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竹子品质的句子
1、竹子就是这样,清高又纯朴的气质,清丽又脱俗的风韵,清幽又雅致的意境,清新又自在的悠闲,我爱竹,更爱竹那不畏世俗的颠覆,不为尘世所打扰,自净自清,自善自美的精神,学习它节节高的品质和独立清高的气势。
试问天下文人墨客、达理书生,你们赞竹,可你们有没有真正地爱竹,敬竹
2、竹子浑身上下都是宝。
竹子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
竹笋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即是减肥又是防止肠癌的健康食品。
竹叶具有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改善环境功能。
也可以治病和包粽子。
竹根可以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品,竹子也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3、竹子的叶子和茎都是翠绿色的,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形状像小船,那清新的空气,令人神往。
美丽的竹林,它既是一幅绿色的画,也是一首抒情的诗。
4、竹子的生命力很强。
山岩上、乱石旁,都有它的身影。
即使在凛冽的寒冬,竹子都生机勃勃、翠色欲滴。
所以,它和松树、腊梅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
5、竹子的品种也很多,有龟背竹、紫竹、斑竹、楠竹……有的生长在土里;有的还可以在清水中生长。
我家有一盘开运竹,就“栽”在清水中。
6、竹子除了带给我们心旷神怡的作用,在观赏之余,我们还要学习竹子那些精神。
作为一名侨乡人也应该具备像竹子一样的精神。
像许多赞美的诗句:风来笑有声。
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
有着许许多多的赞美竹子的诗都有很多含义像主写竹子美的、赞美竹子精神的。
7、竹子长得很高,是普通树的几倍。
它的杆子是一节一节的,像一个***似的。
杆子上长着许多细长的枝条,要是把它折断来打人,那是很痛的。
细长的枝条上长着许多刀片一样的叶子,它还是一个巧夺天工的乐器呢!只要你把叶子放在嘴唇上一吹,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8、竹子,一直都有无私奉献、团结、坚强的一种精神,而我们连竹子都不如的么
这竹子的精神,也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的精神。
这是我们必定所需要的,可是这简简单单的事,多少人才能做到
哪怕只是一件,也显示竹子的精神,也希望每个人都像竹子一样,节节高声。
9、竹子,四君子之一,是君子之花,有着超凡不俗的品格。
“岁寒三友”,竹子又在其中。
每当秋风拂去,寒冬将至时,竹子,依然青翠不惊寒。
这,是一种朴素的美。
10、竹枝杆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人们喜爱。
清丽俊逸,又不失顽强拼搏,敢于面对挫折的品质。
风雨中,花儿草儿被风刮倒了,被雨点溅倒了,然而,竹子却勇敢地屹立于暴风雨之中,无一丝畏惧的神色,那样潇洒,那样自然。
雨过天晴,风中透着一股泥土的清新,再看那一棵棵竹子,仍然立在那片属于它的土地上,如一位位窈窕的少女,依旧是挺拔的,亭亭玉立的,给人一种坚强的、无所畏惧的美。
11、竹的色彩是绿色的,但却不显单调,给人以生机。
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写的正是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
12、竹,在别人眼中,是一株清翠,但永远都无法蓬荜生辉的“朽木”,独自在变化万千的尘世中摇曳着自己那翠生生的光景,独舞在天光血日之下,挺着油绿的身板俯首眺望。
13、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高风亮节,高尚不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它有许许多多的优点,然而,我最欣赏它的坚贞不屈。
它那“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的美好品质。
它偃而犹起、柔中有刚的高尚品德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14、我已不大清楚,我是什么时候认识并喜爱上竹子的了。
但是,我知道,在集邮本里不知有多少张竹子的邮票,也不知有多少张墨竹的画作。
我喜欢墨竹画,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便能把竹的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宣纸上。
这,是一种朴素的美。
15、我家的后院有一簇竹子,每当我走过它的身旁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去闻一闻那沁人心脾的香气,看一看它那秀丽的身影。
16、时间飞逝,转眼夏天到了。
此时,那翠绿的“小娃娃们”已长大了,它们成为了一个集体,成为了有无数棵亭亭玉立的竹子围成的一片竹林。
他们为人类遮挡了这炎热的太阳,人们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凉爽的世界”。
阵阵‘叮咚’的溪水声 伴随着风吹竹叶‘沙沙’的声音,奏出了一曲美妙而动听的歌曲,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17、渐渐地,竹笋长大了变成了苍劲挺拔的竹子。
竹子一节一节的,仿佛是一根根藕连接起来的。
竹子的叶子小小的宛如小雨滴,绿绿的又像一片片晶营剔透的绿色翡翠片。
在阳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的,十分美丽
人们不是常说:“做人要像竹子一样,……里面空……,这句话怎么说来着
正如楼上所说的,中空外直意思是:竹子中间是空的,所以用来形容虚心。
竹子的有节,用来比喻人有气节。
整句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学习竹子的虚心有气节,学习竹子的坚韧不拔,无所畏惧
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
韩信他在军事上为西汉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也留下了与之相关的26个成语这些成语,既反映了韩信的军事思想,也展现了他历经了磨难、屈辱冷落、辉煌、失意和悲惨的一生一饭千金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厚报。
当韩信衣锦还乡时,果真做到了自己的承诺,赏赐了她千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胯下之辱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国士无双韩信先投项羽,却不被他们重用,后投靠刘邦。
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说他是国士无双,如果想要争天下,就必须倚重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释义】: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妇人之仁刘邦重用韩信,设坛拜他为大将军。
韩信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评价项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释义】:妇女的软心肠。
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推陈出新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
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 【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解衣推食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对自己很热情。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释义】: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
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背水一战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拔旗易帜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
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释义】: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
比喻取而代之。
置之死地而后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
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
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人心难测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个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
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释义】人心难测解释为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
亦做“人心莫测”。
独当一面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
能独当一面的人,往往是很有主见,执行力强的人。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 【释义】: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战无不胜这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 【释义】: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十面埋伏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
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兵仙神帅明代学者茅坤《史记钞》曰:“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
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第五子、瑞王朱常浩为祭拜韩信,于汉中拜将台制立“兵仙神帅”诗碑。
韩信在中国历史上是公认的“兵仙”、“神帅”。
居常鞅鞅樊哙追随高祖刘邦屡建战功,汉朝建立后受封为舞阳侯。
韩信后为淮阴侯,曾到樊哙处,樊哙事之谨细,跪送迎拜,口称大王臣下。
韩信出门,感慨笑称,生乃与哙等为伍。
事实上韩信羞与哙伍事出有因:樊哙历为韩信部将,刘邦伪游云梦,诈擒韩信,樊哙助纣为虐亲手执缚韩信,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因此也让韩信瞧不起樊哙。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 【释义】: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功高震主韩信当时帮刘邦打下了整个江山,按理说应该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了,这个时候他旁边有一个人很了解刘邦的个性,叫“蒯生”,他跟韩信说“因为刘邦很爱猜疑别人,所以你要很小心,有时候又勇敢又有谋略的人通常不会善终。
”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最后刘邦使计诛杀了韩信。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金石之交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
【出处】:《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 【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略不世出韩信的功劳很大,天底下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 【释义】: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不赏之功韩信在战争中的功劳太大,无法封赏。
后形容功劳极大。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 【释义】:形容功劳极大。
勋冠三杰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
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
【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伐功矜能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伪游云梦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袭夺韩信兵权,将其徙封为楚王。
当刘邦听说韩信在楚陈兵出入,又采取陈平伪游云梦之计,逮捕韩信,贬为淮阴侯。
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
后以“云梦游”代指阴谋诡计。
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
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
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世。
【出处】:《汉书·韩信传》 【释义】:比喻功臣遭忌被杀。
问路斩樵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协助汉王刘邦同楚兵作战。
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
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为什么,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出处】:《西汉演义》三十四回问路斩樵夫。
多多益善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释义】:比喻越多越好。
鸟尽弓藏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浩叹。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
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气吞山河韩信当时背弃项羽投刘邦,心中满怀抱负。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
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释义】:气势可以吞没山河。
形容气魄很大。
乡利倍义韩信平定齐国后,刘邦策立韩信为齐王。
齐人蒯通劝韩信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
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释义】:趋向势力,违背正义。
肝胆照人齐人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并说自己愿意披肝沥胆,奉献计策,为韩信效劳,就怕韩信不采纳。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释义】:比喻以真心相见。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左军是赵王的参谋,赵不不听李左军之言而被韩信击败,韩信俘获李左军后,以礼待之。
韩信欲讨伐齐国,问策于李左军。
李左军给出计策,并表示,“我听人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我的建议未必全部可取,供您参考吧。
”韩信按李左车的建议行事,果然获得成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一竿之微【出处】:清·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
”又云:“汉王嗜杀功高臣,不闻嗜杀钓鱼人。
”【释义】:指韩信微时垂钓淮阴事。
传檄而定韩信和刘邦讨论天下大势,他说刘邦对百姓秋毫不犯,废除秦时苛刻的法政,而受到百姓的爱戴。
只要接着这样做,那么,三秦之地用一纸文书就可收服。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释义】: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是由萧何发现而推荐给刘邦而成就了刘邦霸业,而最后,又是萧何献计除掉了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这34个成语贯穿了韩信的一生,试问,还有谁,一生能创造这么多的成语。
还真有,这个人就是苏轼。
与韩信的34个成语稍逊一筹,苏轼一共贡献了32个成语,有很多还是苏轼的原创哦
且看:苏轼《文与可画禹筜谷偃竹记》:“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现用来形容事情、行为或说话让人可笑。
苏轼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内容如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后人把前四句概括为“雪泥鸿爪”这一成语,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苏轼在《送刘寺丞赴余姚》一诗中写道:“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文与可非常擅长画竹子,苏轼为之写过一篇文章,叫《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于是就有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早有通盘的考虑和谋划。
苏东坡写诗取笑怕老婆的陈季常: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
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
苏轼的《赤壁赋》不仅贡献了不少耳熟能详成语,也成为后人钟爱的绘画题材,此图为金代画家武元直所绘《赤壁赋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形容资源非常丰富。
欧阳修在给大诗人梅尧臣的一封信《与梅圣俞书》中称赞苏诗:“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自苏轼的《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后多形容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婢:“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
”一答:“文章”。
一说:“见识。
”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
”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出自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
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北宋时期,苏轼带他随从外出郊游,他观赏山崖的金鸡菊,随从在一旁高唱苏轼的歌词。
苏轼问他们自己与柳永的词有什么不同。
随从说:柳郎中的词只可借17岁的女孩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您的歌词得请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
后用来形容豪迈激越的文章风格。
明代仇英 《赤壁图》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
语出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比喻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
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
出自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这本是寓言,讲三位老人竞相夸耀自己的寿命之高。
后用“海屋筹添”指增年益寿,常用作祝寿之词。
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出自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指16岁的美女。
出自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乌:虚幻,不存在。
变得什么都没有。
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出自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
形容女子体态不同,各有各好看地方。
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出自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谓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出自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
形容非常稀有。
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
苏轼《上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苏轼《江瑶柱传》:“方其为席上之珍,风味蔼然。
虽龙肝凤髓,有不及者。
”张大千的《庐山观瀑》,引《题西林壁》一诗入画。
出自大家小学都背诵过的苏轼《题西林壁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义是比喻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非常微小的利润。
出自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意思是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
出自每个人中学时都背诵过的苏轼《前赤壁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出自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
指难以做到 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
出自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清风缓缓地吹来,水面不曾泛起一丝波纹。
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玩弄小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
苏轼《东坡续集·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作者写《洗儿》诗,目的是借洗儿之事发牢骚。
当时,作者虽有才华,聪明过人,却屡遭打击,因而胸中多有牢落不平之气。
这首诗即是借题发挥,表达对不合理的杜会现实的不满。
韩信的成语是用生命来“创造”的,而苏轼的成语是用文字来“创造”的。
所以,韩信的成语多哲理实用,而苏轼的成语多文雅有趣,
形容竹笋优美的语句
你固然没丽的外表,但博大的却有着高尚的世界.你不像白云,轻空中,稍有风吹,就动摇不定;也不像黄沙,毫无作为,只会白白地把年华虚度.你最喜欢实干:把水分吸入自己的体内,又悄悄地奉献给自然界的生灵万物.你听,艳丽的君子兰说:“是淳朴的泥土给了我青春的活力”;挺拔的青松说:“是无私的泥土给了我牢固的根基”;傲雪的红梅说:“是平凡的泥土给了我与严寒搏斗的勇气”;青翠的竹子说:“是慈爱的泥土使我高洁俊逸”.是你,让树木发芽,花儿开花;是你,让空气变得更清新明净;是你,让大地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