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地方的节日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要十个节日习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公历2月3日)。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元夕 【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 【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七夕【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中秋月 【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
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
写一个地方的节日习俗
你指那个地方呢 我们国家 五十六个民族 各个民族 不同地区优惠有差异 你去节日风俗网详细看吧
节日习俗的好词好句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
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
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
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
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
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
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
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
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
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
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
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
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
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
“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
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
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
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
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
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
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
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
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
“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
“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
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
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
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
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
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
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
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
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
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
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
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
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
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
“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
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
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
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
“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
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
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收集几首有关什么地方节日的习俗
春节习俗: 1、扫尘 “春节 扫尘二十四,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3、拜年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5、年画 春节年画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6、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7、祭祖 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
这一礼仪,有的地方称之为“拜春节 祭祖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
祭祀祖先一般在家中进行。
有的地方,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但多数地区是供着祖先的牌位。
除夕子夜前后,开门放鞭炮之前,祭祖的活动便开始了。
祖先的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点燃香纸蜡烛后,家长率子孙行叩祭礼。
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娶媳、聘女、生儿添丁,小到生活怎样等。
民俗专家表示,新年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思想。
8、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
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
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
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9、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由于“岁”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10、接财神 旧时从春节接财神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
”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赏钱给来人。
送财神的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
”“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用一句话概括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八月十五吃月饼,拜嫦娥,一家团圆。
五月五日吃粽子,赛龙船,纪念屈原。
年三十晚包饺子,鞭炮响,全家守岁。
九月九日过重阳,插茱萸,携酒上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