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讨论激烈思想都碰撞出火花”的成语有哪些
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舌剑唇枪、巧舌如簧、口角生风一、针锋相对 [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 【解释】:针锋:针尖。
针尖对针尖。
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夫一切回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翻译】:那一切回答,如针尖对针尖,没有丝毫差别。
二、唇枪舌剑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 【解释】:舌如剑,唇象枪。
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
【出自】:金·丘处机《神光灿》:“不在唇枪舌剑,人前斗,惺惺广学多知。
”【翻译】:不在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跟人斗,多学习知识。
三、舌剑唇枪 [ shé jiàn chún qiāng ] 【解释】:舌如剑,唇象枪。
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出自】:元·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见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宽安。
”【翻译】:靠着我唇枪舌剑平定江山,看到如今河清海晏,百姓宽安。
四、巧舌如簧 [ qiǎo shé rú huáng ] 【解释】: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翻译】:花言巧语,能说会道,脸皮真厚太无耻。
五、口角生风 [ kǒu jiǎo shēng fēng ] 【解释】:比喻说话流利,能说会道。
【出自】: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这样骂人的时候却是口角生风,不再有‘这个是’的打搅了。
”
如何写名著的赏析
赏析,首先要找到赏析的点,也就是你在阅读这篇诗文时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要写长篇的,就全面一些;如果字数较少,抓住一个点就行了。
一般的思路:先总体概述一下诗文的内容,说了个什么意思,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然后再分句(诗词)、分段、分章节(文章)来进行赏析。
其中注意,诗词要着重赏析动词和形容词;文章要找出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也即是能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然后再找出诗文中比较突出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对偶、象征、顶针、回环等等。
说出这些修辞手法在增加文采上起了什么作用。
如果能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遭遇来分析,那就在这里结合诗文内容评述一下。
最后,如果这篇诗文具有里程碑作用,就在文末着重指出。
总之,顺序就是先概括,后具体,最后升华。
内容上是先具体阐述,后抽象评价。
如果要写人物赏析,那就要先写出是出自哪篇作品,在什么时候出场的,在全文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然后再介绍人物参与的主要情节,通过言行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对人物做出评价。
赏析怎么写
写赏析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的方法。
学生可就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赏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充分显示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又能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灵感。
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的乐趣和兴趣。
对于老师而言,通过学生的赏析可以了解他们目前的语文素养,从而对症下药,日积月累,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其语文素养。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好语文的根源就在学生,学生就是那弯充满生命力的清泉,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赏析,去思考,老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但学生很多是个人喜好,不是系统的,老师要给与方法上的点拨。
我粗浅的总结了一些方法。
如下: 从局部来说 a、 由常规字词入手 语文姓语,当然离不开字词。
首先从字词开始。
如文中一些精僻的动词、形容词等,对这些词玩味咀嚼,将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
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b、 对一些特殊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些句子往往与文章主题联系在一起,暗藏深意 修辞句:修辞能够更好的写景状物,传情达意。
如: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
(《白鹭》) 赏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白鹭与水田的配合适宜、和谐,给人以美感; 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语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
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曲志红 朱冬菊 李 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从整体来看 a、 文章的构思剪裁:有些文章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主题显现出来了。
如《窗》中由一扇虚拟的窗来凸现主题,构思很独特。
b、 独特新奇的立意:由泥土你会联想到什么
大概很少有人会将之与母爱联系起来。
在《甜甜的泥土》中小亮尝了融化了奶糖的泥土甜甜的,引出了文章的主题母爱就像那泥土,宽广厚实,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这就是一篇立意新奇的文章,别具一格。
c、 对其它写作手法进行赏析:每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以小见大、对比手法等等,认真咀嚼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成语讨论激烈思想都碰撞出火花
春【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你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你们对春天怀有怎样的感情
请说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发言)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笔下的世界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与作品抖擞:振作23步骤四
《与朱元思书》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几句话是否是多余之笔
怎样理解这句话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应按照以下八个方面进行编写:1、是否认真专注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使他倾全力于学习心向贯穿于整堂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
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是否积极参与。
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
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3、是否独立思考。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聆听者,而不是一个发问者;应该是一个解惑者,而不是一个质疑者。
当一个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角色转换时,就会时时感受到,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所闪现出的思维亮点,常常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从而将原本中规中矩的课堂学习,引向精彩与深入。
4、是否主动探索。
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的任务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知识,鼓励他们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
5、能否自由表达。
《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体验。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学生的异疑,要尊重理解。
只有这样,学生通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才会产生真情实感,才会有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内容,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积极地表达。
6、是否善于合作。
在学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有些学生会产生自私、冷漠、厌学心理,变得不想合作也不愿合作,而学习的无助感或过分的保守会加深学困生的学业失败或优秀生的内心封闭。
要扭转这些现象惟有强化学生间相互交往与合作。
置于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之下的良好交往合作的状态也是观察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征7、是否敢于否定。
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这种活跃的思维状态的产生,需要师生长期默契的配合,尤其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
8、是否兴趣浓厚。
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
学生阅读时喜形于色、凝神沉思等不断变化适时转换的外显化情绪反应,是他们自我调控学习情绪能力的有力表现。
如何写赏析议论文
议论文赏析之我见 议论文是一种重要的论辩性交流型文体,要赏析一篇议论文的优劣,读者最好基本具备三方面的知识:议论文的常用结构、议论所依靠的观念与方法论、议论时引用的例证。
1 议论文的常用结构 常人写作的议论文一般是以预设结论来构筑文章的,以事论事而获取结论的议论文为自然科学论文所常见。
前者可称为预设结论式议论文,后者可称为获取结论式议论文。
1.1 预设结论式议论文 预设结论式议论文的主要表症是在文章标题或文章开头就揭示了结论,或者也可称为作者的观点。
预设结论式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由“起”、“承”、“转”、“合”四部分组成。
“起”就是因某问题提出观点;“承”即论述自己的观点;“转”就是转向问题的反面,通过对照(一般以对比事例进行)再加一层论述;“合”是总结,综合,结束论证。
然而,读者见得较多的预设结论式议论文基本上只包括“起”、“承”、“合”三部分。
有的“承”包含了“转”。
无论是三部分,还是四部分,其中最有变化的是“承”这部分。
一篇预设结论式议论文是否能说服读者,从结构上来讲主要靠“承”部分安排是否得当。
“承”中可安排构筑并列关系的分论点,或递进关系的分论点;举用的事例要有详,要有略;可安排对照事例。
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可较好了解预设结论式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六国论 苏洵 [起]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 [承]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转]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合]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何使语文课上得精彩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灵魂,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整体教学效率和最终教学效果,并且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通过各种途径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是每个老师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