单梳了个青云莺丝髻,头上斜斜饰以碧兰棱花双合玉簪,倍感清秀自然。
鬓角缀以几朵闪烁珠花,举止优雅,清丽脱俗,气若幽兰,魅而无骨。
俨然一个羊脂美人。
映衬出云丝乌碧亮泽,冰肌藏玉骨,新月如佳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眉若远山,明眸善睐,柔桡轻曼,妩媚纤弱】【碧绿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身披翠水薄烟纱,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
】【淡紫色宫装长裙,长及倚地。
细长腰带束住腰身,缓步行走,翩于身后。
广袖轻盈,裙褶翩然,随意一转,便如丛中飞蝶。
对镜梳洗,淡妆上脸,女子阴柔之气尽显面容。
三千发丝绾成如意髻,斜倚碧绿玉簪。
肌肤细润,俏白胜雪,眼眸流转,盈盈如波。
莲步微挪,裙琚翩飞。
】【身着一袭宝蓝逶迤长裙,青丝高挽,发间斜插一珍珠钗,玉带将楚腰高束起,薄施粉黛,清新淡雅,风华绝代,淡静如水,顾盼生辉,婷婷袅袅,气若幽蓝,信步似莲,】【着了身烟色对襟软罗烟长裙,外罩淡色轻纱,乌丝被一支青玉镂空簪绾成一个浮华流月簪。
腰系步瑶,头上斜斜插着一支流苏,辅着蝴蝶翡翠。
】【淡淡的粉色颜色长袭纱裙纬地,外套玫红锦缎小袄,边角缝制雪白色的绒毛,一条粉红色段带围在腰间中间有着镶嵌着一块上好的和田美玉在段带左侧佩带有一块上等琉璃佩玉佩挂在腰间,一头锦缎般的长长的深色紫发用一支紫玉珊瑚簪子挽成了坠月簪在发箕下插着一排挂坠琉璃帘,更显妩媚雍容,雅致的玉颜上画着清淡的梅花妆,原本殊璃清丽的脸蛋上因成了女人而褪怯了那稚嫩的青涩显现出了丝丝妩媚,勾魂慑魄;若是原似嫡仙般风姿卓越倾国倾城,现却似误落凡尘沾染了丝丝尘缘的仙子般另男子遽然失了魂魄,但最另人难忘的却是那一双灿然的星光水眸。
一丝丝的银发在风中微微飘扬,淡淡的郁金香的香味,引出无穷的遐想】
描写古代仙女身穿蓝色衣服的句子
据悉大型历史传奇电视剧《武则天》近日正式杀青。
该剧会集范冰冰、张丰毅、李治廷、张钧甯、李解、李李仁、张庭、周海媚等内地、港台地区以及日本众多一线明星大咖阵容加盟。
该剧耗资3亿元,组建超强团队打造此部豪华巨制,规格无与伦比。
增加少女时期戏份 260套服装打造“女王”《武则天》讲述的是少女武媚娘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的故事,这段鲜为人知、旷古凄美的倾世之恋,伴随着大唐帝国的悠长画卷铺陈而娓娓展开。
新版《武则天》此次在对武则天这个人物的视角上有了更新的突破:在以往被父权社会妖魔化的历史和各种影视作品中,武则天是阴谋者、野心家和荒淫无度的女人,而此次的《武则天》将为这个传奇女人翻案——更多地以浓墨重彩的笔调来描绘范冰冰饰演的武则天与李世民、李治两代帝王之间的爱恨纠葛。
除此之外,此版本的武则天将增加大量少女时期的戏份,对其入宫前后的生活和感情有更加细致的描写,以凸显其“舍我其谁”性格的养成心路。
而谈及自己的武则天会有何不同时,范冰冰称:“我能用80后的方式表现出来。
”由于要从初入宫闱的纯情少女讲到至尊女皇,幕后团队在武则天从14岁到82岁各个时期的服装造型上必然是倾全力打造。
据了解,仅范冰冰的服装就多达260套,加上不同变化的华美精致的发型、配饰,总体数量更是惊人,待到播出时观众将能够亲眼见证“女王是如何炼成的”。
拼明星 《武则天》喊观众一起数“星星”“范冰冰、张丰毅、李治廷、张钧甯、李解、李李仁、张庭、周海媚、张馨予、张定涵、李晨、王绘春、任山、张彤、孙佳奇、施诗等”,或许在唐德影视投资的这版《武则天》拍摄消息公布之前,看到这样的主演名单,假使它是一部电影,如此的演员阵容也足够令人咋舌。
尤其是范冰冰时隔多年之后回归电视剧,搭档戏骨张丰毅,“爱上”李治廷。
如此强大的群星阵容锋芒毕露,自然造就了这部剧让人无法忽视的光环。
京剧戏服的腰为什么那么大
京剧服装(长袍类) 京剧长袍类,也可以叫袍服类的服装,包括蟒,帔,褶子,开氅,箭衣,以至斗篷,长背心,旗袍等。
其中主要的还是蟒,帔,褶子和开氅。
先说蟒,现在有的人因为蟒字不好理解或不太好看,就写成了莽。
这两个字都可以用,书上都见过。
为什么叫作蟒呢?京剧是产生在封建社会的。
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
唱戏的扮演皇帝,当然必须穿龙袍,可是又不敢直接叫龙袍,就改名叫蟒袍。
蟒袍这个名称,现在也就延用下来,简称作蟒。
蟒是帝、王、将、相所穿的礼服。
一般都是在朝贺宴会的时候,或者是在办公事的时候,也就是说在比较严肃的场合穿用的。
蟒的式样是圆领,大襟,长度一般可以拖到脚面,袖子是很宽阔,肥大的,按照京剧的传统在袖口上带有水袖。
蟒都是用缎子做成的,上边用金线、银线,或彩色线刺绣成各种图案。
蟒袍的图案主要是龙形的图案。
皇帝穿的蟒绣有团龙图案,或者是散龙图案,散龙行话叫龙,图案比较松散。
团龙的图案比较严谨,图案化的程度更强一些。
皇帝穿的龙袍,一般是绣五个龙爪。
其他角色像王爷,元帅,大将,宰相等穿的蟒都是绣四个龙爪,这在过去是有严格区别的,现在我看也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龙爪的数目也不太固定了。
除去龙的图案以外,蟒上还绣有环形的云彩、日、月,或海水、浪花这样一些图案。
海水、浪花的图案,内行叫作海水江涯,或作海水江牙。
蟒袍给人的感觉是光华灿烂,庄严富丽。
蟒和靠,都是很复杂,很精巧的刺绣,本身就是很华美精致的手工艺品。
蟒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的,黄的,绿的,白的,黑的,紫的,粉的,还有秋香色,就是黄不黄,绿不绿的那种颜色。
蟒的各种颜色,都有各自的意义,哪一类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蟒,都有大致的规定。
这些规定自然没有什么科学的根据,但是多少年来约定俗成也就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了。
黄色的蟒分为两种,一种是浅黄的平常叫正黄、明黄,这祥的蟒专为皇帝穿用,凡是皇帝、国王一类角色都穿浅黄蟒,其他别的角色是不能穿的。
另一种是深黄色的,或是杏黄色的,这种蟒是亲王、太子一类角色穿用的。
例如在“杨家将”的戏里常见的八贤王(赵德芳),就穿杏黄色的蟒。
后来范围又扩大一些,有些老将,比如黄忠,因为他姓黄,所以也让他穿黄蟒、黄靠。
红蟒是表示庄严端重的色彩,是地位仅次于皇帝的王侯、宰相,或者元帅、钦差大臣,或者是驸马这样一些角色穿用的。
如在三国戏里的曹操、刘备,还有如韩信这样的元帅,做驸马的陈世美、杨四郎等角色,就穿红蟒。
绿蟒是表示威严英挺的色彩,所以一般是由扮演较高级的武职官员的角色穿用的。
穿绿蟒最典型的人物(跟后边所说穿绿靠的意思差不多)是关羽。
由于关羽穿绿蟒,其他勾红色脸谱的角色,也都穿起绿蟒。
例如《收关胜》里的关胜、《八蜡庙》里的关泰,这些姓关的勾红脸的角色,都穿绿蟒。
还有《斩经堂》的吴汉,从前吴汉的扮相是勾红脸,表示他的忠勇刚正,后来吴汉不勾红脸了,改为素脸,但是仍沿旧例穿绿蟒。
穿绿蟒的大都是武人,文官穿绿蟒的比较少。
可是有些戴纱帽的,似乎是文官,例如《二进宫》的杨波,他虽然戴着纱帽,但他的职务是武官性质。
杨波是兵部侍郎,兵部侍郎就是类似所谓国防部副部长之类的官职,带有武官性质,所以他也穿绿蟒。
还有《审头刺汤》里的陆炳,也戴纱帽,好像也是文官,实际上他的职务官衔是锦衣卫的指挥,也是武官,所以他也穿绿蟒。
由此可以说明,在传统戏里,某一个角色,穿什么颜色的衣裳,跟他的身分、职务以及性格特征等都有连带关系。
穿白蟒的大都是少年英俊的人物,例如周瑜、吕布、马超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虽然上岁数、戴胡子的角色,可因他年轻时曾经是潇洒、英俊的,这类人物例如岳飞、杨六郎(杨延昭)等,这些人虽然上了岁数,可给人的感觉、印象还是很潇洒清秀的,所以他们也穿白蟒。
还有一些个别的白胡子的大臣,也穿白蟒,例如全部《秦香莲》的王延龄,有的演员就穿白蟒。
另外遇到某种特定的情节,例如按照我国民族习惯戴孝是穿白色的,所以像《连营寨》的刘备,《造白袍》张飞,由于给关羽戴孝,所以他们都穿白蟒。
女蟒也是这样,如《祭江》里的孙尚香给刘备穿孝,所以也穿黑蟒的一般是性格比较粗鲁、刚猛的角色。
而且穿黑蟒的多半是花脸,都画着黑色脸谱,表示脸上漆黑,为了配合他的脸谱也穿黑蟒。
例如包拯、张飞、项羽、尉迟恭等,这些脸庞比较黑的人,都穿黑蟒。
紫蟒的应用范围跟红蟒差不多。
可是穿的人的身份比较低一点,使用的范围也更广一点。
粉红蟒一般是俊雅的小生穿的,如《玉堂春》里的王金龙,有些戏里的周瑜,都穿粉红蟒。
还有一种穿用较少的秋香色的蟒。
就是绿色里加黄的,象秋天落叶颜色的蟒,一般都是老年戴白胡子的高级官员穿用的。
例如《徐策跑城》的徐策、《甘露寺》的乔玄,都穿秋香色蟒。
上面说的是男蟒,还有女蟒。
女角色穿的蟒,跟男蟒式样是一样的,尺寸比男蟒短一点。
下身系裙子,外边罩着蟒。
一般的肩膀上加罩云肩。
女蟒的颜色比较少,只有黄蟒是皇后专用的,红蟒是王妃、贵夫人穿用的。
秋香色的蟒是老年的贵夫人(一般由老旦扮演)穿用的。
女蟒的刺绣和花纹,一般是丹凤朝阳,不绣龙的图案。
丹凤朝阳再加上日、月、海浪、水纹这样一些图案。
女蟒还有一种用处,有时由男角色借用。
有些以打家劫舍为主,占山为王的草头王(如程咬金),或者神话剧《水帘洞》里的猴王孙悟空,他们虽然是男角色,可是穿女蟒。
他们穿上女蟒以后,特别短,顶多也就到膝盖上下。
这是暗示他们不是正统的帝王,实际上是增加他们的滑稽感,上边很严肃下边却露着两条腿,看上去形象很滑稽。
这是女蟒特殊的用处。
除去蟒以外,还有从蟒派生出来的两种袍服,一种是官衣(主要是男性角色穿用,女性角色穿官衣的不多),一种是专为女性角色穿的宫衣,又叫宫装。
宫衣是给一般低于将相的文职官员穿用的礼服。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蟒和官衣、宫装都是礼服,下边要讲的其他服装是便服,这在穿用的时候持别要小心注意,尤其是新编历史剧,在穿戴方面不太讲究,容易引起误解。
一般文职官员穿用的礼服,叫作官衣,它的式样基本上跟蟒一样,也是圆领大襟那些样式。
不同的是它全身都是用素缎子制作,在缎子上不绣那些龙啊、云啊之类的图案。
唯一的图案就是在胸前和背后绣一块方形的图案,这方形图案,名字叫“补子”,“补子”本来是在明朝和清朝时代区别官员的级别和职务的一种标志。
按照清朝的制度,文官是用禽鸟的图案。
一品至九品规定的图案是: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大雁,五品绣白鹏,六品绣鹭鸶,七品,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
武将是用野兽的图案,一品至九品规定的图案是: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而且哪一等品级用哪种补子,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乱用。
在生活里是这样规定的。
可是京剧的服装并不是照搬生活的原来面貌,所以现在舞台上官衣的补子已经没有什么分别,没有那么多的图案、花样,只是绣一种象征性的标志,说明是较低级官员穿的礼服就够了。
官衣有很多种颜色,有红色的,有蓝色的,有紫色的,有古铜色的,还有黑色(即青色)的。
穿红官衣的地位,一般比穿蓝官衣的稍高一点,例如《玉堂春》“会审”一场,两边坐的官儿,一个穿红袍,一个穿蓝袍,这穿红袍的官就比穿蓝袍的官略为高一点。
在京剧里,初中状元或进士的人,都穿红官衣,例如《御碑亭》里的王有道和柳生春,《连升店》里的王明芳,在考中进士以后,就都穿红官衣。
一般的县官都穿蓝官衣。
例如《法门寺》里任郿邬县知县的赵廉,《捉放曹.公堂》里任中牟县县令的陈宫,就都穿蓝官衣。
穿青官衣,也就是黑官衣的职位是最低的,一般的大官僚家看门的门官,或是管理驿站的驿丞官就都穿青官衣。
有的时候,这青官衣的前后心连补子都没有,光是这么一件素官衣。
官衣基本上都是文官穿的,没有武将穿的。
可也有少数例外,例如《牛皋下书》里的牛皋,就穿着官衣。
因为牛皋虽然是武将,但是岳飞派往金营下书的特使,他执行的是文官的职务,所以也穿着官衣。
这属于一种特殊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武将被解除了武装,例如《战宛城》里的张绣,他向曹操投降了,不能再穿武装了,所以他也穿官衣。
再有像《古城会》里的张飞,张飞虽是武将,可是在这出戏里,他必须向关羽赔礼道歉,要特别表示谦虚有礼貌,所以他也穿官衣,这些都是特殊的例外。
至于女官衣虽然也有,但用处很少。
女官衣和男官衣的样子相同,只是尺寸比较短,穿用时下边也穿裙子。
例如《樊江关》里的老旦(柳迎春),她捧着圣旨上场的时侯,就穿着秋香色的女官衣。
另外女官衣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由男角色穿用。
前面说过,程咬金、孙悟空之类的角色,是穿女蟒的,也正象女蟒一样,女官衣也由一些男角色穿用。
有一出戏叫《五花洞》,戏里有个县官叫胡大炮。
这胡大炮是武大郎一样的矮人。
《五花洞》的剧情是说一个妖精变了一个假的武大郎,所以这个戏里有两个矮子,一个真武大郎,一个假武大郎。
为了配合这两个矮子,所以县官胡大炮也设计成个矮子。
因为一般的官衣比较长,所以就给胡大饱穿上了女官衣。
扮演矮子在舞台上要蹲下身子,弯着两条腿走矮步,穿着女官衣,走起矮步来比较方便。
还有一出戏叫《小上坟》,里面的男主角是个丑角,叫刘禄景,他不是矮子,可他也穿女官衣。
为什么呢
首先是增加他的喜剧色彩,更主要的是因为这出戏里有很复杂繁难的舞蹈动作,如果穿一般男官衣,他舞不起来,很多强烈的节奏感出不来,而且有许多走矮步的身段,也没有办法施展,所以刘禄景也穿一身女官衣,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便于他表演。
因为这样,有许多观众误认为刘禄景是一个反面人物。
刘禄景确实是个喜剧形象,可他不是反面人物,只是为了表演的需要,才把他处理成一个滑稽形象。
这也是女官衣的一种特殊用处,凡是穿蟒和官衣的,大家注意,腰里必须围着玉带。
因为这些都是礼服,围着玉带以表示其严肃和郑重。
女角色的礼服除了女蟒以外,还有宫衣,也叫宫装,是王妃和公主们穿的礼服。
宫装或宫衣的样式跟女蟒差不多,不同点是女蟒的底襟下边什么都没有,跟男蟒一样是很齐整的。
宫衣就不一样了,尺寸比女蟒长一些,从腰部开始,底襟周围缀有很多五色绣花的飘带,非常漂亮,还有一些色彩鲜艳的穗子,显得比女蟒鲜艳华丽。
穿女蟒的人经常是在一种庄严隆重的场合,穿宫衣的则是在一种比较随便闲适的场合。
宫衣虽然也是礼服,可是不如女蟒那样庄严隆重,所以除了王妃、公主穿宫装,神话剧的仙女也穿宫装,因为她们都是华丽、漂亮的角色。
最有代表性的是杨贵妃,在《贵妃醉酒》刚一出场的时候,为了显示她是一个贵妃,很威严,很庄重,所以穿女蟒。
等到喝醉酒以后,她的情绪非常兴奋,也比较活泼,比较浮动,所以她就换了华丽的宫装。
这样是为了适应她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她的服装和表演与人物心理的变化就结合起来了。
以上所说的蟒,官衣,宫衣都是上层人物从帝、王、将、相到一般官员所穿的礼服。
还有些武将,在上朝或办公的时候,不是打仗的时候,他也穿着蟒。
武将穿蟒还有一种穿法,就是里边穿着靠,穿着铠甲,外边罩着蟒,为了表示他是武人,所以掖起一只袖子,露出里边的铠甲。
这样一只胳臂披着铠甲,另一只胳臂则是穿着蟒的袖子,这种穿法,有一个专名词,叫袭蟒。
袭字音学,还有一种写法叫褶蟒。
意思是说一半象褶子一样,一半是靠,一半是蟒。
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凡是作元帅的在准备出征,还没有正式交锋以前,甚至在发号施令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打扮——袭蟒。
长袍类里的便服种类较多,有帔,开氅,褶子等。
帔字按照标准音,应该读如佩,但在这里是从俗,读如劈。
帔是达官显贵、有钱的人在家里穿的一种便服。
一般平民百姓是不穿帔的。
帔的样式是对襟的,长领子,宽袖,也带水袖。
男帔的尺寸可以长到脚面,女帔的尺寸比较短,刚刚过了膝盖,下边衬着裙子。
帔都是用缎子做的,上面一般都刺绣着各种花样和图案,有龙、凤、仙鹤、鹿、花卉、禽鸟等各种图案。
颜色也有各种各样的,有红帔,黄帔,紫帔,蓝帔,粉红帔,绿帔,还有秋香色帔等等。
黄帔的作用也跟黄蟒一样,是专门给皇帝、皇后准备的。
新官上任,或新婚夫妇都穿红帔,蓝帔和紫帔的用处就更为广泛。
素帔很少,一般都绣有图案和花纹。
《打金枝》皇帝和皇后都穿着黄帔。
新婚不久的少年夫妻,例如《奇双会》里的赵宠和李桂枝,《苏小妹》里的苏小妹和秦少游都穿红帔,同一出戏里苏东坡穿的是蓝帔。
许多扮演员外角色的都穿紫帔。
除了帔以外,就是开氅。
开氅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
开氅主要是武将穿,一些占山为王的寨主,或者一些有武艺的侠客、武士们也穿。
开氅属于便服类,与员外绅士们所穿的帔的性质是相同的。
也有个别不是武人的角色,在家居的时候不穿帔而穿开氅,例如《举鼎观画》里的徐策,《宇宙锋》里的赵高就都穿开氅,这种情况很少。
开氅的式样是和尚领子,斜大襟,也是宽袖子带水袖,长度拖到脚面。
开氅的特点是在左右胳肢窝下边沿着开衩的地方,有两条硬质地的宽边,俗称摆(蟒在胳肢窝下的开衩地方也缝着一条摆)。
这摆是比较硬的,平常耍弄起来有点别扭,不那么方便。
开氅的前后襟上,也绣有图案,由于是武人穿的,大部分都绣的狮、豹、虎一类图案。
现在也出现一些绣团花的图案,但就是不能绣龙。
为什么叫开氅呢?因为穿开氅的时候一般里边都穿着战斗的服装,有的穿箭农,有的穿紧身的短袄、短裤,可以随时用双手把大襟拉开,露出里边战斗的服装,用来显示一种威武、勇敢的神态或者渲染战斗紧张的气氛,而且还可以随时把它脱掉,脱掉开氅立刻就可以进行战斗,因此叫作开氅。
开氅的颜色很多,红,杏黄,蓝,白,黑,紫,绿,粉红,古铜,天蓝,草绿,各种颜色都有。
这些颜色的用法跟人物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不象蟒分得那样细致,它主要是为了配合热闹,看上去五彩缤纷的就可以。
因为有些群戏,满台的英雄武士,每个人都是里边穿着短衣裳,同时一下把大衣外套拉开,昂首挺胸地站在台上,显得威风凛凛,雄伟壮观,开氅的鲜艳色彩和豪壮气势,常常是在这种群戏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第三种便服,是前面曾经屡次提到的褶子。
褶子的用处非常广泛,可以说是用处最多的一种便服。
男女老少,贵贱贫富,不管身分高低,都可以穿。
褶子的式样是大领,斜大襟,宽袖子带水袖,因为很象和尚、道士穿的道抱,所以俗名又叫道袍,褶子也分男褶子、女褶子两种。
最早的时候,女褶子和男褶子是一样的,也是大领,斜大襟的。
大概在100年前左右,女褶子的样式经过改革,就改成现在这个样式了:小圆高领,对襟,还是宽袖,带水袖,可是尺寸比较短,下边衬着裙子。
现在一般旦角都是穿这样的褶子,只有老旦还是穿大领,斜大襟的旧式褶子。
褶子的质料分为软硬两种,软面的褶子是用绸子,硬面的褶子是用缎子。
还有个别的用布做的褶子。
褶子的花纹和样式有两种,一种是花褶子,就是绣花的褶子,还有一种素褶子,就是不绣花的。
花褶子用缎子做的多,因为上面要绣花,质料要硬一些,看上去比较郑重,比较华丽。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可以穿花褶子,褶子的颜色也非常丰富,所谓上五色,下五色,红、黄、蓝、绿,深浅浓淡都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和规定,只要配上的图案好看就行。
花褶子绣的花样按照剧情和不同角色的需要绣有飞禽、走兽、花卉、昆虫、蝴蝶等等图案。
素褶子大致有红色的、青色的、蓝色的、湖色的、古铜色的、秋香色的等等。
红褶子一般都是作衬衣用的。
里边穿红褶子,外边有时候穿官衣,有的时候穿蟒,有的时候穿开氅,总之素红褶子基本上是绸料的,比较轻软,因为是作衬衣用的。
蓝褶子大部分都是文人、书生穿用的。
例如《捉放曹·行路宿店》里的陈宫,《御碑亭》里的王有道等。
古铜色的褶子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穿的。
例如《搜孤救孤》里的公孙杵臼,《捉放曹》里的吕伯奢等。
素黑褶子也就是青褶子,用处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种是贫穷不得意的,例如《马前泼水》里的朱买臣,《击鼓骂曹》里的祢衡,《法门寺》里的宋国士,《打棍出箱》里的范仲禹等都是穿着素青褶子。
第二种是下层社会出身的—些英雄好汉,像武松、石秀这样一些人也穿素青褶子。
第三种是一些家院、老家人、苍头,他们也穿素青褶子。
这类角色穿青褶子有个特点,一般都戴青软罗帽,腰里都系着腰带,有的系大带,有的系绦子,这种青褶子有个专门名词,叫海青。
还有一些服装是由褶子变化而成的,比如像太监穿的太监衣;年轻的尼姑、女道士穿的花褶子,叫水田衣或道姑衣,这些都是花褶子的变种。
除此以外,还有用布做的布褶子。
一种是用紫花布做的褶子,颜色是黄白色的,有个专门词叫老斗衣,是扮演乡村老年人穿的,例如(乌盆记》里的张别古,《法门寺》里的刘公道都穿这种褶子。
这种布褶子还有一个专门用处,凡是扮演神话剧,如《闹天宫》、《锯大缸》里土地爷的角色都穿它。
还有一种是和尚穿用的灰布褶子,这是为了表示和尚的生活比较朴素。
还有一种是衙门里衙役穿的青布褶子,这种青布褶子又叫青袍,甚至有时连领子都是黑布的,平常青褶子的大领是白的。
在招褶子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服装,叫作富贵衣,是把很多小块的杂色绸子缝在青褶子上,表示破衣服上打了很多补钉的意思。
前面已经说过京剧服装的设计有个美学原则,不管生活里原来的形状多破,多穷,多脏,可是在舞台上表现的时候必须加以美化,装饰化,决不把生活里自然形态的破的,脏的,烂的,搬到舞台上去。
富贵衣就是根据这个美学原则设计出来的一种服装。
当然,富贵衣还包含有一种封建迷信色彩。
就是说这些穿富贵衣的人物将来还要飞黄腾达,还要摆脱这种穷困的境地,今天虽然穿得很破,将来前途还是要富贵的。
上边说的蟒、帔、开氅、褶子是京剧袍服类几个主要的品种,它们是根据明代的服装并参考了宋元时代的服装设计出来的。
京剧服装在质料、样式、花纹、图案、色彩上,都越来越发展、改进,越来越丰富复杂。
到清朝末年,京剧服装里又增添了经过加工美化的清代服装。
这些清代的服装跟原来的舞台上古代的服装同时并用,我们看了也不感觉到陌生和不协调。
在这一类服装里,比较明显有代表性的是男角色穿的箭衣和女角色穿的旗袍,箭衣跟旗袍虽然是清代的服装,可是在京剧里用的时候,已经不受时代的限制,成为一种通用的服装,不管扮演任何朝代的角色,都可以穿用。
箭衣原来是清朝相当于蟒袍的一种服装。
因为清代的人,尤其是旗人,善于骑马射箭,这种服装既是他们的官服,又是他们跑马射箭,打猎时穿的一种服装,所以叫作箭衣。
箭衣的样式是小圆领,里边衬着白护领,大襟,跟蟒袍的不同点是瘦袖,而袖口装着马蹄形的袖盖,这袖盖拨拉下来,可以把手背盖住,因此俗称马蹄袖。
箭衣的全身尺寸,可以达到脚面,它的特点是束腰、紧身,这跟一般的蟒袍不一样,而且从腰部往下,前、后都是开岔的。
穿箭衣的时候,腰部一定要系上一根鸾带。
这一切都为了骑马,射箭,跑路,战斗的方便。
箭衣分成龙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种。
龙箭衣全身都绣着龙。
虽然绣着龙可是龙箭衣倒不专门是给皇帝穿,凡是大将、驸马,都可以穿,因此皇帝穿龙箭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大将如《战太平》里的花云,在后半出戏就穿红龙箭衣;驸马如《四郎探母》里的杨四郎也穿红龙箭衣。
第二种是花箭衣,上边绣着各种各样的团花图案,箭衣底子也有各种颜色。
这种花箭衣,一般中层人物都可以穿,例如《艳阳楼》里的高登,《一箭仇》里的史文恭,还有《杨门女将》里的杨文广等。
他们穿的都是白花箭衣。
穿得比较多的是第三种素箭衣。
素箭衣全身的料子都是本色的,一点也不绣花,因此叫素箭衣,常见的有白色,黑色,紫色,灰色,其中黑色与紫色的素箭衣用处比较多,一般的公差、衙役、兵士,还有一般身分比较低的人都穿用。
白色的素箭衣,用的不太多,一般是青年将领在激烈战斗的时候,把铠甲脱掉以后,在里面穿一件白素箭衣,比如《战马超》里的马超在跟张飞夜战的时候,就穿一件素白箭衣。
《走麦城》里的关平,到夜走麦城的时候,就是脱去铠甲穿上了素白箭衣。
旗袍是满族妇女典型的服装,现代生活里的旗袍,就是从满族妇女旗装演变过来的。
京剧舞台上的旗袍样式,就更加接近原来旗人妇女的服装样式。
不过舞台上的旗袍尺寸略长一些,腰身也比较肥大,而和现在生活里的旗袍相比,样式、体制和尺寸,相差就更远了。
在京剧舞台上穿旗袍完全不限于清代的戏,相反的清代的戏曲倒很少。
凡是扮演汉族以外的一些民族的妇女,不管什么时代,她们都穿旗装,例如《四郎探母》本来是宋朝的戏,我们看杨四郎穿的蟒袍戴的是纱帽,可是同一出戏里的铁镜公主和萧太后穿的却是旗装。
时代更远的如唐代故事戏《大登殿》里的代战公主;汉代的戏《苏武牧羊》里的胡阿云,因为她是匈奴族,所以也穿旗装。
这些都足以说明,旗装虽然是清代的服装,但运用到京剧里,已不受时代的限制了。
除了蟒,褶子,开氅,帔,箭衣,旗袍以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服装也归到袍服这一类里来,如斗篷,大坎肩(大背心)等。
斗篷是挡风御寒的一种服装,所以在舞台上用的时候,大部分都在上路,出门的时候穿用。
例如《昭君出塞》里的王昭君在赶路的时候就披着斗篷。
再如《霸王别姬》里的虞姬,在晚上到营帐外面巡视的时候也披着斗篷。
再有像《审头刺汤》里的陆炳,当他出去监斩人头的时候,为了表示他出门,也披着斗篷。
还有的是在屋里用的,比如在夜里睡醒了,为了御寒,或者是表示有病了,怕受风感冒,在戏里有的时候也用上斗篷,例如《荒山泪》里的张慧珠,夜里怕她的孩子受凉,拿着斗篷给孩子披上。
再如全部《玉堂春》里当玉堂春生病的时候,身上也披上斗篷。
这些都是在屋里用的,所以斗篷不是随随便便用的,它得起一个外衣的作用。
大坎肩就比较常见了,可是女用大坎肩基本上是扮演丫环的穿用的;而男用大坎肩也是一些身分较低的人,例如江湖医生、私塾先生之类的角色穿用。
一般上层人士很少穿用大坎肩。
写首都博物馆某一展览馆的导游词 急需大概(200字)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来到首都博物馆。
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大家叫我小马好了。
大家所在的这个博物馆,修建于2001年,2006年5月正式开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博物馆占地2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地下有两层,地上有六层,是当今人们联系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场所。
博物馆展览由基本陈列、精品陈列和临时陈列构成。
收藏文物5600余件。
大家跟我进入的是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厅。
这里的展品多是北京地区出土的瓷器精品。
请跟我看左边的这件“昭君出塞”图罐。
这件景德镇窑青花,高29厘米,口径22厘米。
汉朝宫女王昭君为了祖国,千里迢迢嫁到寒冷的塞外,她无怨无悔,给汉朝和匈奴带来了60多年的和平。
人们纪念她,把故事绘制在瓷罐上。
看完了这件,请再跟我看右边的黄底青花花果纹盘:黄色的底,蓝色的花,色彩鲜艳,亮泽明显,是明代皇宫独具特色的品种,至今大约有500年了。
据说明代皇帝对其是爱不释手。
瓷器精品讲解到此结束,现在大家自由参观,咱们20分钟后原地集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