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推荐关于老上海的名著
张恨水写的都是上海啊。
。
比如《纸醉金迷》《金粉世家》《夜深沉》张爱玲的么。
。
有个中篇,叫《小艾》,蛮好看的。
(收录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张爱玲全集的《怨女》里)《半生缘》也可以、。
描写秋天的书有哪些
秋于冬季赵玫 著\\\/2006-01-01\\\/四川文艺出秋天的汤水周承俊 著\\\/2011-09-01\\\/人民出版社在这本「秋天的养生汤水」中,养生烹饪老师周承俊利用这个季节盛产的蔬果,如芡实、莲藕、山药、百合、莲子、银耳、水梨、甘蔗,搭配上能滋阴养肺的食材,像黑白木耳、麦冬、白虫草、枸杞、西洋蔘、山...品味秋天的色彩:蓝版曲红颜 编\\\/2004-05-01\\\/格致出版社春去秋来,四时之景变换,最易引发作者流露真性情。
因此咏四季之名篇也代代迭出,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的篇幅,于是这套《回归经典四季书系》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经典名著里的秋天古爱英 主编,戈丰 编写,崔中田 绘\\\/2007-01-01\\\/海燕出版社这是一套别开生面的书,你无论是在暖风吹醒花瓣的春天,还是在深夜乘凉数着星星的夏天,无论你是在果香弥漫的秋天,还是雪花迷眼的冬天,你都可以在这套书里翻一页页赏心怡情的画面,读一段段拍案稀奇秋天的走向胡炎 著\\\/2010-05-01\\\/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由100名小小说作家一人一册单行本(共100册)组成,麒麟书香出品,尚振山(东方)先生总策划,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本书为其中一册《秋天的走向》秋天的况味:林语堂散文集精读林语堂 原著,马玉文,孙彧 编注\\\/2007-08-01\\\/东方出版中心本书节选了语堂先生的部分小品,分为四个单元进行编辑,即“智慧人生”、“透视社会”、“中西文化”、“读书作文”。
“智慧人生”是林语堂独标自我的窗口,在这里,我们可以目睹语堂先生日常燕居的情《秋天的火车梦里来》安武林 等主编\\\/2011-05-01\\\/光明日报出版社 慢阅读,是一种阅读姿态,如果,能变成一种阅读习惯,那么,孩子的一生会受用无穷。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著\\\/2011-05-01\\\/华夏出版社《秋天的怀念》选入作者从1979年至今发表的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等23篇。
作者作品众多,《秋天的怀念》所选文章主要是围绕着作者对残疾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和对人道、对爱的理解这些主题展开的。
.
买世界名著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好,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好?
上海译文出版社更好,而且版本新,还有精装版 人民文学的好象便宜点,不过版面设计我更喜欢译文的两个出版社水平差不多,不分高下。
就个人而言,偏爱上译版。
总体而言都差不多。
要看具体作品和译者。
上海市这么多书城书店,我怎么就买不到《百年孤独》这部世界经典名著
哦,上海没有啊,你来广东啊,我们这里有,一般都是在'外国文学那里你想找中英对照的有,可是中日,韩,法`````````那些就要预定预定不知道要不要钱,我没预定过.我们这里还有这样一种行业,就是无论你想买什么,他都会替你买,不满意不要钱,送货上门
描写秋景的名著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
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上海高考文科语文有附加题吗
是不是和江苏一样有十大必读名著(要考的那种)
你在江苏上学的话,对上海的考情肯定很不了解,每一个省市的题目是不一样的。
不知道你高三是不是在上海读书,我建议你如果在上海考的话,最好在上海读高三,熟悉上海的考试形式。
还有你要注意如果你现在是高二升高三还比较好,因为16是最后一年三加一,从17年的高考就不是三加一了,是三加三,而且有几门在高二的时候就考完了,17年高考是上海的第一年高考改革,所以,你一定提前了解清楚,很欢迎来我们机构了解具体情况
求《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余党绪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的
duxttyiyi[学弟] 哈姆雷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伯爵离开的时候腾格拉尔仍然倒在地上,当他抬起头来的时候,只看见一个人影在甬道里消失了,甬道两旁的强盗都对他鞠躬。
万帕遵照伯爵的指示,款待了腾格拉尔一顿,让他享受意大利最好的酒和美食,然后,用他的马车带他离开,把他放在路上,他靠着一棵树干。
在树下呆了一整夜,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天亮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在一条小溪附近;他口渴了,踉踉跄跄的走到小溪边。
当他俯下身来饮水时,他发现自己的头发已完全白了 回影子 然而在空气当中总有一点儿东西,一点儿飘忽不定无从捉摸的东西,一种不可容忍的异样气氛,仿佛是一种散开了的味儿,那种外祸侵入的味儿。
它充塞着私人住宅和公共场所,它使得饮食变了滋味,它使人觉得是在旅行中间,旅行的很远,走进了野蛮而又危险的部落。
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它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
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
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
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她来了,像一股清风,一缕阳光,一时驱散了他心头缭乱的云雾。
在那短暂而美好的日子里,他再一次饱饮了爱情的甘露,时间在那一刻不在流动。
忘记了过去,也不想象未来,他真愿那一瞬间变为人生的永恒……现在,随着晓霞的离去,那种缭乱的云雾又渐渐开始在他心头凝聚。
唉,一旦她在他眼前消失,他就变得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虚幻——他又看不清她的真实存在了 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
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
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
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似的。
红衣主教深知白金汉的活动能力,尤其深知他心怀的仇恨;倘若威胁法国的结盟取胜,那他自己的影响就毁于一旦:西班牙的政策和奥地利的政策在罗浮宫的办公室虽还只有几个信徒,但一定有其代表人物;而他,黎塞留,法兰西的大臣,杰出的国相,就这样完了。
国王既像孩子一样对他唯唯诺诺,又像孩子憎恨老师一样对他恨之切切,将来一定会弃他不顾,任凭御弟和王后向他联手报复,那时他定会垮台,而法国也许陪他一起走向毁灭,于是他必须孤注一掷,赌它个你输我赢。
巴黎在那时就是世界的名城:学术的讲演,市场的争逐, 政治的会议……从早到晚,没有停息。
这个少女在窗边,只是 微笑着,宁静地低着头,看那广漠的人间;她不知下边为什么 这样繁华。
她正如百年才开一次的奇花,她不知道在这百年内 年年开落的桃李们做了些什么匆忙的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2.《老人与海》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3.《巴黎圣母院》 奋斗需要坚持
4.《海底两万里》 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每天都要比昨日更好。
要做良心赞誉的事,做父亲喜欢的事,使老师、兄弟以及其他人能爱你的事……每夜母亲吻我的时候,使我能对她说:‘今夜你吻的是一个比昨夜更高尚、更好的孩子。
[1] 思想的滋味是苦的,不过苦得使人很舒服。
思想就像许多条涨满冰冷的溪流,潺潺地流出来。
[2] 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
[3] 最大决心产生的最高的智慧。
[4] 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智慧来。
[5] 智慧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恒定的欢快,它的境况有如目外的景物:永远的宁静。
[6] 智慧和天才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
[7] 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火花。
[8] 所谓生命,就是一种力量,它时刻都在征服周围的一切事物。
[9] 从生命之中创造新的生命,就靠生动的血液鼓足干劲。
[10] 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
[11] 不论外表上显得怎样精明世故,人总有其纯朴的人性的一面。
[12] 真正的诗是诗人的心灵;真正的船是造船者。
[13] -------------------------------------------------------------------------------- [1] 〔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第102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12页。
[2] 〔苏〕高尔基:《克里姆·萨姆多的一生》,《高尔基文集》第20卷第11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130页。
[3] 〔俄〕冈察洛夫:《悬崖》第134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133页。
[4] 〔法〕雨果:《悲惨世界》(五)第1484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133页。
[5] 〔英〕罗素:《“无用的”知识》,《真与爱》第172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134页。
[6] 〔法〕蒙田:《蒙田随笔》第227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134页。
[7] 〔苏〕高尔基:《高尔基文集》第20卷第299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134页。
[8] 〔俄〕马尔林斯:《考验》,《马尔林斯小说集》第28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134页。
[9] 〔日〕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更生记》第266页,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4页。
[10] 〔德〕歌德:《浮士德》第424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5页。
[11] 〔印度〕泰戈尔著,冰心译:《飞鸟集》,第4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4页。
[12] 〔美〕索尔·贝娄:《赫索格》第23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317页。
[13] 〔美〕爱默生:《爱默生文选》第90页。
转引自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388页。
题目:在经典名著中摘抄一段人物出场的描写;写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物的出场,300-500字。
(参见“教学设计”) 说明:学生摘抄名著中的一段人物出场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提供优秀的写作模板,学生罗列的作品林林总总,都能100%完成,故将这部分内容略去,只选录其中几篇现实生活中人物出场描写的习作。
痛苦的“出场” 高二⑶班 徐海燕 曾经的她很懂浪漫,但现在她不懂浪漫;曾经的她很美丽,但现在的她看不出美丽;曾经的她很幸福,但现在的她忘却了幸福。
没有儿女的欢笑,没有炊烟袅袅,没有清澈的河流小溪,没有夫妻的恩爱相随…… 漫天的轰鸣不是礼炮的欢笑,带着萨达姆的刚强,布什的“玩笑”,开出一朵朵绚烂的玫瑰;整齐的坦克,飞翔的战斗机显示现代的文明;黑桃A的扑克流连于每一个美军的玉手,是战争中的潇洒。
每一声动人的烟花响,带着卷起的红色,像五月花园中不变的守候。
医院里飞舞飘雪的白衣天使,衬托出红色的艳丽。
新时期的白衣天使,是美丽的护花使者。
破碎的房屋前,是飞机过后的宁静。
盐水稀释着凝固的红色,沙哑的歌喉暂停了美妙的歌声。
像是戏中演习着令人感动的悲痛,世界很沉寂,很感动。
她出场了。
她是伊拉克难民,抱着死去的丈夫。
(张轩老师点评:先是晃动着模糊的身影,接着很少直接写人,多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蒙太奇式的背景渲染,最后在一片死寂中让人物静静出场,就一个画面,开始定格凝固── 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剧的崇高的美。
一朵战火中绽放的凄艳的花,是对战争无言的诅咒。
) 初中一同桌出场 高二⑶班 周晓婉 四年前,当我第一次以一个初中生的身份走进教室,来到自己的座位时,差点没被我的同桌吓倒。
他是我至今为止见过的最农民的男人,并将此纪录一直保持到现在: 油光可鉴的头发,抹了无数发胶,像梁朝伟刚出道时那种梳向脑后,雪白粉嫩的脸和身躯,不用鉴定就知道是几代富农;几十粒雀斑恰到好处,点缀出一个公子哥儿。
如果他当时拿着鸟笼子和扇子,我想那种效果会更佳。
更让人喷血的是,他对我讲的第一句话不是一般同桌初次见面问个好或互通姓名,而是:“你说我留清朝的小辫子好不好,我发根很高的……”我KAO
(张轩老师点评:文笔谐趣而现代,反讽式的人物肖像和语言,寥寥数笔,即活画出一个现代版的奶油小生脸谱。
一个字:绝
) 一位老师出场 高二⑶班 侯云 正坐在位子上无聊,看看还有五分钟才上课,便偏头想看看窗外,只见眼前一黑,一个十足宽的肩膀遮了了大半面窗台。
他高高的腰撑着窗台,看来不出十分钟这个危房准塌。
我没好气的敲敲玻璃:“喂,喂
再靠这面墙就塌了。
”只见他迅速把腰部远离到离窗二十厘米处,偏过头,露出雪白牙齿,“嘿嘿”笑了两声,说:“这危房早该拆了,靠塌也是为学校做点贡献吧
”看他整个一张低龄儿童脸,小小的头上还挂着个大眼镜,真糟蹋了这一米八0的个子。
“无聊
”瞪了他一眼后,我偏过了头。
他似乎也走了。
好容易捱到了上课,那个靠窗的人竟三步变作两步的跨上讲台,温柔的朝全班人笑一笑,说:“我就是你们的新英语老师……” (张轩老师点评:短短几句,充满悬念;略作点染,个性毕现。
小作者似贬的笔墨中勾画出一个孩子气十足的老师剪影,估计是一位刚出道的年轻老师。
) 关于十七岁的回忆 ──主人公出场 高二⑶班 张碧娟 1996年7月9日。
阳光比校园还要忧伤,知了叫破了喉咙,教室中一扇没关好的窗,窗边的布帘随风舞荡。
满地的废纸和残破的考卷,升学前还意气风发的他们,现在只是静静地躺在那儿。
黑板没擦干净,乱了序的桌椅东倒西歪。
桌上躺着一本习题集,破旧的封面,可以想像在一个月之前他多么骄傲,在发现他之前,几本作业,几本漫画,凭借仅剩的记忆推测是否属于后排的那个男生。
铃声孤单地响起,在寂寞的教学楼里回荡,10分钟后又响起,然后又在45分钟之后…… 阳光在这些时间的缝隙,悄悄地转身,准备退场。
“嘎
”走进教室的她,坐在靠窗的座位上,顺着逐渐黯淡的光线,抬头望去,瞬间光线穿透了眼睛,她连忙捂住。
时间漫无目的地在教室中走来走去,当仅剩的阳光回家了,打开的窗,风陆陆续续地钻了进来,赶走了徘徊许久的“炎炎”。
水洗似的天空,清澈,明亮…… 她就这么掀起眼睫,望向最远的天,看能不能找回些她的记忆,还有十七岁。
就这么忆起了。
一个即将结束的一切。
青春在回忆的胡同里迷了路,回忆正在寻找…… 那年那月,生活也开始回忆,她…… (张轩老师点评:全篇流动着诗歌的和谐韵律,被温柔浪漫的气氛裹挟。
小作者写人,多从情境映衬渲染,以有形写无形,在似水流年中那一个有着淡淡伤感的女孩让人品咂,迷离朦胧中是一种略带凉意的美,可谓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 回答:2006-08-04 13:48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3条评论...
买外国名著的话,是选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好呢,还是译林出版社的。
都不错,看你选哪种,译林的就是小说了,上海三联大多数出版的是理论性和哲学类的名著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