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听的话都有哪些
知音的来源: 典故1·高山流水() 伯牙擅长弹琴,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说:“好啊
高峻的样子像泰山
”心里想着流水,说:“好啊
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
”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就摔破了琴,终身不再弹。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当大夫,在一次回乡途经汉水,鼓琴时遇到钟子期,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
伯牙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
据、记载: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
某天,成连对伯牙说:“我能教你弹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万子春老师,住在东海的蓬莱山上,他善于弹琴也善于移情,我们一起去拜访他。
”伯牙当然乐意,于是他们就一起去东海。
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
”于是创作了。
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典故2 有一年,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
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赞叹弟子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
相传是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月临十五醉谁家,文朋诗友共天涯。
倘若当年子期在,不使瑶琴碎成花。
(周天侯·<中秋致友>)
谁能给我几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最好能有大略的介绍。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起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
《三国志》与《晋书》上记载的两个人物,陆抗和羊祜。
陆抗和羊祜分别魏、吴两国的将领,羊祜在襄阳为官,陆抗镇守荆州,两个人你想统一我,我想灭掉你,但却丝毫不妨碍二者是知音。
陆抗病了,羊祜赶忙送药来,陆抗手下东吴将领齐劝陆抗不要吃。
陆抗答道:“岂有鸩人羊叔子哉,汝众人勿疑”。
遂服之。
陆抗知羊祜爱饮酒,送自己亲酿佳酿给羊祜,羊祜部将陈元劝别饮恐有诈,羊祜说:“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虑”。
竟倾壶饮之。
2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
后来鲍叔先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
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
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
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有利不利也。
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为贪,知我贫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
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