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昆曲身段的句子

形容昆曲身段的句子

时间:2015-08-31 20:12

学昆曲需要从哪些基本功练起

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昆曲苦,学昆曲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可是究竟有多苦,有多累,不是亲身经历的人很难知道。

唱、练、做、打,学昆曲不光要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要有容貌有身段有悟性,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百折不饶、不怕吃苦的精神。

就拿昆曲基本功训练中最基本的扳腿来说,练习的时候没有哭过的孩子几乎就没有过。

除了练扳腿,看似十分简单的走圆场对孩子们来说也十分艰难。

一遍不行走两遍,一个月不行走两个月。

昆曲的灵魂是曲,唱腔的优美是关键所在,偏偏昆曲的发音又格外难,在练习昆曲的唱念功夫时,常常会遇到发音不准、缺音等现象,为了把音唱全唱准,一段独白、一句唱词甚至一个音都要练好几个月。

昆曲或评弹描写

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评弹(当时又称州说演出已经不局限于苏州地区。

1846年海开阜以后,经济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人口也日益膨胀。

虽说这里五方杂处,但以江苏人为多,其中苏州地区人氏所占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

评弹进入上海以后,落地生根,向艺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发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爱。

这时,在苏沪地区又出现了以马如飞、姚时章、赵湘洲、王石泉后四大名家为代表的一大批评弹艺术家,这是评弹艺术成熟的标志,并为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评弹活动的中心,已经从苏州转移到了上海,再以上海为中心,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几乎涵盖了整个江浙水乡,还远达北京、天津、武汉等地。

以后的五十年,是评弹发展的全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好节目层出不穷。

名家如张云亭、朱耀庭、谢少泉、杨月槎、魏钰卿、黄兆麟、蒋如亭、汪云峰、周玉泉、许继祥、夏荷生、沈俭安、薛筱卿、徐云志、李伯康、朱介生、姚荫梅、 刘天韵、祁莲芳、张鸿声、张鉴庭、严雪亭、蒋月泉、杨振雄、朱慧珍、侯莉君、徐丽仙、等;好节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文祥刺马》、《十美图》、《顾鼎臣》、《啼笑因缘》、《秋海棠》、《孟丽君》、《四进士》、《情探》、《秦香莲》、《武松》、《林冲》等。

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和苏州市人民评弹团等专业演出团体相继成立,这些团体集中了当时评弹界的不少精英,他们编演了一大批轰动一时的好作品,进一步开拓了评弹市场,更把这门艺术的水准推向了新的高峰。

此后,由于各种原因,评弹经历了艰难曲折,出现式微的征候。

但在二十世纪末,长江三角洲地区,仍然还有几十个专业团体的几百位演员,在进行演出。

每天更有数以百万计的听众,通过电视和广播,在欣赏着这门被誉为“江南曲艺之花”的优美艺术 评弹。

她苏州方言演唱,是苏州的评话和弹词的统称。

评话又称说大书,以讲历代军国大事为主,其演员多为单挡(一人),演出时讲究说表、插噱、口技、手面和眼神等,一般具有较大幅度的动作。

弹词又称说小书,大多演唱传奇及野史中的悲欢离合故事,其演员由单档发展为双档、三档(男女兼有),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吟唱时常用弦子、琵琶伴奏。

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

〔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

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

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

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

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由于评弹的清洁曲折离奇,表演扣人心弦,形式雅俗共赏,故数百年来流传于江、浙、沪城乡,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爱。

昆曲的历史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昆曲在我国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即公元十三世纪末就已流行在江苏省昆山县一带,后来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昆山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在总结南北曲传统基础上,吸收了南戏诸声腔的特点和长处,创造出一种细腻轻柔的腔调,称为“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箫、管、笛等乐器,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就流传开来,后来人称昆山腔,也叫昆曲。

  五百年来,经过无数剧作家、音乐家、演员和人民群众的不断丰富加工,昆曲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很多剧种至今还保留演出昆曲剧目,成为多种古典艺术高度综合的代表剧种。

  昆曲特点:  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  l、剧本: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昆曲直到现在还经常原封不动,演唱几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乐: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

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京剧音乐是板腔体结构,它分为西皮二簧等几个板式。

昆曲唱腔没有过门。

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宽,如女声要真假声结合,难度非常大,京剧则每句都有过门,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而京剧主要是京胡。

  3、表演:昆曲由于它的剧本和音乐的特点,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非常高,昆曲最大特点是载歌载舞,由于昆曲文词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经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或者用动作来辅助对文词的解释,昆曲的舞蹈动作经过意象、变形和装饰性的各种手法使动作非常优美。

连绵不断,但难度也非常大,必须经过刻苦的训练,才能一边演唱、一边舞蹈,京剧则是演唱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或舞蹈动作时,一般都不演唱,凡载歌载舞的剧目,一般都是演昆曲剧目,象《挡马》、《闹天宫》都是昆曲剧目,后来经过加工提高,也成为京剧经常演出的剧目。

  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每个行当都有不同特点,如旦角的妩媚多姿,小生的儒雅潇洒,花脸的粗犷豪放,武生武旦的刚健潇洒,小丑的诙谐幽默。

昆曲要怎样填词?

昆曲填词,必要合律。

南曲有《南词全谱》《南词新谱》等;北曲有《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等。

每首词必须要依谱填词。

  可能有人会认为平仄不合没关系,字数合就行了,其实不然,平仄倘不对,待依定腔拍定工尺后,必会出现倒字、不合本调的毛病,此为词曲家大忌。

  众所周知昆曲格律谱是昆曲填词的依据,明末清初涌现出来的蒋孝谱、沈词隐谱、沈自晋谱、徐子室、钮少雅谱、李玉谱等等为昆曲南北曲牌划定了基本格律,从而确保了昆曲迅速发展,成为了全国性的剧种。

由于格律谱现在不好买到,许多曲友不知道这些前辈曲家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做这项工作,他们到底做了什么

下面用《南词新谱》和《南曲九宫正始》为例详细说明。

  无论是沈词隐还是徐子室、钮少雅,他们只做了一项工作--厘定曲牌格律。

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徐子室、钮少雅在《南曲九宫正始--凡例》中概括为:论备格、论定韵、论审音、论用字、论增减、论句读、论核实、论检讹、论订正、论引证、论寻真、论阙疑、论衬字,内容庞杂。

我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和结果归纳了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第一:确定句法  句子是曲牌的基本组成单位,划分好乐句对填词极其关键。

《南词新谱》在曲牌例文中用“。

”划定乐句,这样填词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该曲牌有几个句子,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需要对仗等等。

  第二:确定字法  昆曲比较严格地规定了曲牌正字的四声,说它严格,是因为每个字都进行了规定,说它宽泛,是因为每个字都规定得很粗。

一般格律谱对字法的限制只到“平上去入”的程度,在平声中,到底是阴平还是阳平,没有规定。

  《南词新谱》卷十二[南吕宫过曲懒画眉]后批注:“此调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二字必用仄声,第三第四字必用平声,乃是正体……”  第三:确定韵脚  韵脚的位置也是曲牌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韵脚是十分重要的。

  《南词新谱》卷十二[南吕宫过曲红衫儿]上眉批:“‘性’字不用韵,此是疏处,据后曲‘磨’字用韵可见矣。

”  第四:厘定字声  有些字在昆曲音韵系统中的读音,不同语当时口语读音,格律谱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提示。

  《南词新谱》卷十四[黄钟宫过曲绛都春影]上眉批:“‘鼻’字本去声,今人皆误认作入声耳。

”  在《南曲九宫正始》中所有例曲中的闭口字全部用红色圆圈标明,实用而显目。

  第五:评论用字  昆曲演唱最容易出好唱腔的地方就是上声与去声连用的地方,格律谱往往在这种地方,大家评论,十分欣赏推崇。

  《南词新谱》卷十六[越调过曲山桃红]上眉批:“‘父母’、‘为我’、‘葬也’、‘报也’、‘代老’、‘这苦’、‘恨怎’去上声;‘你为’、‘我受’、‘此恨’上去声,俱妙。

”  第六:确定正衬  昆曲使用衬字是对严格规定正字字音的一个修正,使得昆曲音乐丰富多彩,但是由于时间原因,许多曲牌的正字和衬字已经很难分辨了,格律谱的编订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辨正衬。

  《南词新谱》卷十八[商调过曲山坡羊]后批注:“按:此曲‘没主公婆’一句只该七字,人不知‘教’字是衬字,故多有用八字者……”  第七:确定板位  板位是昆曲音乐节奏的重要标识,也是曲家填词的重要依据。

曲家通过板位的疏密可以确定衬字的位置。

举一个例子,某一板三眼的曲牌中某一乐句“春眠不觉晓”,如果连续两个正板出现在在“眠”和“不”上,那么说明,此“眠”字可以唱4拍,那么曲家就可以在这两个字之间从容加上“好叫人”三个衬字;如果连续两个正板出现在“眠”和“晓”上,再加上三个衬字就很拥挤,4拍中要安排6个字,太拥挤了。

可见板位的重要性。

板位的厘定是十分烦琐的,不是高手曲家,绝难做到,一部格律谱是否权威,点板正确与否几乎是决定性的。

《南曲九宫正始》、《北词广正谱》之所以受到曲家的推崇,就是因为板点得好,这是钮少雅的功劳

  可笑的是最近看到岳麓书社新出版的《康熙曲谱》(即《钦定曲谱》),居然把原谱中为数不多的一些曲子上的板位删除了,这样此书就不是昆曲谱,成为没有使用价值的废书。

  《南词新谱》卷十四[黄钟宫过曲画眉序]上眉批总评了该牌的点板特点:“起调只一截板,余则五字句第三第五字正板,句末截板。

”  《南曲九宫正始》在每个曲牌的名下都明确注明了该牌的板数。

  第八:确定曲名  曲牌名称多有混杂,同牌异名,同名异宫,牌名错讹等等现象时有发生。

  《南词新谱》卷十二[南吕宫过曲红芍药]牌名下注明:“与中吕宫不同。

”  《南曲九宫正始》[黄钟宫过曲斗双鸡]牌名下注明:“此调今人错以[滴溜子]诬其名。

”  第九:确定宫调  昆曲格律谱都是按照宫调编排的,确定曲牌宫调对于曲牌联套极其重要。

  《南词新谱》卷十四[黄钟宫过曲啄木鹂]牌名下注明:“又可入商调”,眉批云:“旧注云:黄钟不可属商调之前,恐前高后低也,此调正犯此病。

”  第十:确定换头格式  换头是孤牌自身成套的常用变化方式,换头有共同特点,但是一些曲牌的换头也有自己的特点。

  《南曲九宫正始》[仙吕宫过曲八声甘州]换头第四格下注明:“首句七字。

”  十一:确定集曲曲牌的音乐来源  集曲是南曲音乐自身丰富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同曲牌根据一定规则剪接后形成新的曲牌。

可以说,集曲的创作是昆曲音乐创作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

从沈词隐的《南九宫谱》到他侄辈沈自晋的《南词新谱》,时间间隔只有40多年,但是《南词新谱》中增加了许多新曲牌(凡新增曲牌,《南词新谱》均在牌名下注明“新入”二字),这些新增曲牌绝大多数都是新创作出来的集曲。

由于集曲创作有一定的随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曲的音乐来源(即该集曲是由哪些原始曲牌组成)渐渐模糊了。

格律谱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逐句、逐段地考察集曲音乐素材的来源,这对于研究昆曲音乐的自身丰富变化和组合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二:确定联套规则  曲牌联套规则在某些格律谱中也得到了一定总结。

  《南词新谱》卷十三“南吕总论”:“若用[琐寒窗]二曲、[太师引]二曲,不用[尾声]……”  十三:厘定历史性错误  昆曲中有些错误,一代代传递下来,格律谱的编订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纠正这些错讹。

  《南曲九宫正始》[仙吕宫过曲解三酲]牌后批注云:“此正[解三酲]本调也。

然[解三酲]与南吕宫[针线箱]只争第四六句之节……”  以上是格律谱对昆曲曲牌的总结与归纳,形成了填词联套点板的格律。

这一部分在昆曲“大格律”的范畴里是总结得最完备的一个方面。

其他方面的总结比这方面要差一些。

我们不妨也提一提。

  音韵系统:由于《中原音韵》的高度权威和明人崇元思潮的影响,昆曲字音系统格律的形成和总结比较晚,但是也形成了最终的划时代的著作--《韵学骊珠》。

后人对《韵学骊珠》的研究(项远村写过《曲韵探骊》、《曲韵易通》都是研究《韵学骊珠》的专著)也说明昆曲音韵格律还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

  音乐系统:从《九宫大成》开始,格律谱开始记载曲牌旋律,此后王季烈在《螾庐曲谈》中提出了主腔说,王守泰《昆曲格律》中分析了[二郎神]、[朝天子]等曲牌的主腔,《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则系统总结了南北曲各个宫调主要曲牌的主腔特色。

  乐队伴奏系统:论述昆曲音乐的书不少,王守泰、杨荫浏、武俊达等人都有专著论述,但是其侧重点均在南北曲的曲牌音乐上,没有或很少涉及到昆曲伴奏音乐,包括吹打曲牌、锣鼓经、乐队编制等诸多问题。

  舞台演出:昆曲流传下一些舞台表演的身段谱,留下一些老艺人的舞台生活记录,也留下了几部电影、电视片,但是作为一个表演体系的深入研究还是欠缺的。

对梅兰芳舞台表演体系的研究可以部分地看成对昆曲表演体系的研究,但是真正脱离政治色彩的研究作品不多。

  传奇编剧:从明代曲家就重视编剧方法,一套行之有效的编剧方法是确保“场上之曲”而非“案头之曲”的重要保证。

从沈词隐到王骥德到祁彪佳到潘之恒到李渔到吴梅……论述非常丰富,但是似乎总结性的集大成者还没有出现。

当代人也有一些专著出现,《明清传奇结构研究》即是其中之一,这说明对传奇编剧的研究还在不断前进。

  道具服装化装:有些戏班实际情况的记载,也有些略带总结性质的著作,但是没有深入揭示其内部规律的著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昆曲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但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我们对昆曲的研究还很不深入,许多很有价值的领域还没有人深入研究过,我们这一代人的主要任务不是推翻这些格律,而是继承并进一步研究这些格律,以便更好地继承昆曲艺术,更正确地理解昆曲艺术

请问昆曲的唱腔要如何学?

越剧发声,要求真假音结合。

声音要从眉心穿上去,要用气顶。

爆发力要强。

唱的时候肚子要胀大,气就对了。

不要扯了嗓子喊,也不要挤。

小心破音哦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