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诗经中形容景色的句子

诗经中形容景色的句子

时间:2018-10-13 04:31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

物描写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好的景物描写向读者真实地展现出丰富活画面,更好地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主题。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虽然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其中有的诗篇成功地运用了景物描写,它不仅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风景、风俗画面,把绚丽多彩的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还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事物的变化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这些都有助于创造出一个幽雅、浓郁、含蓄、深邃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在美的艺术享受中,自然就贪略了诗的深层底蕴,收到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一、《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具有不同思想感情的人物,对同样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就是说。

境界是由真景物与真感情密切结合而成的。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使情和景紧密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可以更好地烘托人物、渲染人物,更好地感染读者、表现主题。

例如《卫风·硕人》一诗,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因为全诗经赞美为基调,所以描写的景物应该是新鲜的、活泼的,给人以欢悦、美好的感受。

诗的最后一章是这样描写的: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鲔发发。

葭揭揭。

庶姜孽孽,庶士有。

这里用“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描写黄河水势汹涌澎湃、浩瀚无涯的壮丽景色,以衬托庄姜出嫁时的气派之盛。

“施罛,鲔发发。

葭揭揭”是庄姜一路上看到的景物,是一派生机勃勃、活泼向上的欢乐景象,这正是对庄姜出嫁时喜兴心情真实而形象的烘托。

以上景物描写还对庄姜的美丽、身世的高贵以及浩浩荡荡高大健美的随嫁队伍都是很好的烘托,给人以含蓄优美的艺术享受。

  又如《卫风·氓》中勤劳善良的女主人公被休弃回家、路过淇水的时候有两句景物描写:“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主人公被休弃是一件非常不幸和痛苦的事情,在路上又遇到了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淇水,水花溅湿了她的车围子,好象淇水对她这个不幸的女人也有意采取了暴虐恣肆的态度。

这就把女主人公悲伤的感情融于景——无情的淇水之中,景又反过来有力地烘托出她遭受不幸的悲苦凄凉的心情,给人以哀惋、凄楚的感觉。

  以上两例都涉及到了关于水的景物描写,因为两诗所表现的主人公的心情不同,她们对水的感受也不一样;同样是关于水的景物描写,因为是烘托了两个不同心情的人,所以景物描写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

下边我们再看看《王风·君子于役》一诗,该诗第一章有这么三句精彩而感人的景物描写:“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下一章略同)《君子于役》是表现役夫的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的思想感情的,这三句景物描写是从鸡栖、日夕、羊牛归来的景物烘托出思妇的思念和牵挂的思想感情的。

“日之夕矣”是说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正是行人当归、合家欢聚的时候,当归不归,就使思妇怀人的希望落空,就不能不加深思妇的思念之情了。

另一方面,“日之夕矣”的景色,在思绪满怀的思妇看来,是暮色已降,周围是苍茫迷蒙的景色,是给人增添悠思之苦的景色,是给人增添悠思之苦的景色,这就自然地增加了思妇的怀人之情。

从“鸡栖于埘”,“羊牛下来”两句里,生动真实地描写出:思妇看到,在红日落山的时候,成群的鸡、羊、牛都回来了,上窝的上窝,进圈的进圈,各有归宿,自己的丈夫却连禽畜都不如,还远在天涯一方,不能归来。

这么几句景物描写,通过对思妇愁思环境气氛的渲染,很容易引起思妇的联想,即即景生情,所以发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感叹,达到了物我交融的情境,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以上各例均出自《风》诗,就是以赋见长的《颂》诗也不乏景物描写的佳例。

例如《周颂·良耜》有这么几句: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良耜》是一首周王在秋收之后答谢社稷之神的乐歌。

诗人是怀着一种丰收的喜悦的心情来进行景物描写的,所以全诗充满了赞美的情调。

“挃挃”是收割庄稼的声音,好象今天说的镰刀唰唰响,这就表现出一个喜气洋洋的大丰收的收获场面;“栗栗”是形容收获的数目之多,这就是把大丰收收更具体化、形象化了。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是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描绘大丰收的具体景象。

“百室盈止”,“百室”在这里也是夸张,极言其多,这句是说所有的仓房都装得满满的。

常言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所以“妇子宁止”,丰收了,粮食满了仓房,老婆孩子自然是高兴,安闲无事了。

以上有关大丰收的景物描写,就把诗人在大丰收之后的喜悦心情形象而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二、《诗经》的景物描写可以含蓄而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时间及其变化,更好地表现诗的主题。

  在诗歌中,有时根据表达需要,要点出时间的变化。

有时,时间的变化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暗暗显示出来的,这样就能创造一个动 人的、形象的意境,使诗歌就更含蓄、生动、风趣、幽雅,更富有诗的意境。

例如《豳风·七月》每章都有关于农事和节令方面的景物描写,象“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鸣,八月载绩”,“四月秀,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等等。

这些景物描写形象幽雅,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奴们一年四季在从事着不同的劳动,从而反映出他们劳动的艰苦和繁重。

尤其是该诗的第五章景物描写别具特色,甚为精彩。

为了分析方便,现把该章抄录于下: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是紧接上章“四月秀”而来,诗人用一般的物候现象,表示出时间的推移。

不过,诗人把斯螽、莎鸡这两个小昆虫的动作写得很细腻,活灵活现,美妙动人,从它们的得意的“动股”、“振羽”的动作里,我们知道这正是昆虫最活跃的盛夏季节。

“七月在野”四句是写蟋蟀,蟋蟀先在田野里活动,再入屋檐下,再入户,入床下,从蟋蟀活动的处所由远及近的转移,暗暗点出气候渐渐冷了。

这四句景物描写没有用一个表示秋冬寒冷的词,就把季节的变迁、天气的寒冷写得形象具体,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看得见、身临基境的感觉。

同时,对下文写“穹窒熏鼠,塞向户”,农奴们作着简陋的过冬准确,也就显得自然,顺理成章了。

  在《召南·摽有梅》一诗里,每章的开头用梅子落的景物描写,说明女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年华的消逝,求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的心情。

全诗是这样的: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已逾婚期的女子希望男子及时来求偶的诗。

诗的每章的第一、二两句是描写随着时间的流逝,梅子的果实坠落得越来越多了,生动形象地比喻出女子青春年华消逝的程度。

第一章是说,树上的梅子还多,比喻女子正是青春年茂之时,希望求婚的男子“迨其吉兮”,要趁着吉日良辰赶紧来求婚。

第二章是说,树上的梅子“其实三兮”,尚存不多了,已经落下了大半,比喻青春年华已逝去了大半,好景不长了,求偶的要求当然就迫切了,顾不得选择吉日良辰了,所以要求求婚的男子“迨其今兮”,希望抓紧时间马上就来求婚。

第三章是说,树上地梅子已经落完了,地上的梅子到了需要用筐来装的时候了,则是女子容貌衰退、青春已过,求偶的心情最迫切的时候,所以她殷切地希望男子“迨其谓之”,只要告诉她一句爱她的话,则可立定终身。

这首诗每章的前两句巧妙地采用了梅子坠落的景物描写,表现出女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大,对婚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的心情。

此诗通过景物描写,把抽象的干巴巴的时间变化,采用形象化的比喻,变成了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的东西,使女子对感情的表达显得更真挚感人,增加了诗的抒情意味。

  三、《诗经》中有的景物描写就是比兴手法,可以渲染气氛,引起下文。

  《诗经》里用比兴的时候,常常是从周围的自然景物写起,是周围的自然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怀。

所以,比喻借助于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引起下文,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豳风·东山》有这么两句景物描写:“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这是在秋雨凉宵中战罢归来的战士看见的自然景物,在这里兼有比和兴的作用。

诗人通过对在桑间蜷曲着身子的蜎的描写,和下两句写归途中的战士“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形成鲜明对照。

这就容易使战士触景生情,形成一种悲凉的气氛,感到无限的凄苦和心酸。

  《诗经》里大量的比兴则是用在每一章的开头。

例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每章的开头都是比兴,也是很优美的景物描写。

首章是用火红的桃花开得鲜艳茂密,比喻嫁女的娇艳美丽,容姿焕发;第二章是用累累的果实比喻嫁女婚后生儿育女;第三章是用桃树叶子繁茂比喻嫁女身体健康。

这些美丽、形象的景物描写,造成一种轻松、欢悦、清新、优美的热烈气氛,表现出诗人对嫁女的美好祝愿。

  《秦风·蒹葭》也是用比兴手法描写景物的一首好诗。

诗的第一章是这样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开头两句,诗人用茂密的蒹葭结满了白绒绒的霜雪开端,描绘出一幅露重霜浓百草凋零的清秋景象。

在这容易引起诗人情肠的景色里,诗人神魂颠倒地思念起意中人来了。

她在什么地方呢

眼前是一道弯弯的秋水,她“在水一方”,又“宛在水中央”,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使诗人眼花缭乱、恍恍惚惚,好象意中人就在眼前,可望不可即,没有办法到达她的跟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用比兴手法的景物描写,形象逼真地勾画出一幅肃杀的清秋景象,就把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痴情迷罔、空虚惆怅的心境渲染了出来。

赞美峨眉山景色句子

峨千姿百态,东部低山,势若锦屏;群峰耸峙,如笋,如画;西部山势巍峨,雄伟壮观。

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

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瞰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

中部群山峰峦叠嶂,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

金顶海拔3077-3099米,三峰并峙,绝壁凌空,刚劲挺拔,“高凌五岳,秀甲九州”。

俯瞰峨眉山,气势雄伟而景色秀丽,山静云动,仪态万方,多姿多彩,飘逸神奇。

游客人峨眉山,有如在画中游,感觉到一种诗的意境,美的享受,仿佛超然于尘世之外,身心俱净化澄澈。

难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称赞峨眉山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一山而具五种美感: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听觉美、意境美。

美的事物和美的自然,带来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和美的感受。

《诗经》里中描写时光和青春的八字句子有哪些

1、《晓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1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2、《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3、《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4、《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唐·施肩吾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15、《初夏即事》  唐·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16、《夏日杂诗》  清·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17、《夏日登车盖亭》  宋·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18、《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9、《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20、《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21、《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2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描写雨的古文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凄凄,鸡喈。

既见君云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尔雅》“久旱而雨曰甘霖,久雨不止曰愁霖,时雨澍生万物曰甘澍。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形容女人漂亮的词语诗经

成语:绰约多姿、惠质兰心、秀外慧中等诗句:1、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摸总相2、窈窕身姿似水蛇,黑发盘花挽奇香.  如莲似竹气脱俗,绸随风起花满地.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迈迈时运 穆穆良朝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赏析  [序]时运,游暮春也。

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这首诗模仿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首句中二字,诗前有小序,点明全篇的宗旨。

本来,汉魏以后,四言诗已渐趋消歇。

因为较之新兴的五言诗来,其节奏显得单调,而且为了凑足音节,常需添加无实义的语词,也就不够简练。

但为了追求平和闲静、古朴淡远的情调,常有意选用节奏简单而平稳的四言诗体。

因为是有意的选择,其效果比本身更为明显。

  全诗牵涉到这样一个典故:据记载,一次和一群门徒围坐在一起,他让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

最后一个是曾点,他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是:在暮春时节,天气暖和得已经穿得住春装了,和五六个成年朋友一起,带上六七个少年人,到曲阜南面的沂水里入浴,再登上求雨的土坛,迎着春风的吹拂,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这想像中和平安宁的景象,悠闲潇洒的仪态,把向来严毅深沉的老夫子也感动得喟然长叹,说:“吾与点也。

”(我的心与曾点一样)后代修禊(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的风俗渐盛,因为时间也是暮春,又同是在水边嬉游,所以关于修禊的诗文,常引用到中这个典故。

东晋元兴三年(404),四十岁,正闲居在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他在禊日出游东郊,想起曾点说过的那一番话,写下了这首纪游的诗。

诗前小序的大意是:暮春时节,景物融和,独自出游,唯有身影相伴,欣喜感慨,交杂于心。

全诗四章,恰是前二章说欣喜之情,后二章叙感伤之意。

  先说一二两章。

第一章前四句中,“时运”谓四时运转;“袭”谓取用、穿上;“薄言”是仿中常用的语词,无实义。

这四句意思很简单,用五言诗写两句也够了:时运值良朝,春服出东郊。

但诗歌语言并非唯有简练才好,而必须服从特定的抒情要求。

下笔缓缓四句,正写出诗人悠然自得、随心适意的情怀。

开头“迈迈”、“穆穆”两个叠词,声调悠长,也有助于造成平缓的节奏。

而且“迈迈”形容时间一步一步地推进,“穆穆”形容春色温和宁静,都排除了激荡、强烈的因素,似乎整个时空和诗人的意绪有着同样的韵律。

后四句写郊外所见景色:山峰涤除了最后一点云雾,露出清朗秀丽的面貌;天宇轻笼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淡淡云气,显得格外高远缥缈;南风吹来,把踪迹留在一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苗上,那些禾苗欢欣鼓舞,像鸟儿掀动着翅膀。

这些写景的句子从简朴中显出精巧,似漫不在意,却恰到好处。

同时这开远的画面,又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

它广大、明朗、平和、欢欣。

  第二章转笔来写自己在水边的游赏,这情趣和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

“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这里“漱”也是洗涤之意);“邈邈远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蒙,它引人瞩目,令人欣喜。

这四句中写动作的两句很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动词。

“乃”和“载”都没有实义,主要起凑足音节、调和声调的作用。

写景的两句也很虚,不能使读者切实地把握它。

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

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远景融为一气,展示着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一切的宽广。

诗人在湖中洗濯,在水边远望,精神随着目光延展、弥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个整体。

这四句原是要传布一种完整而不可言状的感受、气氛,倘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和色块,就把一切都破坏了。

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人们不是这样说吗: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人生原是容易满足的。

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

  以上是说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

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

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

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

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

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

这样再来看前二章,也许可以体会得更深一些。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又“欣慨交心”,还有一种感伤呢

说到底,人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只是面对着自然生活——哪怕是做了隐士。

就在陶渊明写作诗的前一年(元兴二年)冬,军阀篡晋自立,国号楚,并把贬为平固王,迁往自己的根据地江州,安置在浔阳。

不久另一名军阀(后来的)以复晋为旗帜,起兵讨伐。

元兴三年自春至夏,两军在浔阳一带反复拉锯,战争异常激烈。

这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笔下温和平静的自然,恰成为反面的对照。

它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

三四两章伤今怀古的感叹,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第三章前四句,写自己目光投注在湖中的水波上,遥想起《论语》中曾点所描叙的那一幅图景:少长相杂的一群人,习完了各自的课业,无所忧虑、兴味十足地游于沂水之滨,然后悠闲地唱着歌回家。

需补充说明的是,这里面包含着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平静悠闲,一方面是社会的和平安宁。

这本是曾点(包括)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但陶渊明把它当作实有之事,以寄托自己的感慨。

他的周围,是一个喧嚣激荡的流血世界;他自己,进不能实现济世之志,退又不能真所谓超然物外。

而且他是孤独的,小序中说“偶影独游”,正与曾点所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相对照,他不能不感伤。

下面说:“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用一个“静”字总括曾点所叙,并表示对此时刻向往,不能自已(“交挥”犹言“迭起”),因为那种社会的安宁与人心的平和,是他所处的世界中最为缺乏的;那种朋友们相融无间、淡然神会的交往,又是他最为渴望的。

最后两句说:遗憾的是那个时代与自己遥相悬隔,无法追及。

这实际是说,他所向往的一切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

  第四章所叙,是游春后回到居所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经过自晨至夕的流连,又回到家中。

接着四句描摹庭园景色和。

这里表面上没有写主人的活动,但我们的目光跟着诗篇取景的镜头,看到分列小径两旁的花卉药草,交相掩蔽的绿树青竹,床头一张古琴、半壶浊酒,不是清楚地感受到一种清静的气氛和主人清高孤傲的情怀了吗

第二章出现过的、使诗人“陶然自乐”的酒,在这里重又出现了,不过它现在似乎更带有忧伤的色彩。

酒中的陶渊明到底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呢

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

后面“黄唐”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据说他们统治的远古时代,社会太平、人心淳朴。

但是“黄唐莫逮”,这个时代自已已经无法追赶了,“慨独在余”,我只能一个人独自感叹伤怀。

最后这两句的意思和第三章结尾两句差不多,不过是换了一个寄托感慨的对象,把伤今怀古的情绪回复加强了一番。

但怀古并非陶渊明真正的目的。

他只是借对古人的追慕表达对现实的厌恶,对一种空想的完美境界的向往,这和《桃花源记》实质上是共通的。

  这首诗表现的情绪、蕴含的内容是复杂而深厚的。

诗人从寄情自然中获得欣慰,但仍不能忘怀世情,摆脱现实的压迫;他幻想一个太平社会,一个灵魂没有负荷的世界,却又明知道不可能得到。

所以说到底他还是痛苦的。

但无论是欢欣还是痛苦,诗中表现得都很平淡,语言也毫无着意雕饰之处。

陶渊明追求的人格,是真诚冲和,不喜不惧;所追求的社会,是各得其所,怡然自乐,因而在他的诗歌中,就形成了一种冲淡自然、平和闲远的独特风格。

任何过于夸张,过于强烈的表现,都会破坏这种纯和的美,这是陶渊明所不取的。

兆之夭夭,灼灼其华什么意思

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吧

这是诗经里《桃夭》中的句子,形容美好的景色,是一首嫁娶诗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