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留守儿童眼睛的句子有哪些
时间:20144月——6月观察对象:刘宇翔(男年龄:4岁半家庭情况:父母在外,由爷爷奶奶带,家中还有一个读小学的姐姐。
观察记录:记录片段一翔翔是本学期刚转来的新生,年龄也已符合中班下学期入学标准。
入园初期,经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入园初期,语言很少,几乎不与同伴交流。
2.几乎不参与集体活动,自由游戏时间很活跃。
3.认知水平发展较同龄孩子明显滞后,最明显的表现在不能唱数1-10,不会点数说总数。
记录片段二入园半个学期左右,翔翔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1.开始表现出对交友的渴望,但是与朋友交往过程中经常会被其他孩子告状“翔翔打人”,大部分孩子不喜欢与其交往。
老师观察发现,翔翔最容易与朋友发生矛盾的地方在自由游戏时间,当别的孩子在游戏(玩积木)时,他会以“抢夺”、“破坏”的方式吸引同伴注意。
2.集体活动中,渐渐开始有了一定的兴趣,表现在对老师夸张的表现、生动的描述、动听的音乐有愉快、开心并给予关注的表情和表现,但是从不给予老师的问题回应。
3.对动手活动,尤其是绘画不感兴趣。
表现在,绘画手工等动手活动时,不愿意动手,多以观望的状态参与活动。
记录片段三在对翔翔进行了一定时间的观察后,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指导,发现翔翔在临近学期末时,有了以下一些表现:1.与同伴交往依然有些困难,很难得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同。
每当这时会表现出失落感,会一个人坐到座位上不啃声。
2.喜欢为老师做事情,比如叠毛巾,摆桌子(尤为积极)等,甚至有时会主动参与不需要任何提醒和指导。
3.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变化不太明显,但在动手活动上有所进步,表现在:在老师的鼓励和陪伴下愿意尝试动手操作,得到鼓励后会表现出开心、更有积极性。
4.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当受到排挤或者高兴时,会主动靠近老师,表现出对老师的依赖或是依恋。
观察分析:一、成长环境的了解在与翔翔爷爷奶奶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翔翔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教养陪伴,几乎都是由爷爷奶奶包办,而爷爷还有一份工作。
另外,家周围都是与之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同伴,翔翔习惯了与朋友们在一起打打闹闹,爷爷奶奶因为生活、身体、劳作等原因疏于教养教育,基本上是任其发展。
对于翔翔会打人这一现象,爷爷奶奶都表现出无奈,问起他们的解决方法时,也多是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另外,爷爷奶奶很关注翔翔的学习状况,但是“不会教,没有教过。
”二、行为表现的分析1.观察中经常能看到翔翔与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问起原因小伙伴觉得被打了,而翔翔没有任何“打人”的意识。
这说明他已经很习惯这样“打闹”的方式与人交往。
一方面体现出家庭教养方式的不恰当:家人对翔翔“顽皮”的表现习惯性的责骂、恐吓或者是打,都让翔翔将与人交往理解成了“粗暴的方式”,所以,不论是对待家人还是朋友都是“言语少、动作多”;另一方面,因为没有长辈的陪伴和指导,翔翔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方法,不擅于语言表达也成了他与人交往的一道屏障。
因此,他需要通过“破坏”的方式吸引同伴的注意,以此得到关注,寻求交往需要。
2.集体活动中,翔翔所表现出来的“不感兴趣”也来源于内心的不自信:不擅于表达,所以不自信表达;不擅于动手,所以不自信动手。
这也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家庭中没有一个可以让他安静活动的场所,无人陪伴、无人指导。
“放羊式”的成长环境让翔翔练就了一身好体质的同时,也影响了他认知能力的发展。
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心无力”,因此错过了很多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3.情感的需求。
翔翔在与老师、同伴熟悉了之后,会表现出对我们的需要和依赖。
这源于他在家庭中情感得不到满足。
少有人给予关注、鼓励或者是表扬,这都让他产生了“极度自信或者自卑”的心理。
所以会在被同伴拒绝之后独自躲起来、或者寻求老师的安慰, 得到表扬时也表现出对老师的依赖。
三、教养策略针对翔翔这类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是首先满足孩子成长中“情感的需要”。
在对翔翔的教养中,我更多的是给予他生活中表现的机会,例如,请他帮助老师搬桌子、叠毛巾等,从而鼓励他、表扬他。
情感的需要还表现在对他细微心情的关注上。
在面对一个集体的孩子时,给予翔翔的细微关注和私下谈话会相对较多,以此让他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依赖感,让他在集体中有归属感、存在感。
其次,要帮助他得到同伴的认可。
老师作为一个集体中“权威”的体现,更多时候要表现在“对孩子在集体中树立正面、积极形象”的引导作用上。
在对翔翔的帮助中,我经常在全体孩子面前表扬翔翔不为人知的优秀表现,引导孩子们一起来发现和肯定他,从而给予他融入集体的自信。
再者,要帮助家人解决认知上的发展瓶颈。
翔翔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不能够给予他很好教养的环境。
因此,更多时候,老师会为他提供单独的指导,例如陪伴他一起完成“家庭任务”,活动后让他与小部分年龄偏小的孩子一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未完成的活动任务等等,以此来弥补家庭环境中的教育缺失。
对于留守儿童,其实更多地要给他们的是时间和关注,最重要的是关爱。
以此来弥补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家带养所产生的种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关爱留守儿童的作文
关爱留守儿童在当今社,越多的农民工来到大城市里打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会让我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现在,在我们如此享受着这些便利时,我们也想一想那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
那些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相伴的则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不但不能享受到父母的关心,而且还要担负起生活的重担,早上,很早就起来做饭,然后去上学,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使他们过早背负起生活的重担,脸上也少了笑容。
记得,那是过节的时候,我带了好多的书和食品来到了一个留守儿童的家中,我帮助他一起干家务,由于我平日干的活并不多,所以显得十分的笨拙,还总是干错事,她看着我的样子笑起来,中午的时候,我们还叫了其他的留守儿童来到了一起,我们一起吃着我带来的食品和他们自己做的食品,觉得特别的好吃,下午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到麦田里,大家都讲着自己的故事,他们也给我讲了许多关于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讲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他们是那样的幸福、快乐
我们还玩了许多他们小时候的游戏,大家都十分的快乐
虽然这只是短短的一天而已。
但这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节日了。
其实,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精神上的,现在,社会给予了他们物质上的帮助,而我们可以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
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在过节日时,可以和他们一起过,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他们交朋友等等
总之,用心去和他们交往,会让他们很幸福,快乐的
我们应用心去帮助他们
----------------------------------- 关爱留守儿童 “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孩子远离了那温馨的港湾,他们得不到与其他孩子同样的爱与温暖,他们是谁呢
他们就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一些关怀。
留守儿童都缺少着,父爱,母爱,如果不能及时地给予他们爱心,他们会因为缺少亲情而陷入深渊。
“生命就像是一束繁花,时间就像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击落着繁花,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的残红踏入泥沙,”诗人汪静之无不感伤地这样感叹,是的,繁花终究会变成残红,生命由盛至衰似永恒,无人能改变成阻止,固此无沦在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里,我们都应该帮助留守儿童,帮助那每一个如花绚烂的生命,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那一束束蓓蕾满枝的繁花。
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下,他们茁壮成长,正是由于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生存,才磨练出了他们那种坚强不息的意志,在他们眼中那些超越凡俗的东西不能唾手可得,需要他们跋山涉水,他们不会因为路途艰险遥远而轻易放弃,是啊
那绽放的优雅,吐露的芬芳,不正是穿越了生活的磨砺才弥足珍贵了吗
有人说过“留心你的思想,思想可变成言语。
留心你的言语,言语可变成行为。
留心你的行为,行为可变成习惯,留心你的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留心你的性格,性格可变成生命。
”也许它就是留守儿童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吧
留守儿童,他们在却少父爱,母爱的情境下,最终却成为夜幕下的一盏明灯,熠熠生辉,引人注目,为什么呢
正是因为他们还在吸呐吞吐之时,他们没有止住前进的脚步,没有流恋于轻松;没有忘情于虚浮,没有迷醉于诱惑,没有沉陷于浅薄。
有一天,他们终会永远不回头地向前走去,然而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关爱 关爱留守儿童,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
----------------------------------他们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农民子弟
亦或是农民工二代
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
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
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
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
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
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
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
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
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
”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跪求关于留守儿童的朗诵诗歌,有的朋友推荐几个,谢谢了
早些年代你就穿着那碎花衣裳那是一块叫做涤炔凉的花布白底红花很是漂亮记的也是雪天你很喜欢在雪地撒娇象一只小鸟才学会飞翔在雪地里蹦来跳去呵着通红的小手堆砌一个一个和你一样扎着马尾辫的雪姑娘快乐的好象自己就是天使如今我就站在这个地方任寒冷侵蚀着我的脸庞紧蹙着眉头早已挂满了寒霜这里已寻不到那个白的象雪碎的象花和你一样高的雪姑娘朦胧中你碎红碎红的小衣裳使我的哽咽却早已无力抵抗和着风飘过你的天堂我知道你在另一个地方等待阳光纯净自己的灵堂
我男朋友是留守儿童,作为女朋友怎么去弥补他心灵的
多陪伴他吧。
这样他就会有温暖的感觉。
然后一辈子疼你爱你。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
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 和走访。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 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原因 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
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
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
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
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
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闭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
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的意识和能力,对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
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
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致留守儿童的一封信
致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是希望
我们祝愿大家茁壮成长
近几年来,由于很多同学的父母外出务工,留下你们与爷爷奶奶相依为伴,很多同学由于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变得很孤僻,内心充满了自卑,每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惑、迷茫、伤心寂寞的时候,又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于是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学习成绩下降了,行为习惯变差了,个别同学开始有了旷课、逃学的现象,甚至还有少数同学过于极端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给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痛苦。
亲爱的同学们,人一辈子一定要学会感恩,父母就是为了能给自己的子女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才外出务工,如果我们在校不努力学习,好好表现,他们在外务工也不安宁,更对不起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情。
因此不要因为父母的不在家,就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我们大家要学会自尊、自重、自爱,做到在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刻苦学习,在校外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和社会公德,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思想,争做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才。
虽然你们的父母外出务工了,但现在我们可以告诉大家:你们不会再孤独,不会再落寞,因为在你们的身边还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很多不知名的叔叔阿姨的关心,学校老师照顾和帮助
请你们一定要把我们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在你们困惑时我们会给你解疑,迷茫时给你指引,伤心落寞时,教你排解,我们会给你们母亲般的关爱,父亲般的鼓励。
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关心,你们并不孤独与落寞,你们是幸福的,你们是快乐的,你们唯有就是通过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报答这么多人对你们的关心与厚爱,这样你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亲爱的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与你们结伴而行
祝愿你们会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
XX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