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大学的句子摘抄

形容大学的句子摘抄

时间:2019-02-10 01:07

《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 1学之道,在明,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

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

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

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

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

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止:达到。

敬:恭敬。

慈:慈爱。

信:信义,诚信。

【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

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

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

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5.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毋:不要。

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

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

《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

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

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润:润泽,润饰。

广:宽平。

胖:安舒。

【译文】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

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

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

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

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

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

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

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

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不恕:不能推己及人。

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

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

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

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

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二章。

上:国君。

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

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

弟:悌,孝悌。

恤:怜惜,救助。

孤:没有父亲。

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言传不如身教。

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

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

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

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

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

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

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10.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

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

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

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

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

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

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

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

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

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

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

1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拂:违反的意思。

菑:古“灾”字。

逮:及至。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

可谓精辟至极。

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

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

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君子:指为君上者。

道:修已治人之术。

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物。

骄恭:骄横放纵。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

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

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七章。

道:规律。

生:生产。

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

为:创造。

疾:迅速。

舒;舒缓。

财:物资货财。

恒:时常,长久。

【译文】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

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

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

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

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

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描写清华大学的句子

清华大学百年赋 王步高 上苑清华,坐京师西北,倚燕山而望玉泉塔影,邻颐和而近圆明故垣。

康熙造熙春以贻皇子,咸丰更清华而为新藩。

今之清华也,方六千余亩,黉宇崔巍,中西合璧;亭台隽秀,今古相间。

工字厅临漪榭,续前清民国之古风雅韵;主体楼科技园,展信息时代之华彩新颜。

秀木森森,栖黄莺丹凤;芳草萋萋,缀锦簇花团。

湖光秀丽,寻荷塘月色之踪迹;园景旖旎,摘亚洲校园之桂冠。

二校门玉立亭亭,兴毁之间识沧桑巨变;万泉河流水潺潺,涨落之际涵世纪风烟。

宣统辛亥,迁“庚子赔款”游美肄业馆于斯,乃建校之始也。

十七年间,校名迭更,曰学堂,曰学校,曰大学,所不变者,“清华”之名也。

国学院名著中外,四导师博通古今。

沉潜坚毅,信古疑古释古;洞幽秉持,道深学深法深。

涵泳千载,诗词证史开新路;训证万有,金石钩玄传希音。

七十学子,立雪程门求真谛;半百才俊,勤学梦笔得金针。

梅贻琦长校,博采众议,“教授治校”开新政; 注重通识,文理经纬育棣昆。

严门槛,足后劲,闻风景从,天下英才近悦而远造;敬教授,重学术,见贤思齐,鸿儒名宿接踵而连桡。

抗日军兴,初迁长沙,临时大学,合南开北大共建;兵燹近迫,再徙昆明,西南联大,与菁英赤子同袍。

灾难铸就辉煌,三校师生刚毅坚卓,心系国难,励精图治,共挽天河。

铁皮房里,夺秒争分,轰炸间隙攻书授课;茅草棚中,焚膏继晷,风雨晨昏切磋琢磨。

忍饥学子,未尝释卷;清寒教授,不辍弦歌。

战时高校之表率,杰才簇拥而嵯峨。

外著民主堡垒之称号,内树学术自由之楷模。

寒来暑往,星霜八易,山河光复,重返熙春。

建国之初,院系调整;四院皆出,工科仅存。

蒋南翔掌序,拨乱探津:因材施教,又红又专;顶风开拓,斩棘披荆。

厚基础,重实践,欲其今朝出类拔萃;双肩挑,高素质,求彼异日领袖群伦。

“反右”“文革”,深创巨痛;国运遭劫,桂折椒焚。

开放改革,老木逢春;文理管院复建,工艺美院入并,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名校雄姿初呈。

教学科研双飞比翼,清华面貌月异日新。

古之大学者,以弘道济世为本,明德至善为宗。

清末以降,西风东渐,全盘西化,如潮汹汹;清华始于留美预科,而立足华夏,力主中西兼容,古今贯通。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

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寡言务实,“行胜于言”作校风。

君子自励,犹天道运行不息,无一暴十寒之弊;学者育人,如江河奔腾不止,有前波后浪之涌。

君子接物,如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气度雍容。

荟天下之英才,为师为友;集八方之俊彦,共辱共荣。

而潜心治学,朴实无华,不尚标榜,言必有中;亦躬行实证之结合,重团队,善协同。

严谨为学,诚信为人,为学与为人并重。

胸怀大志兼切实苦干,才华出众亦笃实谦恭。

长于用脑且善于动手,脱心志于俗谛桎梏之中;养健全之人格,直道而行,外圆内充。

诚如斯也,则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可挽狂澜于既倒,堪作中流之砥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维我清华,潮流引领;才子巨匠,灿若河星。

曹禺吴晗洪深若诚,中华艺苑之魁首。

王国维冯友兰诚为当代大儒,金岳霖张岱年可称哲学泰斗。

闻一多梁实秋俞平伯,民国文海之巨舟。

吴雨僧钱钟书学贯中西,陈寅恪季羡林人中骅骝。

数物理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成就卓越,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邓稼先亦彪炳千秋。

论数学熊庆来杨武之筚路蓝缕,华罗庚陈省身林家翘丘成桐更誉满全球。

王大珩堪称光学之父,侯德榜摘取化工冕旒。

张奚若先生拟定国号,梁思成张仃国徽最优。

杨振宁李政道为诺奖得主,姚期智拔图灵奖头筹。

光耀教席,硕德名师;不拘一格,清芬挺秀。

回眸百载,清华已名著中外,造就俊才万千,推动中华崛起,功莫大焉。

清华校友,两院院士,几近五百;弹星功臣,亦过其半;最高科技奖,已彰四贤;治国政要,多出斯园。

喜吾清华,诚为院士之摇篮,大师之渊薮。

百年已矣,万世期焉,展望宇内,天外有天。

报国兴华,当著先鞭。

行成于思,知行合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吾校生命之源泉。

后之来者当自我激励,批判创新;追求境界,攀峰闯关;耻落群雄后,敢为天下先;培育众多道德楷模、思想巨人、科学领军、文化大师、治国栋梁、创业中坚。

伟哉,清华

壮哉,清华

瞻念未来,鹏程万里,当再接再厉,成世界文化高地之愿景可期而见矣。

吁嘻

慨当以慷,宁不额首顶礼而歌曰: 水木清华,地集灵氛。

百年风雨,强国志伸。

民主科学,求实求真。

自强不息,人文日新。

厚德载物,取义怀仁。

坚毅秉持,正意诚心。

追求卓越,耻不如人。

国学津逮,织锦传薪。

理工探骊,傲视寰尘。

培育栋梁,辉耀乾坤。

英才济济,麟凤振振。

世界一流,期许殷殷。

《我的大学》2000字的好词好句

一 我的大词1 . 担惊受怕: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2 . 黯然失色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

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

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3 . 望尘莫及:莫:不;及:赶上。

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

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4 .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5 . 逆流而上:为成语,意思即逆水前进。

比喻迎着困难而上。

6 . 怒气冲天:怒气冲上天空。

形容愤怒到极点。

7 . 嗤之以鼻:嗤:讥笑。

用鼻子吭声冷笑。

表示轻蔑。

8 . 一言不发:一句话也不说。

9 . 无穷无尽:穷:完。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10 . 垂死挣扎:垂:将近。

临死前的挣扎,妄想延长生命。

比喻行将灭亡之时的孤注一掷。

11 . 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12 . 兴趣盎然:形容兴趣浓厚。

13 . 失魂落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14 . 步履蹒跚: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15 . 精疲力竭:竭:尽。

精神、力气消耗已尽。

形容非常疲劳。

我的大学好句二 我的大学好句1 . 我站在轮船的船尾,望着她在码头栏板的旁边,一只手画十字,另一只手用一条破旧披肩擦脸,乌黑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了对人们无法遏止的爱。

2 . 瞧,她来了,轻盈,飘逸,像玫瑰色的彩云迎着旭日飘拂,可是,从她的眼神里却流露出内心深处虚伪的情愫。

3 . 在他那陷入黑眼窝的目光里,闪烁着一种自命不凡的狂人的傲气。

有时一个矮小的驼背畸形人来找他,此人一只脚往外撇,肿胀的鼻梁上戴着一副深度眼镜,头发花白,一张阉割派教徒的黄脸上挂着狡狯的笑容。

4 . 一个不见太阳,苍白,晦暗的黎明,小心翼翼,艰难地晁盖穿过层层乌云,悄悄地走来了。

它把河水染成了铅灰色,展示出河两黄色的灌木丛,蒙着铁锈般的森林河它们暗绿色的枝梢,鱼贯成行的农舍和一个仿佛用巨石雕塑出来的农民的身影。

5 .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

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6 . 那些所谓的禁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7 . “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

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8 . 夜深了。

喀山河上乌云密布,搬运工们是叫是喊,骂完天又骂地,骂自己的生活处境,他们在甲板上懒懒散散地躲来躲去,企图避避风雨。

看着他们晕晕乎乎的样子根本不像干活的,我看不太可能去打捞出快要沉下去的船货。

9 . 我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有一袋袋大米、一包包葡萄干、一捆捆皮革在飘动,短小的人影在穿梭,刚才还是怨声载道的人们,这会儿居然兴高采烈欢欢喜喜地投入战斗了。

10 . 一个满脸胡须的大个子,身穿哥萨克式紧身外衣,浑身湿透了,看上去他是货船的主人或代理人,他鼓动大家说:“好小伙子们。

——我奖你们一桶。

我的小土匪们。

”11 . 他那白中透红的清秀的面孔,像涂了油彩似的闪闪发光。

两条漆黑的、细长的眉毛,有力地向上扬,将到顶端时,才弯成形。

一双像熟透了的葡萄一样又黑又大的眼睛,机灵地、警觉地扫视着充满汗味和传出鼾声的车厢。

12 . 半夜,终于到了那艘船礁的地方,大家把空拖船和出事的船甲板对甲板系在一起,这时搬运组第出现了,他是个面带凶相的老头儿,一脸麻子,生性狡猾,爱说下流话,长一双鹰眼和一只鹰鼻。

13 . 用个恰当的比喻:他们干活生就像孩子热爱游戏一样,他们那个幸福劲儿,看来除了和女人拥抱,再没什么事儿可以和它媲美了。

14 . 母亲蹲在地上,为父亲梳理着头发,眼泪不停地从她眼中涌出。

15 . 他肩宽背阔,一头卷发,穿着也很体面,总是跟过节似的。

小胡子下雪白的牙齿在黑暗中闪着快活的光。

16 . 他说着这些,带着一种仿佛说别人痛苦般的快乐!17 . 他还养了一只小老鼠,通过训练,小老鼠能拖着长长的尾巴站起来,用后腿走路,眼睛眨呀眨的,可爱极了!18 . 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每个人都听得入神,这时候,大人变成了孩子,孩子变成了大人,空气也凝固了。

19 . 雅可夫舅舅全身其它地方一动不动,中有两只手飞快的弹拨着琴弦,那动作就像小鸟在拍动翅膀,像马儿在急速奔跑。

20 . 月光透过窗玻璃上的冰花照在外祖母的脸上,映得她的两眼熠熠生辉!21 . 烛光映着他的脸,看得见他脸的一侧沾满烟灰,衬衫也撕破了,肋骨从骨缝里露出来。

他的眼睛也碎掉了一块,这么看着,他的眼睛到像个伤口。

22 . 我看着窗外,仰望晚霞。

外面传来各种各样的声音——甲壳虫在花园路围着白桦树嗡嗡飞,院子里传来磨刀声,还有桶匠在工作,发出当当的响动。

花园外的山谷里,灌木丛中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23 . 天黑了,外祖父在暗影中仿佛变大了许多,两眼灼灼放着绿光,语调狂热激烈。

24 . 我跳下地,走到窗前,看着外面漆黑冷静的街道,一阵阵的难受!25 . 街道很肮脏,到处是岩土。

铺设的鹅卵石像一个个脓疮,脓疮一个个延伸到山谷那一边的奥斯特洛那雅广场,那儿有一所监狱。

26 . 那一大片矮矮的屋顶,蒙着厚厚的灰尘,窗户像瞪大的眼睛,似乎和我一样在等待着即将发生的事情。

27 . 天黑了,外面的窗户亮起来淡黄色的光,有人在弹琴,音乐是那样悠扬而忧郁。

28 . 酒馆的老板娘养了一只猫,又馋又懒,还很会巴结人,有一双金色的眼睛和一身云烟似的毛,大家都很喜欢它。

29 . 新房子比较好看,正面涂着深红色,窗户是天蓝色的,屋顶有浓密的树阴,而花园里的花草杂乱无序,有一种别样的美丽。

30 . 我的老板是个个头矮小,相貌萎缩的胖子。

他那长满眼屎的眼睛看上去是个睁眼瞎,为了证实这点,我总是是不是的做鬼脸。

31 . 这个洞穴很宽敞。

树根形成了洞穴的拱顶,他的两侧镶满了一块块彩色玻璃和陶瓷茶具的碎片。

洞穴中央放着一个铺着红布的高台,上面放着一口糊着银黑色纸的小棺材,棺材里面放着一只死麻雀。

棺材后面放着一张读经台,上面搁着一个十字架。

32 . 上帝呀上帝,我多么寂寞惆怅!请您保佑我快快长大!这样的日子我再也无法忍受……

50字以内的文言文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1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编辑本段](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答:[编辑本段](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编辑本段](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朗诵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编辑本段](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编辑本段](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5.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编辑本段](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编辑本段](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

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

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

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

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 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编辑本段](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善哉

”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 平公说:“讲得好啊

”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 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编辑本段](十)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编辑本段](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编辑本段](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 张溥。

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编辑本段](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编辑本段](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

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还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

(用原文回答) 答:[编辑本段](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 答:[编辑本段](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编辑本段](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

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辞以军中多务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 3. 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译文: 成语: 4.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编辑本段](一八)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用原文回答) 答:[编辑本段](一九)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

”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

”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

”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出自哪一首诗

编前话:说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似乎是老声常谈,可又为何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由此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文作者结合近两年的高考题,对阅读理解短文中出现的生词率做了比较和分析,进而又有独到的想法和见解来解决此问题,相信本文会对你大有裨益。

读罢此文,你不妨到“阅读天地”和“原汁英语”栏目去比试比试。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单一考查语言知识的题目几乎不存在了。

重点已转移到通过语篇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它包括阅读速度、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以及语篇分析等。

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仅仅体现在五段阅读材料上,同时也体现在整个卷面上,像分值比较大的完形填空就是对阅读能力的检测。

另外单项填空题也是小的语篇,短文改错和写作题也都与阅读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兼顾基础、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是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

培养、训练并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中重要一环。

那么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 狠抓基本功 (一)扩大词汇量 1. 牢记 基本词汇。

词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读不懂词,就连不成句,连不成句就无法理解文意,所以对大纲规定的词汇,必须牢牢掌握。

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作基础,提高阅读水平就无从谈起。

2. 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特点。

记得很熟的一个词的意思在另一句中意思完全变了样,这就是所谓的熟词新义。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

对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不同词性或不同表达反复认真识记。

以 try on为例:大家记得比较清楚的意思是试穿,但在NMET2002的完形填空中有这样一句话:I've been trying that(the joke)on all my customers today, but I knew for sure I'd catch you.用试穿是无论如何无法理解此句的。

因为在此句中此短语的意思是耍弄某人。

再看下列句子: He takes great interest in playing the piano. He has sold his interest in the company. I want to know the rate of interest before borrowing the money. 在第一个句子中,interest 意思是兴趣;第二句中,其意为 right to share something , especially in its profits

第三句中其意为 money charged for borrowing money, or paid to sb. who invests money。

在总结这些意思以及不同搭配时,应不拘泥于大纲,且多多益善。

因为只要记,即使遗忘,遇到一定的刺激,也常常会使人想起。

3. 积累 超纲词汇。

统计一下近几年高考英语试卷中的超纲词,比例逐年上升。

2002年阅读理解总生词出现率2.4%,低于大纲指标3%,远远超过往年的1.5%。

纲外词共38个。

2002年完形填空,生词出现率是2.9%,达到历年最高比率。

整篇文章中共有生词10个,甚至有三个生词出现在选项中,并且是正确答案。

如果这代表了英语测试的发展方向,那么仅仅掌握大纲要求的两千词汇是远远不够的。

国外上大学的英语词汇要求一般是五千至一万,上海高考要求是五千五百左右,北京单独命题,词汇要求是五千左右。

所以适当扩大词汇量是完全必要的。

但由于中学备考紧,任务重,也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扩大词汇量上。

建议考生通过大量阅读来增加词汇储备,每天坚持读几篇短文,对短文中出现的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相关的词、短语要进行摘抄并记忆。

有了大量的积累,就会在阅读时感到得心应手。

(二)掌握句法知识 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并不说明就能读懂英语文章,还要掌握句法知识。

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结构更为复杂,长难句子较多。

句法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很难理清头绪,无法理解。

长句、难句就是指含有各种从句的复合句,并列连词连接的并列句或者是多种形式的定语、状语、插入语,还伴有分隔,倒装、省略。

请看NMET2002 阅读理解 E篇中的句子: Their goal is to help parents and children share in the fun part of party planning, like choosing the subject or making a cake, while they take care of everything else. 在这个句子中,to help 是不定式作表语

help后面接复合宾语,不带to的不定式作宾补,构成help sb. do sth.

作宾补的 share后接宾语 part of party planning, 之间被作状语的介词短语 in the fun 隔开;宾语后面又跟插入语 like choosing the subject or making a cake

最后是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二、掌握做题技巧 掌握大量词汇,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以后,考生还要掌握做题技巧,也就是要了解阅读理解的测试点。

阅读理解题的题目类型大体分四种: 第一、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第二、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

第三、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

第四、根据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在这四种题目类型中,一般考生感觉较难的是第一种和第四种。

对于考查主旨大意的题目,考生常犯以下错误: 1.太笼统,缺乏针对性。

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要求准确性、概括性和针对性极强,然而有些学生由于对于这类阅读理解题的特点理解不透,造成所选的答案十分笼统,缺乏针对性。

2.以偏概全。

主题句、标题和主旨大意是针对全篇,而不是针对某段或者文中的某个方面;可是有的学生在做这类题时,把思维集中在某个段落或者集中于文中的某点,往往导致他们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

3.分不清现象与本质。

在选择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时,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看清该段文章的实质。

对于推理性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阅读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或推论依据进行推理,千万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想法或经验;如果某选项所表达的内容与经验相吻合,文中却没有涉及,那它属于主观臆断的结论,也不是正确答案。

2.如果某选项中的内容只是阅读材料的简单重复,尽管这个选项内容正确,但只是一个细节,不是推论。

3.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措辞,比如形容词前用了too,excessively,rather,则常带有否定的口气;文中的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should,must,may,etc.)往往能流露出作者的弦外之音;某些过渡词(however, but, on the con-trary,what's more )后面所表达的内容往往能够反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优化阅读方法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要进行大量阅读。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精泛读相结合。

读书既要仔细研读又要博览,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泛读,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所谓精读,就是把选择好的材料认认真真地反复地阅读,弄清每个句子的语法关系,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反复朗读,仔细体会,为泛读打下比较牢固扎实的基础。

所谓泛读,就是广泛阅读和浏览外文图书、报刊杂志或国内出版的外文学习资料。

广泛涉猎才能扩大我们的视野,可以复习、巩固、加深已学过的语法、句型和词汇知识,学习、领会更多的东西。

我们知道,许多词都有多义性,然而我们在精读中无法全面理解到这一点,只有在泛读过程中才能做到。

总之,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通过阅读生活故事、科普文章、传记历史、文学作品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以及一些英文报刊杂志、简易世界名著等,有助于提高词汇量,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能力提高大有裨益。

2. 分类阅读,循序渐进。

分类阅读的意思是把文章按内容分类,如:人物类、地理类、天文类、历史类、新闻报道类、广告类、科普类、说明书、风土人情等,并集中一段时间专读某一类的文章。

掌握文章表达上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从而大大提高对文章的敏感度。

3. 加强限时阅读,坚持持之以恒。

如果总是无限阅读,不受时间限制,甚至一篇文章分几段时间完成,这必然造成前面所提到的平时阅读不错,但一到考试就不行的局面。

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规定出完成每篇的时间,而且对每篇的时间要求要逐渐过渡到略高于高考的要求。

只有平时加强这种训练,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考场的紧张气氛中从容应答。

对阅读训练,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

篇幅不要很多,但要天天有,天天读,读后细嚼,决不轻易放过不懂的词、句或段,彻底弄懂,并做读后小结。

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阅读上的长足进步。

还有两个月就考英语四级了,什么基础都没有,请大家指导一下应该怎么复习啊

四级并不难,不过需要一点技巧和你的努力,还有题量有点多,注意把握时间。

听力的话建议你一开始先听一下真题,感受一下语感的氛围。

然后,开始认真听,心无旁骛地听,尽量抓住每一点信息,如果你不清楚的,立刻停止听,翻开答案查看录音原文,把不会的用小本子记下来,然后早上试着看着原文跟着录音读,坚持上一个月就有成效,千万不能中途而废,英语不难,难就难在你是否是个有心人了。

阅读的话文字信息量很大,很容易没有时间看完。

因此,我考的四六级都没有全文看,而是把文章的题目看半分钟,了解整篇文章是说什么的,再用一分钟把一些标题看看,加深对文章理解。

然后,其他的我都先不看了,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出题的顺序跟文章的段落顺序是一样的,因此你把问题的关键字眼抓出来,然后迅速在文章中扫描,看到有差不多的句子,就停下来,那一句就是同义句了,然后你把那个同一句的意思转换一下就能得到答案。

这样子的话能够保证你能拿到阅读70%的分数了,不过你的单词基础要基本过关,所以没事就看看四级必考词汇吧。

阅读和作文的话,建议看范文,背例句,搜集好的词组,在考之前把他们再看看,心里边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好词好句用上。

在你平时做阅读题的时候,也就是你积累单词和句型的好时机。

你买一个本子,把你在阅读中觉得用得好的单词和句型摘抄下来。

坚持上一个月,你就可以厚积而薄发了。

好了,能帮你的都一口气说了,行不行就看你了,加油吧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敬请采纳,O(∩_∩)O谢谢~~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