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镜蛇是什么样子
形容一下
俗名: 眼镜蛇、饭匙倩、蝙蝠蛇、 胀颈蛇、扇头风 特征介绍: 中大型毒蛇,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头部为椭圆形,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
又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
背鳞列数为21纵列。
眼镜蛇科主要特征:上颌骨较短,前端具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
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
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
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
我国只有4属8种左右,如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主要剧毒蛇。
(急)描写蛇外貌的段落或句子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具冬眠行为。
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
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您还可以搜索图片,看一看它的样子。
形容蛇特别厉害的样子四字词语
蛇口蜂针毒的和手段。
蛇蝎为心:形容心毒。
蛇欲吞象:比喻贪欲极大。
蛇蝎心肠 蝎:一种毒虫。
有蛇蝎一样狠毒的心肠。
形容人心狠毒。
亦作“蛇蝎为心”。
蛇头鼠眼 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术不正。
亦作“蛇眉鼠眼”。
蛇食鲸吞 蛇食:像蛇一样吞食。
鲸吞:像鲸一样吞咽。
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有帮助,恳求好评,谢谢了
小麦芽芽儿 | 2014-01-14
世界上每一种眼镜蛇都有毒吗
都有毒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
眼镜蛇有什么特征,还有一种扁头的叫什么
特征介绍: 中大型毒蛇,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头部为椭圆形,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
又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
背鳞列数为21纵列。
毒性成份: 毒素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为6949、心脏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状: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于运动神经支配的横纹肌,使其痉挛而麻痹,与箭毒素作用相同。
同时具有心脏毒素(Cardiotoxin)为细胞毒性,动物实验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缩,使血压下降,也会破坏局部组织引起细胞坏死及局部红肿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质,而引起间接溶血作用。
读以上资料可以明白,眼镜蛇并不是发明眼镜以后才发现的,它还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饭匙倩、蝙蝠蛇、 胀颈蛇。
生活习性及体貌特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具冬眠行为。
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
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在我国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四川。
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北京动物园19年首次饲养展出眼镜蛇,1970年繁殖成功。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我国的眼镜蛇大多是指眼镜王蛇 姓名来历(以及别称): 眼镜蛇名字的由来应该是近代十七八世纪以后眼镜出现后附会而成,最后成为了正式名称。
在正式命名前是没有统一名称的,中国历史上对蛇类大多都没有专门名称,民间对眼镜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万蛇、过山风波、大扁颈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膨颈蛇、过山风、饭铲头等。
过山风,是什么蛇
和眼镜蛇一样吗
求图
您好:比眼镜蛇高一级别是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比眼镜蛇毒性极强、更凶猛,反应极其敏捷。
过山风(眼镜王蛇)眼镜王蛇,英文名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
此类蛇分布于东南亚及印度等地,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
其平均体长为3.6–4米,体重一般为6千克。
寿命在20年左右。
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在我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
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它们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为眼镜王蛇的腹中之物。
毒性极强。
(百度百科摘抄)看在辛苦打字的份上,希望采纳
谢谢
眼镜蛇的生活习性是什么样的
眼镜蛇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在受到惊吓或被激怒时,易采取一种特殊的攻击姿态,即能将前半身竖起,头平直向前,颈部膨扁,并发出“呼呼”的声音;发声的同时,可迅速将体内毒液向敌害目标喷出,有时可喷1~2米远。
因此,又名“扇毒风”或“吹风蛇”。
眼镜蛇的其他特征是头部及体背黑褐色,颈部扁平膨大,背面有一对周围白色、中央黑色的眼镜状的圈纹。
当头部扩展时,圈纹特别明显,故得名“眼镜蛇”;在广东人看来又像饭铲,便称其“饭铲头”。
颈腹面有两黑点及一黑横斑,躯尾背面常有均匀相间的白色细横纹,幼蛇尤为明显,腹面颜色较浅。
尾长约11~21厘米。
体长1~2米,最长者可达3米,是毒蛇中的较大型蛇类。
眼镜蛇常栖于平原、丘陵、坟堆、墙基、洞穴、灌木丛、竹林及山脚水边和住宅附近的湿地。
主要白天活动捕食,天气闷热时会改在黄昏出洞,夜间亦能准确地咬击目标。
属广食性蛇类,主要以蛇类、鼠类、蜥蝎、鸟类、鸟蛋和蛙类为食。
此蛇耐热性极强,气温在35~38℃的阳光下能长时间忍受;但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差,冬季温度若低于9℃容易造成死亡。
此蛇系卵生繁殖,5~6月交配,6~8月为产卵期,产卵数为7~18枚,经50天左右可孵出仔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