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明十三陵的句子

形容明十三陵的句子

时间:2020-01-29 12:00

求有关明十三陵的俗语,诗歌,歇后语

俗语:  地下十三陵,地上明皇宫  歇后语:  十三陵的石头——站惯了的;不光溜  十三陵的石人——站惯了的  十三陵的石人张大嘴——没话  诗歌:  《颂十三陵水库》  郭沫若  其 一  改变自然面貌,  造成湖水山腰。

  高堤大坝锁长蛟,  不准龙王乱跑。

  勇士堂堂十八,  光荣榜上名标。

  英雄人物看今朝,  十万大军欢笑。

  其 二  领袖带头挖土,  人民不亦乐乎

  三山五岭齐欢呼,  苦战何能算苦

  要与洞庭比美,  昆明湖水不孤。

  煌煌五字垂千古,  曰“十三陵水库”。

  (十三陵门票背后就印着郭文豪的这两首大作~)  十三陵水库(二首)(一九五八年)  叶剑英  一  十万愚公势莫当,  移山挡水筑堤防。

  朝阳赤帜平沙幕,  一幅诗图一战场。

  二  万众欢呼毛主席,  普通劳者出堤旁。

  一锄一篓成规范,  创世人人动手忙。

  《好事近》  纳兰性德(清)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

  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

  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沁园春·再访十三陵》  陈明远  百侣游踪,歌翻碧浪,舞引熏风。

念平生所爱,红岩翠柏,少年壮志,海阔天空。

水库情深,陵园恨重,血汗浇来春意浓。

惊雷动,将山川洗净,笑引长虹。

  青春烈火正熊,春岂在温房草木丛

愿耿耿丹心,耀如赤日;铮铮硬骨,强似苍松。

一往无前,万难不屈,偏向悬崖攀绝峰。

仰头望,把红旗高举,直上云中。

  顾炎武《恭渴天寿山十三陵》诗:“康昭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  顾炎武在四十七岁(1659,清顺治十六年)时,来到北京,开始对北京的一些文物古迹,尤其对明陵、长城区域,进行了反复的考证。

  顾炎武对十三陵的考证结果,大都反映在他的《昌平山水记》里。

这本书早已校订出版,为我市文物界所熟知,所以不再赘述。

他在考察十三陵后写的数首有关十三陵的诗中,有一首《恭谒天寿山十三陵》长诗(写作日期不详),同样是我们了解十三陵的边界、建置、当时的状况,以及作者谒十三陵的情况和心情的珍贵资料。

  “东趾据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

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

”“卢龙”、“黄花”均为地名。

这儿把十三陵的位置,寥寥数语说得一清二楚。

  “右献(陵)左次景(陵),裕(陵)茂(陵)迤西旁。

泰陵在茂西,稍折南维康(陵)。

永陵在东南,规模特恢新。

碶石为玄犀,丹青焕雕梁。

昭(陵)近九龙池,定(陵)依昭左方。

其制亦如永(陵),工丽愈孝(陵)长(陵)。

庆(陵)居献(陵)西隅,德(陵)奠永(陵)东冈。

环山数十里,松柏参天苍。

”这儿叙说了除思陵以外十二陵的位置。

  “康昭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定陵毁大殿,以及东西廊,余陵半无门,累甓仍交亲。

”“行宫已颓坏,御路徒荒凉。

每陵二太监,犹自称司香。

人给地数亩,把耒耕山场。

春秋祭碑下,共用一豕羊。

”从这儿使我们看到了清初时,十三陵的荒凉景象。

  至于崇祯的思陵,写道:“天祸降宗国,灭我圣哲王。

渴葬池水南,灵宫迫妃殇。

上无宝城制,周币唯砖墙。

下有中涓坟,陪葬义所当。

殿上立三主,并列田娘娘。

问此何代礼,哽咽不可详。

麦饭提一箪,枣榛提一筐。

村酒与山蔬,一一自携将。

下阶拜稽首,出涕双浪浪。

”作为参加过抗清斗争的顾炎武,看到象征汉族统治的明陵,如此荒凉,明王朝一去不返了,当然他发自内心的“出涕双浪浪”了。

  我再找哈,找到了继续往后补~

发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其中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是什么意思

前皮 只得是您在地下宫殿看到的人字形或者说金字塔行的那个墙 也就是快要上楼梯出地下宫殿的地方 灰色的砖 在地下宫殿的名称为金刚墙 意思是很坚固的墙 那是地下宫殿真正的入口 在挖掘地下宫殿时 我们的考古工作人员就是按照砖墙上的痕迹 拆出了进入地下宫殿的入口 现在参观地下宫殿 其实是反向参观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长十六丈 深三丈五尺 可有这个字的石头 在第一展览室 挖掘出这块石头的位置 是您从地下宫殿出来 走到明楼那条直路 明楼台阶下面附近 说明他到金刚墙的长度 深度 就是地下宫殿的入口了 关于丈的换算 16丈=53.333333333333米 3丈5尺=11.666666666667米考古工作人员 就是因为找到了这块石头 按照长度 深度挖掘 找到了地下宫殿的真正入口 所以这块石头 被称为 引路石 指路石 在挖掘的过程中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十三陵资料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

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

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

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 明十三陵地图万年寿域。

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

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

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

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十三陵(13张)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the ming timbs是单词还是句子

如果没猜错的话,正确的表达应该是:The Ming Tombs (明十三陵,一个景点的名称),是个专有名词。

黄帝陵的说说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南距西安约165公里。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肇造文明、奠基华夏的人文始祖。

黄帝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第一号,世称“天下第一陵”;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谒陵祭祖的民族圣地。

相传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

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

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他以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

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

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

”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

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

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

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

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

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写一处世界遗产300字

往上或者往下滑,谢谢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