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一首诗(写得云里雾里的那种)
古诗中云里雾有一首很有代表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现代诗大部分都云里雾里的,不过特别喜欢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两首诗乍一看挺云山雾绕的,但它们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尤其是用短短几句话说出来,尤为难得,越读越有味道。
如果要长点的,那只有现代诗了,不太擅长,顾城和北岛等朦胧诗派的诗应该都符合要求。
顾城的《感觉》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北岛,顾城,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
其他优秀的朦胧诗作:《一切》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雨行》云 灰灰的再也洗不干净我们打开雨伞索性涂黑了天空在缓缓飘动的夜里有两对双星似乎没有定轨只是时远时近……《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墙】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
很可能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既感觉不到雨冷风寒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或者我只是株车前草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我的偶然决定了它的必然夜晚,墙活动起来伸出柔软的伪足挤压我勒索我要我适应各式各样的形状我惊恐地逃到大街发现同样的噩梦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一道道畏缩的目光一堵堵冰冷的墙我终于明白了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我对墙的妥协,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形容雾的句子有哪些
高原处处飘起白色的朝雾,犹如有生命的物体,正在以它奇特的流动方式,贴着地面在扩展开去黄昏的雾气,在枯瘦的白杨中闻浮过.仿佛细纱挂在树枝,却比细纱还要自,还要透明·云雾,像鹅绒般轻轻地飘流着·一团奶似的云雾掠着青草漫过来。
一股雾气在顿河上空腾起.移动着,顺着白石灰岩山峰的斜坡展开去.像条灰色的没有脑袋的青蛇一样钻进了悬崖里·茫茫大雾笼罩大地.似下着一场细到极致的温柔的雨·树林披上一层薄雾,好似漂浮起来一般·田野尽头,烟雾缭绕,如在梦中·太阳刚刚升起,临河的村庄上空笼罩着一层透明的水雾,像是把小村罩在玻璃里一样·山峰、屋字、篱笆和草垛都蒙在一望无涯的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绡里,显得飘渺、神秘而绮丽·动荡的雾霭,沉重地卷到这里渡到那里,在暗沉沉的田野里奔腾而过,仿佛融雪的春潮,或者袅袅升入天空,稀薄、蔚蓝、作螺旋状,像是香炉里飘出来的烟氤。
·清晨,浓雾弥漫,它微带寒意,翻腾缭绕·乳白色的展雾,像纱幔一样轻轻飘敖。
东方显出了朦胧的光亮重重浓雾,像雪堆似的从一个个山头崩落,像瀑布似的从两峰间的凹部翻滚下来·太阳升起了,雾色不再灰暗,转而发红。
发蓝,红蓝相接的地方是粘稠的紫色。
一切都隐没在浓滞的雾色里,只有森林的顶端浮现在浓雾的上面。
到处漫着一层湿雾。
粘粘渍,不大干净。
·白色的奶气似的雾露封合起来,湿冷腻滞地在水面弥漫·晨雾像挂在空中的千万条待染的白纱,缓缓地摆动着,在朝阳下变幻奇异的色彩。
·又厚又重的雪雾.白茫茫的,天连着地,地连着天,什么都看不见。
·缥缈透明的自雾织成一笼巨大的自帐子,严严实实地罩下来。
·那雾气好像从地壳中喷出,滔滔不绝从谷底升起。
到半空便如海潮.一阵接着一阵扑向石林·动荡的雾霭,仿佛融雪的春潮,袅袅升入天空,像是香炉里飘出来的烟氤·雾在江面上如同挂起了一层纯自的罩纱,夜航的小船挂着红灯,时隐时现,好像是失眠者勉强睁开的眼睛·山顶上,笼罩着流动的、像纱一样的,不知是云、是烟、是雾的淡淡的气流·一层稀薄的像纱一样的乳白色的气流,在麦梢轻轻荡漾着
大风刮过《皇叔》现有的结局没看懂。
求高人解答
最后云毓跟着大哥云游四海了,皇叔和然思在一块儿了 。
云棠是同光帝和那个民间女子的儿子。
即启赭的爹和别人生的,所以云棠是启赭的兄弟。
也应该叫承浚一声皇叔。
云毓经常扮成他大哥的样子 ,云毓是喜欢皇叔的 。
云毓离开承浚或许是觉得自己亏欠他太多 ,并且当初一开始接近皇叔就是别有用心利用他, 就如他自己所说——假戏真做,最后就算是真的也是假的了。
不完满才是人生(评皇叔)景卫邑——半生已分孤眠过 叔叔是个寂寞的人。
他又是个怕寂寞的人。
从头到尾,他一直强调,自己就是想要个能长相伴,好好一起过日子的人。
可他又反反复复,说放下了,好似又没放下,说喜欢了,又不知是否真的喜欢。
柳桐倚,云毓,景启赭,他到底最在乎谁
或许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旁人又怎能下定论。
记得当初大风说,是看了《潜伏》才想写个卧底文,《潜伏》的主角余则成,我也从未明白他一生最爱何人。
是志同道合的初恋左蓝,还是日久生情的妻子翠平,抑或是那个陪伴他终老的晚秋
自然,这三个女子和《皇叔》中的云柳帝是一丝一毫都不像的,但叔叔和余则成,还是有点儿相似的。
余则成是因命运所迫,几次“移情”是水到渠成,感人至深,而叔叔的“移情”,除了命里的无奈,或许是大风爱作迷雾所致,我总觉得并不顺理成章。
于是就让读者们觉得,叔叔他自己也有点儿问题。
一句话形容,他就是爱折腾(用大白话说,就是爱脑补,擅精分)。
但是,话又说回来,他这样折腾,其实也怪不得他。
当初皇妃的拒绝与冷落,着实是伤了他的心。
朝堂与群臣的不信任,更是坚定了他做卧底、干出一番事业来的想法。
以为跟云毓可以双宿双飞了,却又遭到了一次最无情的“背叛”……哎,真是一颗伤痕累累的老心啊。
算来算去,他也死了几回了,“都是一壶好酒,一场大醉,一夜好梦”,也该看开了、想透了。
“半生已分孤眠过”,这是我能想到的,最贴近叔叔的形容。
看他做的那些个梦,觉得他真真是个孤独到极致的人,所以,他最后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不再忍心责怪了。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人生又有几个十年
到他这个年纪,寻一伴侣,有个着落,了度余生,不管那人是柳是云。
两人相伴,总好过一人孤单。
景启赭——曾是惊鸿照影来 大风对这个小皇帝的描写,其实不多,但句句珠玑,着实有力。
寥寥几笔,小皇帝的形象,可谓是跃然纸上。
“就是朕驾崩了他也不会甍
” 一语成谶,秋雨细密,满地红。
叔叔把那个青花瓷埋入土里,隐约又听到了有人在喊他“承浚”。
大风曾说,叔叔这么折腾,也是为了小皇帝。
顿时许多人觉得,哇,原来叔叔最爱的是小皇帝啊,渣了
大风为文章起名,肯定是扣题的,这文叫皇叔,就是皇帝他叔啊。
若不是有这个身份,叔叔他能有这跌宕起伏的一辈子么。
其实我觉得吧,叔叔他肯定是十分、十分在乎小皇帝的,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以启赭为主,启赭小时的事情,他记得相当清楚。
在他眼里,启赭就是个别扭又怕生的孩子。
启赭喜欢什么,从来都不说,他便去揣摩,然后给他。
可是……若那个孩子喜欢的,是他自己呢
纲常人伦,自是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
生在帝王家,更是重重障碍,不是说拍碎就能拍碎的。
然而,愿喊他承浚的,又敢喊他承浚的,除了启赭,却还有谁人
当真是高处不胜寒,无人知其心。
临到终了,两人还是没能见上一面。
许多话,或许本来要说,但最终没能说出来。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世间再无景启赭,世间也再无皇叔景卫邑。
承浚,启赭。
承上启下。
全文的结尾,一切都仿似当初,一切好像都转了个圈儿,又回到了原点。
“那朕在这里等你,皇叔。
” 奈何桥上,或许又一个符小侯一般,执着等待不肯入轮回的鬼魂,到了再相会的时候,两人还是以叔侄的身份叙叙旧么
还是各自表明心迹呢
只有大风才知道了。
云毓——多情终古似无情 说实在的,我对这个角色,总是有点摸不透。
大概是因为,叔叔也一直摸不透他。
所以,以叔叔为视角,根本看不清这个人,感觉总是云里雾里的。
归根结底,他和叔叔就从来都没有互相信任过。
假戏真做,到头来还是一场戏。
如云毓自己所说,假的就算是成了真的,终归也还是假的。
叔叔说他是倾城的牡丹,但我反而觉得,“不是人间富贵花”,才更合他的心声。
他那个在外经商,醉笑红尘的哥哥,不是更惬意自在
恐怕,云毓一直也颇为羡慕他这个哥哥吧。
自小身份特殊,明明他和启赭启檀他们是一样的,但却只被当做重臣之子,当做小毒瘤。
后来又作为卧底去接近叔叔,最后不得不背叛他,云毓心里的苦,怕是只有他自己晓得。
他知晓叔叔对小皇帝的深厚感情,但碍于血缘关系,这两人无法走到一起。
那他和叔叔呢
能打破这个障碍么
我想,他并无信心,所以他选择了告诉叔叔真相,然后离开。
皇帝赐给叔叔“毒药”的事情,云要么并不知晓,要么早就明白了皇帝并非是真的要叔叔去死。
于是,他就留下叔叔和小柳两个人瞎折腾去了,走得挺潇洒的。
大风对云毓并无详细的交代,结局里那个人影,应该是他罢。
可是,他真的完全放下了么
在“鬼皇帝”番外里,那个笑得和气,一直未娶,看到叔柳便喝起闷酒的小万叔叔,让我又是怜惜,又感唏嘘。
大风说云毓是“不是全部就不要”的人,如此决绝,如此干脆。
或许就应了那句话吧,多情终古似无情。
爱到深处,尽成痴。
但愿,十年之后,云毓是真的放下了。
那个眉眼中带着笑意,洒脱又风趣的云随雅,想必依旧是绝代风华。
柳桐倚——山有木兮木有枝 把小柳放在最后写,是因为我太过喜欢他,真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写才好。
怕不够客观,又怕一写就滔滔不尽。
但是我这就说点感想,不管啦。
从最初月下桂花般的少年,到朝堂上高远的柳相,再到江湖客商梅庸——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双眼从未变过,总是清澈而明朗,他一直把众人看的很透。
如果大风是以他的视角来写,相信一切都会明朗许多吧。
而最恰当地形容小柳的,思来想去,还是《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叔叔几度生死,始终陪伴在侧,不离不弃的,唯独他柳桐倚。
一篇《画柳》,谁是看画人,谁又是画中人,把小柳的感情升华到了极致。
如果这都不算爱,那还有什么是爱呢
眼看自己喜欢的人死,想必是天下最痛苦的事情了吧。
而他却经历了三次。
狱中托付,船上告别,再到水难的江边……小柳真是个坚强的人。
叔说:“所以你一定不能有什么,否则我真的临到终了时,要指望谁
” “……可别再找我了……你吓了我三回……我真够了……” 小柳这回话,看了真是又难过又感动。
是啊,都三回了。
叔叔当真是个傻子,天下第一大白痴
非要到了爪哇这荒凉地,才知道了这世间,可信,可托,可心安,可相伴的,只有一个人。
于是,他回来中原找他,一次次的“偶遇”……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但过了两三年,他又开始不淡定,觉得小柳其实不那么在乎他。
直到小柳醉酒,明明白白的说了“喜欢”,他才终于释然了:他是喜欢我的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或许,叔叔爱的不是然思,而是“爱着自己”的然思吧。
叔叔这人啊,就是这样,东倒西歪的,一点都不靠谱。
小云说他不信,小柳说不敢信,但还是信了。
看到有个评说,叔这人,信则灵。
长久的爱情亦是如此。
叔柳的结局,说叔叔是退而求其次也好,是老无所依的唯一退路也好,是真正临死前番然醒悟也好……十年后,叔叔那句“然思还在家等我”,我已经满意了。
过往云烟皆已散去,余下的,是平淡的幸福;是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斑斓处的身影,是如此令人心安。
更何况,只要小柳自己觉得值得,觉得喜欢,那我们旁人,还有什么好说
什么正主不正主的,我从来不在乎。
只要我喜欢的人获得幸福,别的什么,便再无所求。
顺应其心而活,便是最好。
勉强放下,反而更易入了心魔。
我很喜欢这几句话,现在觉得,小柳大概就是这么想的。
因为喜欢,所以执着。
放不下,就是放不下了。
这份爱情,是他包容来的,是他争取来的。
我也只能对叔叔说,叔叔啊叔叔。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结语——不完满才是人生 比起又一春,江山,桃花债,皇叔多了几分现实的味道。
看完皇叔,自己从大学到毕业,也经历了些事情,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生十之八九,多是不如意。
但是,如果能用那八九的不如意,换得一两分的幸福,人也该知足了。
英语文化知识
浅谈英语文化知识渗透于英语教学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
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
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
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
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
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 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
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
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
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
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
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
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
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
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
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
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
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
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
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
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
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
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
你到哪里去
;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 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
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
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
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
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
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
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
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
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
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
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