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有关和谐的句子有哪些
【词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拼音】zhì zhěyàoshuǐ, rén zhěyàoshān【出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聪明仁德的人喜爱山水” 不应该解释为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论语》雍也篇)
论语中讲述 为国家利益牺牲家庭利益的名言语句
【原文】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七年后,百姓甚至可以直接上战场(打仗)。
” 【原文】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译文】孔子说:“不告诉老百姓、让他们知道他们有抗争的权力,这就是抛弃圣道。
”我的理解(29-30):先谈两个概念:军和民。
我们出生在一国,天然就是那一国的民;如果我们在一国参军,那就成为那国的军。
对于一个参军的民来说,他的身份既是军、又是民;他既要卫国、又要保家。
问题来了:当军民身份互相矛盾时,该怎么办
当所卫的国侵犯所保的家时,该怎么办
李将军就是如此:他是联邦的军人、联邦却要进攻他的家乡;他是联邦的军、他是家乡的民。
军民之间发生冲突,他该如何是好
李将军的选择看起来奇怪,其实非常符合逻辑:军可以退役、民却不能,所以他放弃军的身份,而以民的身份拿起武器、保卫家乡
通常、军以服从为天职、是某些人手中的枪;民以守卫为宿命、是他生存那块土地上的盾。
——这就是军和民的区别。
再往前推一步:军民身份冲突的实质,就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军人身份的放弃,则意味着——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圣道民为重、民以民为重,这就意味着:在民的心中,民的利益超过君、超过江山社稷……再想一下,什么是“国家利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国家利益就是人民利益;我是人民、所以人民利益中就有我的利益;那……我能不能损害我拥有的那部分“国家利益”
感觉中,除非法律禁止(或要求),否则我应该有权损害属于我自己那部分的“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如果不包含我的部分,那还叫国家利益吗
知道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就该明白:在圣道中,民的使命是保卫家乡。
他所反抗的,既包括外敌入侵,也包括来自国家的暴政
法律禁止(或要求)也有个新的名称——叫公民义务。
公民义务又分自觉义务和强制义务,在此,我用个例子泛泛说一下吧:某人彩票中奖10万,这10万是他的个人利益,如果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那此人该把10万送给国家……他没送,把奖金装入自己的口袋,装入口袋多少钱——8万,另外2万哪去了——纳税了。
纳税是他的义务,在纳税面前,他的个人利益是低一个层次的。
纳税是强制性义务,他只能交2万,想少交不行、想多交也不行。
——因为这是法律强制的。
汶川地震,他捐2万。
这是他在主动损害个人利益,是因为道德要求
是因为良心驱使
是因为不捐别人会骂
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
不管怎样,他捐2万,是他的主动性捐款:没人去强制、他可以不捐——我把他称为自觉义务,就是因为无论怎样强迫、都必须经过他的同意、才能捐款。
这就象《子罕》19段“譬如为山”那段话。
话越扯越远,还是回到论语吧
“即戎”是能够立即走向战场的民,“民战”是指让民有战斗欲望(斗争的思想),他们都不是军。
所以,这两句话谈的不是加强国防(军队)建设,而是——藏兵于民。
现代社会通常都实行征兵制,这就是藏兵于民的一种方式。
再想想,如果民可“即戎”,他就应该先行拥有武器,用现代话说,就是让公民持枪
武器是否应该管制
这又是个永恒的话题。
我欲持枪、你想禁武——这、又变成两党了。
两党不是问题、不会妥协才是问题:我欲持枪、不至于想要公民家中常备原子弹;你想禁武,估计也不想象元朝那样,让5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
所以,关键是度的问题。
美国允许公民持枪,却又对持枪发放持枪证、并对枪的种类进行限制……他们所努力解决的、都是那个度的问题
“民战”战谁
它既包括外敌入侵,也包括来自国家的暴政
“教民战”就是告诉民:你有权力反抗一切强加于你的不公,不管它来自哪里;你反抗手段不仅包括“四种表达”、还包括动用武力
“以不教民战”即“不教民以战”:就是不告诉民、不让他们知道上述的权力。
弃之是弃民
不是——民不自弃,你看似弃民,实际是民弃你、是你抛弃了圣道
上面两段(29-30),强调了民有极端抗争的权力,包括抗争装备和抗争思想。
《八佾》讲规则的原理;《述而》讲论语的规则;本章讲什么
讲走上圣道的规则
想走上圣道,就要 “小国寡民”(见《八佾》最后);想“小国寡民”,就要管住君(弱化执法)。
怎样管君呢
过去、君直接使臣(民),要想管住君,就要在君臣中间插入一个杠子,这个杠子就是立委、治国者。
为政者执法,首先要有法可依,我们不能简单的相信,领导者的每句话,都是“英明决策”。
君要使臣,要先经立委同意,同意后才能使臣。
同时,立委还要有“成立、推举、赦免(或批判)”的权力。
为走上圣道,我们只能如此。
这是(1-3)段。
4-6段告诉我们,立委需要专业人才。
同时,我们也要对立委进行限制:立委不同意的命(未经批准、形不成令)不见得不行、同意的令也不见能行。
执行与否、还要经过执行者的再次考量。
7-9段,阐述了“齐鲁之政”,告诉我们该怎样走上完美的王道。
10-12段,告诉我们从王道走上圣道的艰难。
13-21段,谈走上圣道的三大步:管住君、放开民、让民有向上的精神。
22-28段,谈立委的“党同”和“伐异”。
29-30段,谈民的极端权力。
现代,我们通常把官员称为“人民公仆”,这个词非常好。
怎么才能真正地把官员变成公仆呢
这就是十一章到本章讨论的问题。
论语中有关道德的句子,配上译文(越快越好,急啊!!!!)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 【译文】 孔子“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死去也心甘。
”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
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论语》中最经典的7句话,内涵到底在哪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七章讲解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论语》中几个段落,要论一部经典著作对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的塑造,大概非《论语》莫属。
从汉代以来,能读书的小孩子,有条件的家庭都要读《论语》,另外还有一部《孝经》,包括汉代的皇帝。
这部书记录了我们的先师孔子的一些言论,说起来它不是文章,它是孔子对学生的一些人生嘱告,也可以说是一些精美的约言。
关于《论语》我们一般应该全读,我们这里选了几篇跟大家一起来谈一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第一个字是什么
“学”。
学习是贯穿在孔子一生的一个基本精神,也是儒家的一个特点。
所以说“学而时习之”。
“时”,有些注本解释成时常、时而,后来的有些学者就挑剔了,说在先秦时期,“时”没有这个意思。
“时”有的时候当“是”讲,但更多的是当按时讲。
总而言之,我们注意这个“时”字,不要把它讲成时常,好像强调勤奋,这里按照先秦的语义来说就是要按时、要讲究时节。
“时”之后是“习”,这个“习”也有人讲成复习,也对,但是可能这个“习”字比这个复习功课的意思更宽阔一些,是操练、是实践,学了一个东西,按照恰当的时节进行操练,这样的话你就会长进,就会有收获,就有心得,这样的话学习就会是快乐的。
所以下面就是“不亦说(yuè)乎”,这个“说(yuè)”,这个字大家一看,写的是“说(shuō)”。
对了,在比较早的时候,先秦时期,我们就用“说(shuō)”这个字来表达“悦”这个字的意思,竖心这个“悦”是稍微后期的,所以这就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是快乐的问题。
那什么样的学习是快乐的呢
我们时时刻刻有长进,总觉得自己有长进,觉得自己是知识的主人,觉得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边是一个自由的、主动的翱翔者。
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和同学的积极配合。
而如何把学习变成一个快乐的事情,实际上是我们现在教学的一大任务、一个难题。
接着往下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这个“乐(lè)”字不要读成“乐(yuè)”,这个“乐(lè)”也是高兴,跟“说(yuè)”字差不多。
那么“有朋”这两个字,有的本子把这个“有”字写作友谊的“友”,说是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有的本子就作“朋友”,所以这里面有差别。
我们且不管它,就按今天的读法,这个“朋”字就是指朋友。
朋友,老的解释就是指同门。
孔子的教学影响越来越广泛,天下四方的有志青年都来了,这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有歧义,“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后面没有跟宾语,所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我教学,我总教,他总不会,于是老师开始恼怒、发脾气了,孔子在这里提醒,作为教学,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好、在生活中也好,只要跟学生发脾气,无一例外的都意味着教学的失败——这是一种解释。
还有一种解释可能更符合孔子的原意,或者更可取,就是我们做事情——比如说我在这儿教书,教了快很多年了,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教师会议,我说我是李某某,人家不认识我,我心里面就开始恼怒了:你这个家伙你怎么学的,你连我都不知道。
这个恼怒,诸位,你没有读过《论语》你可以恼怒,读了《论语》以后就要注意了,夫子说了,这不是君子的做法。
“人不知而不愠,才是君子”,人家不了解你,你就愠,不能说你是君子,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你是小人。
所以实际上在最后这一句话里面,有一个我们如何自处自己,如何摆正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的问题。
总之这三句话,强调学习。
孔子自己说过,十室之邑,论忠信。
大意是,哪怕是十个人的小村子,论忠信之道,像我孔丘这样的人能找到,但是要找像我孔丘这样好学的人就难了。
他甚至说过,为什么有些人始终处在下层,没有长进,就是因为他们遭遇了困难也不知道去学习。
所以,学习是儒家的一个基本精神。
而这三句实际上就是做人的总原则,我们要好好地处置我们自己,我们不要太矜持,也不要经常高估自己,要谦虚做人。
当遇到别人不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而不要把矛头指向别人,那不是君子的做法。
接着,我们看下一段,也是出自《学而》,是曾子的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就是曾参,他是孔子的学生。
在儒门中一说到曾子,大部分主要是指曾参。
曾参的父亲、儿子也都很出名,但是我们一般不称他们为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三”过去有些老先生把它读成“三(sàn)”,这是一个破读,表示再三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这个“三”就是指下面的三件事。
现在一些学者的看法还是认为多次的、反复的这个意思的比较好。
我多次反复地思考自己、反思自己,主要是指下面这些事情: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别人谋划,替别人出主意,我是不是尽心尽力地去做了呢
这实际上涉及到忠信之道。
第二,我跟朋友交往,我言而有信了吗
前面一个是忠,后面一个是信。
关于忠信这俩字,孔子曾说:“言忠信,行笃敬。
”他说这六个大字,其中“言忠信”,是指说话算数,为人谋而忠诚。
还有就是做事要认真、要踏实。
所以曾子是很忠诚地遵循着老师的教诲——我“忠”了吗
我“信”了吗
另外,“传”,也有两个解释。
我作为老师,我要教给学生的、要传给学生的,我准备好了吗
我操练熟悉了吗
我预习了吗
即所谓“传不习乎”。
还有一种解释,老师教给我的知识、教给我的一种技能,我复习了吗
我操练熟了吗
这即是敬业,也是行笃敬。
所以,曾子这个人,孔子说他很鲁钝,但是他很诚挚,他对夫子的话谨守勿失。
这句话,我们一方面说显示曾子的性格,另一方面对我们一般人的人生也有一个嘱告和教诲的意思。
而第三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文字选自《论语》第二《为政》篇。
最早给孔子写传的是他自己,而这句话,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孔子的小传,在这里他介绍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来看,“吾十有五”,即我们现在的十五岁。
在这个地方孔子说的很平实,不是说我三岁就知道学习。
那么,“三十而立”是什么
三十而立就是立于礼,也就是我可以独立地在这个社会中,可以独立地处一些事情,即我已经可以独立了。
经过一番学习做人的道理,一个人站立起来了。
“四十而不惑”,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到了四十岁,人生理想坚定,知识也很丰富,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的诱惑、对社会上的干扰不会迷惑,不会再迷失人生的方向。
“五十而知天命”,如我们常说,今年你多大了
知命之年。
即五十了、五十左右了。
这个知命,古来解释就多而复杂了,像魏晋南北朝有种解释,孔子到五十岁知道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比如说他堕三都——他想在鲁国实行恢复邦家政治的合法秩序的行为失败了——他就觉得做不了。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耳顺。
耳顺这个解释古来也是很麻烦,一般都说耳朵听什么都顺,你横着说、逆着说,你是含蓄着说,你是比兴着说、打着比喻说,我都能找到那个实意了,即便实意不合我意,但我不会生气,这就是人生境界成熟的表现。
到了七十岁从心所欲,心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了,做人由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即老话所说的“不勉而中”,譬如一个人成熟的艺术家,在钢丝绳上走,怎么走他都是稳定的,不会掉下来。
这是修身养性到了一定程度以后达到的一种纯熟境界,所以我们有个词叫炉火纯青。
而由于孔子七十三岁就去世了,这个小传就写自他七十岁以后,可以概括他的一生。
而我们现在看,首先得到一个印象,这是一个奋进的人生。
顺着日子活,十岁、二十岁、五十岁,你也未必有这种体验。
这种体验是在破译人生是什么的时候所得出的感受。
另外,这种人生对我们有启示。
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三阶段:少年志于学,中年有成就,老来有境界。
这就是人生三个阶段,俄狄浦斯神话里面说,有一种东西,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傍晚三条腿,还是三个阶段。
叔本华他们分析人生也还是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
少年要用功,中年才有成就,老了活着才踏实、才有境界。
所以这话虽然是孔子在叙述他的人生,对我们却仍然有启迪意义。
接着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人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我们不能预知未来,可以说,凡是市面上能预知未来的人都是骗子。
那我们要了解未来怎么办呢
我们得去看过去的事情。
“温故”,温习过去的事情,我们从而得出新的看法。
故而有人说,倘若你想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家国的未来,那你就看他的历史。
小的时候,我们做题,式子题还好,一做应用题,我们就抓瞎。
为什么
我们不会找,找不到它给我们提供的条件。
这,就是我们不会温故。
而有了条件,你就可以知新。
由此可知,温故知新是我们人类致知的一个方式。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
学了不思考,老师教什么就记什么、背什么,而不是把它化为自己的知识,因而越学越糊涂。
而光“思”不“学”,就像一壶开水,你只让它开了却不放米。
那么,这个“殆”字什么意思
还是疑惑的意思,跟迷惘差不多。
有人把它解释成危险,那不是这里的语义。
所以这段话强调的是学思并用,告诫我们要做有心人。
学习,一边学,得想想为什么,找找里边的内在逻辑和窍门,从而理解了,把知识化为己有,将来才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此外,学在前,思在后,这是儒家思想的特点。
然后下一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一个事物,只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只喜好它,还不够,不如乐它。
有一句老话叫“人怕投错行”,即如果你干错了行,怎么干这个活你都不喜欢,而不喜欢它你永远干不好这个事情。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才华,何为特殊的才华
喜欢它,干这个事情便大乐,不知疲倦,不知黑天白夜,甚至头不梳脸不洗,饭不吃觉不睡,像牛顿在从事科学实验的时候,他就经常忘乎所以,这就是乐之者。
我们人生的成就有大有小,但凡干出大成就的人,对他所从事的事业都是乐之者——全身心地投入,他觉得干这件事情比天下所有的事情都美好——这就是乐之者,这就比一般的喜好要深入多了、全多了,他们是全身心的投入,要比一般的好要强。
由此,这句话正应了我们的一句现代话,即兴趣是天然的老师,我们也可以说兴趣就是你的才华所在。
这正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应发现自己的特点。
从哪儿发现
从你的兴趣去发现。
下面是最后一段,我们选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强调学习,如前面第一段的“学而时习之”。
这一段是讲什么呢
“三人行”,很少的人在一起走,都有我的老师。
有人质疑,三人行,另两个人一定比你强吗
我们应注意下面这句话。
学习有正学习,也有反学习。
“择其善者”,有比我强的,我就正面学习,向他看齐。
有比我差的,“不善而改之”,要借鉴,反学习。
这句话老子也曾说,善者是不善者的师,不善者是善者的资。
所谓师与资,学习,永远要抱着一种机警的学习心,看到比我们强的学习,看到比我们差的要力戒。
这,就是孔子的为人。
他时时刻刻在用来自各方的信息激励自己、加强自己、防范自己、约束自己。
其中是一种学习的精神。
而学习是什么
学习,先要有模仿,然后变成觉悟,这个过程贯穿在《论语》之中。
我们仅选了他六七段文字,但是关于学习实际上已说了好几回了,可见对学习的重视是孔子的一贯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