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侗族女孩刺绣的句子

形容侗族女孩刺绣的句子

时间:2015-09-27 22:03

广西侗族的女孩都用什么姓

杨,吴,姓居多,我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侗族人,还有什么关于侗族想要知道的地方尽管问

传统刺绣有几种

要求全面点的介绍 。

在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陇绣: 庆阳刺绣也就是陇绣,可以说散布在庆阳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炎炎夏日,在山乡的路旁、河边,你会看到一群群玩皮戏耍的孩童,他们光着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挂着一个花裹肚。

那红红的裹肚上,刺绣巧针细线地绣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阳光下,红如火,艳似锦。

茶余饭后,劳动休息或是聊天闲谈的时候,你会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们烟杆上都吊着一个绣花烟袋。

如果遇到谁家孩子过“满月”,那刺绣品就更多了。

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向孩子贺喜,都要拿自己刺绣的东西做礼品,有虎气生生的虎头鞋,有红花绿叶的荷花帽,有描龙绣凤的花裹肚,还有狮子枕、虎头枕、金鱼枕、龙枕、凤枕等等。

这些礼品要摆在喜桌上,让大家观赏、评论。

过去重男轻女,只给男孩做满月,现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样,可是男女有别。

给男孩的礼品,绣的不是“望子成龙”、“状元进宅”,就是“马上封侯”、“二龙戏珠”,还有石榴、桃、鹿、鸡、鱼之类的动植物,象征多子多福,大福大贵;给女孩绣的则以“丹凤朝阳”、“莲生太子”、“胖娃坐莲”居多,还有荷花、牡丹、凤凰、百鸟等,表示子孙绵延,永保平安。

庆阳刺绣是节日民俗文化的典型体现,深入庆阳乡村,你深深体验到美源于生活,美就是生活。

侗绣: 侗绣是刺绣的一种,是侗族人民一针一线在侗布上绣出来的,其风格自然、朴素、大方。

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

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侗族的刺绣品上,还有些独特的起点缀作用的附属物。

这些附属物大多为圆形,也间有方形和三角形的。

绣在图案上,可以填充空间,组成线条,还可利用它的色泽增加服饰品的光彩。

当姑娘们在节日里穿戴上这些服饰翻翻起舞时,人们很远就可看到衣服上的摺摺光彩。

纯手工制作的刺绣,历经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数十道工序 。

对于侗家姑娘来说,学刺绣是没有专门老师的,靠的是一个人的模仿能力与悟性,以及勤问和勤练。

同时,侗绣都是绣在侗家自己制作的土布上,要想把侗绣绣好,布料也是关键。

侗族刺绣是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为当地许多妇女所熟练掌握。

自古以来,侗族妇女头上包着自织的白头巾,上身穿着对襟花衣,两边袖口镶有宽幅花边,衣脚衣叉都配有花边,分层次,胸部另配一块胸兜,因其部位是最能显示技艺的地方,极其花样繁多,有的绣上双龙抢宝,有的绣上金钱葫芦,有的绣上牡丹富贵,有的绣上孔雀开屏等图案,这些就是具有浓厚的原始趣味的侗族刺绣。

侗族刺绣的艺术品繁多,头巾图案、婴儿背带、妇女胸兜、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刺绣等内容相当广泛。

侗族有什么特点

侗族民间建筑多为木结构.屋壁用杉木板安装,有的喜用桐油漆刷外壁.屋顶用杉木皮或瓦覆盖,屋檐洁白,有的还雕有花鸟图案.以三间三层为一幢最常见,中间的一间为堂屋,作为供奉祖宗专用,左右间可分成二至三间作火塘、卧室、厨房,楼上作粮仓和客房.有的屋旁加偏厦或一间配房,作煮猪食或做碓房、柴房之用.一般二至三小房家庭同住一幢大房子.多半男住楼上,女住楼下.锦屏启蒙地区,楼上住人,楼下喂养牲口.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三江侗族自治县有什么传统节日

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节日有: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

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

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

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

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

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

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

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

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

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

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

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

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

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

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

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

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

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

“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

“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

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

“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

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

“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

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

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

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

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

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

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

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

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五、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

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

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

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

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

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六、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

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

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

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

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

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

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七、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

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

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

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

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

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

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

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八、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

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

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

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

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

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九、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