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三彩马的句子

形容三彩马的句子

时间:2017-08-10 19:36

关于马的资料

我最近刚好查过呢~一、以马为偏旁的字极其关系:1、驮:用背部承受物体的重量,古代人运东西是用马,所以是马字旁2、驰:跑得很快3、驾:驾驶4、骏:指好马6、骊:纯黑色的马7、驷:驷马,同拉一辆马车的四匹马9、驿:跟换马匹的地方二、含马的成语: 1、【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2、【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3、【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4、【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5、【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6、【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7、【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9、【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11、【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12、【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13、【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14、【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15、【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

(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16、【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

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17、【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18、【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三、与马有关的俗语和谚语 : 1、一马不跨双鞍。

2、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3、人奔家乡马奔草。

4、人是衣裳马是鞍。

5、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6、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7、马行十步九回头。

8、马屁拍在马腿上。

9、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10、马群奔驰靠头马。

11、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12、心急马行迟。

四、关于马的历史故事: 1伯乐相马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

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将一天的报酬奉送给您。

”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3、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4、杀马毁车 东汉南阳人冯良,奉命去迎接督邮。

他耻于做这工作,在路上毁车杀马,撕破衣帽,逃到犍为去从杜抚求学。

妻子去找他,见路旁草中的死马败车和破衣服,认为已为虎狼盗贼所害,就为他发丧。

过了十来年,他才学成回乡。

5、战争期间,一个士兵用大麦精心地喂养他的马。

然而战争一结束,那马便被拉去服苦役,搬运沉重的货物。

后来战火重燃,军号吹响了,主人备好马鞍,全副武装骑着马去迎敌。

这时,马却毫无力气,不断摔倒,他对他主人说:“你还是赶快再去找一匹战马吧。

因为你已把我变成一头驴子,又怎么还能把我当战马骑呢

”五、艺术作品中的马 1、音乐:琵琶曲,二胡曲 2、绘画:韩干画马 李公麟的 徐悲鸿 3、雕刻:铜雕 石雕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

4、诗句:1.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2.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 3.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 4.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5.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6. 好山好水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7.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8.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9.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10.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 1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1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1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老舍 茶馆精彩片段摘抄加赏析

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

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

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最好的方法。

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

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写了秦佰仁、秦仲义、秦叔礼三兄弟迥异人生,否定了实业救国,昭示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写完后,老舍与演员们研讨,大家对写裕泰茶馆众生相的第一幕第二场兴趣最大,建议以之重写一个以茶馆为中心的戏,于是有此戏。

】采排时,周恩来认为时代背景不够典型,应写辛亥、五四、27年北伐,抗日和解放战争,但老舍未改,有人指责没有正面揭示时代巨浪。

他是以茶馆为集合点,反映社会的变迁,侧重透露政治消息,选择茶馆的妙:首先,茶馆具有浓厚的地方性与民族性特性。

象外国人爱喝咖啡,中国人爱喝茶,茶馆在中国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周与尤小刚的广告:龙井茶)  这里,五方杂处,各色人等自由出入,既有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如吃洋教的马五爷,太监庞太监,前国会议员崔久峰,国民党处长沈,实业家秦仲义,也有人贩子刘麻子,算命先生唐铁嘴,特务暗探宋恩子、吴祥子、流氓二德子,还有下层百姓。

让三教九流的人同时聚集一起,除了茶馆,别无选择。

关于唐三彩的古诗词

唐三彩作者:蜻蜓点荷我将自己锁在繁华的人间用一把小木梳回忆,那场烟雨蓝色的羽衣灰色的伏笔以及,橙色的流离我只想在掏空的记忆寻找到,当时走失的秘密

Y简述唐三彩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唐三彩的第一彩——白色。

这是一种简约到极致的色彩,所以一动笔,便想到了“计白当黑”这四个字。

- “计白当黑”的说法,不常见。

但画家们对这四个字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画家从来没有把白色当作“无”,而是视其为最有表现力的颜色之一。

画家在画面上大量留白,这些空白处虽不着墨,却是整个画面的一部分,空白的地方与有颜色的地方相互映衬,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留白是为了映衬,“用简”是为了“驭繁”,“计白当黑”的微妙之处,就在这里。

唐三彩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渊源到流变,可以写成一部大书,但花开千朵,咱只表一枝,让我们在简约的白色光影里,先来了解一下唐三彩的历史吧。

一 唐三彩诞生于1300多年前的唐高宗统治时期,也有人说唐三彩早在南北朝时已经萌芽了。

其实要考证一个事物的来源,能在时间上追溯很远,但这些考证,有时候真的是既繁琐又牵强,弄来弄去的,反而把唐三彩真正成型的年代弄混了。

所以,既然是“唐三彩”,就是唐代生产的,记住这一点便是了。

- 唐三彩中的白色,似乎给人的印象不深,人们记住的是绿色和黄色。

洛阳人只要走到七里河中州桥桥头,溜达几步就到了涧东路,就看到了一溜商店,就看到了三彩马。

三彩马的颜色,绿色和黄色占的比例大,白色少一些,似乎只能在马嘴和马鬃上见到一点儿,要不就是马底座的背面。

- 白色,在所有的色彩中最为特别,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白色是不设防的自由空间,人们的想象可以在白色中充分展开,所以白色是想象者的平台,看似无,却是有,白色里存在着辩证法。

按照惯常的说法,唐三彩取材于白炼土,但我跑到唐三彩作坊里一看,所用的土全是灰白色的。

作坊里的工人说,这种土叫高岭土,在河南省,只有巩义、济源和我市的宜阳等地有。

巩义的唐三彩窑址在站街镇的黄冶村,那里离诗圣杜甫的故里南窑湾村不远,属于丘陵浅山地带,地表是一层厚厚的黄土,已经干涸的黄冶河蜿蜒北上,通向黄河,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

说是土,其实跟石头差不多,摸起来很硬,但这种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吸水性能好,黏结起来十分牢固,晾干后又不会开裂,素胎烧成后更结实。

就是这种土,被人们赋予了韧性和灵性,被制成了唐三彩,书写了唐三彩从无到有的全部历史。

二 唐三彩之称谓,在唐代的文献中寻不到。

就是唐三彩“本人”,也是深藏地下1000多年,到了近代才被人发现。

发现唐三彩纯属偶然。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为改善东西交通条件,清政府开始修筑陇海铁路,途经洛阳和邙山。

邙山横卧黄河之南、洛阳城北,是汉唐以来著名的墓葬区,老早就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的民谚。

历朝历代,古墓重叠,这里“几无卧牛之地”,所以修铁路的时候,难免挖掘出大量古墓。

在唐墓中,人们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各种随葬物品,唐三彩也在其中。

当时的民工看到这些从古墓里出土的唐三彩,觉得这不过是陪葬品而已,阴森森的,留着觉得晦气,遂将其砸碎,抛洒在工地上,但古玩商懂得这是宝贝,就将这些出土的三彩陶器运往北京。

这些东西到了北京后,立即引起金石学家王国维、罗振玉的重视,一时间洛阳唐三彩蜚声海外,外国商人纷至沓来,重金购买。

唐三彩因此成为盛唐的象征,位列中华艺术瑰宝。

专家学者研究后发现,唐三彩与唐文化密切相关,首先是它的出现与厚葬有关。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国力雄厚,经济发达,统治阶级生前极尽奢华,也影响了当时的丧葬习俗。

古人笃信灵魂不灭,而讲究礼仪孝道又促成厚葬之风。

厚葬,成为生者寄托哀思的主要手段。

唐朝中央政府设“门下省”,下辖的“甄官署”专门负责皇亲国戚陵墓所需的明器。

明器就是冥器,是供人死后“享用”的。

由于当时的人都相信灵魂不灭,所以大家都“事死事,如生事”,让死者把其生前拥有的财富带到阴间继续“享用”。

这些陪葬品,大到马匹车辆,小到盆盆罐罐,都一股脑儿地弄到墓里去了。

人们为了显示墓葬的规格和品位,纷纷购置明器,互相攀比、炫耀,极大地刺激了唐三彩的生产。

皇室也鼓励厚葬。

唐典明文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吏,死后可领取大小不等的三彩陶器陪葬。

这就为唐三彩的生产开了绿灯,三彩作坊成为优先发展的“企业”,唐三彩的“成长”和壮大,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三 唐三彩器物包罗万象,大致可分为器皿类、俑像类和动物类。

器皿的种类很多,有水器、酒器、饮食器、文具以及建筑模型等,样式新颖,色彩绚丽。

人物主要有妇女、文官、武士、伎乐俑、牵马俑、胡俑、天王等,大体是根据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贵妇往往面部胖润,肌肉丰满,梳着各式发髻,着彩服。

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勇猛英俊,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彪悍。

动物类有鸟、狮、骆驼、马、牛等。

其中以马的塑造手法最为出色,有的扬蹄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舔足,形态生动逼真。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唐三彩陶器的窑场多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有河南巩义、陕西铜川、河北临城。

除此之外,四川邛崃也有所见。

唐三彩的品种很多,有静物器具、立体塑像、明器和生活用具,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称得上是最贴近生活的手工艺品。

在唐代,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手工艺品在种类上能超过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它用高岭土作胎料,经过提炼,精选出颗粒细、杂质少的材料。

洛阳和巩义出土的唐三彩,胎土洁白,胎质坚硬,某些产品底部还有支钉的痕迹;西安出土的唐三彩,胎土白中闪红,胎质相对较软,有的用指甲一划可显出痕迹;而扬州地区出土的三彩陶器,有白色、淡红、淡黄等几种颜色。

烧制唐三彩的温度较瓷器略低,在800°C~1000°C,其中三彩俑的烧制温度为900°C左右,三彩器皿的烧制温度在1000°C左右。

初唐时期,唐三彩制作的工艺较为简单,品种也较少,多在挂釉后加以彩画。

盛唐时期,是唐三彩制作的极盛时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产量很大。

唐天宝以后唐三彩的产量逐渐减少。

“安史之乱”之后,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衰落。

宋代初年,唐三彩已经很少生产了,巩县(今巩义)的黄冶窑也突然停烧了,但在黄冶河两岸还有小作坊继续烧造瓷器。

后来,考古专家在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的第二烧造区东北部,清理出8座唐代窑炉,其中有5座窑炉保存相当完整。

巩县离洛阳不远,历史上多次划归洛阳管辖,实际上属于洛阳地域。

改革开放以后,唐三彩首先在孟津县恢复生产,孟津的民间艺人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改进了原料配方,提高了烧制温度,使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

“唐”是一个世界性的符号。

唐代生产的唐三彩以其简约的造型和亮丽的色彩,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在唐代,唐三彩已经走出国门,与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

那一只只彩色的骆驼,有双峰的,也有单峰的;牵引骆驼的胡俑,高鼻深目,分别来自西域和更遥远的异国。

这些骆驼和胡俑,传达了丝绸之路上商业往来的重要信息。

佛教艺术对唐三彩的影响也很大。

唐三彩中的天王力士俑,与龙门石窟的同类造像十分相似,凡是天王力士俑,都是身材高大、金刚怒目,不是挥舞着拳头就是单脚踩着一个魔鬼。

古人塑造出如此骇人的形象,并将其放进墓中,本来是用来镇墓驱邪的,熟料无意中折射出了佛教艺术对唐三彩的影响。

- 唐三彩是唐朝与世界接轨的一个见证,它广泛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同时又以辐射的姿态影响着世界文化。

凡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大唐的各种工艺技术、奇珍异物、宝相花纹,都成为当时唐三彩再次表现和刻画的对象。

- 当时的大诗人杜甫,曾写过“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东来囊驼满旧都”等诗句,足见当时西域商人纷至沓来的景象是多么热闹。

源于生活的艺术品唐三彩,最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景象。

当然,阅人无数的杜甫,肯定欣赏过许许多多唐三彩,想必当他面对这些彩虹般的艺术品时,心情也会愉悦和激动。

但唐三彩也有衰败的时候,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一个可怕的梦魇,全国死了那么多人,却再也无力厚葬,唐三彩制造业随之萧条,这种釉陶作为一个多彩的梦,渐渐被稀释成一杯残酒。

如今洛阳人见到的唐三彩,多是仿制品,而且多为彩马和彩驼,但你只要走进洛阳博物馆,就会看到真正的唐代生产的唐三彩,在那里,这种文物多得很。

若是三彩马,必是马首微垂,神态安详,初看好像是完全放松的状态,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马的四只蹄子已经开始躁动,肥壮的身躯蕴藏着磅礴的力量;马的眼睛虽然看着地面,但分明有着广阔的视野,它是看到了战场还是看到了漫漫旅途

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那三彩驼比马的个子大得多,却没有马的色彩艳丽,好像还残存着丝绸之路上的风沙征尘。

驼峰上,平展展地置一平台,驮着沉重的货物,载着歌手乐手,这些伎俑或吹羌笛,或弹琵琶,似乎有了这个“移动的歌舞团”,漫漫的通商之旅也不寂寞了。

唐三彩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挥洒奇彩,直到现在……

求一篇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观后感

十大陕西风俗 面条像腰带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帕帕头上戴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

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

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

肉要煮得又酥又烂。

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

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

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

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

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

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

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

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

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贿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