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老幼同乐的句子

形容老幼同乐的句子

时间:2016-12-01 09:58

形容一家老小同乐的句子

【其乐融融】老套了一点,但很恰当

形容老幼的成语

1.合家欢----全家老小合拍的照片。

2.压岁钱----过阴历年时长辈给小孩儿的钱。

3.老来俏----衣着打扮如青年人的中老年人。

4.一家老小----指全家人。

5.七老八小----指老人与小孩。

老老少少。

6.九世同居----九世:九代。

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

7.大化有四----化:变化。

人生的最大变化有四个,即人生的婴儿、少壮、老年和死亡。

8.上烝下报----烝:晚辈男子和长辈女子通奸;报:长辈男子与晚辈女子通奸。

泛指男女乱伦。

9.幺豚暮鹨----比喻晚年所生子女。

10.长幼有序----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

同“长幼有叙”。

11.长幼有叙----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

亦作“长幼有序”。

12.长幼尊卑----指辈分大小,地位高低。

13.无大无小----①无论大小。

指举国上下。

②不分年长年幼、辈份大辈份小14.反老为少----反:同“返”,返回;少:年轻。

由衰老恢复青春。

15.反老成童----反:同“返”,归,还。

道教语,由衰老恢复青春。

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16.反老还童----反:回。

由衰老恢复青春。

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17.白叟黄童----白头发的老人和黄头发的孩子。

泛指老老少少。

18.老老少少----指老人与小孩。

19.老少无欺----对小孩和老人都不欺骗。

20.老医少卜----指医者以年老有经验为贵,卜者以年轻敢于决断为贵。

21.老蚌生珠----原比喻年老有贤子。

后指老年得子。

22.老蚌珠胎----指老妇人得子23.老弱妇孺----年老体弱的妇女和年幼的儿童。

指没有生活能力而需要别人扶持照顾的人。

24.老弱病残----老:老人;弱:弱小的幼童;病:病人;残:残疾人。

泛指弱势群体。

25.负老提幼----背着老人,带着孩子。

形容百姓全体出动,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

26.负老携幼----背着老人,带着孩子。

形容百姓全体出动,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

27.君子三戒----戒:戒规。

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28.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29.红颜白发----颜:面容,脸色。

头发花白,面色红润。

形容老年人身体健康。

指红颜少女和白发老翁。

30.放羊拾柴----指老人娶妻,有意不加管束,希望能怀孕,从而得到名份上的儿子。

31.犹有童心----犹:还。

年龄虽已不小,但孩童之心不泯。

32.扶老挟稚----扶:挽着;挟:夹在胳膊下。

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33.扶老将幼----扶:挽着。

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34.扶老挈幼----扶:挽着;挈:提携,带领。

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35.扶老携弱----扶:挽着;携:带领。

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36.扶老携幼----携:拉着,带领。

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37.抱子弄孙----弄:逗弄。

意谓抱弄子孙,安享快乐。

38.披麻戴孝----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39.拖麻拽布----指戴孝。

旧时,长辈丧亡,幼辈要披麻衣系白布。

40.枯杨生稊----稊:植物的嫩芽。

枯萎有杨树又长出了芽。

旧喻老人娶少妻。

41.饴含抱孙----含着饴糖逗小孙子。

形容老人自娱晚年,不问他事的乐趣。

同“含饴弄孙”。

42.贻厥孙谋----贻:遗留;厥:其,他的;谋:计谋,打算。

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

43.忘年交好----忘年:忘记年龄;交好:互相往来。

年龄辈份不相当的人所结成的深厚友谊。

44.忘年之好----忘记年龄的交友。

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45.爱老慈幼----爱护老人和儿童。

46.含饴弄孙----饴:麦芽糖。

含着糖逗小孙子玩。

形容晚年生活的乐趣。

47.还年却老----恢复年轻,长生不老。

48.还年却老----恢复年轻,长生不老。

49.还年驻色----恢复年轻,永葆青春。

50.返老归童----由衰老恢复青春。

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同“返老还童”。

51.返老还童----由衰老恢复青春。

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52.男女老小----泛指所有的人。

53.男女老幼----泛指所有的人。

54.尊老爱幼----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55.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

指老人与儿童。

56.黄童白颠----泛指老人与孩子。

同“黄童白叟”。

57.黄童白叟----黄发儿童,白发老人。

泛指老人与孩子。

58.黄童皓首----泛指老人与孩子。

见“黄童白叟”。

59.童叟无欺----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骗。

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

指买卖公平。

60.童心未泯----指年岁虽大而犹存天真之心。

61.垂发戴白----戴白:指白发老人。

指幼儿与老人。

62.贵少贱老----看重年轻力壮者而轻视年老体弱者。

同“贵壮贱老”。

63.贵壮贱老----看重年轻力壮者而轻视年老体弱者。

64.妻儿老小----指父、母、妻、子等全家人。

65.妻儿老少----指父、母、妻、子等全体家属。

同“妻儿老小”。

66.桑榆之礼----旧时乡党按年龄长幼排序,以年长为尊的礼仪。

67.康强逢吉----康强:安乐强健;逢吉:遇到吉利。

祝贺老年人身体健康,子孙吉利。

68.遗老遗少----遗老:旧称前朝的旧臣;遗少:留恋旧时代的少年。

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老人和青年。

也泛指留恋过去、思想顽固陈旧的人。

69.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

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70.敬老爱幼----敬:尊敬;爱:怜爱。

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71.敬老慈少----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同“敬老慈幼”。

72.敬老慈幼----敬:尊敬;慈:怜爱。

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73.敬老慈稚----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同“敬老慈幼”。

74.携老扶幼----携:牵引,搀扶。

指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形容不分老少全部出动。

75.携老挈幼----搀着老人,拉着体幼小者。

76.携幼扶老----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同“扶老携幼”。

77.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

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78.溺爱不明----溺爱:十分宠爱。

形容对子孙或晚辈过分宠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79.燕翼子孙----燕:安;翼:敬。

原指周武王谋及其孙而安抚其子。

后泛指为后代作好打算。

80.孽障种子----旧时长辈责骂不肖子弟的话。

81.人老心不老----指人虽然老了,但有一颗年轻的心。

82.黄梅不落青梅落----比喻青年人比老年人早亡。

8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84.白首黄童:白首:老人;黄童:儿童。

指老老少少。

85.白叟黄童:白头发的老人和黄头发的孩子。

泛指老老少少。

86.七老八小:指老人与小孩。

老老少少。

87.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全。

各种贤人、老少聚集在一起。

88.三老四少:①老少众人。

②方言。

称参加青帮的人。

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携老扶幼】:携:牵引,搀扶。

指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形容不分老少全部出动。

父慈子更孝, 夫唱妇亦随. 老幼皆同乐, 家和万事兴.的含义

大体上是说,父亲慈祥儿子孝顺,丈夫做事妻子跟随,年老的幼小的一起欢乐,家里和气万事顺利。

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纵情山水,与民同乐形象的语句是

这个才是与民同乐吧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 lǚ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这段写的就是太守欧阳修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既暗示了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也写出了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在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色清澄,山中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放在大家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宾客们)时而站起时而坐下,大声喧哗的场景,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处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醉翁亭记中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的诗句是哪一句

第三段,最后一句,“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含有家的句子急急急急急

猪。

少,去掉小。

离家,“家”一般指房子,也就是宝盖,“离家”只剩下豕。

加一撇,成为“豖”,猪的意思。

醉翁亭记借酒表达与民同乐的句子

《醉翁亭记》中描写与民同乐的四幅画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

孟子 梁惠王下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译  (一)庄暴见孟子①,曰:“暴见②,王语暴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 庄暴来见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告诉我,他喜爱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他。

”庄暴问道:“喜爱音乐怎么样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孟子说:“(如果)齐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后来的某一天,孟子被齐王接见,问(齐王)道:“大王曾对庄暴说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齐王(不好意思地)变了脸色,说:“我不是喜爱古代先王的音乐,只是喜爱世俗的音乐罢了。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 孟子说:“大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

现在的音乐如同古代的音乐。

”曰:“可得闻与

” 齐王说:“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曰:“不若与人。

” 齐王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快乐。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孟子问:“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曰:“不若与众。

” 齐王说:“不如同很多人一起欣赏快乐。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③,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④:‘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⑤,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孟子说:)“请让我为大王谈谈音乐。

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了大王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爱音乐,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

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

’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

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

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乐,那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  [注释] ①庄暴:齐国大臣。

②王:指齐宣王。

③管龠(yuè):古管乐器名。

龠,似笛而短小。

④蹙頞(cù è):蹙,紧缩;頞,鼻梁。

蹙頞,形容愁眉苦脸的样子。

⑤羽旄:鸟羽和旄牛尾,古人用作旗帜上的装饰,故可代指旗帜。

  (二)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

”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曰:“若是其大乎

” 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

”曰:“民犹以为小也。

” 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 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

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  [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三)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 齐宣王问道:“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

”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混夷②。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⑤ 孟子答道:“有。

只有仁人能以大国的地位侍奉小国,所以商汤曾侍奉葛国,文王曾侍奉混夷。

只有聪明的人能以小国的地位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践曾侍奉吴国。

能以大国地位侍奉小国的,是乐于听从天命的人;能以小国地位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

乐于听从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国家。

《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

’”王曰:“大哉言矣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 宣王说:“讲得太好了

(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⑥,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⑦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⑧一人衡行于天下⑨,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 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

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

’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

大王请把它扩大开去

《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

’这就是文王的勇武。

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

’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

这就是武王的勇武。

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  [注释] ①汤事葛:汤,即商朝的创建者成汤。

葛,古国名,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县北。

“汤事葛”,其事详见本书《滕文公下》第五章。

②混夷:即昆夷,殷末周初西戎国名。

③大(tài)王:也作“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首领。

獯鬻(xūn yù):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周称猃狁(xiǎn yǔn),秦汉时称匈奴。

④勾(gōu)践:春秋时越国君主。

前494年,越被吴打败,勾践屈辱事吴,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掉吴国。

⑤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周颂•我将》。

⑥莒:殷末国名(此从赵岐说),非西周分封、前431年为楚所灭的莒国。

⑦以上五句出自《诗经•大雅•皇矣》。

⑧以上六句为《尚书》逸文,伪古文《尚书》放入《泰誓上》篇。

⑨一人:指殷纣王。

周武王起兵伐纣灭殷。

  (四)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

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答道:“有。

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

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

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③,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④;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⑤。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道:‘我想去游览转附、朝儛两座山,然后沿着海边往南,一直游览到琅邪;我要怎样修养才能和先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答道:‘问得好啊

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巡狩。

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所守的疆土。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所谓述职,就是汇报履行职守的情况。

都没有无事外出的。

春天视察耕作情况,补助(种子、耕力)不足的人;秋天视察收获情况,周济歉收的人。

夏代的民谚说:“我王不出来巡游,我们哪会得到休息

我王不出来视察,我们哪会得到补助

巡游视察,成为诸侯的榜样。

”现在却不是这样,出巡时兴师动众,征集粮食,使得饥饿的人没有饭吃,劳累的人不得休息。

人人侧目而视,个个怨声不绝,百姓就会作乱造反。

(这样的巡游)背逆天意,祸害百姓,吃喝浪费如同流水;流连荒亡,成了诸侯的忧患。

从上游顺流玩到下游,乐而忘返,这叫流;从下游逆水玩到上游,乐而忘返,这叫连;打猎不知尽兴,这叫荒;喝酒不知满足,这叫亡。

先王没有流连的享乐、荒亡的行径。

只看您怎么做了。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徵招》、《角招》是也⑥。

其诗曰:‘畜君何尤

’畜君者,好君也。

” 景公听了十分高兴,在都城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后离开宫室搬到郊外住。

接着就开仓救济穷人。

又召来乐官,吩咐道:‘给我作一首君臣同乐的乐曲

’大概就是《徵招》、《角招》这两首吧。

其中有句歌词说:‘畜君有什么过错

’‘畜君’就是爱护君主的意思。

”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正宫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

②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君主姜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

晏子:即齐国著名贤臣晏婴。

③转附、朝儛:都是山名。

④琅邪(yá):山名,在今山东胶南县南,面临黄海。

⑤慝(tè):恶。

⑥《徵(zhǐ)招》、《角招》:古代乐曲名。

  (五)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

已乎

” 齐宣王问道:“人家都建议我毁掉明堂,毁掉它呢,还是不毁呢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 孟子答道:“明堂是(施行仁政的)王者的殿堂。

大王如果打算施行仁政,就不要毁掉它了。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 宣王说:“仁政的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②,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③ 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农民只抽九分之一的税;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关卡和市场(对商人)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池沼不设禁令,(任人捕鱼;)惩办罪人不牵连妻儿。

年老无妻叫鳏,年老无夫叫寡,年老无子叫独,年幼无父叫孤。

这四种人是天下最困难而又无所依靠的人。

文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必定先照顾这四种人。

《诗经》上说:‘富人的生活是称心啦,要怜悯这些孤独无依的人

’”王曰:“善哉言乎

” 宣王说:“说得好啊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 孟子说:“大王如果觉得好,那么为什么不照着去做呢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爱财。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④,《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⑤,思戢用光。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⑥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 孟子说:“从前公刘爱钱财,《诗经》上说:‘粮食积聚满囤仓,筹足干粮装橐囊。

团结安定声威扬。

箭上弦弓开张,干戈斧钺都带上,于是启程奔前方。

’这就是说,留守故土的人粮食满囤仓,迁徙新地的人带足干粮,然后才启程远行。

大王如果爱财,能和百姓共同享用,那么实行仁政有什么困难的呢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

《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⑦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 孟子说:“从前太王也好色,宠爱他的妃子。

《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清晨骑马奔驰,沿着西边水滨,到了岐山脚下,带着宠妃姜氏女,来勘察可建宫室的地方。

’在那时候,内无找不到丈夫的女子,外无打光棍的单身汉。

大王如果好色,(同时)也让百姓都有配偶,那么,实行仁政会有什么困难呢

”  [注释] ①明堂:周天子东巡时接受诸侯朝见的地方,在泰山脚下。

②岐: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自豳(陕西甸邑迁此建邑,成为周族居住之处。

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正月》。

哿(gě),同“可”。

④公刘:周族早期首领,曾率部落从邰迁至豳,周族从此兴旺起来。

⑤橐、囊:盛东西的口袋。

⑥以上七句出自《诗经•大雅•公刘》。

⑦以上六句出自《诗经•大雅•绵》。

  (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 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王曰:“弃之。

” 宣王说:“抛弃他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 孟子说:“司法官管不好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办

”王曰:“已之。

” 宣王说:“罢免他。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 孟子说:“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

宣王扭头去看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七)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

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哪里去了。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 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 孟子说:“国君进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对于一个人,)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也还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

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

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

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

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  (八)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

”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曰:“臣弑其君,可乎

” 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

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  [注释] 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

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

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九)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

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

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

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

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

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  [注释]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

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

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十)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

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

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打了下来,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

吞并它,怎么样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

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

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

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

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

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  [注释] ①文王是也:指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其二时,仍然服事商纣王的事。

②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浆。

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十一)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齐国攻打燕国,打下了燕国。

别的诸侯国合谋去救燕国。

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攻打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①,迁其重器②,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就统一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

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还怕别人的。

《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

’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

’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

(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

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

《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

’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的军队。

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

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

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  [注释] ①毁其宗庙: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

国家保存,宗庙就得以保存。

故“毁其宗庙”意味着灭其国家。

②迁其重器:重器,古代君王所铸造的作为传国宝器的鼎之类。

迁其重器,意味着灭亡其国家。

③旄倪:旄,同“耄”,古时八十至九十岁称耄,这里泛指老人。

倪,儿童。

  (十二)邹与鲁哄①。

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 邹国与鲁国交战。

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②,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③:‘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

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

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

’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

您不要责怪他们了。

(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  [注释] ①邹与鲁哄:邹,国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西南,国都在邹(今邹县),后为楚所灭。

鲁,国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国都在曲阜,前256年为楚所灭。

哄(hòng),斗。

②几:将近,几乎。

③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