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乔与周瑜的爱情故事
在《三国志·周瑜传》中,小乔是个身世模糊、面目模糊、地位模糊的人物。
只是说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随从孙策攻破皖城(今安徽潜山县梅城镇)时,以征服者的姿态得到两个国色天香的“战利品”,一个叫大乔,一个叫小乔。
能够明确姐妹俩身份的,便是她们的父亲姓乔,时人尊称乔公,想来应该是当地有点儿身份和地位的乡绅吧。
而大小两乔芳龄多少,性情如何,又是怎样美丽,我们却一概不知。
后来,孙策毫不客气地娶了大乔,又将小乔豪爽地许给了周瑜,并对他开玩笑道:“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也多少对老丈人有些不恭之嫌。
想来二乔便是被十分宠爱,其家庭地位也绝不会高到哪里去。
对周瑜而言,小乔是妻是妾,史书上没交待。
而她和周瑜12年的夫妻生活中,是否恩爱,是否幸福,我们也不得而知。
还有一点,后来周瑜在追随孙氏兄弟四处征战的过程中,是否还分得其他美色为战利品,我们依然不得而知。
按当时的时代风气和世俗习惯,这种可能还是有的。
在那个时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姓氏,一个籍贯,一个从属关系,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在情感方面,刻薄的史官,并没有为周瑜留下太多的史料,却给后世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后人固执又善良地以为,周瑜和小乔,是“英雄美女,天作之合”的绝配。
真实的历史中,周瑜有没有别的女人,并不重要,后人只愿意选择性地留住周郎和小乔两个人的记忆。
于是,后人诗作中,关于周郎的风流和多情,因为有了小乔这样一个美丽而模糊的身影,而多了几分合理的解释,周郎的形象也多了几分温暖的人情味。
但只有弹琴这样的小情调,还无法满足后人对英雄美人的传奇想象,他们更愿意在周瑜的盖世功名上,涂抹一点胭脂的痕迹,同时为英雄增添一些“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勇气和传奇。
譬如唐时一位著名的诗人就曾调侃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虽说宋时徐彦周在《彦周诗话》里评批这样轻浮说法是“措大不识好恶”,可这样的文学想象很是精彩,加上曹操又有攻城略地后强占别人老婆的恶习,于是这种荒诞却有趣的说法,在民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到了明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演绎得愈发生动。
书中第三十四回里写道,曹操平定辽东后,心情大畅,欲建铜雀台以娱晚年。
小王子曹植进言:“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名铜雀,左为玉龙,右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
”本是曹家一个大型的娱乐工程,但在第四十三回里,被舌头灵活的孔明有意曲解,指出曹植《铜雀台赋》里“连二乔于东西兮,若长空之锁殊”,便是意图大小二乔的美色。
周瑜听罢,自是勃然大怒,离座指北,大声骂道:“老贼欺吾太甚
”中国传统文化里文史不分家的特点,使得生动的文学细节融入正史,并放大了历史人物的传奇,甚至在文学作品的一再重复中,代替了正史,成为我们民族最难亡的历史记忆。
为了让文学和传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文人,心甘情愿又一本正经地制造“历史”。
于是,寂寞的周瑜不再寂寞,模糊的小乔不再模糊,两个人的墓地,竟也活生生地多了好几处。
据统计,近千年间,周瑜墓竟出现有六处之多,而小乔的墓地,也有三处。
每一个墓地,都有言之凿凿的理由和生动感人的传奇。
譬如江西省庐江城西的乔夫人墓,俗名瑜婆墩。
其存在的理由是周瑜当年留镇过巴丘(庐陵郡巴丘县),也卒于巴丘,小乔去世后自然随夫而葬,并有明诗为证:“凄凄两冢依城廓,一为周郎一小乔。
”没编成故事,但绝对取之正史,望对您有用。
对周瑜的评价
周瑜,在历史的舞台上是个明星,他谋略一点儿也不呀亚于孔明,但却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
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和小乔之间有什么流传的故事吗
一次弄不完,.承上:二乔在《演义》中从未登场。
即便通过铜雀台事,小乔在书中也只是虚出。
但小乔的国色天娇与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却被展现无遗。
赤壁之战竟为小乔而起,这是书中孔明开了一个多么大的玩笑
这不能不说是罗贯中在编著《演义》中手法的高明。
应当说书中对周瑜、小乔,以及孔明、曹操,通过铜雀台事件而展开的绘声绘色而又极具传奇性的描述,既说明了瑜、乔的爱情,又给后世民间增添了关于他俩之间姻缘佳话传流的内容。
这实是后世小乔能有多墓的添加的原因之一。
二、 方志记载中的小乔墓 小乔墓虽不及瑜墓之多,但见诸方志的至少有三墓。
其中记载较早的是湖南岳州(岳阳)的二乔墓,次为安徽庐江和南陵两地的小乔墓。
(一)岳州二乔墓 据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卷九<秩祀考·冢墓>载:“二桥(大、小乔)墓。
汉太尉桥玄二女,并通春秋。
一适周瑜,一适孙策。
相传死葬岳州,今广丰仓内。
”不过对二乔逝后葬于岳州,《府志》已有疑意,故接载:“窃意世无姐妹合葬者,且瑜妻或从镇巴丘,死而葬焉。
若策妻(大乔与小乔合葬)则万无是理矣。
今以‘故志’所载姑存焉。
”这里可知《府志》是据“故志”转录。
记载中虽未说明“故志”是何年何志,但既称据“故志”转录,二乔墓应早于隆庆《府志》前就有记载了。
尽管《府志》已对岳州二乔墓的真伪持有怀疑,但仍不乏时有人去瞻仰与凭吊,留下的楹联较多,这里择其一联:“铜雀有遗悲,豪杰功随三国没;紫鹃无限恨,潇湘冷月二乔魂。
” (二)庐江小乔墓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庐江府部汇考九·庐江县>在“周瑜墓”条后,载有:“小乔冢。
在真武观西百步;周瑜之妻乔氏也,俗称瑜婆墩。
冢上多古砖,人不敢窃,动辄有咎。
”《光绪庐江县志》卷十六<杂类·冢墓>过录了上述记载。
庐江小乔墓后世也留有众多楹联,这里也择其一联:“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
” (三)南陵小乔墓 《民国南陵县志》卷七<舆地·茔墓>载:“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公瑾之夫人小乔氏墓。
相传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
乾隆已亥年(1779年)知县高怡梦小乔语其墓所在翼,即遣典史沈江鲲督修其墓。
于寺西苑立碑曰:‘东吴都督周公瑾之夫人乔氏墓’。
按周瑜建安二年(197年·《三国志》载为建安三年·198年)为春谷长,小乔墓在南陵不为无据。
”香由寺的地理位置,《县志》卷十一<营建·寺观>载:在“县北一百步,旧云荐福烧香院。
”明洪武重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后有竹园。
《县志》首称“香由寺前,向或以二乔墓载,‘岳志’为疑。
”这里已称香由寺前原非只小乔一墓,尚或有大乔墓。
因未见“岳志”,不知究竟如何
后或因知县高怡梦小乔语,方遣典史督修成小乔一墓。
笔者于1956年秋曾与友人前往凭吊。
南陵小乔墓墓碑犹在,虽有残损,字迹清楚可认。
碑文为:“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
”碑文两旁刻有一长联,文为清道光松滋(宿松)副贡生许文权和于湖(芜湖)教谕陶宝森合撰。
联曰:“千年来本贵贱同归,玉容花貌,漂零几处
昭君冢、杨妃茔、贞娘墓、苏小坟,更遗此江左名姝,并向天涯留胜迹;三国时何夫妻异葬,纸钱杯酒,浇奠谁人
笋篁露、芭蕉雨、菡萏风、梧桐月,只藉他寺前野景,常为地主作清供。
”南陵另尚留二联:一、“乔公少女,德配周郎。
至今黄土一怀,犹想美人颜色;江左名姝,留芳萧寺。
只此青茔千古,也增本地风光。
”二、“柴桑月冷,痛佳婿早岁云亡。
从此吴将台高,相对青茔同不朽;铜雀春深,问阿姐而今安在。
留得埋香孤冢,免教红粉任飘零。
” 除上述小乔墓外,还传说舒城、潜山、怀宁也有小乔墓。
但初检《嘉庆舒城县志》、《光绪续修舒城县志》、《民国潜山县志》、《民国怀宁县志》、《民国怀宁县志补》等,均不见有小乔墓的记载,或者仅是传闻。
三、方志中关于周瑜、小乔墓的诗文 方志中记载周瑜、小乔的诗文并不多见,惟《光绪庐江县志》卷十五<艺文·诗辞>中较多。
共四组八首,每组周瑜、小乔诗各一对。
其一,宋儒醇<周公墓>(五言古)一首:“公瑾三国英,登坛年最少。
赤壁焚魏师,运筹独奇妙。
差拟蜀武侯,不数汉嫖姚。
墓木号秋风,含凄发长啸。
”孙宏哲对应有<小乔辞>一首,辞前有序曰:“余赋公瑾绝句有云:‘至今古木残碑下,彻夜秋风伴小乔。
’感慨系之,不知乔墓之近也。
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绕北冈数里,将至真武观而小乔之墓在焉。
有封无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砖。
冢之前后既犁为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之尚完也。
余既使人荷锸筑其坟,复为之词,以告公瑾云。
”<小乔辞>(七言古)为:“大堤堤下水涓流,乔家国色古遗丘。
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砖绕一怀。
周郎尽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吴主哭。
胭脂色褪镜奁移,曾在黄垆在华屋。
只今幽遂已成蹊,东望周郎宰木低。
里人颜甚勿复较,我将锦石列丹题。
” 其二,彭教<周瑜墓>(七律)一首:“一代英雄土一怀,寒云衰草翳荒丘。
烟消赤壁人何在,月满长江水自流。
已见有功成鼎定,谁云无策定神州。
功名未就身先死,落日青山万古愁。
”宋元征对应有<小乔墓>(七律)一首:“散步西郊秋气多,萧萧木叶下如梭。
一怀指点小乔墓,十里潆洄渌水波。
东睇吴宫成茂草,北瞻魏阙翳烟萝。
衣冠异代消磨尽,红粉香名不啻过。
” 其三,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王永年<周公瑾墓>(七绝)一首:“墓木如经劫火烧,今时潜水旧吴朝。
凄凄两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乔。
”王召对应有<小乔墓>(七绝)一首:“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
应是两人俱绝代,白杨相望共萧萧。
” 其四,张元缪自作周瑜、小乔对应诗七绝各一首:“<周公瑾墓>顾曲当筵意气生,江东年少爱谈兵。
空留高冢斜阳里,樵牧经过说姓名。
”“<小乔墓>风流云散草离离,惟有寒鸦话断碑。
明月多情还眷念,至今犹为照蛾眉。
” 次为《民国南陵县志》卷四十二<艺文>所载小乔墓诗三首。
其一,张鸿翥<小乔墓>(七律)一首。
诗前有序:“旧传墓在香由寺前,乾隆乙亥(1755年·《县志》卷七<舆地·茔墓>‘小乔氏墓’称乙亥为已亥·1779年)高前令征梦于古梅下表其墓。
嘉庆辛酉(1801年),余从儿来营署,偕武陵沈君拂山辈,访古迹留题。
诗为:“第一山傍问墓台,扫开蒿径拂尘灰。
古梅犹绘天香艳,新月长留地主哀。
娇倚英雄横宝剑,愁浇浊酒翦荒莱。
三生石畔传藏玉,阿姐分明共去来。
”清嘉庆进士李兆洛留有<小乔墓>(七绝)二首:“寻常草木借余香,故垒东边墓未荒。
多少才人嫁厮养,古来能得几周郎。
”“梅花一树傍幽姿,尚有词人寄梦思。
铜雀倾来歌舞歇,左马謇姐阿谁知。
” 四、乔家的零星景物与二乔的一则传闻 有关乔家的一些景物记载,见诸志书的有: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淮南道·舒州·怀宁县>载:“桥公亭,在县北隔皖水一里,即汉末桥公有二女,孙策与周瑜各纳一女,亭基为双溪寺。
”《康熙安庆府志》卷之四:“乔家故井。
彰法山汉桥公居此,二女皆国色。
孙策克皖,娶大桥,周瑜娶小桥。
二女以残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
”“桥玄(二乔父)墓在县北彰法山广教寺后,为后汉太尉。
”《民国潜山县志》卷二十九,乔公墓过录了《府志》所记。
方志中还留有乔家故居的诗作。
《康熙安庆府志》卷之三十,有姚琅<乔公故居>(七绝)一首。
高启有<过二乔宅>(七言古)一首。
《嘉庆舒城县志》卷之三十三<诗>,有任鸣盛<过小乔故居>(七律)一首等。
关于孙策、周瑜与二乔的联姻,民间有口头传承:一次,孙策率领东吴兵马,来到潜山。
闲来无事,上山打猎,适逢戎装的大乔、小乔也在打猎。
在追逐猎物时,孙策遇见二乔。
他见大乔娇美无比,不由暗生仰慕之心。
遂托人说媒,以结连理。
大乔见威武雄壮的孙策,也甚为有意。
但她提出要与孙策比武,若取胜她,方肯成婚,孙策慨然赞同。
比武过程中,他俩愈比情愈深,终成美满姻缘。
小乔武艺也很强,且聪慧过人。
经孙策和大乔为媒,嫁与了年轻有为的周瑜。
大乔、小乔与江东的孙策、周瑜联姻,成为后人传说的佳话,乔公故宅和胭脂井也因此成为胜迹。
(摘自丁剑主编《安徽掌故》<胜迹·二乔与胭脂井>,黄山书社1990年版P511。
) 以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周瑜、小乔各自的多墓出现,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孙策、周瑜攻皖,在征途中,在乔家的颠沛中,孙、周两人竟同时作了乔家的女婿。
此时的孙、周正意气风发、少年英武,而二乔又是国色天香。
郎才女貌,是世人所羡慕的。
他们的婚姻,正是千余年来人们心中的模楷;周瑜在吴战功显赫,“抗议而独立东吴,曜奇而三分赤壁”(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之十三<宦迹列传·郡邑>),终始三国鼎足而立。
这也成为民间传说不断传扬、赞诵他的理由;周瑜与孙权为子女联姻,使其显宦的身份更注入了“皇亲国戚”的成份;《三国演义》的杜撰与渲染,使周瑜、小乔的佳配,更添加了浓郁的色彩。
英雄与美人,本就是人们心中不朽的主题。
尽管周、乔具有了以上众多的社会传承因素,但在传流的地域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我们甚至连二乔的名字叫什么,至今也都全然不知。
不过,也因在上述传承因素的基础上,吴地对瑜、乔二墓的瞻仰与凭吊,民间竟也相因成习。
这才有了“贤者之死,犹藉以为荣”(《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四<陵墓·芜湖县·周瑜墓>)的重要民俗理念的产生。
这些,都深深蕴涵着民族心理和民间习俗。
瞻仰、凭吊周瑜墓之习俗纵向的扩布,便是各地周瑜多墓的出现;有周瑜又岂能缺少小乔。
而横向的扩布,便是其夫人小乔多墓的随后出现。
实际上,周瑜、小乔的多墓,都是众多的社会因素综合沉淀的结果。
周瑜与小乔
你的问题不是很详细。
就我个人的看法来说,周瑜的两面性完全是从三国演义出来的。
演义中周瑜文武双全,才智聪慧;同时,他又是一个没有气度,心胸狭窄的善妒之人。
最后被诸葛亮气死。
其实在正史中,周瑜人如其名,他的人品是不可多得的美玉【百家讲坛三国·吴国之周瑜篇有提到过】,与江东的一干将领中,他与每人都交好,唯独程普除外。
吴国将领分三期,孙坚期,孙策期和孙权期【百家讲坛】,周瑜作为一个孙策期的将领,没有看不起孙权期的将领,且对孙坚期的将领极为尊敬。
从他和孙策征战开始,直到他死去,都未有过败仗,可谓是常胜将军。
而赤壁之战不仅是他最为辉煌的一战,还为三分天下奠定基础。
从正史来讲,周瑜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存在。
周瑜出上联笑话诸葛亮老婆丑,诸葛亮如何回击的
1 玄德曰: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
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
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
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2 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
”权曰:“愿闻高论。
”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收众汉南,与并争天下。
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权未及答。
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诚如君言,何不降操
”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况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众皆哂笑而散,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
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
先生之言,藐视吾主甚矣。
”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
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
”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
”孔明曰:“吾视百万之众,如群蚁耳
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
”肃闻言,便入后堂见。
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
”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
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
”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
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
”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
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
”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
”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3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4 有礼有理有力的舌战群儒,使他在吴地的公众场合出尽了风头,可谓独领风骚。
面对周瑜的有意刁难和咄咄逼人、甚至恶意谋杀,孔明做到了不露声色,从容不迫,而屡出良策的才华往往又会避开周瑜的锋芒。
他机智地逃避了杀身之祸,走时何其的洒脱。
回到属地、更使孔明意气挥发到了极致,其游刃有余可见一般。
痛失、智取汉中、巧布八阵图,孔明一步步忠心实意地辅佐着刘先帝的撒手而去,的确是个不小的打击,遗诏托孤、、然后,七擒孟获,忠义可表。
5 ——孔明设疑胜 曹操开始在岸边扎营,与隔河相望,用,接连三夜鼓角齐鸣诈攻,曹操睡不踏实,后退三十里,蜀军渡河扎营。
曹操与对阵,蜀军诈败,丢弃马匹军器,曹操急命收兵,恐有埋伏,在曹兵回头后撤时蜀军杀出,曹军大败。
曹操与对阵,刘封诈败,曹操追赶时,蜀兵营中,四下炮响,鼓角齐鸣,曹操恐有伏兵,急教退军。
曹兵自相践踏,死者极多。
6 云猛省: “孔明分付三个锦囊与我,教我一到南徐,开第一个;住到年终,开第二个;临到危急无路 之时,开第三个:于内有神出鬼没之计,可保主公回家。
此时岁已将终,主公贪恋女色,并 不见面,何不拆开第二个锦囊,看计而行
”遂拆开视之。
原来如此神策。
即日径到府堂, 要见玄德。
侍婢报曰:“赵子龙有紧急事来报贵人。
”玄德唤入问之。
云佯作失惊之状曰: “主公深居画堂,不想荆州耶
”玄德曰:“有甚事如此惊怪
”云曰:“今早孔明使人来 报,说曹操要报赤壁鏖兵之恨,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甚是危急,请主公便回。
”玄德 曰:“必须与夫人商议。
”云曰:“若和夫人商议,必不肯教主公回。
不如休说,今晚便好 起程。
迟则误事
”玄德曰:“你且暂退,我自有道理。
”云故意催逼数番而出。
玄德入见 孙夫人,暗暗垂泪。
孙夫人曰:“丈夫何故烦恼
”玄德曰:“念备一身飘荡异乡,生不能 侍奉二亲,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
今岁旦在迩,使备悒怏不已。
”孙夫人曰: “你休瞒我,我已听知了也
方才赵子龙报说荆州危急,你欲还乡,故推此意。
”玄德跪而 告曰:“夫人既知,备安敢相瞒。
备欲不去,使荆州有失,被天下人耻笑;欲去,又舍不得 夫人:因此烦恼。
”夫人曰:“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
”玄德曰:“夫人之心, 虽则如此,争奈国太与吴侯安肯容夫人去
夫人若可怜刘备,暂时辞别。
”言毕,泪如雨 下。
孙夫人劝曰:“丈夫休得烦恼。
妾当苦告母亲,必放妾与君同去。
”玄德曰:“纵然国 太肯时,吴侯必然阻挡。
”孙夫人沉吟良久,乃曰:“妾与君正旦拜贺时,推称江边祭祖, 不告而去,若何
”玄德又跪而谢曰:“若如此,生死难忘
切勿漏泄。
”两个商议已定。
玄德密唤赵云分付:“正旦日,你先引军士出城,于官道等候。
吾推祭祖,与夫人同走。
” 云领诺。
建安十五年春正月元旦,吴侯大会文武于堂上。
玄德与孙夫人入拜国太。
孙夫人曰: “夫主想父母宗祖坟墓,俱在涿郡,昼夜伤感不已。
今日欲往江边,望北遥祭,须告母亲得 知。
”国太曰:“此孝道也,岂有不从
汝虽不识舅姑,可同汝夫前去祭拜,亦见为妇之 礼。
”孙夫人同玄德拜谢而出。
此时只瞒着孙权。
夫人乘车,止带随身一应细软。
玄德上马,引数骑跟随出城,与赵云 相会。
五百军士前遮后拥,离了南徐,趱程而行。
当日,孙权大醉,左右近侍扶入后堂,文 武皆散。
比及众官探得玄德、夫人逃遁之时,天色已晚。
要报孙权,权醉不醒。
及至睡觉, 已是五更。
次日,孙权闻知走了玄德,急唤文武商议。
张昭曰:“今日走了此人,早晚必生 祸乱。
可急追之。
”孙权令陈武、潘璋选五百精兵,无分昼夜,务要赶上拿回。
二将领命去 了。
孙权深恨玄德,将案上玉砚摔为粉碎。
程普曰:“主公空有冲天之怒,某料陈武、潘璋 必擒此人不得。
”权曰:“焉敢违我令
”普曰:“郡主自幼好观武事,严毅刚正,诸将皆 惧。
既然肯顺刘备,必同心而去。
所追之将,若见郡主,岂肯下手
”权大怒,掣所佩之 剑,唤蒋钦、周泰听令,曰:“汝二人将这口剑去取吾妹并刘备头来
违令者立斩
”蒋 钦、周泰领命,随后引一千军赶来。
却说玄德加鞭纵辔,趱程而行;当夜于路暂歇两个更次,慌忙起行。
看看来到柴桑界 首,望见后面尘头大起,人报:“追兵至矣
”玄德慌问赵云曰:“追兵既至,如之奈 何
”赵云曰:“主公先行,某愿当后。
”转过前面山脚,一彪军马拦住去路。
当先两员大 将,厉声高叫曰:“刘备早早下马受缚
吾奉周都督将令,守候多时
”原来周瑜恐玄德走 脱,先使徐盛、丁奉引三千军马于冲要之处扎营等候,时常令人登高遥望,料得玄德若投旱 路,必经此道而过。
当日徐盛、丁奉了望得玄德一行人到,各绰兵器截住去路。
玄德惊慌勒 回马问赵云曰:“前有拦截之兵,后有追赶之兵:前后无路,如之奈何
”云曰:“主公休 慌。
军师有三条妙计,多在锦囊之中。
已拆了两个,并皆应验。
今尚有第三个在此,分付遇 危难之时,方可拆看。
今日危急,当拆观之。
”便将锦囊拆开,献与玄德。
玄德看了,急来 车前泣告孙夫人曰:“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
”夫人曰:“丈夫有何言语,实对我 说。
”玄德曰:“昔日吴侯与周瑜同谋,将夫人招嫁刘备,实非为夫人计,乃欲幽困刘备而 夺荆州耳。
夺了荆州,必将杀备。
是以夫人为香饵而钓备也。
备不惧万死而来,盖知夫人有 男子之胸襟,必能怜备。
昨闻吴侯将欲加害,故托荆州有难,以图归计。
幸得夫人不弃,同 至于此。
今吴侯又令人在后追赶,周瑜又使人于前截住,非夫人莫解此祸。
如夫人不允,备 请死于车前,以报夫人之德。
”夫人怒曰:“吾兄既不以我为亲骨肉,我有何面目重相见 乎
今日之危,我当自解。
”于是叱从人推车直出,卷起车帘,亲喝徐盛、丁奉曰:“你二 人欲造反耶
”徐、丁二将慌忙下马,弃了兵器,声喏于车前曰:“安敢造反。
为奉周都督 将令,屯兵在此专候刘备。
”孙夫人大怒曰:“周瑜逆贼
我东吴不曾亏负你
玄德乃大汉 皇叔,是我丈夫。
我已对母亲、哥哥说知回荆州去。
今你两个于山脚去处,引着军马拦截道 路,意欲劫掠我夫妻财物耶
”徐盛、丁奉喏喏连声,口称:“不敢。
请夫人息怒。
这不干 我等之事,乃是周都督的将令。
”孙夫人叱曰:“你只怕周瑜,独不怕我
周瑜杀得你,我 岂杀不得周瑜
”把周瑜大骂一场,喝令推车前进。
徐盛、丁奉自思:“我等是下人。
安敢 与夫人违拗
”又见赵云十分怒气,只得把军喝住,放条大路教过去。
恰才行不得五六里,背后陈武、潘璋赶到。
徐盛、丁奉备言其事。
陈、潘二将曰:“你 放他过去差了也。
我二人奉吴侯旨意,特来追捉他回去。
”于是四将合兵一处,趱程赶来。
玄德正行间,忽听得背后喊声大起。
玄德又告孙夫人曰:“后面追兵又到,如之奈何
”夫 人曰:“丈夫先行,我与子龙当后。
”玄德先引三百军,望江岸去了。
子龙勒马于车傍,将 士卒摆开,专候来将。
四员将见了孙夫人,只得下马,叉手而立。
夫人曰:“陈武、潘璋, 来此何干
”二将答曰:“奉主公之命,请夫人、玄德回。
”夫人正色叱曰:“都是你这伙 匹夫,离间我兄妹不睦
我已嫁他人,今日归去,须不是与人私奔。
我奉母亲慈旨,令我夫 妇回荆州。
便是我哥哥来,也须依礼而行。
你二人倚仗兵威,欲待杀害我耶
”骂得四人面 面相觑,各自寻思:“他一万年也只是兄妹。
更兼国太作主;吴侯乃大孝之人,怎敢违逆母 言
明日翻过脸来,只是我等不是。
不如做个人情。
”军中又不见玄德;但见赵云怒目睁 眉,只待厮杀。
因此四将喏喏连声而退。
孙夫人令推车便行。
徐盛曰:“我四人同去见周都 督,告禀此事。
” 四人犹豫未定。
忽见一军如旋风而来,视之,乃蒋钦、周泰。
二将问曰:“你等曾见刘 备否
”四人曰:“早晨过去,已半日矣。
”蒋钦曰:“何不拿下
”四人各言孙夫人发话 之事。
蒋钦曰:“便是吴侯怕道如此,封一口剑在此,教先杀他妹,后斩刘备。
违者立 斩
”四将曰:“去之已远,怎生奈何
”蒋钦曰:“他终是些步军,急行不上。
徐、丁二 将军可飞报都督,教水路棹快船追赶;我四人在岸上追赶:无问水旱之路,赶上杀了,休听 他言语。
”于是徐盛、丁奉飞报周瑜;蒋钦、周泰、陈武、潘璋四个领兵沿江赶来。
却说玄德一行人马,离柴桑较远,来到刘郎浦,心才稍宽。
沿着江岸寻渡,一望江水弥 漫,并无船只。
玄德俯首沉吟。
赵云曰:“主公在虎口中逃出,今已近本界,吾料军师必有 调度,何用犹疑
”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
后人有诗叹曰: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屋黄金。
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
” 玄德令赵云望前哨探船只,忽报后面尘土冲天而起。
玄德登高望之,但见军马盖地而 来,叹曰:“连日奔走,人困马乏,追兵又到,死无地矣
”看看喊声渐近。
正慌急间,忽 见江岸边一字儿抛着拖篷船二十余只。
赵云曰:“天幸有船在此
何不速下,棹过对岸,再 作区处
”玄德与孙夫人便奔上船。
子龙引五百军亦都上船。
只见船舱中一人纶巾道服,大 笑而出,曰:“主公且喜
诸葛亮在此等候多时。
”船中扮作客人的,皆是荆州水军。
玄德 大喜。
不移时,四将赶到。
孔明笑指岸上人言曰:“吾已算定多时矣。
汝等回去传示周郎, 教休再使美人局手段。
”岸上乱箭射来,船已开的远了。
蒋钦等四将,只好呆看。
玄德与孔 明正行间,忽然江声大震。
回头视之,只见战船无数。
帅字旗下,周瑜自领惯战水军,左有 黄盖,右有韩当,势如飞马,疾似流星。
看看赶上。
孔明教棹船投北岸,弃了船,尽皆上岸 而走,车马登程。
周瑜赶到江边,亦皆上岸追袭。
大小水军,尽是步行;止有为首官军骑 马。
周瑜当先,黄盖、韩当、徐盛、丁奉紧随。
周瑜曰:“此处是那里
军士答曰:“前面 是黄州界首。
”望见玄德车马不远,瑜令并力追袭。
正赶之间,一声鼓响,山崦内一彪刀手 拥出,为首一员大将,乃关云长也。
周瑜举止失措,急拨马便走;云长赶来,周瑜纵马逃 命。
正奔走间,左边黄忠,右边魏延,两军杀出。
吴兵大败。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 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瑜怒曰:“可再登岸决一死战
”黄 盖、韩当力阻。
瑜自思曰:“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
”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 船上。
众将急救,却早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