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说“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古庙比荒坟还可怕
百条 萧条:冷落、凋敝。
指各业都很冷落、不兴旺。
形容的衰败。
败井颓垣 犹言房坍。
形容村舍荒凉。
出处:鲁迅《集外集·(题三义塔)诗》:“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 冰清水冷 指冷冷清清。
出处:《何典》第四回:“初时还有些和尚道士,有家中闹弗清楚,到也不甚觉着。
及至断了七,出过棺材,诸事停当,弄得家里冰清水冷。
” 不毛之地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
形容荒凉、贫瘠。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不牧之地 不能牧养牛马的地。
指荒地。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 倡而不和 倡:同“唱”。
和:响应。
领唱无人应和。
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 疮痍满目 疮痍:创伤。
满眼创伤。
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出处:唐·杜甫《北征》诗:“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 寸草不生 寸草:一点儿草。
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
亦形容灾情严重。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那山阳县有用毒药谋死公公犯妇窦娥,他问斩之时,曾发愿道:‘若是果有冤枉,着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
’可有这件事来
” 断壁残垣 残垣:倒了的短墙。
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
形容残败的景象。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八回:“走到也是园滨文述农门首,抬头一看,只见断壁颓垣,荒凉满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烧的。
” 断壁颓垣 颓垣:倒了的矮墙。
坍塌的墙壁,残毁的矮墙。
形容残败的景象。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八回:“走到也是园滨文述农门首,抬头一看,只见断壁颓垣,荒凉满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烧的。
” 风雨萧条 萧条:寂寞。
风雨交加,显出冷落的景象。
出处:唐·崔融《嵩山启母庙碑》:“访遗踪于女峡,风雨萧条,征往事于姑泉,弦歌响亮。
” 关门闭户 门户都关闭起来。
形容冷清寥落。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风起处,惊散了那傲来国君王,三街六市,都慌得关门闭户,无人敢走。
” 衡门深巷 衡门;将木头横放作为门,指简陋的地方。
深巷:指冷冷清清的巷子。
简陋、偏僻、冷清的地方。
环堵萧然 环堵:玶着四堵墙;萧然:萧条的样子。
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
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 荒无人烟 人烟:指住户、居民,因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居住。
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出处:穆欣《南线巡回·解放西昌之战》:“部队指战员忍饥受寒,翻越高达四千二百多米荒无人烟的大山。
” 鸡犬不闻 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荆榛满目 荆榛:带刺的丛生灌木。
放眼望去,都是荆榛。
形容遭遇变故后到处都是荒凉的景象。
也比喻处境困难,障碍重重。
出处:《旧五代史·卢文进传》:“文进在平州,率奚族劲骑,鸟击兽搏,倏来忽往,燕赵诸州,荆榛满目。
” 鞠为茂草 指杂草塞道。
形容衰败荒芜的景象。
鞠,通“鞫”。
鞫为茂草 指杂草塞道。
形容衰败荒芜的景象。
满目疮痍 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出处:唐·杜甫《北征》诗:“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 满目荆榛 荆:荆条,灌木。
榛:树丛。
满眼看见的都是荆条和树丛。
形容十分荒凉萧条的环境。
满目凄凉 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出处: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三过黄泛区,走跄踉。
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 清锅冷灶 没吃没喝。
常用以形容贫困冷清的景象。
同“清灰冷灶”。
清灰冷火 没吃没喝。
常用以形容贫困冷清的景象。
同“清灰冷灶”。
清灰冷灶 没吃没喝。
常用以形容贫困冷清的景象。
山寒水冷 冷冷清清。
形容冬天的景象。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八:“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 身后萧条 形容死后家境冷落、贫困。
十室九空 室:人家。
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
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出处:《抱朴子·用刑》:“徐福出而重号淘之仇,赵高入而屯豺狼之党,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颓垣败壁 犹颓垣废井。
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出处:《恨海》第六回:“走了半里多路,只见一处烧不尽的颓垣败壁。
” 颓垣败井 犹颓垣废井。
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出处:《花月痕》第四五回:“破庙荒凉,草深一尺,见一群的羊在那里吃草,颓垣败井,廊庑倾欹。
” 颓垣断堑 犹颓垣废井。
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出处:宋欧阳修《真州东园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
” 颓垣废井 倒塌了的墙,废弃不用的井。
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出处:宋苏轼《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虽然,不可以不一言,使数百年之后,得此文于颓垣废井之间者,茫然长思而一叹也。
” 颓垣废址 犹颓垣废井。
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出处:宋欧阳修《有美堂记》:“今其江山虽在,而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踌躇而凄怆。
” 杳无人迹 杳:不见踪影;迹:脚印。
连一个人的脚印也看不到。
形容地方非常荒凉、偏僻,从来没有人去过。
出处:唐·常沂《灵鬼志·郑绍》:“至明年春,绍复至此,但见红花翠竹,流水青山,杳无人迹。
绍乃号恸经日而返。
” 杳无人烟 僻远无人居住。
形容荒凉,偏僻。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师兄差疑了,似这杳无人烟之处,又无个怪兽妖禽,怕他怎的
” 雨井烟垣 比喻荒凉、冷落的景象。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明放着花楼酒榭,丢做个雨井烟垣。
” 瘴雨蛮烟 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
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出处:宋·辛弃疾《满江红》词:“瘴雨蛮烟,十年梦,尊前休说。
”
我要变成春夏秋冬一副图画怎么描写
雪 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
如《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