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个人在你心里无法忘记
先来讲讲红楼梦这个词 :这是小说的书名,也是第五回中一套曲子的名称。
甲戌本第一回正文明言:“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第五回在“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旁有脂批曰:“点题,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
”今天看到的最早把全书正式标称为“红楼梦”的抄本是甲辰本(1784),在乾隆年间与《石头记》传抄的同时已有“红楼梦”之名,以后看到的程高刻本出来(1791),“红楼梦”的题名遂取代了“石头记”。
梦觉主人在“甲辰本”序言里写到:“辞传闺秀而涉于幻者,故是书矣‘梦’名也。
夫梦曰‘红楼’,乃巨家大室儿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
红楼富女,诗证香山;吾幻庄周,归梦蝴蝶。
作是书者借以命名,为之《红楼梦》焉。
” 白居易《秦中吟·义婚》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与“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对举。
“红楼”当是富家闺阁之意;“梦”应包含着作者的人生感受,开卷即谓“历过一番梦幻之后”,作者友人“秦淮旧梦人犹在”(敦敏)、“扬州旧梦久已觉”(敦诚)之句,亦可参考。
《红楼梦》是出现在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即清代文坛上的一部巨著,以其思想和艺术的杰出成就而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通过主人公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出作为清代进步思潮的初步民主思想、平等观念和个性要求,尽管带有伤感情调和无可解脱的苦闷,却也显示了封建社会已从内部溃烂,行将衰亡。
小说打破了传统思想和创作手法,塑造了复杂多面而又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创造了数以百计的整个形象体系。
小说虽是以作家个人生活经历为基础的虚构,却像生活本身描写一样真实可信、浑然天成。
《红楼梦》反应生活规模宏大、描写深微,素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誉。
书中从世态人情、国体家风、典章故实、官职礼俗、宗教哲理,到服饰器用、建筑园林、琴棋书画、诗词戏文、饮食医药、等等无不熔铸汇通,堪称传统文化的结晶和世界文学的瑰宝。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联 应视为作者表述自己创作思想和方法的特殊用语。
一般认为包含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形象的典型概括过程,当然也意味着作者避免文字之祸的难言之隐。
有的研究者提出,以假隐真不限于一般的典型化方法,还应当领会这部小说的特殊写法,包括以假事敷演、用真事点醒,互相补足,彼此勾连,或正话反说,或以刨位辨,或借题发挥,或隐喻暗示等等。
这才能以“儿女笔墨”的形式,写出一部具有“怨时骂世”深刻内容的作品 须眉 代指男子。
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卷二:“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吾尝问友人,须为男子所独,而眉则妇女皆有之,何以丈夫曰须眉耶
佥不能对。
按《释名》云。
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然后知古妇人皆灭去眉毛,故须画眉,则虽有如无,而丈夫可专其称矣。
”第一回“堂堂须眉”即“堂堂男子汉”之意。
锦衣纨绔富贵者的穿着。
《诗·秦风·终南》:“锦衣狐裘。
”《汉书·叙传上》:“出与王许子弟(汉室之外戚)并为贵戚子弟之服。
”清·梁绍壬《两般烟雨庵随笔》卷五“纨绔传”条引《少年行》有云:“少年不读书,父兄佩金印,子弟乘高车。
少年不学稼,朝出乌衣巷,暮饮青楼下。
……时衰运去繁华歇……哭上城东坟。
”“此诗可为纨绔子作传”。
饫甘餍肥宋·陆游《对食》:“豹胎日餍饫,萍齑却时供。
”晋·杜预《左转序》:“餍而饫之。
”这鸟字搜狗不认识 潦倒第一回“半生潦倒之罪”,“潦倒”当做失意、衰颓解。
苏轼《侄安节远来夜坐》:“嗟于潦倒无归日,令汝蹉跎已半生。
”第三回“潦倒不通世务”中“潦倒”应作落拓不羁、举止不捡解。
王绩《答程道士书》:“吾受性潦倒,不经世务。
屏居独处,则萧然自得;接对宾客,则乐然思寝。
” 茅椽蓬牖《汉书·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处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
”《淮南子·原道训》“蓬户翁牖,揉桑为枢。
”苏轼《黄州快哉亭记》:“将蓬户翁牖,无所不快。
”瓦杜绳床瓦杜是土培烧制的灶,绳床是简易的坐具。
《晋书·佛图澄传》襄国城堑水源暴竭,澄“至故泉源上,坐绳床,烧安息香,呪愿数百言……水大至,隍堑皆满”。
白居易《爱咏诗》:“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演繁露》:”今之交床,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
隋高祖意在忌胡,器物涉胡言者咸令改之,乃改交床,唐穆宗时又名绳床。
”《资治通鉴·唐纪》注:“绳床,以版为人,人坐其上,其广前可容膝,后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阁臂,其下四足着地。
”《清异录》:“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梗丝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相传唐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扈驾,欲息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
当时又名逍遥座。
”7月30日第2课石头 有多种含义。
①作者个性气质的一种象征。
敦敏《题芹圃画石》诗写曹雪芹借画石抒胸中块垒,见嶙峋傲骨。
敦诚《佩刀质酒歌》有“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之句。
作者心志不抒、才能抑塞的感慨与“无才补天、自怨自叹”的石头相一致。
②石头在小说中充当叙述者的角色。
它以愚拙之质幻化成“通灵宝玉”,带在主人公贾宝玉身上,成为《红楼梦》故事的目击者和记述者。
这样一种设计,使《红楼梦》的叙述角度兼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方式。
在程高本中,石头即贾宝玉之前身,两者合而为一,使小说的叙述角度单一化。
③有的研究者认为,“石头”还可能有这样一种含义,即隐喻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南京,南京素有“石头城”之称。
又,下文被称为“石兄”,或有所凭借。
《宋史·米芾传》:“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可资参考。
温柔乡喻美人的柔情,指闺阁绣房或风月场所。
旧题汉·伶玄《飞燕外传》:“后德嫕计,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
谓嫕曰:‘吾老是乡矣
不能效武皇帝更求白云乡也。
’嫕呼万岁,贺曰:‘陛下真得仙者。
’”亦见于唐·冯贽《云仙杂记》。
“温柔乡”与“白云乡”对举,意、谓尘世艳福在其中。
第一回石头动了凡心,求二仙“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
这里的“温柔乡”是泛指人世间热闹繁华、声色受享之场所。
石头记《红楼梦》本名,《红楼梦》早期抄本绝大多数都提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甲戌本凡例中说:“曰《石头记》,自是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小说正文叙述,书中所记乃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块大石上所镌写的,此石因无才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
风月宝鉴既是小说中第十二回故事中的“专治邪思妄动之症”的一面镜子,又是小说的一个异名。
①古镜可以照妖、辟邪、治病,在笔记小说中多有记载。
《本草纲目·金石部》谓“古镜,气味辛,无毒,主治惊痫、邪气、小儿诸恶……构思时或有所参本。
②小说正文第一回写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此处甲戌本有一朱笔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堂村序也。
今堂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有的研究者据此认为《风月宝鉴》是《红楼梦》成书过程中的一个稿本,而后者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大大发展、提高了。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书的异名之一。
第一回名言:“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甲戌本凡例写到:“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
”故他又指书中描写的12个女子。
金陵,古邑名,在今南京市,后即为南京的别称。
十二钗:语本六朝乐府“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金钗十二”已由指物到代人,言姬妾之众。
与曹雪芹并世的尹继善有诗《过忠勇公第即事》:“金钗十二人何处,列屋新妆只画图”;袁枚(不是演袭人的那个)《谢镜诗》“三千书卷斗如然,十二金钗惊鬓鸦”,均指女子。
又曹寅《续琵琶》第三十一出“台宴”中有词云:“门迎珠履三千客,户列金钗十二行。
”可见“金钗十二”代指女子是比较常见的。
在小说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代指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这十二个年轻女子。
常造之客常常前往拜访的客人。
《周礼·地官·司门》:“凡四方之宾客造焉。
”原文贾雨村对甄士隐道“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
芹意谦词,犹言微薄的情意。
《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胡豆),甘枲(卷耳)茎,芹萍子(水芹)者,对乡豪称之。
乡豪取而尝之,蛰于口,惨于腹。
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后人因常用“献芹”、芹意”、“芹敬”等作为送礼或请客的谦词。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是甄士隐中秋邀贾雨村小酌的客气话:“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
”接履于云霓之上犹言平步青云。
甄士隐听了贾雨村寓怀之句,即谓:“飞腾之兆已现,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云霓之上:喻高位。
《史记·范雎蔡泽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义利”二字《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晓,明白。
甄士隐说“‘义利’二字却还识得”,意为自己不是重利轻义之辈,愿效君子轻财尚义之举,资助雨村进京赴考。
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百足之虫:马陆,俗称百足,多足昆虫。
僵:仆倒。
南朝·梁·萧统(文选)曹冏(jiong窘)《六代论》:“夫泉竭则流涸,根朽则叶枯;枝繁者荫根,条落者本孤。
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扶之者众也。
”李善注:“鲁连子曰: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
”蹶:颠仆、倒下。
扶之、持之:都指此虫足多,故能支持其身体不倒。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亦有此语,其中“至死不僵”作“死而不僵”。
后常用以比喻某个显赫繁盛的家庭或集团,虽已败落,但在一段时间内,尚能维持表面的繁荣。
即所谓“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此语在第一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引用,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探春又一次引用。
安富尊荣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
‘原指国君任用贤者,得以身安、国富、位尊、名荣。
后多形容生活安逸富足,地位尊贵荣耀。
第二回冷子兴说贾府“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
七十一回贾宝玉劝探春别想俗务,“只管安富尊荣才是”。
则指安于富足尊贵的生活。
富而好礼指富贵而能循理行善。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朱熹集注:“谄,卑屈也;骄,矜肆也。
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
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
凡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
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
”第二回贾雨村称道甄府是个“富而好礼之家。
”一射之地犹言“一箭之远”,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数量》:“一箭道,嘉祥云二里,或云取射垛一百五十步,或云百三十步,或云百二十步。
”第二回中谓比之凤姐,“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是说贾琏心机才干,远不及凤姐。
怯弱不胜(衣)纤瘦柔弱得连衣服的分量都承受不起。
胜(sheng生):禁受、承受。
《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
”《红楼梦》第三回众人见黛玉身体面庞“怯弱不胜”,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不经之谈不合事理、荒唐无稽之言。
晋·羊祜《戒子书》:“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黛玉说幼时癞头和尚曾要化他出家,说了些不经之谈。
泼皮破落户儿犹言“泼辣货”,是贾母对凤姐的戏谑称谓。
《水浒传:第十二回:“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
”便宜如第三回邢夫人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11回凤姐道,“(爷们)在这里不便宜,背地里又不知干什么去了”;63回贾敬归天,“寿木已系早年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等等。
“便宜”原指不及上奏请命。
而据事势所宜,因利乘便,相机处置。
《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行事,上来以闻。
”后“便宜”即为方便适宜之意。
又近世买卖,货物价廉曰“便宜”,上举《红楼梦》中用法,皆非此意,读音亦不同。
惫懒亦作“惫赖”,调皮,不驯服之意。
戏曲小说中常见。
明·吴承恩《西游记》19回:“你这个弼马温,着实惫懒”。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未见宝玉之际,心中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杜撰无根据的臆造。
《通俗编》卷七引王懋《野客丛书》:“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曰杜撰。
然又观俗有杜田杜园之说,杜之云者犹言假耳。
如言自酿薄酒曰杜酒,此正与杜撰同说。
”“或云道藏五千余卷,惟道德经两卷为真,余皆蜀道士杜庭光所撰,故云杜撰。
”第三回探春笑宝玉所谓《古今人物通考》,“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落草即婴儿落生,非“落草为寇”之意。
“妇人分娩日坐草”,见清·吴翌《灯窗丛录》引《魏志》。
引申其意,婴儿出生称“落草”。
贾宝玉那块通灵玉“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
葫芦朱,元民间俗语有“葫芦提”一词,意为糊里糊涂、不明不白。
常见于曲词中。
《花草粹编》卷一一李屏山《水龙吟》词:“但尊中有酒,心中无事,葫芦提过。
”《窦娥冤》剧:“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
”《红楼梦》第四回回目“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语意双关,既寓意葫芦僧所居的葫芦庙,又含“糊涂”之意,讽喻后文“胡乱判断了此案”。
甲戌本脂批:“起用葫芦字样,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
”槁木死灰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红楼梦》第四回谓李纨青春丧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
护官符系作家所独创,是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权势财富的形象概括,旧时,道士所画,用以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的图形或线条称为符。
世俗因称可作托庇倚仗之势力曰“护身符”。
护官符或系作者由护身符衍拟而成的新词。
脂评云:“三字从来未见,奇之至。
”清•佚名氏《读红楼梦随笔》云:“护官符三字颇新颖,今之巧官皆有之。
”戚本第四回回首批诗云:“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仕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
”批者之着眼点虽各有异,但称赞其新颖,今巧则同。
战国时,孟轲曾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孟子•离娄上》)清康熙三十年(1691)二月江苏昆山县贡生沈悫呈芜院条陈控告徐乾学、徐元文云:“有缙绅之宗族姻戚,有缙绅则又缙绅之狼仆打降,有缙绅则有缙绅之门生清客以及附势趋炎之士官猾吏,凭恃威灵,蝇营狗苟,相与生事害民,罔不吸精敲髓。
……由是人无安枕,户不贴席,罹其荼毒,含怒难言。
不得已而告知地方有司,地方有司则平日奉缙绅如父母,事缙绅若天帝。
方依之以保官爵求荐剡者也,安敢捋虎须哉。
故宁得罪于百姓,不敢的罪与缙绅而反责言者。
”(《文献丛编》第五辑)正文中门子对护官符含义的解说和贾雨村对人命案的乱判,正是对封建社会官绅关系的艺术反映。
口碑口头上的纪功碑,比喻众人传颂犹如镌诸碑刻一样。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太平安禅师”中说道:“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红楼梦》第四回中说“护官符”上抄的皆是本地大族名家的谚俗口碑,这里的“口碑”即口头流传之意。
斗鸡走马形容贵族子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享乐生活。
魏•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第四回谓薛蟠“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
能着犹言“耐着”“忍着”,引申为“将就着”、“凑合着”。
《汉书•食货志上》:“陇尽而根深,能风抗旱”,师古曰:“能读曰耐也。
”见于第四回“咱们(薛家)先能着住下”;37回,“姑娘别嫌粗糙,能着用罢”;75回,“奶奶不嫌脏,这是我的,能着用些”,等等参商参商二星,此出彼没,常用来比喻二人分离不得见面或彼此之间感情不和。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七“参商”条:“不睦曰‘参商’。
按《左传》:‘迁阙伯于商邱,迁实沈于大夏’,一主辰星,一主参星,参辰乃星名,夏商乃地名也。
故《法言》曰:‘吾不睹参辰之相比也。
’苏武诗云:‘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后人有用参商者,盖错举之以成文耳。
”《红楼梦》第五回以“略无参商”喻宝黛二人朝夕共处、感情融洽;15回以“性情参商”说明贾府人口众多,性情各不相同。
不够的话,晚上再给你点,我整理的也不多。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作文
对宝钗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高度两极化的特点,有人认为具有中国女性的一切美德,代表了绅士阶级的女性道德,也有人认为是郑庄、曹操、王莽大奸雄的化身。
一个文学人物能获得差距如此悬殊的评价,恐怕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例,因此我说是中最有吸引力的人物。
要对她的形象做出一番正确的分析实属不易,因为无论对薛宝钗的评价是褒是贬,是好是坏,似乎都能从原著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来,这就导致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时间无从入手,暂且抱着去伪存真、共同探讨的目的来说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先说下认为宝钗阴险虚伪的问题。
这其中争论得最激烈、最旷日持久的无疑就是著名的“滴翠亭事件”,许多人由此事件得出来的第一印象再经推广,便形成定势思维,基本上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变得格外不同寻常。
在滴翠亭这件事上如何给宝钗行为定性就变成了争论焦点。
贬钗的说法是宝钗故意嫁祸于人,分明是看见宝玉和黛玉二人情形亲密,心生忌恨,何况平时黛玉又经常明里暗里的讥讽她,正好借此机会图谋报复。
而拥钗的则认为这只是宝钗一时情急,为摆脱尴尬局面所犯的一个无心之过,之所以说出黛玉来是因为宝钗本来就是找黛玉的,宝钗主观上并没有嫁祸的故意,只想把事情遮掩过去,而宝钗的心理活动也证明了这点:“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怎么样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宝钗到底本质是善是恶,内心是俗是雅,看来只能辅以其他的论据,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性的论述才最有说服力。
在谈到宝钗品性的时候,拥钗的往往喜欢引用宝钗的一首螃蟹咏来证明宝钗的愤世嫉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
月浦空余禾黍香。
这首诗讽刺了横行于世、为非作歹之人,说他们最终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并借“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一句来表明根治这些人的愿望。
如果宝钗真的怀有济世救民的高洁性情,一定不是阴险奸诈小人,那么滴翠亭事件自然也不会是有意嫁祸了。
但这首诗又面临着贬钗方的抵制,他们有另一套说辞,他们认为这首诗是宝钗做来讥讽宝玉的。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恰恰是对宝玉不肯用心读书、空有其表的形容。
因此为了更具说服力,在我看来如能再辅以一个更加确切、让人无可辩驳的证据就更好了。
在间隔数月或一年不定期的翻看过几遍之后,我发现了一段以前并不曾留心的文字:探春道:“我因和他们家的女孩儿说闲话儿,他说这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儿,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
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袴之谈
你们虽是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但只你们也都念过书,识过字的,竟没看见过朱夫子有一篇的文么
”探春笑道:“虽也看过,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真是有的
”宝钗道:“朱子都行了虚比浮词了
那句句都是有的。
你才办了两天事,就,把朱子都看虚浮了。
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
”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
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
”探春笑道:“如今断章取义;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
”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
难为你是个聪明人,这大节目正事竟没经历。
”李纨笑道:“叫人家来了,又不说正事,你们且对讲学问
”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
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第五十六回)正是这一段文字让我有了突破,因为我终于可以下个定论了,不说别人如何,至少我是说服了自己的。
宝钗和探春所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探春的新政,而是对功利主义的态度,探春认为一旦进入功利场,所谓的圣贤之言全成了泡影,因为根本抵档不住利益的驱使,看来探春还是很现实的。
宝钗则认为那些只是打着儒家旗号行反儒之实的功利之徒,并劝诫探春不可“”。
文中曾提到朱子(朱熹)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呢
现摘部分如下:夫天下之物,皆物也。
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乎!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
粪其污矣,施之发田,则五毂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瀚,则衣裳赖之以精洁。
食龟之肉,甲可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蜡。
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
……朱熹倡导的儒学多处与孔子的本意并不相同,连同他的人品都受到后人的褒贬不一的议论,但就这篇文章来说,还是有着借鉴意义的。
宝钗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学问——“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都是可以买卖的。
但重点在最后一句话上:“不拿学问提着,都流入市俗中去了”,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毫无疑问它是告诫人们不能,即使在利禄之场也要应时刻想着先贤的教诲,要有道德的约束,这样才不会被世俗的名利所熏染。
我之所以很兴奋,就是从这一句上看到了宝钗的人生态度:可做世俗之事,莫成世俗之人。
弄明白了宝钗的品性,再重新审视滴翠亭事件,我可以确信无疑地说,在滴翠亭事件中宝钗主观上不存在嫁祸的故意,但是却是有意要说出黛玉来的,拥钗的和贬钗的各自说对了一半。
原文中很明白地写有两处宝钗心理活动,“宝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不忌,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多猜忌,好弄小性儿。
此刻自己也跟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从中可看出宝钗根本没有忌妒黛玉之意。
“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怎么样
”说明宝钗真的是意在遮掩,所以因忌妒而故意嫁祸黛玉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那么宝钗为什么不愿意直接面对呢
除了小红难缠以外,还因为私相传递在当时是被视为伤风败俗的事,如果这时宝钗现身无异于撞破了奸情。
提到私相传递,就连和宝玉关系最为亲近的黛玉都感到害怕,更别说宝钗了,只能找个人来打马虎眼。
按理有三个人是最为合适:宝玉、黛玉和湘云,因为这三人都是贾母最宠爱的,别人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但宝玉是个男人,一男一女单独玩在一处很不正常。
湘云在三人中是最合适的人选,一则贾母疼爱,二则又不是贾府的人,小红即使要报复也无从下手,但此时她不在贾府,所以宝钗只能选择黛玉,由此可以看出宝钗还是进行了一番斟酌。
如果说到这里还不能让人信服,不妨我们再来看一个也用黛玉来打掩护的例子。
正自胡思间,忽见一股火花从山石那边发出,将雀儿惊飞。
宝玉吃了一惊。
又听外边有人喊道:“藕官,你要死
怎么弄些纸钱进来烧
我回奶奶们去,仔细你的肉
”宝玉听了,益发疑惑起来,忙转过山石看时,只见藕官满面泪痕,蹲在那里,手内还拿着火,守着些纸钱灰作悲。
宝玉忙问道:“你给谁烧纸
快别在这里烧。
你或是为父母兄弟,你告诉我名姓,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
”藕官见了宝玉,只不做一声。
宝玉数问不答。
忽见一个婆子恶狠狠的走来拉藕官,口内说道:“我已经回了奶奶们,奶奶们气的了不得
”藕官听了,终是孩气,怕去受辱没脸,便不肯去。
婆子道:“我说你们别太兴头过余了。
如今还比得你们在外头乱闹呢
这是尺寸地方儿。
”指着宝玉道:“连我们的爷还守规矩呢,你是什么阿物儿,跑了这里来胡闹
--怕也不中用,跟我快走罢
”宝玉忙道:“他并没烧纸,原是林姑娘叫他烧那烂字纸。
你没看真,反错告了他。
”(第五十八回)宝玉不顾的管理规定一味要给藕官开脱,又拿的有利身份来打马虎眼,为什么呢,因为藕官是黛玉房中的人。
在黛玉不知情的情况下算不算的上嫁祸呢
可是这种说法却从来没人提过的。
不过那婆子却是很精明的,宝玉的这套说辞并未骗过她:那婆子便弯腰向纸灰中拣出不曾化尽的遗纸在手内,说道:“你还嘴硬
有证又有凭,只和你厅上讲去。
”说着,拉了袖子,拽着要走。
宝玉忙拉藕官,又用拄杖隔开那婆子的手,说道:“你只管拿了回去。
实告诉你:我昨夜做了个梦,梦见杏花神和我要一挂白钱,不可叫本房人烧,另叫生人替烧,我的病就好的快了。
所以我请了白钱,巴巴的烦他来替我烧了,我今日才能起来。
偏你又看见了
这会子又不好了,都是你冲了,还要告他去
--藕官,你只管见他们去,就依着这话说
”藕官听了,越得主意,反拉着要走。
那婆子忙丢下纸钱,陪笑央告宝玉,说道:“我原不知道。
若回太太,我这人岂不完了
”宝玉道:“你也不许再回,我便不说。
”婆子道:“我已经回了,原叫我带他。
只好说他被林姑娘叫去了。
”宝玉点头应允,婆子自去。
(第五十八回)见谎言被拆穿,宝玉这才把事情揽在自己身上。
可是宝玉的谎言又导致了一个更加严重的后果——“我已经回了,原叫我带他。
只好说他被林姑娘叫去了”,毫不知情中成了众人眼里护短的典型,肯定会导致一些人对她有看法。
虽说宝玉无心做“嫁”,但却真正有“祸”。
而在第四十六回糊弄邢夫人时,同样用黛玉来做挡箭牌。
为什么宝钗、宝玉、凤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黛玉呢
无疑都是看中了黛玉的有利背景。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宝玉为藕官开脱的事为例,有谁敢以黛玉护短为由当面责问黛玉
有谁敢把这件事捅到上面呢
即使他们是手握真理的正义一方,然而也只是有底无气,无不悄悄偃旗息鼓。
因为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宝玉一样,深得贾母的溺爱,因此纵然知道黛玉如何,也没人敢碰这个钉子,黛玉的威慑力可见一斑。
这就是宝钗不选他人只选黛玉的原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小红形成震慑。
事实上也确实起到了震慑的效果,从小红当时的反应中就可以看出她是很害怕的,对比那些知道黛玉护短的人,她更是连底气也没有。
而且她深知黛玉不好惹,连宝钗都能当面讽刺更别说她区区一个下人了,再加上黛玉的主子身份及贾母宝玉等人抬爱,小红哪里有胆敢对黛玉当面挑衅。
把柄在人家手里,也只有祈求平安的份。
提心吊胆了几天后发现没什么动静,慢慢也就放心了。
说不定通过这件事还会扭转小红对黛玉的不良印象呢。
与其说是宝钗嫁祸,不如用另外一个词汇更贴切——制衡术,既拉进来一个有强力的人物,慑服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即巧妙地保护了自己又不对他人造成伤害。
可以举个类似的例子,你无意中听到几个人在分赃或者密谋作案,就在你即将暴露的时候你来了一句:“你们看见我舅舅了吗
他刚从这儿过去的。
”当然前提是所有人都知道你舅舅是警察,你用这一招摆脱了眼前的凶险,而你的舅舅因为是警察任何人不敢向他发难,难道这也是你对你舅舅的嫁祸吗
恐怕任何人都不会这么说。
同理宝钗的所为也是一样的动机,也就是说宝钗金蝉脱壳的具体手段是制衡术,而非嫁祸。
这是一种机智,谈不上有过无过的。
只因为她是第一个把黛玉扯出来的人,所以很容易就一直就被盯着不放。
就前文中与探春就功利态度进行辩论一节,可能有人会认为宝钗是受影响的,书中也能举出多处例子,如宝钗多次说过女子无才便有德(不是)之类的话。
在我看来其实不然,宝钗博学多才,佛道、儒道、戏曲、医药、美术、文学诸多方面无不尽知,甚至是连世俗买卖中的造假手段都知道,可以用“博知”二字来形容,就这一点来说,中几乎没有第二个人可与她比肩。
与其说宝钗身上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精神,我更倾向于她的内心更多地接受了佛家思想的熏陶。
有多处例证,如第二十二回推荐给宝玉的,第五十回的深含禅意的诗: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当然一个人接受了佛家思想,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宝钗的屋子基本一无所有,宝钗的衣着朴实淡雅,著名作家顾城说宝钗的居处打扮是体现了佛家的空字,深得我心。
此外宝钗行为上还体现着助人为善、众生平等的思想。
众所熟知的帮湘云、助岫烟等事例就不多提了,就连王夫人后悔自己家的人参只拿去救别人救自家人却不及时,宝钗也不避亲嫌,委婉却态度坚定地指出人参是救命东西,姨娘不应该太小气。
不仅贾府上下的丫环婆子都愿与她亲近,就是人见人厌的赵姨娘贾环母子,宝钗都不曾有一丝轻视。
而最让人佩服的是她能在关键时期救下香菱,使其免受夏金桂荼毒,只此一件事便戳破了宝钗只会保全自己的谬论。
传统观点认为宝钗是世俗之人,黛玉是清高的人,甚至有人做出了“精辟”的总结:“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则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
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情感。
”这一组句子当真是词藻绚丽、文才出众,但遗憾的是并未说到点子上,这样一个典型的二分法就把钗黛区分清楚了吗
真若是这样简单,《红楼梦》还能称得上伟大的作品吗
《红楼梦》中有一面镜子叫风月宝鉴,正反两面都可照人,钗黛二人同样有着两面性,表面上看宝钗因经营家计而对世间俗务无所不通,人际关系也处理得八面玲珑,用世俗来形容也无不可;而黛玉只囿于自己的小天地里,读书写诗,寄情草木,看上去过着知识分子的清高生活,对比起来钗俗黛雅,这是二人的正面。
一旦上升到精神层面时,二人立时就换了过来,宝钗具有佛家的淡泊宁静思想又有济世救民的情怀,从螃蟹咏及与探春就功利辩论一事就能看明白,而黛玉则追求功位名份,从她的两首颂圣诗和《騄駬诗》、行酒令、与湘云联句以及要求香菱拜师便可见一斑,这是二人的反面。
遗憾的多数人只看到了二人的正面,却忽略了宝钗外俗内雅、黛玉外雅内俗的本质。
至此薛宝钗这一人物基本分析完成,可以说经去伪存真,我对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是毫不犹豫地持正面看法。
她是当时制度下最优秀淑女的典范,她恪守闺范却毫不酸腐木讷,她有着经历沧桑似的成熟,又不失少女的活泼与天真,她明察秋毫却含藏不露,富于才干偏能守拙,善体人情却分寸不乱,能容人但不容辱,上能敬奉长辈,下睦姊妹兄弟,就是对待下人也极富人情亦极有分寸。
在全部《红楼梦》人物中,她是一个最丰富最多面最立体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最具颠覆性的人物,正因如此才深深吸引着我为之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