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僧人心怀社会的句子

形容僧人心怀社会的句子

时间:2013-12-18 09:41

浅述如何树立僧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一水深则流缓”。

讲的是越是深水之流都是非常缓慢水面上虽然风起浪大,沉在深处的水还会保缓速度。

做人也需如此:遇到棘手烦乱的事,都要保持一个平静祥和的心态。

“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是一句古语,蕴藏着修炼的内涵。

“水深则流缓”。

讲的是越是深水之流都是非常缓慢的,水面上虽然风起浪大,沉在深处的水还会保持着缓慢的速度。

做人也需如此:遇到棘手烦乱的事,都要保持一个平静祥和的心态。

这里讲了一个动与静、快与缓的相生相克的道理。

动、静,快、缓,在天地间也需维系其平衡。

一般说来,动得太多、太快,损耗、消亡得也快。

平静才会久远,所以讲“静以至远”。

这里也比喻一个修炼有素的人,一个有道德涵养的人最智慧的处世态度——心常怀慈悲、能忍让,能吃亏,遇事能沉的住气,心怀很宽阔,包容的空间很大。

所以老子说圣人“不敢为天下先”也。

什么叫“不敢为”

是指名利情之心不敢生,不敢被世俗之情所带动,不敢存不好的一思一念……。

因为,高德的人认为一动常人之心,就会造业,就会掉层次,就会修炼不成功,就会回不去佛界、仙界。

但俗人、愚人是什么都敢作敢为的,不过是一介莽夫而已。

他们追名逐利、争强好胜、敢打敢骂、甚至无恶不作。

这样的人其实活得很累很苦,患得患失,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吃不好,睡不好,将自己的身体折腾的一身病,心里还烦躁难安。

你说能不折福折寿吗

讲到修炼,就讲到人的心性——“德”其实是人生真实的能量存在,执着的欲望越多,耗费的能量也多。

二、“人贵则语迟”。

说的是一般贵人说话都是慢悠悠的,而且不轻易表态,不轻易下定论,谨言慎行的。

孔子传的“中庸”之道,其中的“中”字是口字上贴了一个封条,告诉你不要乱讲话。

古代专业修炼的人,包括僧人、道长,几乎人家是闭口不说话,怕造业要偿还。

圣人君王也是寡言少语,说“金口玉言”,皇上讲出的话是圣旨,稍有不慎,可民间就要人头落地,命运翻转了。

所以,一般皇帝都自称“寡人”“孤家”。

就是民间一般有智慧,有涵养的人,讲话也是很注意的,怕恶口伤人,失德损德,难以在众人中立信。

而现代的人,特别不注重修口,小则不经思索、胡言乱语,背后中伤;大则谎话连篇,肆意攻击,尤其谤神谤佛,这都是在造恶业,任何佛道正教学说,都是讲有报应的。

小恶小报,大恶大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善于养生长寿者,大多都是修炼有素之人。

真正大智慧的人看起来有点傻,就如同老子讲的“大智若愚”,但其实是深藏不露而已。

这样的人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吃多大的亏,都是乐呵呵的,一脸菩萨像。

这类人真是不得了啊

其实是大智慧,大自在,只是表现上不同世俗之小人计较而已。

朋友们,当你们了解“心性是养生的根本”,“心能生一切,心能灭一切”的一番道理后,你去重德,你去行善,去积德积福,那么你的生活就自然会福寿康宁,你的心灵就必定能够登上光明的彼岸。

西游记中唐僧的外貌是怎样的哪?

羯摩语,意思是作法办事。

原教是非常讲民,由于印度四姓阶级了社会的极度不平等现象。

伟大慈悲的佛陀在教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羯摩制度。

佛陀规定,一大界范围内的僧侣要六和共住,舍弃一切出家前因社会地位不同而养成的阶级观念。

凡僧中事皆要作法成办民主料理,即根据僧事的重要性釆取全民公决或有限代表制来协商处置,这个议事过程称作羯摩。

作羯摩时,首先推举出一位羯摩师,就是住持会议的主持人。

羯摩师过去又叫维那,羯摩结束后维那一职自动灭失。

在羯摩时,维那首先让大家就这个羯摩的本身是否如法进行认定。

例如,参加这个羯摩的人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有相应的资格;应来未来者是否因合理的理由而请假(说净)。

参加羯摩的人数和羯摩所处的地点是否合法。

只有当这些先决条件具足圆满,而又无一“别众”持异议时,真正的羯摩才能开始。

羯摩事务根据羯摩的内容和对象分别有人、事、法等不同。

例如有时是为了分供物,有时为了给某人受戒或为了处理犯戒的比丘等。

佛制羯摩法共158种,经中曰二十楗度。

维那师将羯摩事由三白告众,然后就处理结果征询大家的意见。

众中若有多人乃至一人对处理结果持反对态度者,此事亦复不能成办,改作它议。

若有人无理反对者(故意捣乱)可先将此人摈出,羯摩继续进行。

最后必须得到一个百分之百的圆满答案,这个羯摩才算结束。

  曾经看到一份文字资料报道:八十年代一位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到斯里兰卡去调研,无意间接触到佛教内典,看到了其中有关羯摩制度的阐述。

回国后写论文惊呼,我们现代社会几代人所创立和争取的立宪、议会、选举等社会先进的民主体制,印度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教僧团内就已成功推而行之了。

此举不得不令自以为是的西方人对东方的宗教文化重新刮目。

  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在封建王朝的独裁统制下,历史上教内仍然坚持这一优良传统,鲜有离经叛道者。

类如说,过去寺庙方丈都是常住僧人本着选贤任能的原侧推选出来的。

既使是传统的子孙接法道场,新的方丈侯选人也都是从已被印证有德有才的入围弟子中选拔法嗣的。

无论哪种形式,总之,未来的住持必须在自我修持和品行道德方面让大众信服。

丛林里住持每年腊月要主动辞职,接受大众的评议,之后再决定次年住持人选。

  今日的佛教,在民主进程方面,无论与现代的社会制度相比,还是与过去的原始教制相比,都无疑是一种倒退。

从中国佛教协会到各大寺庙,都缺少应有的最基本的民主机制。

当然,搞好社会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趋炎附势或德才羞涩。

我们应该认识到另一层意思是:一个真正有出离心,看破红尘,心怀若谷的佛教徒,对名利地位和福报都是随缘的而不应去刻意追求的。

  佛教里的此类“干部”一旦大权在握,就意味着无上的财富和无上的福报将随侍终生。

一个县市级的寺庙一年可收入几百万元;一个国家级的寺院年收入可达千万;国际知名的佛教旅游圣地年收入甚至有上亿。

这些财富皆“合情合理又合法”地玩于住持掌股之间。

如何不惹人眼红。

举一个本人耳濡目染的例子:十几年前我暂住的河南省一家著名寺院的方丈每年都要生几次病,病来时就包架专机运到首都军区医院进行抢救。

最好的专家会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派上。

不惜血本,每日耗资数万元。

这位方丈的医疗费几乎花去常住近半的收入。

而恰恰同样,在这位病方丈住持的寺庙里住有一位沙弥也病了,抓几元钱的中药,寺院都不肯给报销。

由于这个沙弥还没有具备享受单金的资格,手里没有一分钱。

在家佛教徒看他很可怜,接济点钱给他看病。

最后却被客堂管事知晓,竟然以他向外化缘的罪名将之开除赶出了寺院。

呜呼

方丈怕死,有病了赶紧去抢救。

沙弥,非人耶

俗家人尚知“人生而平等”,况复佛陀曾言:入我门来,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戒和同修,意和同悦,利和同均等等如是之语。

弘一法师曾言:“出家人生死看破,小病求医,大病求死......”。

不知这句话对应该求死却反而求生的那位丛林大佬有多大的讽刺。

  有的寺院主持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对常住一切危及自己“政权”的不利因素给予彻底地扫荡。

其手段之卑劣,恶念之痛绝,真真让俗世上一帮阴毒酷吏们都汗颜三日。

其主要表现形式大致如下:  一、对常住僧人重新“优化组合”,变十方丛林为子孙道场。

排斥外地僧人,不充许别的同住老法师老和尚收弟子,只许自己繁殖徒子徒孙。

  二、违背佛制,攥越六和,视佛陀为道具,看僧侣为雇工。

唯我独尊,目空一切,谓普寺之内,除我之外,无有余物也。

  三、积极开展社交活动,与政府个别官员主动拉关系。

有时拿常住的钱做点善事,树立自己的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

  四、执行独裁统制,给常住僧众灌输因果福报的宿命论和封建丛林的家长专权意识。

有意荒费佛陀的原始律法,因为一旦僧人明了佛制,方丈就会承受种种不如法的舆论。

---不过这时寺院都已是自己的亲信,也许舆论亦无从谈起了。

拜佛 五台山

五台山寺庙  白云寺座落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圣地,以文殊师利菩萨为驻持道场的山西省五台山县五台山中,它位于台怀镇南十里处,东北沿临石凉公路,西南遥望圣地佛母洞;该寺周围群山环抱,涓水潺流,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是从东中进入五台山风景区处的必经之地。

  白云寺,据史册记载:她布局严谨,建筑古朴,巍峨挺拔,宏伟壮观,是五台山四大名寺古刹之一;享有“南有九华金鼎寺,北有五台山有五台白云寺”的美誉,其古老的文化历史悠久远长。

在当时,该寺大殿内主要供奉的是想享誉全国的高17米的千手千眼佛像;就连所供奉的罗汉尊者塑像,其高度也是全山寺公有独一无二的。

同时,她也是全国高僧师和贤达信众们前来五台山纭聚参修朝拜礼佛的首当寺院之一。

其宏魄的规模,浩大的声势,精严的教威,真是享誉空前。

  白云寺始建于唐朝,由于当时太原的一位道台人士所建,道台是太原一位七品官。

提起道台建寺,还有一段生动真实的公案:当年,道台的线亲身患重病而久治无效,并求取秘法良方。

机缘成熟,化做过路和尚的文殊菩萨向道台说之:“令贤老母的病,快是不行了吧”,闻听此言一愣的道台心想:既然这位和尚知道母亲身着病难,就一定能够治疗此病,随即乞请和尚家中面医。

化做和尚的文殊菩萨来到病人床前,举臂抬手轻轻地在病人身上的上空来回一划,病母立刻痊愈。

感激不尽的道台母子,问询和尚的来由身历,和尚说了句“我是五台山白云寺的和尚”,说完话便转身即自离去。

不久,心怀感恩之情的道台前往五台山去寻找白云寺。

可是,整个五台山山上山下角落里外找了一个遍,仍是寻之不见。

当走到现在白云村的这个地方时,疲惫不堪,心有伤感委屈的道台仰无长叹,双眼泪下地唉惜道:“阿弥陀佛呀,这白云寺到底在何方啊

”就在这时,万里无云突然在道台的头上,出现莲花白云。

雪棉浓厚并且凝聚不动,道台抬头一看,文殊菩萨骑着狮子稳坐白莲花云,文殊菩萨向道台微微一笑。

这下,道台才全部的恍然大悟,“啊,原来白云寺就在于此啊

我知道该干什么了

”于是,欣喜不禁的道台便发心和修建了当时在五台山上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名刹古迹—白云寺

  在当时,修建白云寺所波及覆盖的领地范围之大,无一寺院能够比及。

村民间经常流传一句“先造南山白云寺,后起西址碧山寺”的佳谣。

因为谣中人们可以想象的到,就当时的修建工程是多么宏魄与盛大啊

  在白云寺声势显赫,闻名遐尔,是历代皇帝巡游五台山时所朝拜礼佛的改临就驾之地。

康熙曾就亲驾住宿二月间,乾隆皇帝在第三巡游五台山时,亦曾作文写诗,状景抒怀。

诗曰“一《白云寺》:春云出各如流,十年一度来游,底识峰台殊胜,今朝名实兼收。

二《跋马》:跋马台山路,绥绥雨雪蒙:冻凝虽未宁,旭隐不为烘;虑恐寒过甚,如去景最工;轻与宁弗逸,欲与人同。

至于古往今来的文人,墨这和雅士贤达们所遗留下来的绝句佳言,更是数之不尽,千古传芳

  历经数代,白云寺院香火繁盛,信众,络绎,高僧倍出。

宋代朝代,有一位方丈统领白云寺、碧山寺、金灯寺和连金寺的总持管理,他就是一代著名高僧,当时白云寺的主持方丈——北风大师。

在北风大师时代,四大寺院道风纯正,治学严谨,修行精苦,是五台山众多寺院中,参修佛法成就的最显著最殊胜最有威望的寺院之一,也是白云寺不断扩充修建和日趋完美的鼎盛时期。

  令人痛惜的是:白乾隆十三年间,白云寺被一场大火烧至半月有余而严重损坏。

随着历史的变迁,该寺又屡自然灾害的不断侵毁;加之抗日战争和“文革”期间和两次大破坏,致使现在的白云寺院公存三间龙王殿、五间五观堂和两块残缺的石碑。

其零落的瓦和颓废的荒墟,惨的真是使人目不忍触,  五爷庙  塔院寺山门东侧这座院落便是万佛阁。

一般寺庙都有牌楼,山门等寺前建筑,万佛阁并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寺庙,所以也就不会有独自的山门和牌楼了。

  万佛阁(俗称五爷庙)虽然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

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

  坐东朝西这座两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名为文殊殿,四角翘出,明柱围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艺品,在五台山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

殿内下层供三位菩萨,不用我讲,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骑绿毛狮子的是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神兽的是观音菩萨。

不论是三大菩萨,还是座下之骑,塑造得均极为精细生动。

再看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10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小佛,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所以此殿、此庙便名叫万佛阁。

二层殿内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是道明和尚和其父亲。

一般情况长者应在上首,而这里位居左侧上首的却是儿子道明。

这又是为什么呢?传说地藏王菩萨欲在九华山开创道场,而当地一位员外起初不愿让出宝地,但员外的儿子却敢违抗父命把地界奉献出来,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萨,取法号道明,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其父亲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萨的下首了。

立于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的5对塑像,统称为“十殿阎王。

”  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

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

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

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

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

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

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

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

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王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恐。

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

  与五爷庙相对的便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

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显通寺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

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

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寺院面积8公顷(一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

排列于中轴线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气势。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一亩二分)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

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

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

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

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

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入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

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

为了感谢母恩,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

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在现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两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祚寺(即双塔寺)的过程中,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筑的。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

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

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

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巳在战火中焚烧坏了。

  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共分两层,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

每面门扇的下端铸有花卉、松柏、鸟兽等图案。

“龙虎斗”、“龙凤配”、“喜鹊登梅”、“玉兔拜瓤”……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门扇的上端都有精细的花卉图案,形态各异,玲珑剔透。

正面横梁上的“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更是活灵活现。

第二层的四周,有大约1米高的铜栏杆,其24面门上均有各式图案。

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形美丽。

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

  菩萨顶位於山西省五台山的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菩萨顶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僧人法云重建,称“真容院”。

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

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

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

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

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其改为喇嘛庙。

此后,康熙皇帝又赐菩萨顶大咧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其进贡。

这是清廷以黄教怀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

清朝皇帝、蒙古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礼五台,一般都住菩萨顶,从而树立了菩窿顶在五台黄庙中的统领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

菩萨顶覆盖黄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为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康熙又敕命“於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镇,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器”。

在清朝,五台山的喇嘛教事务,除镇海寺等6所黄庙归章嘉呼图克图管辖外,绝大多数喇嘛寺则归驻节菩萨顶的扎萨克大喇嘛统率。

菩萨顶寺院参照皇制式营造,殿宇上覆盖黄绿蓝三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五台。

全寺占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楼房11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

  从菩萨顶大照壁仰首上望,108级石台阶层层铺到高处,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架天宫。

沿108级石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

耸立於石台阶高处平台上的木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而多姿。

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闪烁有光。

登上108级台阶,过华丽牌楼,又有一段石阶连接山门。

此段石阶与所有寺院中见到的都不同,垂带石夹着的石阶,中间铺设斜面御路,雕有九龙吸水图案。

九龙翻腾,互相缠绕,真可谓“活龙活现”,与北京故宫礓碌铺设没有两样。

  大雄宝殿面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大殿四周有石雕迥廊环绕,内供释迦牟、弥陀、药师佛三佛。

我国藏传佛教的大活佛达赖、班禅,朝拜五台山时都在这里讲经说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活佛於1980年参拜五台山时,也曾在菩萨顶寺大雄宝殿讲经说法。

  文殊菩萨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字。

文殊殿重建於清朝,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历经寒署数百年,色泽依然如新。

殿脊正中置金碧辉煌的鎏金铜法轮。

殿内佛坛上供文殊菩萨骑狻猊彩色泥塑像,东西两侧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

菩萨顶的文殊菩萨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叁诣礼拜之处。

汉地佛教徒朝拜时,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

蒙藏少数民族佛教徒朝拜时,则行“五体投地礼”,即头和四肢同时爬俯於地,十分恭敬和虔诚。

殿内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画12幅,画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质天然颜料工笔画成,是藏画中的珍品。

有人还称文殊殿为“滴水殿”。

殿檐台下的石阶,有一处高起,状似蜂窝,这是由殿檐年久滴水而形成的矿物水垢。

当天空睛朗时,该殿仍象古代计时的“滴漏”一样,隔一定时间滴一滴水。

菩萨顶后院放置的大铜锅全山闻名。

厚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2.04米,深1.15米;薄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1.68米,深1.1米。

在西廊房檐台边,也置有一大铜锅,口径5尺,深4尺。

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用一次,做斋饭,蒸白面魔王,供所有黄庙喇嘛们集合在一起做佛事活动,跳神镇魔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还用一次,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和会斋。

  菩萨顶一连三进大殿,有前后套院二处。

前院为僧舍禅堂,后院是喇嘛住的地方。

两边堂屋上盖孔雀蓝琉璃瓦,钟鼓楼顶盖黄色琉璃瓦,形成强烈色彩对比,非常引人注目。

周堂内和后院圆亭内,分别立有高大的汉白玉四梭碑。

碑为方座螭首,高达6米,四面俱宽1米。

二通碑均系乾隆御碑,碑身四面分别用汉、蒙、藏、满四种文字镌刻。

碑文采用诗体形式,抒发了乾隆皇帝朝五台山文殊圣迹的情怀和感受。

字体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珍贵的艺术珍品。

寺内还有明清时期碑记八块。

另外,该寺还藏有珍贵版本《甘珠尔大藏经》一部。

  从清朝开始,五台山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场、办法会,菩萨顶当然是其中心,其它寺庙也大开山门,迎接各地香客游人。

六月十四巳全山喇嘛头戴各种脸谱面具,身穿各种衣装服饰,口念护法经,身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魔”;十五日,又在罗候寺“跳神”,并出来绕街转道。

前头驾着弥勒菩萨像,接着大喇嘛坐八抬大轿,二喇嘛骑高头大马,其馀僧众,鸣锣开道,击鼓吹号,演奏庙堂音乐,异常热闹。

  菩萨顶现任住持为林虎,法名章样摩兰,山西人,兼任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现任监院宝贵喇嘛,山西本地人。

  镇海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山腰。

此地两山夹峙中,中峰徽缓,古柏苍翠,山花遍野,风景颇为秀丽。

寺侧清泉,长流不息,名曰海底泉。

相传此泉即为海眼,龙王九子贪恋民女,横溢成灾,文殊发觉降大锅镇之,后人于此建寺。

名曰镇海。

清代建造,内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制碑文。

寺前坡道崎岖,现存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为清塑。

寺南侧为永乐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内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造,传为金顶玉葬。

塔周雕佛传故事,上部为四方佛像,周设廊屋,画十大明王和十二圆觉菩萨。

十五世以后,历代章嘉皆到此避署,蒙藏教徒朝山礼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黛螺顶位于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距台怀镇不远。

黛螺顶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称,寺庙建在山顶上,所以被称为“黛螺顶”。

  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

这处寺庙始建于时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

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据说,乾隆来五台山,屡次欲凳台顶进香拜佛,皆被风雨所阻,乾隆对黛螺顶的青和尚说:“五年后我再来时,既要登台顶,还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

”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丈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

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

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

‘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

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

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

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

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价。

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

黛螺顶坐东面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殿堂僧舍48间。

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檩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

天王殿,面宽3间,单檐硬山顶,内塑四大天王。

旃檩殿坐落在六角台基上,边长为10米,上部为六角重檐攒尖顶,内供释迦牟尼,即旃檩佛。

五文殊殿,面宽5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无斗拱,内供五方文殊。

大雄宝殿,面宽5间,19.2米,进深9.6米,单檐硬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

  广化寺  广化寺在台怀镇营坊村北端,北邻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普寿寺,东面为潺潺流水清水河。

北高南低,视野开阔。

  广化寺历史悠久,是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在其后殿后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一座八角单亭阁式石塔。

塔身正面下部刻一方门,门之两侧下方还雕有两位金刚,门之上方为一竖匾,上书“宋故金坛郎十宫德之塔”,字体刚劲有力,似为瘦金体。

该塔通身由青石雕成,雕刻华丽细腻,十分典雅精致。

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

  广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

现有殿堂6间,房间60余间。

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内供面善口笑的弥勒佛,背后为韦驮菩萨,两山墙间为单檐四阿顶,前出廊。

佛坛上,中供文殊,侧为普贤,观音,合称“三大士”。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十六尊者石刻,每位尊者均雕刻于一块石板之上,高1米,宽0.5米,黑底白线,异常醒目,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后殿为二层楼房,单檐硬山顶,五开间,面宽12.4米,进深9.6米。

两旁为耳房,原为供奉五方文殊的殿宇,现正在按照原样恢复。

  广化寺昔为华严道场,继为章嘉佛爷的六处之一,现在阿旺金巴的住持下将变为一座新兴的黄教寺庙。

  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

  据“清凉山志”载,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

唐代时,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

唐代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场。

清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

民国年间,再度扩建,可惜“文革”时期,整座寺庙被毁,惟清凉石尚存。

  清凉石是清凉寺的像征,佛教宣传说,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因此也称“曼殊床”  现今的清凉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

  清凉寺坐东朝西,按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布置,中轴线上有五层大殿,禅堂、配殿左右对称,清凉古置于寺中,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佛教在中国的具体传播过程及路径

一个是汉朝,从西域传过来的,一个是南北朝时,达摩从东南亚方向,海上来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