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心经大的的句子

形容心经大的的句子

时间:2017-12-01 16:30

有关心经的诗句

《赠治易僧智周》年代: 宋 作者: 苏轼寒窗孤坐冻生瓶,尚把遗编照露萤。

阁束九师新得妙,梦吞三画旧通灵。

断弦挂壁知音丧,挥尘空山乱石听。

斋罢何须更临水,胸中自有洗心经。

人心经不起试探的句子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人心隔肚皮

赞美心经的诗句

梵唱心经药师心咒佛陀的爱八十四句古梵音大悲咒-童音(别有一番风格)心似莲花观世音菩萨灵感真言毗卢遮那佛心咒南无阿弥陀佛(李娜)南无阿弥陀佛(男声空旷版)

《心经》的全文解释

因为中国只有大乘佛法,没有小乘佛法,大家只能看懂一些类似念佛往生世界类的通俗。

其实这都不是核心佛法。

所谓佛法,并不是神通获得的种种知识,而是一条通过实际修炼可以亲身体悟到的真理。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功夫-觉察力会逐渐增强。

拿心经来讲一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果是学小乘佛法的,他们解释起来非常简单的,物质是苦空无常无我,苦空无常无我就是物质的本质。

感受,思想,行蕴,识蕴也都是这样。

然而这个真理是无法通过思想上的承认而达成,所以无论你背得多熟,给它下跪也不能成功。

唯一一个证悟这个真理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去练习,用佛陀教我们的土办法-四念住。

啥是四念住呢

就是四大觉支-1觉知身体的动作,你闭上眼也能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卧是站是躺,可以暂归为身体神经的功能。

2觉知感受,你能感受到粗重的舒服或不舒服,细微的就需要提升觉知力的功夫了,比如脚背血管的感受

人体每一个细胞,甚至每一个亚原子都在给你一种感受,你只要去拼命品尝,你的觉察力就会越来越强。

佛陀让我们观察上嘴唇到鼻孔下面也就是人中的感受,这个位置神经不太发达,但由于靠近鼻孔,所以感受会时刻变化,吸气可能会冷一点,呼气会暖一点,吸气有时产生喜悦感,呼气有时产生温馨感,不呼不吸时周围流动的空气也会带给人中不同的感受。

细微的感受能力提高了,可以扩大到全身,脏腑,甚至是极细微之处。

这样训练你的感受能力,这个方法就叫安般法。

这时你可能会问?我提高我的神经感受能力有什么好处

我随便举几个好处,1当你的眼睛与光相接触,你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巨大痛苦,你会反感自己喜欢整天看的毛病。

当你对人讲,六根接触会产生痛苦这句话时,别人会大吃一惊,啊

这是佛说的。

他们是看经学到的,而你是自证到的

2当你保持感受的时候,烦恼无法进入。

你会一度怀疑自己证悟了漏尽通。

不要担心,这是自然现象,离漏尽通还很远。

因为烦恼离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思想欲望。

你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思想不允许启用,一动念就会翻江倒海,是天然的克制妄想的利器。

另一个是身体感受。

用心去感受,对好的感受不贪着追求,对坏的感受不抵抗,接受它,它就会释放后消失。

最后身体内一切感受消失,进入身心消融,轻安的状态。

最后因离开一切感受,进入喜悦之地,这是自然的发生过程。

3你的感受能力越强,对感受是苦,无常极速变化,无我,空的理解就越是彻底。

凡夫把暖,痒,滑,性欲,贪瞋痴当成快乐,而你不一样,你因为有着极为强大的感受力,能够观察到它们内在极其极其剧大的痛苦,你的感受力越强,所发现的痛苦就越大。

最后你不得不远离四颠倒,进入禅定。

你证悟的这种真理只能说服自己,不能说服别人

4你的感受能力越来越强大,会伴随着‘心力’增强(凡夫认为第6意识是心力,其实不是,佛家讲的心力指的是觉察力),这时候你能够觉察极细微的妄想,但凡有一丝妄想或欲念波动,你都能察觉到它。

甚至,将来可能会像弥勒菩萨那样,能够在一弹指间发现妄想波动了三十二亿百千念。

达到这个水平,你可能是在跟时间的最小单位‘当下’搏斗了。

你可以进入极短暂的时间单位中过几亿年出来。

这么恐怖的事科学家不会相信的,至于住胎不迷,永生不死,复活,刹那摧毁宇宙就更无法研究了,我们只研究现在能得到实际利益。

第三个是心念住,观察自己的情绪波动,起心动念。

第四个是法念住。

也就是光声香味触法,内外在发生的一切事情。

我是崇尚葛印卡一派的,马哈希讲得也不错。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二个,受念住。

因为感受是苦乐的根本,如果掌握了感受,理论上就掌握了快乐与痛苦的根源。

魔王证到了三果,可以脱离感受进入三禅天,所以地狱治不了它。

你看,佛家崇尚自然规律,强调因果和正确的方法。

一个人想要翻盘,就要通过四念住这个万古不变的方法去努力。

即使去了极乐世界,四念住依然是你唯一的课程,最终的毕业证。

简单地慨括一下,大乘佛法中所有的佛门,其实都是四念住是延伸。

无论是听鸡蛋,听海涛,还是禅宗一系列观心,或是愣严经里一大堆修行方式。

他们的根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如果你不学小乘佛法,你就很难明白他们具体的修证过程。

结果大家像看笑话一样就错过了。

楞严经里有一个法门对我影响很大,奠定了我后来学小乘的信心。

故事讲了一个比丘被针刺了脚,于是他就回去观察,一个会痛的我,一个不会痛的我。

怎么观察

仔细揣摩,其实真的就是在观察感受。

正法不是通过别人说的好听而令人信服,而是它实实在在的管用。

在巨大的烦恼中,无论吃什么,喝什么,想什么,都无法平息那即将暴发怒火,只是去感受了一下内在的感受,一切情绪就化成了泡沫幻影。

从此不需要零食作伴,一生都不止息的思想停了下来,大脑的消耗接近为零。

一天吃一个馒头也不会饿了,省钱省到震惊自己。

那凶猛的淫火平静得像水。

一方面是感受克制了欲念并改变了感受,一方面是一天一个馒头的功夫。

突然发现,原来人类可以烦恼地活一辈子。

但是这个方法确鲜有人知。

每每遇到那些迷茫的佛弟子,仿佛又看到了佛在流泪。

形容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句子有哪些

《波罗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解释:下面的解释很全面到位,可供您参考解读心经_百度文库

心经全文共,

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

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

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在

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

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

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

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

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

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

甚深

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

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盘彼岸。

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

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

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么

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是离开生死然后有涅盘,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

无生。

水中月有没有灭

无减。

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

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

-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就是此意。

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

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

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

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我的心经不住悲凉起来 句子主干是什么

心 悲凉 主 谓

心经该怎么回向

一、如有具体的事,念完之后,可以先念一遍通用的回向偈:1、回向偈一: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2、回向偈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然后再念:“弟子某某某,愿以此所诵心经的功德,回向给弟子的所有亲人、朋友,愿他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  二、如果有具体所求之事,比如父亲生病,希望病好,在念完通用回向偈之后,可以这样念:“弟子某某某,愿以此所诵心经的功德,回向给弟子父亲的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愿众生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弟子真心代父求忏悔,祈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加佑,早日让父亲恢复健康。

”  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

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