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画面绝美的成语
《窦娥冤》(元)关汉卿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据统计,我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窦娥冤》 元●关汉卿作。
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全剧四折一楔子。
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课文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
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编辑本段]《汉宫秋》(元)马致远 《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剧情】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
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
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
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甲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曲大观》本、《元曲四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
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
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主动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编辑本段]《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代杂剧作品,纪君祥着。
故事取材于《史记·赵氏世家》。
内容叙述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
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
20年後,孤儿长成,程绘图历教史实,终报前仇。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元杂剧《赵氏孤儿》被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于1775年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编辑本段]《琵琶记》(明)高则诚 【简介】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剧情】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
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
应试及第,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
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
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
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
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
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
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
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
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
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
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
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
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
[编辑本段]《精忠旗》(明)冯梦龙 《精忠旗》署“西陵李梅实草创,东吴龙子犹详定”。
对于原作者李梅实,我们别无所知。
修订这个剧本的龙子犹,是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
冯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室名墨憨斋,因此又号黑憨斋主人。
江苏吴县人。
生于明万历二年(1754),卒于清顺治二或三年(1645或1646)。
崇祯时曾为福建寿宁知县,不久退职家居。
所作传奇有《双雄记》、《万事足》,经他改编、修订的戏曲有《墨憨斋新曲十种》,《精忠旗》是其中的一种。
他的戏曲主张接近吴江派。
经他收集、改编、整理和创作的还有小说“三言”、《新列国志》、《平妖传》,散曲《太霞新奏》,俗曲《挂枝儿》,笑话、笔记《古今谭概》、《智囊补》、《情史》等,诗文集有《七乐斋诗稿》、《春秋衡库》、《中兴传略》等,在中国俗文学史上有杰出地位。
《精忠旗》写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谋害的故事,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比较优秀的悲剧作品。
岳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在宋元戏曲中就有《秦太师东窗事犯》和《宋大将岳飞精忠》;明代传奇有《东窗记》、《精忠记》等作品。
清中叶以后,花部勃兴,地方戏曲中出现了许多岳飞故事戏,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当民族矛盾加剧的时候,岳飞形象更起了鼓舞人们团结抗敌的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娇红记》(明)孟称舜 【内容介绍】 汴州人申纯,字厚卿,居成都,聪明卓异。
宋徽宗宣和年间,到舅舅王通判家走亲戚,对表妹娇娘一见倾心,日夜思慕。
后来二人常以诗词往来,传情达意,最终剪发为誓。
过了一段日子,申纯不能老是赖在舅舅家不走,只好回自己家。
申纯相思成病,借求医之由,又来到舅舅家,与娇娘相会于卧室,终成姻缘。
如此月余,被舅舅侍女飞红窥见,娇娘略施小惠,让飞红千万不要说出去。
申纯这次回家,吃了定心丸似的,虽相思更烈,却不再生病,因为只须假以时日,即可迎娶入门。
申纯派人上门求亲,但舅舅却以朝廷规定内亲不得通婚为由,不答应此桩婚事,二人绝望。
申纯原与妓女丁怜怜交好,此时婚姻失意,重至丁怜怜处,丁告知曾见到娇娘画像,并求申纯问娇娘讨一双花鞋。
未几,申纯又来到王家,又与娇娘幽会,私下偷娇娘花鞋,被丫环飞红发现要回,交还娇娘。
娇娘怀疑申纯与飞红有点不清白,辱骂她。
飞红又恼又恨,故意让娇娘母亲发现申、娇二人私会,申纯被迫回家。
不久,申纯高中进士,重至舅舅处,欲图婚姻。
但申纯母亲监视太严,无法相见,日夜思想,遂被鬼魅,娇娘与飞红和好如初,飞红主动为申、娇之事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安排二人相会,又请巫婆驱赶鬼魂。
而二人行动不秘,又为娇娘母发现,申纯再度离开娇娘家。
娇娘父母抓紧将娇娘许配给府尹之子。
娇娘郁郁而病,婚期渐近,病情日重,估计不久于世,终与申纯诀别,不久去世。
申纯闻讯,一病而亡。
两家合葬于濯锦江边。
飞红梦见二人成仙。
第二年清明,娇娘父亲来到女儿坟前,见一对鸳鸯嬉戏于坟前。
后人慕名而来,凭吊感叹,名之为“鸳鸯冢”。
[编辑本段]《清忠谱》(清)李玉 中国明末清初传奇作品。
李玉著。
反映明代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等人对东林党人的迫害史实,成功地塑造了颜佩韦等“五人义”的市民形象,他们舍生仗义,毫不畏惧,可歌可泣,与胆小怕事、迂腐可笑的请愿书生形成鲜明对照。
特别是剧中描绘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争的场面,在舞台上展示了市民暴动的壮烈景象。
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尚属首创。
[编辑本段]《长生殿》(清)洪升 故事描写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
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虢国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杨玉环不快,最终两人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
为讨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海南岛为杨玉环采集新鲜荔枝,一路踏坏庄稼,踏死路人。
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
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
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编辑本段]《桃花扇》(清)孔尚任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
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而和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
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
阮大铖怀恨在心。
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
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编辑本段]《雷峰塔》(清)方成培 《雷峰塔》为中国清代传奇作品。
今存两部,一为黄图珌撰,一为方成培撰。
据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辑录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改编 ,使早在民间流传的白娘子故事最后定型。
《雷峰塔》传奇增加了《端阳》《求草》《水斗》《断桥》《合钵》诸出,奠定了全剧的悲剧冲突基础。
《雷峰塔》以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波折为主线,展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
由于白娘子的所作所为是违反和破坏封建统治秩序的,因此,以法海为首的一系列社会和神权势力视她为“妖邪”,必欲翦除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样,一切冲突涵盖为反封建力量与封建势力的冲突,《水斗》就是两种势力之间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
最终以白娘子的失败而告终,同时也完成了白娘子这个具有优美品质和叛逆精神的悲剧形象的塑造,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世界十大悲剧 普罗米修斯(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俄狄浦斯王(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美狄亚(古希腊·欧里匹得斯) 奥赛罗(英国·莎士比亚) 凡尼亚舅舅(俄国·契诃夫) 大雷雨(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 阴谋与爱情(德国·席勒) 哀格蒙特(德国·歌德) 安德洛玛刻(法国·拉辛) 熙德(法国·高乃依)
求几十个形容文化气息的成语,比如博大精深
繁花似锦源长 底蕴深厚 深奥不测1、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2、蹶角受化:蹶角:叩头;受化:接受文化。
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国人来中国朝贡,接受教化。
形容声威极大。
3、知文达理:知、达:懂得。
有文化,讲道理。
形容有教养。
4、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5、美雨欧风:欧:欧洲。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6、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
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7、胸中无墨:胸中没有墨比喻人没有学问,文化水平低。
8、卖弄才学:指故意显示自己有文化水平。
9、一穷二白:穷:指物质基础差;白:指文化和科学落后。
比喻基础差,底子薄。
10、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11、黄金时代: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
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12、识字知书:指有文化知识。
13、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14、衣冠文物: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这里借喻文人众多。
比喻太平盛世,文人众多,文化兴盛。
15、识文断字:识字。
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16、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
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17、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18、粗识之无:粗:略微。
略微认识“之”“无”二字。
指文化程度很低。
19、能写会算:指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20、欧风墨雨: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21、未识一丁:丁:“个”的讹字。
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
22、粗俗之辈: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23、知书达礼:知、达:懂得。
有文化,懂礼貌。
形容有教养。
24、横僿不文:僿,粗鄙。
粗鄙没有文化。
25、知书识字:指有文化修养。
26、欧风美雨:①比喻欧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②比喻欧美的侵略。
27、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
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28、百年树人:树:种植,栽培。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29、谈吐风雅:风雅:风流儒雅。
指有文化修养和生活风度。
30、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
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31、博大精深:博:广,多。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32、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
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33、传道受业:受:通“授”。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34、敏而好古:敏:勤勉。
指勤勉钻研古代文化。
35、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36、斯文委地:犹斯文扫地。
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37、兴文偃武:偃:停息。
振兴文化经济,停息军事武备。
38、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39、裂冠毁冕:①比喻背弃王室。
②比喻绝意仕进。
③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
40、琴棋书画:弹琴、弈棋、写字、绘画。
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41、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字正腔圆炉火纯青古色古香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评析林黛玉1000字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
字“颦颦”,名号“”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
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
,病如西子胜三分。
”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中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
后,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
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
她的蒙师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
”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
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她对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
”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
我来的不巧了
”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
”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
”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
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
难为他费心。
——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
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
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
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
’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
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
’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
我也瞧瞧。
’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
’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
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
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
”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
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其实,林黛玉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香菱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
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
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
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虽然也许不是红楼女子中最美的,却是最灵秀的。
很多人并不喜欢这位看似目无下尘,孤高自许的林妹妹,认为她矫情,娇气,小肚鸡肠,神经质,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
有时候,她可能确实有以上的缺点,但是,却都有着可以谅解的原因。
首先,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
那份孤苦,又怎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何况是自尊心极强的林妹妹
即使贾母对她百般怜爱呵护,又有贾宝玉无微不至的关心,可是在别人眼中,她终究是外人,不是正经主子。
袭人有一回就曾对探春说:二月过生日的怎么没有,林姑娘就是,只不是咱们家的。
所以吃穿用度均要依靠贾府的她也不得不处处留神,步步小心,以免惹人厌烦,难免有时会有一些神经质。
还有很多人认为她矫情,看到人家一家人团聚或者有些欢声笑语她就要触景生情,啼哭不止。
可是人家史湘云呢,同样是寄人篱下无依无靠,还不是天真烂漫,开开心心的过日子
且不说与本身的性情就有关系,但只说湘云是尚在襁褓中时就父母双亡了,从未体验过父爱与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而林黛玉则在她幼年的时候,是爸爸妈妈的掌中宝、心头肉,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般宠爱着的,突然间由天堂跌落的那种落差,让她怎能不伤心
再说她的小肚鸡肠。
有些人认为她动不动就为一些无所谓的小事生气,很是没必要。
其实,我想说的是,从头到尾,她会气急落泪的只有两件事:伤到自尊是其一,爱情中没有安全感是其二。
这是她的原则,其他的事情,她很少生气,就算是生气了,她也会为自己的无理取闹而道歉的。
比如薛蟠假冒贾政把宝玉叫了出去,害得黛玉在潇湘馆中坐立不安,等得到宝玉已回来的确切消息,立马前去探望。
却因为一些误会,吃了闭门羹。
此时已是百般委屈的黛玉却听到了怡红院中传来的宝玉宝钗的欢笑声。
独立月影树荫之下的黛玉,此时的心情,怎一个凄凉哀伤了得……这件事,同时触及了她的尊严和爱情的问题,所以她甚至拒绝听宝玉的解释。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她心里太在意“金玉良缘”这一说法了,对自己不够自信。
最后,再为林黛玉的孤高自许辩解一下。
赵姨娘曾在宝钗送了她儿子一些小物件之后没得不停的称赞宝钗知书达理,考虑的周全,连他们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人都想得到,不像林姑娘,平时正眼瞧都不瞧他们一眼。
确实,贾府中无论尊卑,都对宝钗赞赏有加,认为她平易近人。
不像黛玉,平时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其实呢,黛玉不似宝钗般财大气粗,没有能力买些小东西收买人心。
不是黛玉孤傲,只是她在那个封建的社会,有些自我,还没有意识到人心的贪念还有可畏的人言。
而我,毫无疑问的是喜欢黛玉的。
因为她不似宝钗般心机深重,不似湘云般草率鲁莽,不似迎春般懦弱,不似惜春般执拗,不似妙玉般孤傲,不似熙凤般贪婪,不似可卿般妖娆,不似李纨般腐朽……她纯真,烂漫,敏感,细腻,浪漫,真诚,敢于面对自己的心,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只可惜,她追求爱情的路上,要与宝钗这对心思缜密、城府颇深的母女作战,在那个以利益为前提的封建官宦家庭中,输,是必然的结果。
本来宝钗上京是想竞选入宫当妃子的,可是落选之后,她们母女便把目标锁定在宝玉身上,到处说些什么金玉良缘的话。
宝钗借教育黛玉的机会获得了黛玉的信任,让黛玉视她如亲生姐姐一般。
而薛姨妈也总说有多么喜爱黛玉,只是碍于闲言碎语,怕大家说她是看贾母疼爱才赶着攀高枝,所以总不愿表现出来,其实心里呢,早把她当自己女儿了,疼她的心比疼宝钗还切呢
我觉得好笑,可能吗
真要是疼人家,自己也说了,觉得宝玉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那为什么不做主给他们说亲呢
为什么还和贾母说什么金玉良缘呢
为什么她宁可委屈宝钗也要答应王熙凤提出的调包计呢
这些甜蜜的谎言,单纯如黛玉,却深深地相信着,信任着薛家母女。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黛玉是美的,只是她的美,是脆弱的。
黛玉的心,是执著的,所以她宁为余岁不为瓦全。
离开了这个不能给与她心灵慰藉的浊世。
喜爱林黛玉,并深深地为她的真、善、美所打动。
只是,也许这位掩棺抚琴、荷锄葬花的世外仙珠并不属于这个让她困惑的世界吧,所以,天妒红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