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代文将和武将外貌的句子有哪些
云台高议正,谁定当时勋。
日暮灞陵原上猎将军是故将军。
《旧将军》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第540卷第159首。
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六0年),下令把辅助光武帝建立中兴大业的三十二位功臣大将画像于云台。
在后世的文学词汇中,云台就作为一个论功行赏的地方。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是说云台上议论纷纷,决不定谁是当时扫荡敌人的功臣。
第三、四句也用了一个典故:西汉时名将李广告老家居时,有一天,带了一员卫士入山打猎,在农村里朋友家饮酒,不觉夜晚,已到宵禁时间。
回到霸陵旗亭,被一个喝醉酒的霸陵尉斥骂,不准通行。
卫士便说:“这是前任李将军。
”霸陵尉道:“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许犯禁夜行,何况你这个前任将军。
”这个故事形容人间的势利,以李广那样立大功的人,一到退休林下,失去权势,便为一个小小尉官所瞧不起。
李商隐在这首的第三、四句概括了这个故事,联系上面两句,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写一个功高的将军,非但不能画像于云台,而且为卑官小吏所轻视。
那么,李商隐所同情的“旧将军”是谁呢?冯浩以为是李德裕。
因为宣宗大中二年七月,曾命令继承太宗的故事,增画功臣图像于凌烟阁上,想必当时一定有纷纷议论,谁应该算是功臣。
李德裕有攘回纥、定泽潞之功,可是非但没有被定为功臣,而且已于上年贬官为潮州司马。
当年十一月,又贬为崖州司户参军。
李商隐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为李德裕鸣不平,情事完全符合,用典也非常贴切,我以为冯浩的笺释是无可否定的。
这是一首艺术手法很高明的讽喻诗。
百度注释如下:①作于大中二年秋。
《新唐书·宣宗纪》:“大中二年七月,续图功臣于凌烟阁。
”冯浩云,李德裕有攘回纥、定泽潞之大功,无人讼之,且将置之于死地,诗所为深慨也。
②云台:汉代宫中高台。
《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
”③《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功勋,但未得封侯。
后退居蓝田南山,以射猎消遣。
一次夜出饮酒回,被喝醉酒的霸陵尉呵斥。
广的从骑说:“故李将军。
”尉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止广宿亭下。
故:全诗校:“一作旧。
描写古代将军战场上神勇的诗词有哪些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南朝梁的将领——陈庆之,后人称之“白袍将军”。
列举中国古代十大名将(加上一个词形容带兵打仗的风格)时间要有跨度。
1、项羽 东方的汉尼巴(一样地苦大仇深、一样地使过破釜沉舟、一样地所向无敌、一样地功败垂成、一样地一生只吃过一场败仗但军事身涯就此完蛋.连吃败仗的年份都一样,呜呼
) 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 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 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
故汉尼巴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同吕布共类. 2、霍去病 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 西罗马帝国的冤大头之一 匈牙利公国助产士之一 与李世民同为排行榜中最年少得意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
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
”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 3、卫青 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 西罗马帝国的冤大头之一 匈牙利公国助产士之一 排行榜中出身最苗红根正者(奴隶) 但考虑到其战绩有不尽完美之处,列于外甥之后 (?~公元前106) 西汉著名将领。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字仲卿 。
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
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
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
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
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
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
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
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
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
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 。
用兵敢于深入 ,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
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以上二位皆有重大国际影响,是祸水西引的大功臣。
观其保证中华数百年的安泰与西欧上千年的混乱的伟大战绩,列于高位,宜也 4、班超 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但比起西边的同行,老班简直是天使) 以战养战的行家里手 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但比他的后世追随者强多了) 恐怕是新疆分离主义者最痛恨的历史人物 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
扶风安陵(属今陕西咸阳)人。
班彪子,班固弟。
永平十六年(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
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
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一带)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
从章和元年(87)到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姑墨、焉耆等国,西域遂平。
以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还,十四年回到洛阳,拜射声校尉,不久病死。
班超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护了西域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
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
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
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
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
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
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
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
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庞涓(见桂陵之战)。
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今开封南)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
齐再度以田肦(一说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
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今范县西南),大败魏军,杀庞涓(一说自杀),掳魏太子申(见马陵之战)。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
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6、韦睿 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韦睿 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
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
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
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
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
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
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
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
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
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
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
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7、周瑜 年轻、能干、人又帅,风流倜傥,万人迷一个 其战绩与韦睿相近,但命太短,事太少,看在其历史影响份上,七吧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
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
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
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
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
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
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8、徐达 明初第一名将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 岳飞的异世知己,可惜直捣黄龙还是没成功,败阵而回,还落了个岳武穆的下场,悲矣 徐达(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
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
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
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
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
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
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仪-- 再造唐朝者 中国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实践者 (697~781),唐朝杰出将领。
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
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唐天宝八载(749),任横塞军使,后以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十四载,在唐平安史之乱中,任朔方节度使,由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东征,出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攻取静边军(今山西右玉),进围云中(今大同),攻克马邑(今朔州),开东陉关(今代县东北)。
十五载,率兵应援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光弼,由井陉(今属河北)进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与光弼合兵十余万,连败安禄山同党史思明于九门(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经新乐、行唐附近河段)等地。
进至恒阳(今曲阳),采取深沟高垒,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扬兵、夜袭营的战法,使史军疲惫后出战恒阳东嘉山,大败史思明及其援军,俘斩4万余人,收复河北十余郡,切断安军后方交通,牵制其西进,使河北战局出现转机。
拟将进兵范阳,获悉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与李光弼引兵入井陉。
旋奉命率兵5万至灵武,护卫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为唐肃宗)。
至德元载(756)八月,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朔方节度使。
十一月,讨平进逼灵武的叛将阿史那从礼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诸部落数万众,解除了朔方后顾之忧。
二载二月,郭子仪率兵收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度攻破潼关,大败安将崔乾祐。
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
奉诏引兵赴凤翔(今属陕西),于途中在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设伏击败安将李归仁铁骑5000。
五月,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
九月,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唐与回纥兵15万,再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北,大败之,斩其6万人,收复京都长安(今西安)。
十月,随李俶乘胜东进,在回纥军配合下,大败安将严庄、张通儒等15万兵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迫安庆绪弃洛阳退守邺城(今安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受命经营河北。
乾元元年(758),进位中书令,奉命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共数十万大军联合讨安庆绪。
十月,领兵渡黄河,至获嘉(今属河南)大破安将安太清,进围卫州(今卫辉)。
时鲁炅等四节度使亦会于卫州,安庆绪倾邺城兵7万来援。
子仪选3000弓弩手设伏于营垒,先战后退诱安军至垒下,伏兵万箭齐发,安军败走。
子仪引兵追击,俘安庆绪之弟安庆和,拔卫州。
再战愁思冈(今安阳西南),前后斩杀3万人,遂与诸军连营,进围邺城。
二年三月,诸军与援救安庆绪的史思明5万精兵于安阳河(今安阳北)北列阵接战,杀伤相半;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唐军因无统一指挥,诸节6仁垢骼9楸菊颍右且嘁耸睾友?今孟县南),以保东都。
旋任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都留守。
后为宦官鱼朝恩谗毁,被解除兵权。
宝应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兵相继叛乱,朝廷恐其联络安军,乃封子仪为汾阳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泽潞行营节度,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出镇绛州。
子仪至绛州斩乱首及同谋者40人,太原亦效仿处置。
从此河东诸镇皆奉守法纪。
不久,子仪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再度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乱无暇西顾之机,攻占河、陇广大地区。
程元振隐情不报,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骇,代宗再以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今咸阳东北)抵御。
未及集兵,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羌等20万众已渡渭水逼近长安。
代宗弃长安东奔陕州,京都失守。
子仪至商州(今属陕西),收集散卒及武关(今丹凤东南)守兵合计4000人,以雪国耻激励将士;又以昼击鼓张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计,吓退吐蕃,收复长安。
二年,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反唐。
子仪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朔方节度大使,出镇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南)。
不久,怀恩反谋败露,其部众归附子仪。
怀恩奔灵武,又引回纥、吐蕃十万众攻关中,长安震骇。
子仪奉诏出镇奉天,旋充任北道邠宁、泾原、河西以东通和吐蕃使。
当怀恩等部进逼奉天时,子仪布阵于乾陵(今陕西乾县西北)之南。
回纥、吐蕃知有备,不战而退。
永泰元年(765),回纥、吐蕃大军进围泾阳(今属陕西),闻仆固怀恩暴死,遂不睦而分营,子仪即利用其矛盾,领数骑赴回纥营地,说服其大帅药葛罗,并与之结盟,大破吐蕃军,稳住了关中局势。
大历元年(766),屯军河中,为解决军粮,垦田自耕。
是年河中野无旷土,军粮充裕。
二年,奉命讨伐叛唐的华州节度使周智光,智光部众闻子仪发兵,遂斩智光以降。
八年,吐蕃10万余众攻泾、邠(今彬县),子仪遣兵马使浑瑊出战宜禄(今长武)失利,遂召诸将议事,不究战败之过,只议再战之谋,兵分三路,相互配合,于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等地连连取胜,杀获甚众,吐蕃败逃。
此后数年,多次遣兵击退吐蕃的侵扰。
子仪曾为削减冗官、选贤任能、轻徭薄赋、安民兴国而上书。
九年,年事已高,又为边陲不宁而入朝陈谏,提出:吐蕃、党项、吐谷浑为主要威胁,应从内地各道调精兵屯朔方各重镇,以作防守边疆的长远计划。
十四年,唐德宗继位,被尊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余官皆免。
郭子仪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
以身许国,临危不惧,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对巩固唐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10、李牧--战国四大将之首 又一位只败在自己人手里的名将(末代皇帝总和自己过不去,崇帧也是)
中国古代100大名将
1 磻溪----吕尚(西 2 吴宫教战----孙武(春秋) 3 剑赠渔父----() 4 吮卒病疽----吴起(战国) 5 穰苴斩监----田穰苴(战国) 6 马陵伏弩----孙膑(战国) 7 火牛破敌----田单(战国) 8 济上劳军----乐毅(战国) 9 雁门纵牧----李牧(战国) 10 肉袒负荆----廉颇(战国) 11 坑弃万军----白起(战国) 12 登墵拜将----韩信(西汉) 13 细柳式车----(西汉) 14 鸿门闯宴----樊哙(西汉) 15 冥山射虎----李广(西汉) 16 钳徒论相----卫青(西汉) 17 渡河受款----(西汉) 18 高平斩使----寇恂(东汉) 19 荒亭进粥----冯异(东汉) 20 受檄击郾----贾复(东汉) 21 无终夺军----吴汉(东汉) 22 宫台望战----耿弇 (东汉) 23 冰合滹沱----王霸(东汉) 24 城门断限----臧宫 (东汉) 25 雅诃投壶----祭遵 (东汉) 26 聚米为山---- 马援 (东汉) 27 疏勒拜泉----耿恭(东汉) 28 投笔封侯----班超(东汉) 29 酹酒还金----张奂 (东汉) 30 增灶断追----虞诩 (东汉) 31 祁山伐魏----诸葛亮(三国) 32 水淹七军----关羽(三国) 33 当阳退敌----张飞(三国) 34 截江救主----赵云(三国) 35 智灭三帅----姜维(三国) 36 合肥陷阵----张辽(三国) 37 牙门建纛----典韦(三国) 38 街亭绝汲----张郃(三国) 39 阴平凿险----邓艾(三国) 40 赤壁纵火----周瑜(三国) 41 神亭搏战----(三国) 42 酎酒厉兵----甘宁(三国) 43 火焚连营----陆逊(三国) 44 轻裘缓带----羊祜(西晋) 45 铁锁沉江----王浚(西晋) 46 冢闲埋肉----周访(西晋) 47 宫台运甓----陶侃(东晋) 48 长桥搏蛟----周处(东晋) 49 蒙冲溯渭----王镇恶(南北朝) 50 唱筹量沙----檀道济(南北朝) 51 望蔡伏兵----周山图(南北朝) 52 观矛折树----羊侃(南北朝) 53 齐镳射猎----杨大眼(南北朝) 54 射还赏格----韦孝宽(南北朝) 55 岐亭攻栅----杨素(隋) 56 威临突厥----韩擒虎(隋) 57 单骑赌胜----史万岁(隋) 58 一箭双雕----长孙晟(隋) 59 对开幕府----柴绍(唐) 60 殿前夺矛----(唐) 61 天山三箭----(唐) 62 免胄见酋----(唐) 63 策降二将----(唐) 64 登堤斩将----白孝德(唐) 65 杀妾飨士----张巡(唐) 66 射 员嬖?---南霁云(唐) 67 雍邱固守----雷万春(唐) 68 火焚攻具----韩游櫰(唐) 69 袒呼决阵----李嗣业(唐) 70 披心示贼----马燧(唐) 71 隧陷云梁---- 氍{(唐) 72 锦裘督战----李晟(唐) 73 雪夜入蔡----李愬(唐) 74 穴城出击----石雄(唐) 75 林中夺马----柴再用(五代十国) 76 棘林赤足----王彦章(五代十国) 77 锤中野乂----周德威(五代十国) 78 焚香禁杀----曹彬(北宋) 79 微服度关----狄青(北宋) 80 单骑赴州----宗泽(北宋) 81 注水冰城----(北宋) 82 水战杨么----岳飞(南宋) 83 桴鼓助战----(南宋) 84 点军纵鸽----曲端(南宋) 85 回军斩将----伯颜(元) 86 里门举狮----史弼(元) 87 伏阶称罪----徐达(明) 88 超登采石----(明) 89 威慑婺州----胡大海(明) 90 杀虏焚辎----李文忠(明) 91 白石济师----沐英(明) 92 立斩三酋----沈希仪(明) 93 一鼓夺山----傅友德(明) 94 楼船击倭----俞大猷(明) 95 阵演鸳鸯----戚继光(明) 96 督师御寇----秦良玉(明) 97 威平西域----年羹尧(清) 98 金阙奏凯----左宗棠(清) 99 断锁横江----彭玉麟(清) 100 扬旗贼溃----鲍超(清)
填四字词语。
对历史十分熟悉的他谈起古代名将了简直什么?
了如指掌。
对历史十分熟悉的他谈起古代名将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