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幼儿形容枣好吃的句子

幼儿形容枣好吃的句子

时间:2016-10-17 19:49

关于大枣的句子

常言道:日食三枣,长生不老。

枣虽然好,物及必反,不可过多,成年人每天只需三颗粒枣,10小左右的少年,每天两颗粒足矣

描写“大枣”的句子有哪些

天天吃红枣很好的,但每天吃3~4个红枣最好了,吃多了,不利于消化,严重点的还会上火哦

描写的优美句子

描写动物的优美句子(6) 来源: 录入时间:06-09-19 00:14:11 有的鱼呈三角形,游起来像蝙蝠飞翔。

一个大龙虾,在月光下,活像披甲戴盔的勇士。

大龙虾的长须,似树丫的枝条婆娑起舞。

把头潜入水中,那鱼儿们看得更清楚:绿色的身体,黑色的条纹,摇头摆尾要伴你嬉水,你好像不是游泳,而是无意中闯进了一座花园,走入了一幢童话宫殿,五彩的花朵游动或诗意的梦幻,包围你、切割你的灵魂和思想,你于是迷离恍惚不能自己,探头出水,阳光依然灿烂,低头入海,梦幻仍旧成真。

小鱼们顽皮地啄你的腿痒得你想笑,伸手去赶,那鱼儿倏然一闪,矫健敏捷,敢情它们见惯了游人们的惊喜,把同人类相嬉当成鱼儿的必修课。

金鱼也是这样,它们像是活在水里的能够游动的花朵。

什么“珍珠鳞”、“狮头”、“鹤顶红”、“水泡眼”、“朝天眼”……品种多得令人吃惊,每一种都各有它的妙处。

你说“珍珠鳞”才好看么,但是有些人一看到“水泡眼”,才高兴呢,那些眼睛上面长着两个大水泡的金鱼,简直像是鱼类中的丑角,有时竟使人们笑得直不起腰,甚至流出眼泪来。

那虾确实也好看,青白色半透明的身子在水里飞窜,无数对小爪刷刷划动。

两只黑豆眼瞪得格外分明。

一节节甲壳似坦克车履带一样排列。

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

它们有时独自游来荡去,有时互相追逐,有时紧贴住缸壁。

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挥舞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这时如果碰到闲游的同伴,就会打起来。

小螃蟹嘴里吐着的小白泡,好像老头儿在悠悠闲闲地抽着水烟。

硕大的螃蟹口吐白沫,八只脚横着行走,活像个蛮不讲理的霸主。

它们身上的甲壳就像一顶古怪的帽子,关公蟹的帽子上隐约可见人面般的花纹;大眼蟹的帽子四角方方,好像一块豆腐干;梭子蟹的帽子两端尖尖,好像织布的梭子;拳蟹的帽子,像半只皮球……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正在这时,不知谁惊喜地叫起来:“快来看罗,蟹潮,蟹潮!”我尾随着水兵来到艇首舱,沿着探照灯的光柱看去,嗬,深邃的海水中,成千上万的大螃蟹竟游着,汇聚成一片片黑压压的潮。

时而掀起层层蟹浪,时而卷起一个个蟹涡。

贴着舱壁,静听传来一阵阵“刷、刷、刷”的声音,仿佛激荡着一股股春潮。

我细心观察,一个海蟹足有半斤多重,行动起来相当灵活,看起来,横行是蟹的长处,倒行、前行也同样轻松自由。

蟹有青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还有黑色的,就像一朵朵盛开在海底的花。

一只猴子盘坐在地上用爪子搔耳朵,龇牙咧嘴,乐不可支。

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爬到高竿的顶上,倒竖蜻蜓,它那顽皮的样子逗得大家直笑猴子跳涧,互相追逐着,活像小孩捉迷藏 金丝猴倏忽间蹦出竹林,一下子就把天籁造成的静物面变活了,它们在枝杈间荡来跳去,常常口尾相衔一线饮水于绝壁下,这又给了我们多少滑稽的兴味。

游人置身在这样多乐趣的幽境中,似乎觉得自己也不过是一种色彩和线条,完全融和进这幅大自然的画屏中了。

人们钟爱峨嵋山的猴子,上了洗象池,便有成群的猴子向游客们乞讨,或许,是峨嵋山的猴子过于精灵,在耳濡目染中,竟也沾上了人类的俗气。

据说,它们现在也摆阔了,游客们的东西给少了,便不高兴,轻则呲牙咧嘴,吓唬胆小的人们,有时,竟要过客把口袋翻出来给它们看过,才悻悻地放行;更有甚者,把游客的照相机、小型收录机扣留下来,挂在树梢上,借以敲诈勒索。

一群乌鸦在夕阳中飞翔,像一面黑网似的遮着渐渐熄灭的天空。

一对鸳鸯在水中恬逸飘游,像一对情侣。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乌鸦是那么黑丑的鸟,一到傍晚,便成群结队的飞于空中,或三两只栖于树下,苦呀,苦呀的叫着,便使人起了一种厌恶的情绪。

乌鸦的庞大队伍,像黑色的旋风一般,突然腾空又突然降落,整个村子都处在它的覆盖之下,然后,村里所有的树木都为之占据,像硕大的黑色的花。

这是乌鸦刚刚进入村子里的情景。

乌鸦一定是有首领和纪律的,它们离开这里,绝对是统一行动,似乎一夜之间,就无影无踪了。

乌鸦返回故乡是在秋天,它们依然是出其不意地进到村子,不过只是作短暂的停留,休整一下,就匆匆而去。

是只小白鹭。

雪绒似的纺棰体身子,比芦花还轻盈,洁美,长长的铁赤的双足,红蜡般直插浅水,高高的雪颈举着长长的坚直而锐润的紫喙,在淡淡清塘的背景上,一幅老僧入定像。

蓦然,有了一声嚓的破水声,极轻,极快,便见叼得一尾很细的麦穗小鱼,夸张地仰了脖,啖而入腹。

一只青鹿像黑色的弹丸一般从草丛的边缘上奔跑过去。

小鹿跟在母鹿的后面,像个警卫战士。

小鹿用它们信赖的、和善的大眼睛望着它们的主人。

鹿群像流云似的从草原上缓缓地飘过。

美丽的茸角是公鹿的第二特征,并以此吸引母鹿的倾慕;每当夕阳晚照,常见到公鹿对水中倒映的茸冠,孤芳自赏呢!公鹿是以爱角闻名的,当野生的公鹿被猎人捕获时,它是宁肯在树上或石崖上将茸角撞破,也不轻易予人的。

它那一岔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倔强、刚硬;它那褐色的、光闪闪的眼睛里,既有善良,也有憎恶,既有勇敢,也有智慧;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它那波浪形的腰,披着淡黄色的冬毛,真叫漂亮,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它全身的力量。

啊,它太美了。

这是一头很漂亮的毛驴,额上还系着一条红绸。

这使我想起了电影上新媳妇回娘家的情景来:得得得的蹄声敲击在白杨耸立的小道上,田园味十足。

我怀着柔情用手抚摸了这头小驴的后背,它抬起来头,瞅了我一眼。

那水灵灵的目光让我难以忘怀。

我一把握住那小驴的缰绳,它却猛地低下头去,憨态可掬,我忽然觉得它的身姿实在有点娇小,不忍骑它了。

蜘蛛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草丛里飞舞着蓝莹莹的萤火虫,像是从天上洒下点点繁星。

萤火虫,轻轻悠悠像飘着一盏蓝色的小灯。

树间那么多萤火虫,仿佛一些小小的精灵,打着小小的灯笼,在那里开游行盛会似的那点点闪烁的光虫,就像一只只调皮的眼睛。

暗里的墙角有一只蜘蛛在织网,像一把小门似的。

从吐出第一缕丝开始,蚕儿们便不再吃桑叶了,这时只有出,没有进,只是一个劲儿地吐丝。

吐,吐,吐,不停地吐,呕心沥血地吐,昏天黑地地吐,吐着心,吐着血,吐着五脏六肺,吐着自己的全部生命……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常常使人潸然泪下。

那一顶顶白纱帐,便是它们的坟场么。

蚕儿们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来报答春天的馈赠,它们是葬身于自己所吐的丝啊! 蜘蛛忙起来,它先是横着拉出一条丝线,然后回过头来又拉出一条。

接着,又竖着拉线。

三拉两拉,东扯西扯,便拉扯出一个八卦型。

然后由外调头向内再拉线,一圈一圈,一轮一轮,纵横交错,穿梭不息。

不多扯一丝,也不少拉一线。

没有一线错线,没有一步冤枉路。

我惊叹了:莫非蛛腹内有一个电子计算机,指挥着它严格循程序操作? 夏夜,一切都显得朦胧、幽暗,似乎连空气都变得清馥馥的。

……在豆棚瓜架,林下水边,在篱前的丛草里,流萤飞起来了:三三两两,忽前忽后,时高时低,那么轻悄、飘忽,好像一些看不见的小精灵提着绿幽幽的灯笼,飞来飞去,那美妙的形象和色彩,确实是迷人的。

它们在忽高忽低、忽断忽续,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队清幽的乐队,在那里奏着清幽的曲子它一扬一顿,甚至声音的长短,都像含着节拍似的 油铃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蝉鸣不像蛙叫那样短促、跳跃,像声声鼓点,而是漫长、高昂、执著:“嘶呀……嘶”,好像二胡。

因此,在夏季田园交响乐队中,如果说青蛙是鼓手,那么蝉便是弦乐师了。

试想:炎炎夏日当空,树枝纹丝不动,连鹅鸭都聚集在树荫下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位弦乐师的高亢奏鸣,该会使人感到多么的寂寞啊! 在秋天的夜里,到处可以听到蟋蟀叫的声音。

蟋蟀是一种很好玩的小虫,它有薄薄的翅膀,颜色紫褐而光润,它有两条很肥壮的腿,所以很会跳跃;它有两枚很锐利的牙齿,和同类互斗的时候,便把它做利器,因为它好玩,所以我们小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它。

螳螂是一种较大的昆虫。

它有着苗条的身材,朴实而又优美的装饰,细长的颈上,顶着一个能往任何方向转动的头和一对丝状的触角,浅绿纱裙似的长翅,覆盖着它的大肚子。

这非常善良的外表,使你很难想到,它还是一位杀敌的“猛将”哩! 一次,一只大螳螂在草丛中见到了灰黄色的大蝗虫,立即作出痉挛似的跳跃,两翅斜斜地伸向两侧,恰像装在背上的两张对称的“帆”。

同时,两对后足,把身体高高抬起,两把大刀缩在胸前。

螳螂摆出了这种奇异的姿势后,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蝗虫,头随着对方的移动而缓转。

此刻蝗虫早吓得魂不附体了,生死就在这眨眼之间,虽然它有健壮的后腿可以跳跃,有双翅能飞,但为时晚矣。

就在它企图逃跑的一闪念之间,螳螂的两把“大刀”已狠狠投去,蝗虫还未挣扎,就一命呜呼了。

螳螂还有一套不寻常的本领,就是它的颜色会随着周围草木的颜色变化。

蛇盘成一团,张着的嘴里一条吐动得非常快的舌头,好像喷出一条火焰 “哇枣哇枣哇枣”夏天的夜晚,你会常常听到这种迷人的声音。

这是不知疲倦的音乐家枣青蛙的“歌声”。

青蛙在每一块田野上蹦蹦跳跳,嘴里既似说话又似唱歌。

它们的种类很多,有的背皮是绿色的,有的是花的,有的是褐色的,肚下的皮却一律的白。

有的青蛙有大人的拳头大,有的只有小孩的指头那么小,大的小的都不怕人,都放肆地在水田里、池塘里、路边上喊叫,叫得它们的嘴下的皮鼓出一个有它们身子至少三分之一的一个泡。

它们在泥土里不情愿地躲了一个冬天,有太多的情绪闷在肚子里需要发泄。

村里的人不叫它们青蛙,而叫哈蟆。

青蛙的卵变成的蝌蚪,对一些孩子们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他们蹲在它们的旁边,端详它们在水是傻傻的憨憨的游动姿态。

它们不理会他们的存在,他们的脸却笑了又笑,笑得比蝌蚪们还憨。

他们把它们捞在手里左瞧右看,怎么也想不通黑黑的它们大了会变颜色,肚下会长出腿来,长长的尾巴会变得没有了。

他们问大人,大人们含含糊糊地说,它们本来是水里的鱼,因为想看水上的世界,常爬到岸上来,慢慢地,样子就变了。

一只小鼠,悄悄地从桌子底下跑出来,慢慢地吃着地上的饼屑。

这鼠小得很,它无情的、坦然的一边吃,一边抬头看着。

……灯影下照见它很小很小,浅灰色的嫩毛,灵便的小身体,一双闪烁的明亮的小眼睛。

啊,雄壮威武的东北虎站起来了!只见它昂着头,张着脸盆似的大嘴,打了个哈欠,然后吐出了一条血红血红的舌头,舔了舔尖刀般的牙齿,翘了翘钢针似的白胡须,全身抖了两抖,便迈开大步。

你看,它全身金黄。

还有一道道黑色的斑纹,一双绿绿的眼睛里射出凶光,在铁笼里大摇大摆地走来转去,可真像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后面拖着的那条尾巴不就是它的武器钢鞭啊? 头狼毫不示弱地与他对峙着,伸出前肢,身子后缩,像一张拉开的弓。

狂怒的鬃毛雄赳赳地在脑袋顶上竖立着,在原始森林那黑幽幽的带着神秘气息的背景衬托下,身体现出一种凶狠残忍的暴力美。

蓦地,头狼长啸一声,树林震动,发出轰响,随着啸声,头狼拔地而起,黑旋风般扑上来,狼体在空中舒展开。

借着银灰色的天光,亮出狼中领袖的漂亮弧线。

高高的颈子,挺挺的,圆圆的胸脯,像仙女般高贵。

美女般的白色天鹅,像雪团一样在海滨浮游。

脚似桨,尾似舵,微微翘起的翅膀,就是帆。

一群银白色的天鹅浮在水面上,活像一艘扬帆前进的小白船。

天鹅的眼睛极少斜视四周,蛋黄色的一圈,细致的闪着瞳光的自信,且有慈爱、宽容和娇媚从那里发出召示,它们从来就不习惯眯起双目看人,而人却从来就靠眯起双目看它,因为人总是在很远处透过烟波翘首望它的。

两只仙子一样的天鹅,轻轻落在暮色苍茫的湖心,伸长了颈子,望了望夕阳的余晖,又回头望了望东方初升的明月:我们刚伴随夕阳,走完了金色的归程,现在又伴随明月,进入银色的梦镜。

我不敢对他说,我见过那天鹅,她是那么柔媚、娇妍、纯洁和充满活力呀!她非凡的美丽,如飞翔的野百合。

游在水里,或者亭亭地立着,文静得像睡莲,像动物世界的公主,白得像是雪捏的,玉雕的。

一只猛鹰平张着双翅从天空直插下去,几乎触到地面,忽又扑动翅膀,发出猛烈的声响斜刺天空。

巨鹰归巢了,它从天而降,站立大巢的崖边上,傲慢地仰望蓝天,俯视大地,然后,那铁一般的大爪张开,引颈振翅,发出一声震动山谷的呼哨。

群山响应,树林的叶片雨点一样纷纷飘落,聚在山谷中未散的雾,被压迫着退到森林的深处。

苍鹰,这是鸟类中最强悍的猛禽。

它飞得高,飞得快,力大无朋,没有什么别的鸟类能伤害它。

鹰是南部天空的统治者。

它们把嘹亮的唿哨骄傲地撒向山川和林莽。

它们威严地、心满意足地在高空巡视着这片隶属自己的广袤疆土。

大雁兴奋得一路高声歌唱,低声吟哦,简直像小孩子,争抢着投入母亲怀抱。

画眉宛如温柔的姑娘,躲在绿叶中娓娓细语。

海鸥临水飞翔,大雁翱翔在高空。

鸟类是自然之链的一个环节,它像风一样,像雨一样,像星像月一样,像山冈和森林一样,像草原和马群一样,共同构成了万物生存的广阔背景。

鸟类的生活与人类的生活已互相渗透。

一群南飞的雁,在蓝天底下出现了,雁群排成整整齐齐的人字形,目标一致地向前飞着。

它们在天空嘹亮地叫着,好像在庄严地宣告:它们的队伍是整齐的,它们的目标是明确的。

它们那由千万只喉咙一齐合奏出来的热烈悦耳的叫声,也久久地飘荡在海岛的上空…… 这是跋涉者的旋律,也是追求美、向往美,创造美的旋律。

大雁似乎总是在飞翔,总是在寻找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永远处于奔波之中。

它(海鸥)像闪电一样疾速俯冲下来,真使人担心它会一头栽到浩淼的江里去。

可是,就在接近水面的一霎那,它突然变得出奇的轻盈了,像羽毛一样飘落下来…… 成千上万只白鸥在金箔似的夕晖里穿梭翻飞,交织成一片喧响不息的旋律,每一只白鸥的翅膀都拖带着夕阳的血红色火焰,令人为之目眩神迷。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

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无耳朵的生物。

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

小草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叽叽切枣”栏杆上一个笼子里的画眉叫啦。

不一阵,所有笼里都传出画眉的啼鸣。

有的悠忽,如潺潺的溪水在流淌;有的高昂,好像古筝在弹奏;有的舒曼,仿佛是月下的洞箫,呜呜咽咽;有的粗犷,犹如木叶声声。

一种纯粹、原始的音乐,使人感到忘我的境界。

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 描写彩虹的好词好句好段 描写校园的好词好句 人物描写精彩片段(中年) 人物描写精彩片段(青年) 人物描写精彩片段(幼儿) 人物描写精彩片段(儿童) 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 植物描写 描写星星的好词好句 描写湖海的好词好句 写、画(语段) 夏天 描写星星月亮的优美句子和词语 描写冬天的段落 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句 描写动物的优美句子 描写雨的优美句段 描写脸的好词好句好段 描写太阳的好句 写人好词

关于枣的散文

枣香淡淡 分类:散文  我家老屋的北侧,有两棵枣树。

树干都有坛口那么粗,是爷爷幼年时栽下的。

两棵树,一左一右,相距约5米,夏来枝繁叶茂,相触于云中,这一方天地,便成了浓荫的世界。

  暑热的天,我家枣树下的一番情调,别处是找不到的。

这里是左邻右舍孩子们的乐园。

他们在树下打扑克啦,下石子棋啦,似乎一切游戏在这里做起来才有意义,其实心都悬在树上呢。

  这时候,枣还没熟透,但已渐渐地褪了青衣,着上红衫了,虽然那红只是浅浅的。

枣闪着诱人的光泽,如童话里的一颗颗星星。

  奶奶不允许摘生枣吃,孩子们没办法,可怜兮兮地眨着小眼睛。

可是,天上的鸟儿却不听奶奶的话,他们也是调皮又贪嘴的孩子,在树顶上唧唧喳喳地闹着,闹着,便不时有枣离了枝间,欢快地蹦下来。

地上的孩子就一窝蜂地去抢,那劲头跟故事中的抢绣球差不多。

  “七月七,小红枣子甜似蜜”,在孩子们渴求的眼光里,枣终于熟了。

我家这两棵树,一般的年成,能收一百多斤枣,奶奶让家人把它们盛在装稻子的筐里。

那些年,连口粮都很紧张,望着这些枣,家里人的喜悦写满了脸上,在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里,奶奶已将枣分成若干等份,左邻右舍,家家都有,多半是我,乐巅巅地挨家挨户送过去。

而家家也都乐陶陶地收下。

我家的枣,颇有“天下为公”的味道。

  摘下来的鲜枣,洗净了,加点糖用瓦罐炖着吃,是乡下无上的奢品。

于是这一天傍晚,炊烟起时,家家都有一缕淡淡的枣香飘过来。

  这些都是我幼时的事,随着过去的那些日子,苦苦的、甜甜的流逝了。

想想那时候,一个暑季,惟有我家的枣令孩子们牵肠挂肚,除此再也没有别的果了。

不像如今,有多种水果可以品尝。

现如今,左邻右舍的孩子还去我家的枣树底下游戏吗

还把那一颗颗小小的心悬在树上吗

我不知道了。

  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世上没有什么比枣更味美的果了,且不从中医上去讲它含有什么成分,滋补什么的吧。

枣还是一种吉祥、喜庆的果,在我国的民俗里,“枣”者“早”也,人家娶媳妇的时候,床上要放一把枣,这叫“早生贵子”。

  前几天,在图书馆翻阅《安徽日报》,见到家乡去年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我在北方,便如吃了家乡的一颗枣,心里蜜甜蜜甜的。

  愿家乡的日子“早早”红火起来。

  枣乡谈枣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鲁迅先生笔下所形容的单调。

然而,在中国大枣之乡行唐,你绝对不会产生如此单调的感觉。

一踏进行唐,你便进入了枣树的世界。

  从行唐县城出发,沿新阜公路一直向西北,不知不觉便进入了太行山区。

成行连片的枣树,遮住了太行山的雄伟,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浩瀚无边的森海枣原。

  每逢金秋时节,枣乡的山坳坡岭,路边村头,一株株、一片片的枣树,身披油绿碧叶,其间缀满了深红锃亮的大枣儿。

近观枣树鲜亮浑圆的果实由绿转红,如翡翠似玛瑙,成串成簇,压得枣枝摇摇欲坠。

果红叶绿的枣行间,不时可看见一些男女枣农在欢快地劳作,歌声你唱我和、此起彼伏,正所谓“遍地繁枝垂玛瑙,四乡宠韵唱清平”。

  唐代诗人刘长卿诗云:“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清代无名氏的诗云:“春分一过是秋分,打枣声喧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房瘠晒红云”。

诗中所描写的就是枣乡秋季丰收的景象。

那时,红枣的玛瑙红与碧绿的枝叶相映生辉,简直成了枣的海洋、枣的王国、枣的世界。

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枣,如玑似珠,更显得晶莹剔透。

你会感觉到琳琅满目红枣的世界,这是一部活生生枣的栽培史、文化史、发展史,是一部溢彩流韵的枣的乐章。

  红枣孕育着太行山风吹日晒的日子,枣的思想、枣的文化与当地的风物人情、民间乡俗水乳交融。

枣文化作为文化现象,往往与枣树相伴而生。

这种衍生从不同层面、不同寓意、不同程度反映社会生活的人间万象。

  早在《诗经》中就已有枣和棘(酸枣)之分的记载。

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古农书中,都把枣树列为果木之首。

在几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枣树与枣乡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各种民间故事、佳话轶闻广为流传,较著名的有“许由植枣”、“何姑升仙”、“狄希酿造‘千日酒’”等。

  传说隋大业初年(公元608年)有一苏姓女子才17岁,却得了一种怪病,面色苍白、浑身溃烂、干瘦如柴。

又逢大灾之年,家人多处求医,无法治愈。

姑娘泪珠成行,几遇寻死,后来,她自己进入太行山中,见一株树上挂满了红色的果实,当时她又累又饿,摘下食之,食后便晕死过去。

三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貌美如花,变得比生前还水灵,浑身散发着阵阵香气。

乡亲们见后,以为她已得道成仙,纷纷拜祭,后来听说姑娘是吃了一种野果后才出现的奇迹,于是乡亲们称红果为“圣果”。

故在当地,有“一日三枣、长生不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木本粮食,百药之引”、“门前一棵枣,红颜不显老”、“要使皮肤好,粥里加红枣”等等这样的乡俗俚语。

  枣乡人还把红枣作为美好甜蜜的象征。

对此,杨平同志在《枣乡漫话》一书中做了详尽的记载:“在枣乡,青年男女……表情达意的时候多是枣收季节,挑摘自家枣园树上最大、最红的鲜枣与自己年龄数目相等,送与对方,互表爱意。

他们离开后,羞赧的女子还要追上意中人,偷偷塞给对方两个硕大难寻的满膛红枣转身离去,男人这时才明白:两个枣儿透红透亮,暗示让男方‘早早’提亲,两颗透亮的红心‘早早’结合在一起。

”  在枣乡,过春节时要蒸枣糕祭祀诸神;五月端午要包枣粽子;八月十五中秋节要以枣、苹果、葡萄等果品来祭祀祖先;腊八要吃红枣腊八糜。

孩子过满月、生日必须吃枣糕。

枣糕蒸好后放在案板,让孩子跳三下,以示孩子跳得高,长得快,早成人。

丰年吃枣馍馍,枣窝窝、灾年吃枣糠炒面。

枣茶、枣醋、枣酒、枣泥、枣面、自制自用。

孩子满月“离窝”抱孩子出屋,抱到谁家,谁家就得赠送枣子一类礼品,空身出去带回实物,预示着孩子长大成人后厚道实诚。

儿女结婚,把红枣、花生、栗子放在嫁妆里、火炕上、被角里、取其谐音“早生贵子”。

生了孩子,取名“枣花”、“枣柱”。

平日里做些枣饼子、枣米饭,逢年过节精心制作枣粽子、枣糕,吃些醉枣、炕枣,再喝上一点儿口感烈、酒度高、酒香独特的“枣木杠”老烧酒。

  红枣做为亲朋间的馈赠礼品,也不单是一种佳肴食品,其寓意远远超过其本身。

《国语·鲁语上》载:“夫妇执不过枣栗,以告虔也。

”枣,取早起;栗,取礼敬。

《礼仪·士婚礼》载:“质明,赞见舅姑……妇执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

意为古代妇女清晨起身见长辈,时常献枣栗果品,早起虔敬。

  在枣乡,红枣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当作访亲问友的必备礼品,其他东西可以不带,但红枣却不能少带,甚至求神拜佛也带几个枣子。

枣特产是送给尊贵客人的最神圣的礼物。

在枣乡,凡过往客人均可入枣园尝鲜,枣农概不收钱,即使主人不在也可去摘食,“瓜、桃、李、枣,不算强盗”说的正是如此。

  行唐大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厚,色泽紫红透亮,味道清甜适口,过去历代官员都把它作为进贡佳品,朝野上下都知道行唐盛产大枣“中秋红”,鲜干两食风味独特,因而又有“御枣儿”美名。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只提到四种果品,枣便是其中之一。

枣的种植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

但是,枣乡行唐那独特的地域优势赋予了红枣更正宗、更优良的品质,是太行山脉孕育了枣的灵气,山有枣则灵,枣生山则贵。

  娇贵的红枣,苛刻地选择着自己的立命之土,把幸运之根扎向行唐大地,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大片山地、丘陵和贫瘠的土地,却恰恰是繁育红枣的天然土壤;这里的气候节律变化与红枣对光、热、水、气的要求完全一致,是红枣的天然乐园。

在这片土地上长成的红枣,品质天成、别具风味、独一无二。

  枣乡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地少人密,多少年来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这块土地上究竟出产过多少枣

养活过多少人

岁月流逝,无从考察,但据史料记载:“兵燹之后,人物凋耗,土地荒旷,旧有存者十仅二三,唯山民,生齿日繁,有增里额”。

究其原因,是这里的枣果为缺衣少食的百姓提供了生存生活的条件。

  行唐大枣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品质优良、规模空前,培育了悠久的枣文化,已成为行唐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撑。

枣树与枣乡的历史息息相关,枣树的诸多特性正与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吻合。

又因枣果为红色,花为金黄色并呈正五角星形,故枣乡人誉之为“县树”、“神树”,红枣则喻为红玛瑙。

  枣树如今已成为枣乡人的“树下粮仓,树上银行”,成为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在枣乡,你随便走到哪里,一说起枣树,人人都眉飞色舞,再说前景,人人都面露自信的微笑。

经济困难时期,枣树可以养民,改革发展时期,枣树更可以富民,枣树就是摇钱树。

枣树抗逆性极强,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旱涝保丰收,被枣乡人称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百果之王”。

  枣树以瘠土为其营养,以甜美为其奉献,以坚强为其躯干,以纯朴为其容颜,以棘刺象征不媚,以绿色装点人间。

俗语云:“枣树三年不算死,也有久而复生者”、“每元旦日未出时,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

不椎,则茬不实,则子萎而落”、“端午时,用斧于树上斑驳敲打,则肥而大。

侯大蚕入簇,以杖击其枝间,振去狂茬,则结实多”。

  三千年来,除了枣乡行唐,还有哪一方人民对红枣的深情这么荡气回肠

这最具地域色彩的灵物,含钟毓之灵秀,蕴天地之精华,是太行山脉这方贫瘠的热土上人文精神和性格的具体体现。

对于枣乡行唐而言,枣不仅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果品,更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文化产品。

  我生长在枣乡,对枣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且不说大枣丰富了我童年的口袋,也不说“八月十五枣落竿儿”的欢快。

由枣乡走出去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这骨子里都深深镌刻着枣树的符号,血脉中都恒久弥漫着红枣的馨香。

枣树精神历来是枣乡人的精神之树,也是枣乡人的形象写照。

它们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意志深深震撼着我。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