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斋饭怎样做好吃*^_^*
简单的来说,寺院里面都是素食,而且不能放葱,洋葱,韭菜,大蒜这几种有难闻味道的蔬菜,也不能放鸡蛋,使用的油也是植物油,不能用猪油之类的.盐当然要放了啊. 寺院里的饭真的很香的,很让我怀念我皈依师父那里的馒头,好甜,呵呵,说远了. 做完功课了我见厨房里的菜虽然做好了却只有一个人在分菜,于是就去帮忙。
今天要开八台,每台十人,八菜一汤。
我分好菜后自己也到斋堂去吃饭了。
有些居士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殊身份就呆在厨房里与师傅共桌。
这样其实是很笨的。
因为厨房里面虽然有大风扇可也仍旧是热,而斋堂是只有盖没有墙的,不用开风扇也有一阵阵的山风吹来,好爽。
今天的汤是莲子冬瓜党参红枣汤。
煲了有好几个小时了,甜甜的很好喝同时也解暑去湿非常有益。
菜式方面是有炒大白菜、炒青瓜、炒苦瓜、焯薯丝、焖南瓜、焖油豆腐、以及炸茄条和罗汉斋。
我很喜欢吃炸茄子。
其制作也很简单,就是开好炸浆(面粉和盐、味精),把切成三四厘米长的茄段放进炸浆里滚动一下就放进没锅里炸十分钟左右就行了。
吃起来又脆又香。
此外罗汉斋也非常好吃。
这是寺院中几乎最贵重的菜,它是由香菇、金针花、银耳、笋干等干货浸泡后炒成的。
当然,要多点油,因为这菜很“吃油”的。
我很喜欢在寺院里吃饭。
不知为什么我自己在家做的斋菜就没这样好吃。
后来想想,哦,可能是火的问题。
因为寺院里都是用柴火来烧饭的。
菜很好吃,所以我吃了一碗饭之后还到厨房里盛了一碗银针粉。
这种粉是由大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制成的。
两头尖长度是十厘米左右,直径就和普通豆角差不多。
用青红椒丝和豆芽炒了非常美味。
我国民间素食风俗,早在先秦时就有了,佛教传入我国,汉族僧侣“持斋吃素”,寺院素烹饪发展起来,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别树一贴帜,推动了民间的素食风俗。
寺院僧人平日清早酱瓜、腌萝卜过粥,午餐吃黄米饭、大烩菜,逢到“佛欢喜日”(佛教节日)为素席,吃香粳米饭。
寺院的厨房,称为斋厨,香积厨,除管和尚们的膳食外,还要为各地接踵而来的行脚僧解决的施主,香客很多,寺院要为他们供茶供饭,这样,促使斋厨素食烹调日趋讲究。
梁武帝时,南京建业寺有一僧厨,素菜烹调技艺精湛,“一瓜可做数十肴,一菜可变数十味”。
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烫春芽、烧春菇和白莲汤(甜食),制作精美,是佛门子弟的美食。
五祖寺的春卷是采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干,豆豉汁、面筋泡和各种调料,外用青菜叶或油皮包好煎成的。
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
许多菜肴,以荤托素,如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等,不但与荤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一点相近。
寺院斋厨可以用白萝卜或茄子加发面等原料制成“猪肉”,可以用豆制品、山药泥烹制出“油炸鱼”,可以用绿豆粉掺水仿制成“鸽蛋”,用葫芦卜加土豆仿制成“蟹粉”,厨师的巧思和手艺满足了人们饮食情趣上的需要。
当然,佛教中也有反对素菜荤名的,认为这样是犯了“意杀戒”,因而称素鱼为“如意”,称素香肠为“玛瑙卷”。
寺院素菜中的一种名菜“罗汉斋”,是用十八种原料做成的,喻意对佛教十八罗汉的虔敬。
上海玉佛寺的罗汉菜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鲜磨菇、草菇、发菜、银杏、素鸡、素肠、土豆、胡萝卜、川竹笋、冬笋、竹笋尖、油面筋、黑木耳、金针菜加调料做成的,外形丰肥,吃口清鲜,可以与鸡鸭鱼肉之味相媲美。
此外,扬州大明寺的“笋炒鳝丝”(主料香菇)、重庆慈云寺的“回锅腊肉”(主料面筋)等均属素斋中的名菜,其形、色、味和质感都可乱真。
寺院素菜在民间很欢迎。
明清时江苏人喜吃的什锦豆腐羹(又叫“文思豆腐”),原是天宁寺文思和尚先做的。
清代美食家袁枚称赞的醋渍萝卜和腌大头菜,原是承恩寺僧人的过粥菜。
寺院的素什锦早已成为江南人家的家常菜。
斋饭怎么就那么好吃
叶居士
吃斋饭周记怎么写
吃斋念佛,在我看来,不是任何人想为就能为之的。
虽然总有人说他看破了红尘,要出家去寺庙当和尚或是尼姑,但我总是不相信。
你一个凡夫俗子,能受得了那清规戒律
当和尚和尼姑的,在古代是什么成因,我不了解,但那时的人心远不像现在这般的浮躁,科技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生活节奏也不是现在这样的快马加鞭。
古人皈依佛门,也许真是为了修心养性,你凑那门子热闹啊
在此门中,李叔同算是极有代表性的人物吧,他可是在人生鼎盛、事业辉煌时期抛弃万丈红尘中的名利美色,而皈依佛门,成为一代大宗师的。
和弘一法师相比,你是不是相形见绌,相去甚远
红尘无忌,佛门有限。
这让我想起济公活佛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也使我想起江城作家方方在小说《暗示》中的一段话:“你只须记住,不要把自已的生命想象得太高贵了。
其实人生命的质地是贱而韧性十足的,它的本质是什么都能承受得住。
无论何等的重负、压力甚至屈辱。
活着,是它惟一的本能……” 这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了在灵珠山菩提寺开光那天,在天王殿所看到的弥勒大佛像,他那种平静悠远淡然无意的神情,对照自己,再想想身边的许多人,真的觉得有时那些说看破红尘的人,多数时候就是在无病呻吟了。
现在的生活好了,愿吃什么吃什么,愿干什么干什么,没人干预。
但我是穷出身,对生活觉得不可造次,总得做些什么,才心安理得。
累并快乐着,我比较喜欢,这是一种人生状态。
所以,看到有些人不想付出,还想生活的舒坦安逸,有时也是不好理解的。
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你就没法比,人家什么事不干,还比你生活的就好,要什么有什么,想怎么就怎么,就是不懂得珍惜,只能解释人家的命比你的命好了。
而这些人,往往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花天酒地,一遇不好的事,就受不了,怨天尤人,满腹牢骚。
我就遇到这样的朋友,动辄想入佛门,过清静的生活。
我有时无言以对。
今天,这已不是妄言,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灵珠山菩提寺已经举行了开光大典,正式向芸芸众生开放了。
我不知道欲入佛门的那些人,是否真能成为佛家弟子,我不得而知。
但我有幸吃了一次斋饭,倒是有些感受的。
吃斋就是吃素,对我来说,也许是适用的,我不喜欢吃什么减肥药,吃素也许是减肥的一种最原始的办法,于我相对理想。
我从小就没有学会浪费,也没东西让我浪费。
小时家里穷,兄弟姊妹多,每每餐桌上的剩菜剩饭,都让我划拉到了肚子里,以至后来成家,作为家长,更是舍不得把剩菜剩饭倒掉,天长日久竟然吃成了大肚子,看来节俭也不全是好事,有得有失。
正所谓,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但天天多吃一口,真就吃成大肚皮了。
不过,这和肥胖是两回事,应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吧。
就像平日里,应邀去饭店吃饭,时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当客人离开餐桌的时候,桌子上还是摆得满满的。
特别是别人请客时,请客的人不好意思少点菜,只能多点,以示诚意,显示大方,也不打包回家,以示手头阔绰。
而被请的人更不好意思打包,否则会落下吃了人家的还兜着走之嫌。
其实,有些菜压根就没动过筷子,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倒进垃圾桶了……这种浪费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有时让人心疼。
尤其那些公费吃喝,浪费更是严重,虽常见之于报端,却屡禁不止,没有人破旧立新,以身作则,依然我行我素,浪费金钱和资源。
2009年的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灵珠山菩提寺开光庆典,活动结束也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大家正在考虑中午怎么吃饭吃什么,文友刘靖邀我和他们一起去胶南的古月山庄吃饭,可领队的吴清女士说,一起去吃斋饭吧。
我一听就感兴趣了,便辞了刘靖兄,她正打电话联系到哪里吃,最后确定直奔蓝海金港大酒店去。
素食我没吃过几次,真正的斋饭更没吃过,尤其是和和尚师傅们一起用斋,而且有海内外的不少大德高僧,我是不想错过这机会的。
蓝海金港大酒店是青岛开发区目前级别很高的一家五星级大酒店,去过几次,印象不错。
我们进入一楼东大厅的宴喜堂,那里已有不少僧人僧尼在坐了。
粗略一算,估计有30多桌,我们的桌牌是13号,全是一帮年轻记者,前后左右都是僧人,其间也混合着不少像我这样的布衣。
待来客都坐定后,斋饭就上桌了。
菜共十道,全是素菜,烧大白菜、炒豆角、焯薯丝、焖南瓜、油豆腐以及干炸蘑菇、茄条、笋丝等。
还有一人一小碗木瓜汤,里面有红枣、山药等,甜甜酸酸的,味道很好,解暑去湿,对秋季的燥热非常有益。
菜品虽素但很精致,据说是请青岛的师傅来做的,菜里没有葱、洋葱、韭菜、大蒜等,这些东西有难闻的味道,也没有鸡蛋,使用的是植物油,盐味也淡。
遗憾没有“罗汉斋”,可能今天用餐人太多,厨师做不过来吧。
听说“罗汉斋”是寺院里很贵重的菜,正宗的“罗汉斋”是用18种原料做成的,喻意对佛教十八罗汉的虔敬。
上海玉佛寺就有这道名菜,据说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鲜磨菇、草菇、发菜、银杏、素鸡、素肠、土豆、胡萝卜、川竹笋、冬笋、竹笋尖、油面筋、黑木耳、金针菜加调料做成的,外形丰肥,吃口清鲜,可以与鸡鸭鱼肉之佳肴相媲美。
这道菜要多放油,因为干采多“吃油”。
第一次吃斋饭,我吃的津津有味,我这人就像猪,好喂。
少小离家后,走南闯北,口味本来就杂食,什么都习惯,习惯成自然了。
自己在家里也没做过这样的菜,不会做,不知自己在家做了,有没有这样的好吃。
饭后想想,菜好吃与否,还是与环境,和同谁一起吃有关吧。
那天的主食是一大盘白米饭,真香。
我印象中应该是泰国的香米,开发区的大超市里有卖的,一斤得花普通米的三倍价钱以上,嫌贵从没自己买来吃过,差不多我一人足足吃了一碗。
也可能就我们这一桌的人嘴馋,又要了一盘米饭,全吃得一干二净,其中我的下手,用小勺舀饭不断往桌子上撒,我当时心里就有些不高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就不能想想,忍心这样白白浪费了它
好在大家都非常安静,能听到大家吃饭的动静,我有点狼吞虎咽,哈哈
对了,没喝酒,喝的西瓜汁和玉米汁。
有高僧在,岂敢酒乎肉乎。
此前,我看过一本书,素食在中国还是起源于民间的。
在先秦时,就有了这种吃法。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族僧侣“持斋吃素”,寺院的素食就发展了起来,才在国人的饮食生活中独具一格,拉动了民间素食风俗的流行。
在寺院,僧人平日清早酱瓜、腌萝卜过粥,午餐吃黄米饭、大烩菜,逢到“佛欢喜日”即佛教的重大节日摆素席,吃香粳米饭。
寺院的厨房,称为斋厨,香积厨,除管和尚们的膳食外,还要为外方僧人、施主、香客提供茶饭,这样,促使斋厨的素食烹调手艺日趋精进和讲究。
梁武帝时,南京建业寺有一僧厨,烹调技艺精湛,“一瓜可做数十肴,一菜可变数十味”。
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烫春芽、烧春菇和白莲汤,就制作十分精美,乃佛门子弟的美食,让晋香的食客也大饱口福。
宋元至明清,寺院的素菜开始能配成素席。
招待贵宾,能变出许多花样和菜肴,以荤托素,如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等,不但与荤菜形似,而且味道也不相上下。
寺院斋厨可以用白萝卜或茄子加发面等原料制成“猪肉”,可用豆制品、山药泥烹制出“油炸鱼”,可用绿豆粉掺水仿制成“鸽蛋”,用葫芦卜加土豆仿制成“蟹粉”,厨师的巧手自然也满足了僧人饮食情趣上的变化要求。
当然,佛教中也有反对素菜荤名的,认为犯戒,因而称素鱼为“如意”,称素香肠为“玛瑙卷”。
这也是现在的一些清真饭店,一些菜品的名字,花团锦簇,常人难解其意,有的望文生义,便闹出笑话。
过去,在扬州大明寺有一道“笋炒鳝丝”,主料为香菇;重庆慈云寺的“回锅腊肉”,主料为面筋等,均属素斋中的名菜,其形、其色、其味,都可以假乱真。
明清时江苏人喜吃的什锦豆腐羹,又叫“文思豆腐”,就是天宁寺文思和尚做成的,后成民间喜爱的一道素菜。
清代美食家袁枚称赞的醋渍萝卜和腌大头菜,也是承恩寺僧人的过粥菜。
而今,这些寺院的素什锦,早已成了江南人家的家常菜品。
真是一切皆是缘啊
有时细琢磨,佛门离我们有多远
有时,不过半步之遥。
此前,我读过关于道教诸神的书,读过圣经的多个版本,读过禅类的书,喜欢听南阿弥陀佛的佛音。
这些也许就是因,现在,一不留神我和佛接近,难道是前定的尘缘今世的梦嘛。
我不得而知。
但我知道读书,读书也算是我的另一种精神食粮的斋饭吧
冥冥中好像佛在提醒我,笔耕不辍,坚持写出让人可读的好文字来
现在,虽不是读书的年代,人们以赚钱为乐事,自已忙朋友们也忙,只是忙得有些浮燥也没有了方向。
这几日,就想起许多往日的岁月,攸忽觉得自已竟有了一些孤独感。
想起那次吃斋饭,不仅吃到了味道,还让人吃出了佛念
也可能对一个人的信仰也是一种考验。
生活真的变了,吃也变味了,饭菜并不是唯一吸引人的,吸引人的是那种吃斋的感觉。
不可以剩菜剩饭,不可以一筷乱菜,可能许多人在现实中已难做到了。
返朴归真,俭以养德。
都市生活使人变得奢侈,很多东西不懂得珍惜了,相反,从简单的斋饭里,却使我们更理解了生活。
吃饭就是进餐,很单纯很简单,见多了饭桌上的场面,内容复杂反失了本意。
可见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对吃饭又有了一种深层意思的领会。
所以,对吃饭喝酒的应酬就不像先前那么热衷了,现在连能做几个好菜的心情也淡然了,总是到时间了要吃饭而想起吃饭,有时不是在外应酬便是懒得做饭也上餐馆去吃了,图个省事。
自从我父亲夏天回老家后,我已三四个月很少自己在家做饭吃了,有时也真是时间上顾不过来。
一次斋饭肚里留,跟着就好像来了一种悟性,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即使你神通广大,吃出花样,花样百出,吃的还不就是饱腹之物,岂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对吃,也应抱着仅仅是品尝的心态,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吃过了,就营养残留,就生脂肪肝,三高什么的也就跟着附身了。
想想和尚师傅们都比较长寿,这与心境有关,也与清淡的饮食怕是分不开的。
若这斋饭,不是放在高档的大酒店吃,若是在清风明月中的灵珠山菩提寺中吃,吃完静心地去看看那些树立在殿前或路旁的警世佛语,反思你的行为,会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欲望,无有止境,在这里只有迷茫。
痴迷,放不下,在这里只能使自己更累。
也许,你会说,我非佛,虽然可以理解,但一切我无法看破、放下,这就是我。
佛肯定不会怪罪你,也不会勉强你,这也是你走不进佛门的主要原因吧。
其实你有可能悟出道理了,却不想去言破,人就是这样,可能自己在欺骗自己罢了,给自己一个理由,哈哈。
可能这就是人,之所以不能立地成佛。
吾非佛,怎看破
我想起“斯芬克斯之谜”。
在古希腊,有一座奥林匹斯山,山上有一座特耳菲神殿,殿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写着:“人,认识你自己”。
因为宙斯众神觉得人类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就派“狮身人面”的怪兽斯芬克斯,让她整天守在过往行人必经的路口,重复着一个问题:“什么动物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而到了晚上则用三条腿走路
”答对的,她放行,否则路过的行人就被她一口吃掉。
时光流逝,有多少人成了她的“口”中之物,不得而知,但许多在劫难逃。
有一天,一个叫俄底普斯的年轻人,回答了她的问题:说这动物就是“人”。
斯芬克斯就跳崖自杀了。
人类能够真正认识自己,这是人生的最大进步,因为自我认识的模糊会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障碍,只有真正了解人类成长、发展、衰老的过程,问问我适合从事什么行业,适合做什么
如果你连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都不知底,不清楚自己要什么,那么你的人生将面临着障碍,潜伏着危机。
哪些人是我喜欢的,哪些人是我无法忍受的
如果你不知道,那么你可能更无从知道谁是你可以交心的朋友,谁又是你该疏远的人。
道理看似简单,可事情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我有个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清教徒,就不要逼自己去吃什么素斋饭。
”说的好啊,一个人,你得先弄明白自己:你是清教徒,你就会享受吃素斋饭的乐趣,你不是清教徒,你就忍受不了吃素斋饭的苦痛。
感情这样,人生这样,世事这样,其他事情亦如此。
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尊重自己,爱惜自己;才会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强大自己。
故而佛家认为,人类有苦难,有种种的苦难,如烦恼、争斗等,这主要来源于心念,来自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
这“三毒”,可以说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
贪,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永不满足,明知是身外之物;怒,是对不合己意的事与愿违,生起憎恨,搞得身心不得安宁;愚痴,是愚昧而无知、不明事理人情。
这贪,这怒,这愚痴,都是精神范畴或人道层次上的,但一旦膨胀扩张,填满心室,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仇恨不休,以至永远都不知道解脱和离苦的真正道路在哪里。
所以,要建设一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种族之间和睦相处、持久和平的世界,那么佛教净化心灵还是很值得重视和借鉴的。
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性清净,众生与佛本无差别。
如有差别,则在于一迷一悟。
迷即众生,悟即是佛。
而所谓悟的根本,就是能“自净其心”。
应当说,这对于实现世界的持久与和平,对于世俗社会芸芸众生的生态平衡,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宗教信仰。
什么斋饭,好吃吗
素菜,来源于佛教尽管身处美食王国,但修行僧们并不能每天都吃到如此精美的食物。
平时吃得非常简单,只是把蔬菜或豆腐煮煮或炒一炒。
但是,在举行法事时,需要给佛奉上豪华的食物。
实际存在的佛——两千五百年前生活在尼泊尔、印度的释迦牟尼,并没有禁止肉食。
这是因为,最初佛教教团的饮食主要依靠化缘,也就是说,普通老百姓的饮食就是修行僧的饮食。
所以,即使在现在,身披橙色僧衣托着化缘钵的泰国、老挝等上座部佛教圈的僧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吃下荤菜,他们没有条件选择好恶。
但是,后来的佛教教团受到了印度诸王的庇护,被赠与了庄园。
于是,即使不去化缘,仅靠庄园的收成也足以满足饮食需要。
据说在天竺大学留学的玄奘,每天被供给一百二十枚Kinma叶子、二十个槟榔树果实、二十个小豆蔻、一两(约三八克)牛金、大粒米一升(约六○○cc)、还有每月三升(约一八○○cc)香油、黄油随时供给(《玄奘三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入竺是七世纪的事,总之,因为有庄园经济,在西历三○○年左右,形成了大乘佛教的戒律,其中规定了“禁止一切肉食”(《大乘涅槃经》)。
在此意义上,斋菜即素菜的发源地也在印度,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也是这种大乘佛教。
中国人把佛作为“异国的强大神灵”迎进来,所以必须为神灵举办最隆重的“典礼”。
在古代中国有食人的风俗,在殷朝,那是不可缺少的“典礼”之一,这种风俗,有可能从佛教融入时期的三国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期。
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食人是神圣的仪式。
但是,大乘佛教不要说食人了,甚至禁止了一切肉食,连牛羊猪鸡鱼都不行,于是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怎样才能为成佛的神灵献上最隆重的“典礼”呢
“结果,他们就想到了把植物改成肉的主意。
” 在六世纪的烹饪书籍《齐民要术》中也有如下记载: 在米粉中倒入热水,充分搅拌后,放入能使之凝固的盒子中。
将盒子放在开水中烫,做成年糕似的东西。
将其用热水煮,然后放入冷水中,就会变得和肥肉一模一样。
之后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烹制。
赞美素食的句子有哪些
吃过 去海南的时候 就有南山寺吃斋饭这一项 貌似这顿是团队餐里最美味的一餐 查看原帖>>麻烦采纳,谢谢!
静安寺斋饭
静安寺概况旅行线路(3) 点评(0) 开放时间开放时间:7:30-17:00,香期4:30-17:00开放。
门票门票免费交通地址:静安区南京西路1686号。
地铁二号线静安寺站,21、825路终点站(胶州路)、37、62、562、838路终点站(美丽园)、40路终点站(国际贵都大酒店)、57路终点站(安义路)、途径静安寺的有15、20、45、71、76、93、94、113、138、506、824、830、831、921、927、925、939、机场六线。
介绍静安寺是上海著名真言宗古刹,静安区即由静安寺而闻名。
1999年寺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
寺内设有真言宗坛场和真言宗大德持松法师纪念堂,今尚存宋光宗题词的石碑和洪武二年的大钟等文物。
每年阴历四月初八,这里都要举行3天的庙会,十分热闹。
相传寺初建于三国时东吴赤乌10年(公元247年),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移至现址。
元朝后屡经修建,终毁于太平天国,仅存大佛殿,至1921年增建三圣殿。
目前静安寺的两个侧殿已经修缮。
全国重点寺院。
静安寺原叫“沪渎重元寺”,创建于三国时代东吴赤乌士年(247年)。
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唐代时改名为“永泰禅寺”,到宋真宗大中禅符元年(1008年)才开始称静安寺。
静安寺的原址在吴淞江北岩,因临泊江边,受江水的冲击,房屋有倾倒的危险。
南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寺址迁到法华镇的芦浦沸井浜边,也就是现在的静安寺所在地。
元明两代,静安寺有一定的规模。
清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侍郎麦焕重修大雄宝殿。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歙人孙思望又倡仪捐资重修,寺僧用寺内银杏树雕成十八罗汉像和其他佛像。
清末毁于战火。
光绪年间住持鹤峰捐资重修,并在1881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举行浴佛典礼,“沪居之人,四远云聚,基其乡曲老稚,士女车马之众,海外之音尘,皆往观佛以游于寺”。
这就是静安寺庙会的由来。
这座千年古寺历经沧桑,到1984年,大雄宝殿已不存在,其他殿堂也破烂不堪。
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市佛教界决心将这座上海最古老的寺庙修复一新。
1984年2月成立了“静安寺修复委员会”,由静安寺方丈真禅、居士贾劲松负责,在政府宗教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采取了边接待海内外香客游人,边修复的方针,自筹资金,逐步将寺庙修复一新。
如今这里已成为上海一座殿堂巍峨、法像庄严的佛教寺院。
静安寺方丈为真禅法师,都监为德悟法师,临院为静华法师。
1984年以来,静安地委员会,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寺庙管理制度和丛林制度。
1991年5月12日,静安寺举行了大雄宝殿暨释迦牟尼玉佛座像开光典礼,标志着静安寺按历史原貌全部修复,基本恢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规模。
从赤乌山站进入寺内,主要建筑依次是天王殿、大难宝殿和三圣殿三座大殿,另外还有功德堂、方丈室、佛教文物展览馆、香积斋、僧寮、厢房等建筑。
天王殿内供奉的是弥勒佛像。
只见他袒胸露膛,笑口常开,面容慈祥。
据佛教中传说,弥勒从佛预言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而成佛,所以称弥勒佛。
据说弥勒是中国五代时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的形象。
他平时出语无定,状如疯癫,常背一布袋到处行乞。
在临终时口出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知。
”后人认为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把他的形象当作弥勒佛来供奉。
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现象。
天王殿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像。
世俗称四大金刚,乃是《封神演义》中的戏言,其实金刚与天王不可混淆。
第一尊东方持国天王,塑像身为白色,持琵琶;第二尊南方增长天王,塑像身为青色,持宝剑;第三尊西方广目天王,身为,静安寺重新恢复了真言宗坛常现共分为五个坛。
其中孔雀坛,供奉孔雀明王像,左右两壁悬挂密迹金刚像;护摩坛,供奉金刚菩埵像;圣天坛,供奉大日如来像,两旁是不动明王像和爱梁明王像;圣天坛,供如意轮观音像;诸天坛,供奉大黑天像和诃利帝母像,左右悬挂着十二天像。
两壁还挂着八大祖师像。
每个坛中,真言宗的种种法器都很齐备。
为了纪念持松法师弘扬佛教、三次东渡求法,爱国爱教的一生,静安寺内设有“持松法师纪念堂”。
这里陈列了持松法师生前用具、墨迹,所著《密教通关》、《金刚界行法记》、《胎藏界行法记》、《华严宗教义始末记》等26种书籍,从日本带回的真言宗典籍,修法所用的密宗仪轨,与日本、尼泊尔、印度尼西亚、柬埔寨交往中的留影和纪念品等等。
静安寺为了保护佛教文物,开辟了“佛教文物展览馆”,现已收藏文物数百件,有清光绪九年(1833)所立的重建静安寺记碑、云汉昭回之阁碑,明洪武大钟、历代名人字画、各种佛像、法器和铜器、瓷器等等。
静安寺还藏有不少名人字画。
有宋代苏轼的《心经》书卷,明代书法家祝枝山的行书,明代画家文征明的“独乐园图”,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黄慎的“花果轴”,近代画家吴昌硕的“花卉轴”的和近工佛教界王一亭所画的佛画轴多郑寺内还珍藏着南北朝时期的石刻佛像、明铜银丝达摩像,清代阿弥陀佛像和文殊菩萨像,还有日本的五彩珐琅白瓷鎏金大观音像等各种佛像。
寺内所藏佛教经典有《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1909年至1913年间上海频伽精舍出版,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用铅字印刷的大藏经),1931至1935年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为了继承和发扬佛教寺院传统的素斋熟调技艺,静安寺修建了香积斋,向信徒和中外宾客提供各种档次的素斋。
这里的素斋选料精细,讲究时令鲜嫩,如生扁豆苗、滚龙丝瓜、翡翠交笋等菜,用料都是时令刚到,直接向菜农购买。
所烹调的菜肴,不仅美味鲜嫩,营养丰富,而且有食疗作用。
具有特色的高档菜有“火烧赤壁”、桥型大冷盘、柿子草菇、龙舟鲍鱼等。
小贴士静安公园就在静安寺的对面,是一座开放式的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