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诗经中形容善人的句子

诗经中形容善人的句子

时间:2013-05-22 09:32

古文中说人品德高尚的句子,如:与善人居.请注明出处.落了一句,要文言文.不要古诗...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贼寇.这是荀子处世做人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 2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现于外,比喻为人内外纯洁,品质高尚. 2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千辛万苦,其崇高品德终究会被人们认识的.现用以说明凡事经过艰苦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 2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这是通过自画的墨梅表现出作者清高绝俗的节操. 3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 桑榆:日落时,其余光留于桑榆之上,故桑榆指晚暮,也借指人的晚年.本句借绚丽的晚霞为喻,用劝勉的口吻,表现出老当益壮,力求进取的精神.

诗经里凡伯写的诗句

中,没有标注作者为“凡伯”的诗。

只有,据记载为凡伯所作。

一、原诗上帝板板,下民卒瘅。

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靡圣管管。

不实于亶。

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

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我即尔谋,听我嚣嚣。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

老夫灌灌,小子蹻々。

匪我言耄,尔用忧谑。

多将熇々,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

无为夸毗。

威仪卒迷,善人载尸。

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

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携无曰益,牖民孔易。

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

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

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二、译文上帝昏乱背离常道,下民受苦多病辛劳。

说出话儿太不像样,作出决策没有依靠。

无视圣贤刚愎自用,不讲诚信是非混淆。

执政行事太没远见,所以要用来劝告。

天下正值多灾多难,不要这样作乐寻欢。

天下恰逢祸患骚乱,不要如此一派胡言。

政令如果协调和缓,百姓便能融洽自安。

政令一旦坠败涣散,人民自然遭受苦难。

我与你虽,但也与你同僚共事。

我来和你一起商议,不听忠言还要嫌弃。

我言切合治国实际,切莫当作笑话儿戏。

古人有话不应忘记,请教樵夫大有裨益。

天下近来正闹灾荒,不要纵乐一味放荡。

老人忠心诚意满腔,小子如此傲慢轻狂。

不要说我老来乖张,被你当作昏愦荒唐。

多行不义事难收场,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老天近来已经震怒,曲意顺从于事无补。

君臣礼仪都很混乱,好人如尸没法一诉。

人民正在呻吟受苦,我今怎敢别有他顾。

国家动乱资财匮乏,怎能将我百姓安抚。

天对万民诱导教化,像吹埙篪那样和洽。

又如璋圭相配相称,时时携取把它佩挂。

随时相携没有阻碍,因势利导不出偏差。

民间今多邪僻之事,徒劳无益枉自立法。

好人就像篱笆簇拥,民众好比围墙高耸。

大国犹如屏障挡风,同族宛似栋梁架空。

有德便能安定从容,宗子就可自处城中。

莫让城墙毁坏无用,莫要孤立忧心忡忡。

敬畏天的发怒警告,怎么再敢荒嬉逍遥。

看重天的变化示意,怎么再敢任性桀傲。

上天意志明白可鉴,与你一起来往同道。

上天惩戒无时不在,伴你一起出入游遨。

三、鉴赏这首诗据记载,是凡伯“刺厉王”之作。

西周从夷王起,即衰落不振。

厉王执政,朝纲大坏,民不堪命。

曾记一事,就是对其暴虐无道的真实反映。

正如邵公所言,尽管当时厉王在国内对敢言者采取了监视和屠杀的严厉手段,但“,甚于防川”,人们还是用种种不同的形式来宣泄心中的不满,这首相传为凡伯(郑笺说他是“周公之胤”,“入为卿士”;魏源说他就是中的“共伯和”)所作的讽刺诗,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与后代一些讽谕诗“卒章显其志”的特点相反,作者开宗明义,一开始就用简练的语言,明确说出作诗劝谏的目的和原因。

首二句以“上帝”对“下民”,前者昏乱违背常道,后者辛苦劳累多灾多难,因果关系十分明显。

这是一个高度概括,以下全诗的分章述写,可以说都是围绕这两句展开的。

对于“上帝”(指周厉王)的“板板”,作者在诗中作了一系列的揭露和谴责。

先是“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靡圣管管,不实于亶”,不但说话、决策没有依据,而且无视圣贤,不讲信用;接着是在“天之方难”、“方蹶”、“方虐”和“方懠”时,一味地“宪宪”、“泄泄”、“谑谑”和“夸毗”,面临大乱的天下,还要纵情作乐、放荡胡言和无所作为;然后又是以“蹻蹻”之态,听不进忠言劝谏,既把老臣的直言当作儿戏,又使国人缄口不言,简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对于“下民”的“卒瘅”,作者则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同情。

他劝说历王改变政令,协调关系,使人民摆脱苦难,融洽自安(“辞之辑矣,民之洽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他为了解民于水火,大胆进言,甘冒风险(“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

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同时,他又不厌其烦地向厉王陈述“天之牖民”之道,强调对国人的疏导要像吹奏埙篪那样和谐,对民众的提携要像佩带璋圭那样留心;最后他还意味深长地把人民比作国家的城墙,提醒厉王好自为之,不要使城墙毁于一旦,自己无地自容。

作为谴责和同情的汇聚和结合,作者对厉王的暴虐无道采取了劝说和警告的双重手法。

属于劝说的,有“无然”三句、“无敢”两句,“无为”、“无自”、“无俾”、“无独”、“勿以”、“匪我”各一句,可谓苦口婆心,反覆叮咛,意在劝善,不厌其烦;属于警告的,则有“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昊天曰明,及尔出王。

昊天曰旦,及尔游衍”等句,晓以利害,悬戒惩恶。

这种劝说和警告的并用兼施,使全诗在言事说理方面显得更为全面透彻,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忠贞可鉴。

在这首诗中,最可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作者的民本思想。

他不仅把民众比作国家的城墙,而且提出了惠师牖民的主张,这和邵公之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相通的,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

二是以周朝传统的敬天思想,来警戒厉王的“戏豫”和“驰驱”的大不敬,从而加强了讽谕劝谏的力度。

如果不是冥顽不化的亡国之君,对此是应当有所触动的。

至于全词多用正言直说,也使其更具后代谏书的作用,作者心胸之坦荡、感情之激切于此可见一斑。

而叠字的多处运用、比喻对照的生动工整等,又使它保持了诗歌的艺术性。

这首《板》与另一首《荡》同以讽刺厉王著称后世,以至“板荡”成了形容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专用词,其影响之大,不难想见。

四、参考资料《古诗文网·诗经赏析》

兄弟情义的 诗句 要有内涵的

惠而好我,携行。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之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朝(宋)·陆凯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北周·庾信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王维 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

——唐·孟浩然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唐·李白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唐·杜甫 数重云外树,不隔眼中人。

——唐·钱起 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

——唐·李端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唐·韦应物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唐·刘长卿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唐·韩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唐·元稹 呦呦鹿鸣,食野之X。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山木》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庄子·山木》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一》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汉·乐府古辞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汉·扬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魏)·曹操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唐·李白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唐·祖咏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宋·王安石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宋·陈刚中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宋·杜耒 人生贵知心,定交无暮早。

——明·袁中道 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

——明·陈子龙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水浒传》 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管子·白心》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

——《训俗遗规》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汉·刘向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隋·王通 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世说新语·忿狷》 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素书·安礼章》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元·关汉卿 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

——明·冯梦龙 酒肉弟兄千个有,落难之中无一人。

——明·冯梦龙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诗文名句·诚实坚强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汉·王充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 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颐 思诚为修身之本。

——宋·朱熹 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

——明·冯梦龙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

——明·朱之瑜 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清·黄宗羲 感人以诚不以伪。

——清·方苞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后汉书·虞诩传》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晋·陶渊明 蒲柳之姿望秋而先落,松柏之质逢霜而弥盛。

——南朝(宋)·刘义庆 不愁明月近,自有夜珠来。

——唐·宋之问 人生有波澜,世事有弯曲。

——唐·李白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取。

——唐·李咸用 何事不看霜雪里,坚贞惟有古松枝。

——唐·施肩吾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唐·温庭筠 花落未须悲,红蕊明年又满枝。

——宋·晏几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宋·陆游 从来好事多磨难。

——宋·晁端礼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清·石成金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度量。

——清·金缨

有哲理的诗句有哪些

古代诗: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山西村》: 山重水无路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

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

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

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

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

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

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

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

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虚幻的空间,就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尘埃”。

    无论为诗为人,不可不切记也

    下面是网络产波广泛的几首诗:     《决心》     人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取舍,     困惑不已的琐事所纠缠着,     这时所需的就是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     唯一会限制我们的,     是我们自己的决心。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过,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单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     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失去》     最凄凉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     失去所爱的那一刻,     而是你还在徘徊,     犹未知道已经失去。

  《炫耀》     不爱了,  就别向他炫耀,    向他炫耀只是代表,     你还是在意他的想法,     你还是对他念念不忘,    他看到这种窘态,     只会深信你从来没有忘记过他。

  《后悔》    别等到错过后才去后悔,  别等到失去后才想挽回。

    《清楚》  或许只有在离得最远的时候,    才能把曾经走过的那段日子,     看的最真确最清楚。

    《机会》    人一生有许多的机会,    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    珍惜眼前所看到的,     满足目前所拥有的。

    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机会,     而错失了更多的机会。

诗在韵律上的特点

四言诗 诗体。

“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

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

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所以四言体盛行于西周。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西汉时期四言诗不少,如《易林》一书,虽为繇辞,但富有诗意,几与《诗经》并为四言诗矩□。

明代杨慎大加称誉,叹为“古雅玄妙”。

西汉一朝虽也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用四言体。

韦孟的《讽谏诗》可为代表。

刘勰曾誉之为“继轨周人”之作。

但东汉之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

钟嵘《诗品序》说,时人对于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这以后,传世的四言体确实不多,佳作更少。

比较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正体的,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短歌行》与陶渊明《停云》诸作,篇中分章,反复吟咏,是“惟能辞意融化而一出于性情六义之正者”(吴讷《文章辩体序说》)。

此外,嵇康的《幽愤诗》,以至韩愈的《元和圣德诗》、柳宗元的《平淮夷雅》,也有一定成就,曾被认为“词严气伟,非后人所及”(《文章辩体序说》)。

宋代胡一桂亦工四言诗,但比起《诗经》中的珍品,诗味大不相同,而且篇幅较长,又不分章,所以有称之为四言变体的。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

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

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

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五言诗  每句五个字的诗体。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

当然,《诗经》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作,以五言为主。

说明五言诗形成于此一时期。

古代本有五言诗起于李陵《与苏武诗》的说法,但后人多加以否认,如苏软题(文选动便说;“李陵、苏武,五言皆伪。

”又有说五言起于《古诗十九首》,也未获广泛赞同。

大抵五言诗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秦始皇时的民歌《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就是使用五言。

汉代的乐府诗如《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也是五言。

文人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咏史》。

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础上每句增加一个字,在句子的节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拍群。

由于不同节奏在诗中交错运用,就使句式更富于变化,更具有音乐感。

另外,由四言变为五言,使句子在语法成分上增加了容量,使一个句子可以容纳主语、谓语或宾语同时出现,从而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

钟喇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

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

五言诗以首句不人韵为常式,间也有首句入韵的。

五言古风多是一韵到底,甚少换韵,这与五言律绝诗相似。

柳宗元的第五首<<饮酒〉〉也是五言诗。

  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体裁。

其中的“言”,指字。

比如,从形式上说,四言诗也就是四个字为一句的古诗。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

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

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

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五言诗起源很早,《诗经》里就有一些五言诗句。

但它的正式兴起,还是在汉代。

汉初的《戚夫人歌》后四句是五言,西汉中后期的乐府民歌,如《汉书·五行志》所载的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

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也是一篇完整的五言作品。

相对于四言诗,五言诗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字,但它增加的是整整一个节奏,因此,句中的容量就大不少,表现功能也强得多,并且给诗句的变化提供了更多余地。

  在东汉,无论民间歌谣还是文人创作,都有了长足发展。

《饮马长城窟行》、《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等乐府民歌,都是一些令人注目的作品。

班固则是最早从事五言诗写作的文人,他的《咏史》,五言十六句,显示了文人学习民间新诗体之初的现象。

后来,又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郦炎《见志诗》等产生。

到汉末,随着“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五言诗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从建安时期开始,五言诗压倒了四言诗,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七言诗的起源也很早,在《诗经》中也有一些七言句,如“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等。

到战国晚期,就有以七言为主的劳动歌。

荀子的《成相辞》就是采用民歌的体式和腔调。

西汉后期的一些谣谚和乐府歌辞,如“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等,都是以七言为主。

东汉的张衡写过一篇《四愁诗》,是最早的文人七言作品。

之后的曹丕写了《燕歌行》,一般被认为是第一篇成熟的七言诗。

魏晋时期,比起五言诗而言,七言诗不受重视。

直到初唐,七言诗才逐渐兴盛,产生了许多佳作,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七言诗字数比五言、四言多,一句可以表达比较复杂、完整的意思,声调更加舒缓、悠长。

唐代以后,五言诗和七言诗成为主要的诗体,四言诗趋于消亡。

“诗经六义”指什么

《诗经》是中国的诗歌总集。

《诗经》叫《,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名词解释----诗经六义:源于《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后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请问<<诗经>>中’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是什么意思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题解] 诗人在淮水边上观赏周乐,思念古圣贤,倍增忧伤。

[注释] 1、将将(锵qiāng)、汤汤(商shāng):《集传》:“将将,声也。

汤汤,沸腾之貌。

” 2、淑、怀、允:《集传》:“淑,善。

怀,思。

允,信也。

……思古之君子不能忘也。

” 3、喈喈(接jiē):钟声。

4、湝湝(接jiē):水疾流貌。

《说文·水部》:“湝湝,水流湝湝也。

”《集传》:“苏氏曰:始言汤汤,水盛也。

中言湝湝,水流也。

终言三洲,水落而洲见也。

” 5、回:邪僻。

6、鼛(高gāo):《毛传》:“鼛,大鼓也。

” 7、妯(抽chōu):激动。

《郑笺》:“妯之言悼也。

” 8、犹:缺点,过失。

《郑笺》:“犹当作愈,愈,病也。

” 9、钦钦:《集传》:“钦钦,亦声也。

” 10、笙磬:姚际恒《诗经通论》:“笙在堂上,磬在堂下,言堂上堂下之乐皆和也。

” 11、雅南:《毛传》:“为雅为南也。

”《集传》:“雅,二雅也。

南,二南也。

” 12、龠(月yuè):排箫。

僭(见jiàn):乱。

《正义》:“以为龠舞。

谓吹龠而舞也。

” [参考译文] 编钟敲起响叮当,淮水奔腾向东方。

心里忧愁又悲伤。

古代贤人和君子,实在念念不能忘。

编钟敲起声缭绕,淮水奔腾浪滔滔。

心里忧愁又烦恼。

古代贤人和君子,品行端正道德高。

敲钟击鼓声悠悠,淮水中间有三洲。

心里悲伤又忧愁。

古代贤人和君子,道德无瑕品行优。

编钟敲起声钦钦,又弹瑟来又弹琴。

笙磬和谐真好听。

既有雅乐和南乐,排箫伴奏依次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