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形容词作动词类似的用法
知识盘点: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
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 “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1.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
(四)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是“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
(五)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
有哪些形容词做动词的诗句
在学习中,有的同学问“使法”和“意动用法”并没有改变词的,为什么也称为活用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楚什么是“用法”和“意动用法”. 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又是“意动用法”呢? 现在网络上或者高中语文复习的参考书上有很多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解释.然而,同学们看了之后,总是不能理解掌握.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些解释往往都是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语法作用上来说的,没能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其实,“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对词语活用的术语性称谓.在学习时,只要搞清楚什么是“使动”,什么是“意动”,也就搞清楚了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了.先说使动.使动,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他做作业.”“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下面是一些动词使动用法活用的典型例句. 1、既来之,则安之.(《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4、序八州而朝同列.(同上) 例句中“来”“归”“斗”“朝”的常态义分别是“到来”“回去”“争斗”“朝拜”义,均是不及物的动词,都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性质的改变,翻译时要译为“使……到来”“使……回去”“使……争斗”“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它们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需要说明的是,在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中,并不是所有使动用法活用的词都是不及物的动词,有时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只不过,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罢了.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上面例中的“负”“从”都是及物动词,但也活用了. 我们知道,文言中,并不只是动词有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同样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那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与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样不一样呢?应该说,总体上看,它们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活用以后都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但又有些差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中,一般地,形容词本身也不可以带宾语,只不过活用后,这个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我们就说它活用了.请看下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贵”.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但在这里它却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以看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掌握了这一点,就不难判断了.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这里的“王”,先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然后再活用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使……称王”.所以,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的活用.提醒大家的是,文言中名词的使动用法很少见. 下面再说一说,意动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就是“(主语)主观上让(宾语)动”.当然,客观上这类词的主语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可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它却有了“认为(宾语)怎么样”“以(宾语)为什么”“把(宾语)当做什么”的意思,因而,我们就说这个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了.与使动用法不一样,文言中主要的是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语的性质或状态.而实际上,主语的宾语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这里的“异”(奇怪)的宾语“之”(桃花源)本身不具有“奇怪”的性质,只不过是主语“渔人”主观上认为宾语“之”很“奇怪”.这还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说的,因为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 至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般则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例如: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这里的“师”,就表示“把(宾语“之”)当作老师”的意思.其实,“师”的宾语“之”(他,指比自己先听说道理的人)并不具有这种作用,只不过是主语“吾”主观上认为是这样的.特别指出的是,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往往也能活用为意动用法.它们较为少见,很容易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发生混淆,因而在学习时要格外注意.请看下面例子: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 这里的“羞”“耻”“悦”“乐”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活用为意动用法了.至于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何区别,在具体语句中怎么判断一个词是形容词还是心理活动的动词,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需另做分析. 另外,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有好多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活用,弄清楚这类活用对理解成语的意思会有很大帮助.现举例以供参考. 祸国殃民(使国受祸使民遭殃)、坚壁清野(使壁坚使野清)、降龙伏虎(使龙虎降伏)、丰衣足食(使衣食丰足)、正本清源(使本源清正)、惊心动魄(使心惊使魄动)、破釜沉舟(使釜破使舟沉)、振聋发聩(使聋聩振发)、抽薪止沸(使沸止)、脱颖而出(使颖脱)游目骋怀(使目游走使怀驰骋).在学习中,有的同学问“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没有改变词的词性,为什么也称为活用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又是“意动用法”呢? 现在网络上或者高中语文复习的参考书上有很多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解释.然而,同学们看了之后,总是不能理解掌握.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些解释往往都是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语法作用上来说的,没能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其实,“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对词语活用的术语性称谓.在学习时,只要搞清楚什么是“使动”,什么是“意动”,也就搞清楚了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了.先说使动.使动,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他做作业.”“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下面是一些动词使动用法活用的典型例句. 1、既来之,则安之.(《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4、序八州而朝同列.(同上) 例句中“来”“归”“斗”“朝”的常态义分别是“到来”“回去”“争斗”“朝拜”义,均是不及物的动词,都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性质的改变,翻译时要译为“使……到来”“使……回去”“使……争斗”“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它们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需要说明的是,在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中,并不是所有使动用法活用的词都是不及物的动词,有时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只不过,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罢了.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上面例中的“负”“从”都是及物动词,但也活用了. 我们知道,文言中,并不只是动词有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同样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那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与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样不一样呢?应该说,总体上看,它们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活用以后都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但又有些差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中,一般地,形容词本身也不可以带宾语,只不过活用后,这个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我们就说它活用了.请看下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贵”.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但在这里它却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以看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掌握了这一点,就不难判断了.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这里的“王”,先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然后再活用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使……称王”.所以,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的活用.提醒大家的是,文言中名词的使动用法很少见. 下面再说一说,意动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就是“(主语)主观上让(宾语)动”.当然,客观上这类词的主语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可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它却有了“认为(宾语)怎么样”“以(宾语)为什么”“把(宾语)当做什么”的意思,因而,我们就说这个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了.与使动用法不一样,文言中主要的是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语的性质或状态.而实际上,主语的宾语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这里的“异”(奇怪)的宾语“之”(桃花源)本身不具有“奇怪”的性质,只不过是主语“渔人”主观上认为宾语“之”很“奇怪”.这还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说的,因为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 至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般则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例如: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这里的“师”,就表示“把(宾语“之”)当作老师”的意思.其实,“师”的宾语“之”(他,指比自己先听说道理的人)并不具有这种作用,只不过是主语“吾”主观上认为是这样的.特别指出的是,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往往也能活用为意动用法.它们较为少见,很容易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发生混淆,因而在学习时要格外注意.请看下面例子: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 这里的“羞”“耻”“悦”“乐”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活用为意动用法了.至于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何区别,在具体语句中怎么判断一个词是形容词还是心理活动的动词,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需另做分析. 另外,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有好多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活用,弄清楚这类活用对理解成语的意思会有很大帮助.现举例以供参考. 祸国殃民(使国受祸使民遭殃)、坚壁清野(使壁坚使野清)、降龙伏虎(使龙虎降伏)、丰衣足食(使衣食丰足)、正本清源(使本源清正)、惊心动魄(使心惊使魄动)、破釜沉舟(使釜破使舟沉)、振聋发聩(使聋聩振发)、抽薪止沸(使沸止)、脱颖而出(使颖脱)游目骋怀(使目游走使怀驰骋).
语文中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词在句子中作什么成分
【动词】分为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
谓语动词顾名思义就是充当谓语,非谓语动词包括分词、动名词和不定式。
分词具有形容词性和副词性,前者可以作定语和表语,后者可以作状;动名词用作煮雨和宾语;不定式用作主语。
宾语、表语、定语、状语。
【形容词】主要功能是作定语和表语,也可以作伴随状语。
【副词】用作程度、频度、时间、地点等状语。
【名词】用作主语、宾语、表示属性的表语。
【代词】分为名词性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反身代词、相互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指示代词、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代词(包括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
名词性代词用作主语和宾语,形容词性代词用作定语。
文言文形容词、作动词有哪些
它们是动词和副词形容词是修饰名词的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一般在动词后面或者前面,用来形容那个动词的程度或者状态这个句子是被动句,他们被英国士兵打死了。
They were shot (dead)by British soldiers. 其实不加dead就已经是 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句子了没有dead就只知道他们被英国士兵打了,但是不知道具体打到什么程度,那么dead就表达了程度和主系表结构一样,多加的那个形容词是修饰程度和状态,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比如 She is a (pretty) girl. 其中pretty就是修饰限定、或者进一步解释、形容那个名词 girl,形容词和副词的作用就是让被修饰的那部分更具体生动
动词加形容词
答:除了标准的系动词be (am, is, are, was, were)后面可以跟形容词作表语外,另外一些由不及物动词变过来的,含有“是”的意思的词,也叫系动词,也可以跟形容词作表语如:look, smell, taste, sound, feel,seem 六个感官动词变来的系动词。
还有:turn, grow,come, go, get,become表示变化的。
还有:keep, stay, remain 表示不变,保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