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间的变化有多少
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在变化,这世界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
世界大学排名在几年间会有变化吗
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头彻尾的改变变化巨大面目全非 、今非昔比
作文素材:济南十几年间的变化 要以小见大
路灯的变化,从前大马路的灯都是稀稀拉拉,现在连背街小巷都有路灯了,极大的方便了市民。
假如是你女友两年间的变化,你会怎么想的
大,越来越漂亮了
求论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
谈谈过去30年间,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变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河南的讲话中指出:“你们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符合中央的精神,符合省里的实际,符合全省干部群众的愿望,一定要聚精会神抓好落实。
”总书记肯定的这“三个符合”,是对中原崛起总目标的很高评价,认识这“三个符合”,有利于调动全省上下为实现中原崛起总目标奋斗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符合中央的精神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关乎我国新时期发展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原则、方针和政策。
十六大做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要求全党“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把这样的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中央要求全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格局的形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中央先后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重大决策。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视察河南的讲话中,要求“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
河南省委于2003年7月召开的七届五次全会作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河南的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
前不久召开的省委七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总目标,反映了我们对“科学发展”认识上的新突破。
“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则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先进”、“发达”、“繁荣”等定位,与中央“又快又好的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显然,这个总目标,没有一般性地规定一些结构调整、效益提高、体制完善、经济开放等定性指标,也没有具体地罗列一些人均生产总值、三产结构、人均收入等定量指标,而是着眼于科学发展,从发展理念的层面,用更宽广的视野,全景式地展现未来的发展远景,从而更科学、更概括、更全面、更准确、更明晰地描述中原崛起所达到的目标,使“中央精神”在中原大地得到切实的体现。
符合省里的实际 纵观历史,河南呈现出辉煌——衰落——重新崛起的轨迹和走向。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曾有过长期的辉煌历史,北宋之前,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宋以后,由于战乱和灾荒,河南逐渐衰落下来,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了全国落后省份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一直不懈地奋斗着,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的河南正在神州大地崛起。
河南经济总量已连续7年居中西部地区首位,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大幅前移。
但是,河南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不容回避的困难,特别是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压力较大的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河南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2004年全省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64.1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量的贡献率达58.8%。
从产业内部看,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比重大,2004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靠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能源和原材料工业,高技术产业仅占全部工业的3.4%,而且在新建成投产的工业项目中,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项目较少。
河南具有规模优势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型企业偏少,在新近公布的全国企业500强中河南只有11家,与我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落差很大。
所以,把“工业发达”作为中原崛起的目标之一,有很强的针对性,反映了河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人民富裕即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出发点和归宿。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省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不相适应。
一是河南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人均产出水平。
2004年,全国人均GDP为10561元,河南为9470元,占全国平均数的89.7%,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列第17位。
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河南为7705元,占全国平均数的81.8%,列第22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河南为2553元,占全国平均数的86.9%,列第19位。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说明我省经济发展的效益问题比速度问题更突出。
二是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的人均收入水平排序低于人均产出排序。
2004年,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人均GDP分别为9150元、9470元、10505元、9117元、8189元、7768元,河南列第2位。
同年,六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903元、7705元、8023元、8617元、7560元、7511元,河南列第4位;六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90元、2553元、2890元、2838元、2787元、2499元,河南列第5位。
因此,河南要在促进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必须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使“强省”与“富民”有机地统一起来。
符合群众的愿望 “实现中原崛起”,是几代中原儿女的追求与梦想,是河南几任省委、省政府领导依据实际所形成的决策思路的继续和拓展。
(1)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由提出“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把人口大省建设成经济强省”,到明确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再到从河南实际出发,提出“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坚持宏观调控,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四个更加重视”(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更加重视社会稳定,更加重视人民疾苦,更加重视安全生产)。
(2)在战略目标确定上,从提出“一高一低”(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强调“两个较高”(较高的速度、较高的效益);再到确定“农业先进、工商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总目标;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由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上“城镇化战略”)、“五大战略”(加上“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转变。
今年以来,省委进一步明确“中原崛起看郑州”,“不断增强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其在中原崛起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对外开放要实施“五子登科”(换脑子、挖根子、变法子、装轮子、闯路子),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河南发展战略的内涵。
(3)在发展途径上,从提出“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到明确“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今年以来,省委提出坚持“三放”(放心、放开、放手)方针,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决定将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制定《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推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转变。
(4)在战略部署和举措上,由双轮驱动(体制创新、人才支撑)、四管齐下(国企改革、发展非公经济、对外开放、打造服务型政府),到最近提出“八个一”构想(形成一个科学发展思路,建设一批大的“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大的“企业集团”,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城市”,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依靠一批“坚强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这一切,反映了认识不断深化、理念不断升华、思路不断拓展。
这一切,关系河南发展的大局,符合河南发展的实际和规律,体现了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全省干部群众的意愿和心声。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省时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紧紧抓住难得机遇,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积极发挥独特作用,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徐光春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省党员干部会议上要求,学习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做到“四个统一”,即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思想统一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做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上来,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对中部地区提出的要求上来。
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努力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河南目前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人均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在国际和国内区域竞争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就谈不上崛起。
应紧紧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步伐加快,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国家加大对农业发展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以及国家将从财政、政策、资金、重大产业布局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机遇,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把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的中部农业大省建设成为经济强省,走在中西部前列。
切实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选准发展模式,既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又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目前,我省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有的工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资金、劳动力、能源、资源的粗放型投入实现,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如果继续延续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
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推动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耗费资源技术向节约资源技术转变,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协调、循环、高效的经济增长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真正使发展建立在提高质量效益、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我省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迫切需要突出重点,迎难而上,全面推进,使改革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扩展。
应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放心、放手、放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强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文化体制、行政管理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
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实施东引西进,发挥河南贯穿南北、承接东西的独特优势,加强同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快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加快农村发展步伐,打造先进农业。
河南是农业大省,但农业并不先进,离现代农业还有很大距离,农业发展的理念还比较陈旧,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农业产业化进程还比较缓慢。
要实现中原崛起,就必须打牢农业这个基础,大力发展先进农业生产力,采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
必须将“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继续抓好“两个基地”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为先进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商业竞争力。
工商业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没有发达的工商业,中原崛起就缺少重要支撑。
河南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低,努力营造发达的工商业也是必然选择。
我省的工业产品中主要是传统技术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高达60%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名牌产品比重较小,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的创新能力。
必须大力提高集成化经营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与河南工商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争取在一些重要行业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
同时,应围绕工业产业升级,把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工业优势团队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培育铝工业、食品工业、石油化工、煤化工、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部件等具备一定优势的行业,争取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基地。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繁荣。
文化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河南文化资源特别丰富,但是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要实现中原崛起,必须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
繁荣文化事业,应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搞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推动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和谐中原。
建设优美的环境,需要减少污染,尤其是在迎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阻击污染产业向河南的转移,让人民呼吸到洁净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形成优美的人居环境。
应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全省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按照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努力建设和谐中原。
50年间,人脑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答案
13.50年间,有多种环境因素可能对人脑造成影响,从而引起人脑的变化。
(2分) 14.生活的优越 饮食的变化 压力的增大(每点1分,共3分) 15.不能,“可能”表明只是推测,不是确凿的事实;“长远”说明对大脑造成的影响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分) 16.列数字,说明有毒物质对人脑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分) 17.示例:(1)操场上玩耍的时间减少: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诸如滑梯、跳绳、单杠、旋转木马、跷跷板和攀缘架的时间少了,有可能对大脑造成影响。
(2)暴力的影响:现代的孩子更多地接触到暴力,而粗俗、猥亵的语言以及对高尚社会人文的不尊重等,都将给人脑带来长远的影响。
(能联系实际举出一例,言之成理即可,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