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变化的句子
1、一切都在流动着,一切都在变化着,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自己消灭的萌芽。
——普列汉诺夫:《亨利克·易卜生》 2、科学愈不精密,它们就愈没有变动,而在精密科学中,变化是巨大无比的,而且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格拉宁 3、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
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亚里士多德 4、生长与变化是一切生命的法则。
——富·罗斯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演说》 5、变化就是在同一事物中存在的彼此相互对立的那些决定的连接关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6、今日之我非昔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
——约·霍姆:《道格拉斯》 7、这个世界是一个很平衡的世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你会发现,所谓的善和恶只不过是两种变化的律动。
——柴静 8、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之外。
——吕公著 9、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 10、在衰亡这一漫长过程中,王位化为尘土,国家毁灭消亡。
——弗·霍华德:《在帕埃斯图姆市的废墟上》 11、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只有全体是不变的。
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它都在生都在灭,从来没有过例外,也永远不会有例外。
——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 12、存在物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河流,事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马可·奥勒利乌斯:《沉思集》 13、人只有在变中求不变。
——霍·史密斯:《锡喇叭》 14、世上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变化是大自然永恒的真理。
——亚·考利:《变化莫测》 15、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
——雨果 16、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王通 17、生物的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曲格平 18、变化是生命的根本所在。
——乔·海瑞狄斯:《威斯特敏的树林》 19、始终不渝绝不是凡人的美德若要做到始终不渝,人就必须是神。
——〔科兰·达勒维耶 20、纵观自然界的一切领域,变化是自然界的重要法则。
——罗·彭斯:《别让女人常抱怨》 21、没有什么东西比变化万千的情节,荣枯无常的命运更能取悦于读者了。
——西塞罗 2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 23、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乃是没有变化的。
——休谟 24、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之圆缺,对智者毫无妨害。
——富兰克林 25、畅销的产品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发掘身旁的物品,加以改良而成;只要你比别人发现得早,变化得巧,便能成为巨富。
——藤田田 26、科学要求人们生活中的一切发生变化。
——巴甫洛夫 27、概念的变化系伴随着人生的现实变化而生。
——奥铿 28、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柏拉图:《泰阿泰德》 29、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
——赞格威尔 30、自然界决不像圆和椭圆那样单纯的不断反复循环的东西。
自然在不断产生着新因素,完成着所谓创造,同时在流动着。
——池田大作:《展望世纪》 关于变化的经典句子 1、今日之我已非往昔之我。
——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2、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恩格斯:《反杜林论》 3、最轻微的运动可以影响整个自然,一块岩石可以使大海发生变化。
——帕斯卡尔:《思想录》 4、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
——斯大林:《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 5、运动和变化在不断地更新着世界,就像不间断的时间总在更新无穷无尽的岁月的持续一样。
——马尔库·奥勒利乌斯:《沉思集》 6、所谓死,固然是灭亡、然而也诞生出新生代的萌芽。
不断地死,不断地生——这就是成长发展的原理。
——松下幸之助:《创业的人生观》 7、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一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
但,人类社会生活的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
——列夫·托尔斯泰 8、爱情是不按逻辑发展的,所以必须时时注意它的变化。
爱情更不是永恒的,所以必须不断地追求。
——柏杨 9、时间是变化的财富。
时钟模仿它,却只有变化而无财富。
——泰戈尔 10、变更乃时间之幼儿。
——弗·培根:《论变更》 11、人的观点哪怕发生最不起眼的变化,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春意。
——爱默生:《自然、演说与演讲集》 12、一个人要能够在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毅然抛弃那种地位,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才说得上是幸福的。
——卢梭 13、通过进步而完善的一切,也通过进步而消亡。
——帕斯卡尔:《思想录》 14、每一个人都受变化支配着,一旦要度过这变迁的岁月,他的生命便终止了。
——西塞罗:《底奥卢姆的诞生》 15、物质是不变的,而在变化的是我们。
——梭罗:《梭罗文集》 16、无数人事的变化孕育在时间的胚胎里。
——莎士比亚 17、别妄想世界永恒不变。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18、宇宙就是变化。
——安东尼·马库斯:《沉思》 19、所谓成长发展,就是要有很多东西不断发生,然后变成繁荣的形态,也可用“日日新”这句话来代表。
意思是说,旧的东西逐渐灭亡,新的东西不断诞生。
——松下幸之助:《创业的人生观》 20、献身于正义是简单的,献身于邪恶则是复杂的,而且变化无穷。
——塞涅卡 21、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柏拉图:《泰阿泰德》 22、记住,只要你不断地说下去,事情也许就会有变化。
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因为它们可能会被听到并引发改变。
——毕淑敏 23、凡物有成必有毁。
——歌德:《浮士德》 24、只有一句绝对的格言:这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
——孔德:《实证论教理课》
为了一个女人退出社会的句子
得不到就放弃
形容女人生气的句子
人不管男人女人都会随着社会风气而变化,但是要驾驭变化,否则会迷失自我。
当老婆的女人同样如此,要忠于爱情,家来自不宜,不能因社会风气变化而毁了家庭。
女人过去50年在社会中地委的改变
传统人类学中的妇女研究包含婚姻家庭、亲属制度、性别角色的研究,女性人类学 者米德、本尼迪克特,大多被视为实践者而非理论构建者。
70年代以女性主义和文化决 定观结合为前提的女性人类学,论析文化多变性与社会因素对性别行为和观念的影响, 开始了社会性别(两性差异)的探讨,改变了传统人类学的女性研究,使社会性别成为 妇女人类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贯穿始终的重要课题。
主要包括:社会性别与妇女地位, 社会性别与人类起源、进化及社会生物学研究,社会性别与亲属制度,社会性别与劳动 力分工,社会性别与语言行为,社会性别与国家和殖民主义的研究,其基础的研究主要 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妇女生活地位成为社会性别研究的始点,涉及到女性概念、角色、身份和认同,包 括对“妇女不洁”观念的批判,对母亲角色的反思,对“家庭:社会=妇人:男人”逻 辑的批判和妇女性低下地位的认同等。
认为,文化将女性定义为生儿育女的母亲角色, 正是女性附属地位形成的社会基础,两性差异普遍存在,其社会历史根源复杂而深远, 并且不仅仅是家庭范畴,而是一种社会关系。
对社会性别史的回顾还追溯了19世纪巴巴 拉·韦尔特(Barbera Welter)的成果:社会性别分工割裂了男女,社会价值观以男性 为准则。
开始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来研究其与男性地位的差异,美国妇女学者提出 需要修订通常的历史分期,以使妇女生活得以纳入正史(琼·凯利 1977),英国的妇 女人类学,讨论妇女作为沉默的群体的地位,伦敦妇女人类学小组受到马克思学说的影 响,探讨不同经济社会妇女生育生产问题,法国则中心研讨性别歧视与压迫。
性别歧视 成为男性批判的热点,它是男女不平等事实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集中表现即暴力强奸 。
妇女人类学对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主要表现在:1、 关于“人”的观念的质疑, 指出有史以来人(man)与人类(human)均可以男人(man)一词来代替、函括、等同使 用,不仅是文字, 而且绝大部分图示图像、刊物杂志、教科书、博物馆陈列,都以男性 形象来表征人类,“人类起源”实际陈述为男人的起源。
2、由于用男性代表人类进化过 程,因而女性的这一作用、权力被淹没,导致以往有关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概念、过 程只是男性能力所达的成果,男性自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者、生产活动与提供者,女 性只是被动参与接受者。
3、 向社会生物学挑战,强调雌性动物的积极地位,认为自然 选择对雌性动物同样增加适应力,表明雌性类人猿在社会互动(社会合作,家庭组合) 中起着不少于雄性的作用。
4、 人类学史前研究将女性作为生产过程和精神文化创造者 ,并开始研究史前人类性别的文化关系如何产生,以及各种历史形态性别角色关系如何 被定义、协调和操纵。
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仍然是妇女人类学研究的课题,旨在了解女性在由婚姻和生育 而产生的亲属关系中的位置。
80年代中期后人类学逐渐对“亲属制度”提出质疑,认为 亲属称谓作为接受或排除一部分人的条件或标准,并非在任何文化或社会都是一样,否 定虚构亲属制度概念,并产生结果,许多人类学研究课程不再将之作为重点。
关于劳动力分工,早期妇女人类学受马克思有关生产与再生产方式影响,认为男女 分别主要从事与生产和家庭有关的劳动;80年代末女性主义人类学开始修正和补充恩格 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观点,认为男女分工自然发生的看法过于绝对化 (注:罗萨林德·考沃德(Rosalind Coward):《父权的先例》,伦敦,1984年,第 146 -149页。
),妇女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是生育, 且并非所有女性都承担这一 角色;人的再生产不是妇女自己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人口的素质(注:AnnAna gnost:《之后的人口和国家的理性》,《再生产政治中的地方与全球交叉点》。
加利福利亚大学,1994年。
),突破了传统女性与两性关系的研究局限。
妇女人类学关于语言行为与社会性别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语言如何反映社会性别、 特别是女性意识,语言行为、社会性别与社会交往和政治的关系。
把社会性别概念引入 语言行为与权力运用关系,是女性人类学的一大贡献。
妇女人类学一以贯之的领域还在妇女与国家的调查。
70年代李柯克、雷特和沙克丝 的报告认为,国家的出现限制了妇女的活动空间。
80年代希维布莱特分析了国家形成的 不同,并非以同等方式带来妇女的历史地位(1988)。
凯利还考察了殖民主义对性别关 系的影响,即资本主义传入非等级社会,瓦解了原亲属关系制度,带来了妇女的隶属地 位(1987)。
学科的产生伴随着新的解释方法,70年代广为应用的两性不平等分析模式为《女性 、社会与文化》中提出的:自然\文化,家内\公共(领域)二元说。
欧特娜(Sherry Ortner )以自然\文化解释两性关系,认为男性从事的生产、技术与理念发明,高于 女性的自然文化创造,因而其价值和地位被认为优越于女性。
罗萨多提出,母性意识和 “女性的家庭定位”把女性局限于家庭空间,这使男性更多地活动于公众领域营求政经 资源,构成了两性的家内\公共格局。
另外,以男性生产和女性生育角色框建的生产/ 复制二元说,也解释于两性支配/附属关系。
这一模式显然接纳了60年代末广为传播的 列维·斯特劳斯以思维类比解释社会的方法,并使女性附属性得以强调和普遍认同。
80年代初上述解说受到跨文化论点的颇多质疑。
斯琴利格、布里格丝及沙克丝都提 到,两性在享有同等生产资源和方式的初民社会,其地位平等。
李柯克等论陈,一些社 会原居民的两性不平等,是欧洲殖民改变当地经济形式形成的。
麦克玛(Carol Maccor nack )和史翠珊(Marilyn Strathern)《自然、文化与性别》指出, 两性角色的自然 \文化观是西方式的,在许多非西方社会二者没有截然或优劣之分或一致联系, 如新几 内亚Kaulong人以自然?br> 饕鸦檎撸?幕?馕椿檎摺<夷冢芄?材信??郑?脖恢赋鑫鞣绞?BR>家庭为次等的偏解,家庭制度下二者非上下分立,家庭的亦是公共的,且男性是家庭领 域重要角色。
显然上述解析模式因标准单一未虑及文化差异与变迁而限制了研究,也说 明了人类学结构主义二元论的局限。
同时不论是自然\文化或复制\生产,都呈现出传 统文化观的沿袭,将女性活动归于单向生殖,限制其劳动范围和价值,以其对家庭的责 任来确定其角色地位;而跨文化的评释似乎意味着存在即合理,这只利于文化传统的认 定而不是改变,这些则反映出功能主义静态范式本身的局限。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文化的 实际作用和适应现状,认为一种社会秩序起作用,是因为文化规范及绝大多数成员履行 其社会地位职责,因而保持社会结构,展现事物的面貌是功能学者的主旨,主张文化认 为妇女怎样,她就怎样和应该怎样,而无须有其它选择。
然而男女分工和不平等的传统 恰是人类文化的长期产品。
功能主义忽略矛盾、差异和变迁,它解释两性差异如何存在 ,但未揭示两性不平等形成的文化条件,未能解释其为何持续存在,没有研究在远离两 性角色起源的现代多样化社会,决定两性关系的复杂社会因素。
于是一些学者转向历史 分析,考察不同时期妇女的地位,以解释妇女历史变化的中心环节(E·P·托马斯)和 其地位改变的可能。
同时,否认功能主义文化整体观的心理动力学民族志,指出社会对 思维模式形成的作用;新结构主义关于社会与文化形式间的权力形态说(道格拉斯), 结构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关系与意识形态的支撑,及文化逻辑与社会现实、权力结构联 系的主张均产生了影响。
妇女人类学在延伸文化视野的同时,开始联合历史学、社会学 等研究,关注到两性地位与生产方式、社会权力、阶级、种族意识等关系,形成了两性 关系的社会历史建构,代表作为《自然、文化与社会》(注:Carol MacComaor,Marily n Strathem:《自然、文化与社会》,剑桥,1980年。
);继之受到政治经济学派论说 影响,外来因素对传统社会文化的渗透、改变引起注意,突出研究了全球资本主义对原 住民和土著社会两性文化生活的冲击;另外一些学者受冲突论影响,开始关注以经济不 平等引起的两性不平等(注: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北京,1994年 ,第417-418页。
);女性研究开始置于更深广的社会文化权力关系的内涵中。
二、关于妇女社会地位 妇女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阶层,不只具有性别归位,应有多重社会位置,而不平等使 其难以获得多种社会地位。
女性整体上处于政治之外。
20 世纪初美国妇女才取得投票权, 在100名参议员中只 占两位,在总统顾问团中只占一位, 全国只有一个女州长,至美国第96届国会,女性只 占参议员的0.6%,占众议员的0.9%,律师和法官中只占9%。
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女 议员只占4.7%(注: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页 。
)。
妇女的劳动力市场参与,20世纪前主要是低收入家庭,60年代美国高校毕业从业 女性为56%(比斯康蒂1974),70年代妇女占整个劳动力39%(H·阿斯廷1976)。
在欧 共体中1970-82年男子失业人数增加1倍,而妇女增加 7 倍(注:陶春芳:《女性的过 去与现在》, 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83页。
)。
女性职业分布与男性差异显著,妇女 多就业于工时长、报酬低的纺织、印刷、服装和食品加工行业,或从事医护,妇女占登 记护士的94.6%,占护理员的89.8%(注:《妇女与发展》,天津师大,1987年,第14 8页。
)。
其次,从事初等教育的女性占84%, 图书管理员占82%,服务业占55%,勤 务工作占74%,家务劳动占96.5%,而充任经理的只占17%。
(奥本海默1972)。
男女 同工不同酬,美国近20多年妇女平均工资为男职工的3/5,1970年女售货员工资为男性 同行的43%(注:J·A谢尔曼,F·L登马克:《妇女心理学》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 ,第97页。
),日本女工工资为男工的58%(注:富士谷笃子:《妇女学入门》,中国 妇女出版社,1986年,第164页。
)。
英国、爱尔兰、希腊、卢森堡,妇女工资为同行男 子的2/3,法国女工工资是男工的3/4。
妇女与贫困化相连,美国贫困户及儿童半数以 上都在无丈夫或父亲家庭。
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多层面性,意味着女性地位多层面性,其构成因素是多重的,包 括社会阶级、文化教育、职业婚姻、角色年龄、族群国家等;而这些因素起作用时或有 关联,或各自产生影响,因而地位关系又非绝对。
卡罗尔·史密斯·罗森伯(Carroll Smith Rosenberg )关于女性领域特点的研究,曾形成“女性群体”概念,而跨文化研 究则打破了女性文化的一体性。
怀特曾做93个前工业社会的泛文化比较,找出52种可能 影响女性地位的因素,而每组因素不超过5个, 认为没有一套通用标准或最重要因素可 以衡定女性地位,女性间也有差异,并无统一地位。
朱迪思·贝特纳则指出不同种族、 民族、阶级的女性有不同文化、利益观念(注:朱迪思·贝特纳:《女性主义和历史》 ,《社会性别和历史》,1989年秋季刊。
)。
一般构成女性地位的负向指标有:父权制 下的从夫居、早婚、包办婚、男子继承权、女性歧视与隔离、多妻、男子初夜权、守寡 、家务、禁止社会活动、失业率、非正式职业、男女不同酬;正向指标为:妇女财产继 承和支配权、婚姻自由、夫妇平等、妇女资助、就业与教育机会、政治参与;中性指标 有:财产使用权、管理权,父母、丈夫的地位、职业及收入等。
一般,学者讨论女性地位主要在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
前者如李柯克与珊代,以经 济获得自主为女性高地位标准。
李氏认为资本主义和采猎社会男女权益差异,正是基于 二者参与社会劳动的程度不同。
珊代也以女性是否参与社会经济生产和是否有产品控制 权为其地位重要指标,同时还提到社会赋予女性劳动产品的价值和女性团体是否致力于 谋求女性社经利益。
还有许多学者从观念层面,认为声望可以赋予高地位,亚非拉美社 会母亲角色(尤其是老年)的高地位,是精神的而非经济上的(布朗、肯恩)。
按马克 斯·韦伯的阶级分层方法(1946),政治地位(权力)与经济地位(财富)和社会地位 (声望)相并列,而且事实上它是地位的重要成因,经济地位在政治场合有时没有意义 。
许多收入不低的妇女并没有摆脱家庭束缚和不平等关系。
家庭与阶层背景对女性的成就机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
个人的阶层位置往往取决 于其父母社经地位、尤其是父亲的经济来源,父亲属于工人阶层,本人受过良好教育者 ,其正向发展机会和父亲属于中产阶级而本人未受教育者相同(罗伯逊 1994)。
父母 有社会固定职业的女性可以体会到婚姻与事业的结合,并有助于创造性的启发,而尚未 自立就成为母亲或做母亲就离开社会的女性则无益于子女学业的成长。
社会下层往往传 统两性观念深厚,不同教化方式影响着其阶层和家庭的女性个性。
文化对女性职业、教育的限制,仍是影响女性地位的现实因素。
职业是女性参与社 会的重要标尺,而大文化认为女性不宜竞争,职业是男性的领域,女性的成败则在于婚 姻。
大多数女性不愿做出职业妇女的自我归属(奥本海默 1972),而且当某种职业被 说成适于男子,女性会自动放弃信心和选择。
青年女性大都先考虑传统职业而非发挥创 造性,女生学业领先让位于男生的现象随年龄而增长,成年女性(包括学有所成者)大 都自动降低青春期职业志向(贝尔德 1973)。
得到男子(和多数女性)的肯定是婚姻 的关键,避免不被认可的行为成为通则。
妇女择业的真实缘由即,职业选择以婚姻的选 择为前提,妇女的创造力只在“女性气质”下发挥作用。
这与专业化职业要求的基础和 经验积累相分离。
兼顾婚姻和就业是已婚妇女的现代选择,生育造成的不连续性已非妇 女的从业障碍,丈夫的态度和家务则构成其婚姻与职业的冲突。
妻子一般比丈夫干家务 多3倍时间(佩奇 1974);在择业抽样中, 男性从未有婚姻的顾虑,而41%的妇女认 为婚姻是就业的主要矛盾(戴维丝1964)。
马尔维(1963)妇女职业生活研究展示出, 妇女择业即对二者的选择:或婚姻第一、工作第二,或工作第一、婚姻第二;就业类型 主要为:婚后不就业,中断的就业,婚后再谋业,稳定职业型(独身)。
但恩鲍姆(19 71)妇女研究结果有三类:传统型(婚后不从业),已婚职业类(先婚再谋业),单身 职业类(从业不结婚)。
津伯格(1973)阶段研究模型为:女性气质的培育→结婚→谋 业,集中说明了女性择业对传统婚姻的妥协,即使就业从职的妇女亦未能坦然无视传统 角色,结婚并非能解除其对妇女的压力。
职业、教育的性别框定,障碍着女性从业、成就的信念与机会。
不断提高的职业技 能要求就业者相应的受训、受教育程度,然而,职业分布是教学结构的反映;社会控制 机制使妇女很难得到创造性活动的鼓励、训练或从事之;高校毕业女性同样受限,美国 女教授的工资是男教授的2/3(罗琼 1986),苏联女医生工资不及技术工人的2/3( 罗伯逊1994);有创造成就的男性大都居于社会较高层部门,而1/3的创造型妇女没有 固定的职业位置(J·A·谢尔曼 1986)。
不平等待遇致使知识女性相对低的自我估价 ,并导致社会进一步轻视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本身。
一些行业的生产或效益性有体 能要求,然而性别角色社会化扩大并加重了这种差异,造成劳动力使用的偏见性政策来 源。
求职妇女的总失业率比男性高1/3(同上),在工作效绩与晋升中也施予女性不平 等的机会。
人的认知方式形成于外在世界所获经验,如果逊顺无争成为女性之谓女性的条件, 如果女性对社会排斥的顾虑、畏惧源于真实,那么不改变非合理的两性价值观,便不能 期望改变女性成功的内在认识障碍。
妇女在许多社会场域都受到冲突标准压抑:职业、 家庭负荷要求妇女自强、有能力,包括精神、心理健康都以男子型为理想,而“正常” 、“成熟”的女性又不能脱离传统模式。
在她们遇到压力时也不能象男子般采取行动。
一般,非传统女性比传统女性有较高的成功可能,受教育程度与此直接相关。
在职业妇 女中,大学毕业已婚女性为27-57%,而更高教育程度者为66%(伯恩鲍姆 1971)。
并且高教育程度有助于婚姻与职业的协调。
欧内斯特·W·伯吉斯和伯纳德·S·科特雷 尔大量研究指明,女性的婚姻和谐随着他们受教育与职业训练的增加而增加,这些女性 比顺应女性气质的女子更具责任感、自立心,她们从业并非主要出于经济需要,而为获 致一种社会地位和自主。
女性整体自我意识的更新,对妇女地位至关重要。
妇女长期的自律心态强化着男性 社会的秩序,未曾试图要求其改变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提供女性比传统社会多样的角色 、机会,妇女往往仍自限于传统身份、形象,即使高校知识女性中仍存在着消极自然观 ,自我抑制观和个人实用观,不利于女性地位的整体改观。
罗珀(1980)美国民意测验 中,有1/3以上妇女反对为改变其地位而付出努力,好几个州关于男女平权的建议因妇 女的反对而败终。
妇女在摆脱主妇定位时,会遇到其他主妇们的指责或鄙视,对男性在 家照顾子女有69%的妇女给予否定(哈里斯1971)。
反映出性别歧视与偏见已成为女性 自身意识的一部分,构成女性自身变化内在障碍,而这种障碍需要认识和克服的强度, 不亚于来自男性的压力,甚至比男性的态度更具限制作用。
妇女的真正对立面不是男性 而是深入内心的传统原则。
女性内心的期待被社会化为“异常行为”,而异常的最积极 意义则在于变迁。
但只有大量妇女从社会边缘走入主流社会才会重新安排妇女。
三、关于妇女权力与自主 就业本身并不代表妇女地位的改变,它可能成为一种附加角色,意味着妇女承担双 份劳动压力。
只有当妇女拥有择业的自主权,它才是一种结构变量。
在衡量两性关系是 否平等时,“权力”常与地位概念交替使用,可知它亦有多种来源和层面,且两性权力 关系并非固定。
权力不只存在于公共领域,也存在于家内领域,不只有正式的法定权力 ,也有非正式的个人权力。
关于权力的定义,史密斯(Michael Smith )认定为“有效 地对人事采取行动的能力”;罗吉斯(Susan Rogers)认为它包括影响力和对资源的控 制与资讯的掌握,这些资源包含政治、经济、宗教或人际任何可供利用的内容。
因此, 女性除了母亲的权力外,还常用舆论为争取自身保障,对男性主持的公众事务抗议、批 评、论说。
这些虽然表现为弱者的权措,但显现着一个事实,女性并非只被动地接受文 化安排,也会主动营求权力,是行动的主体,个人对文化可有反作用。
80年代始地位不 平等批判似使妇女成为消极的主体而不再是热点,两性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成为妇女研究 的重心,并认识到其与民族、种族、阶级等相联,在不同情境下会发生变化,在此女性 自主性凸显其价值。
同时对功能主义整体观的否定,也否定了公共象征的决定性,注重 表现人格、场域的多样化,突出了主观、自我和人观;80年代中期人类学实践论与权力 论,阐明实践并非都复制文化体系而可促生不同社会模式,社会性别理范对实践的约束 力有差异,为妇女自主性研究提供了理论背景。
80年代中期后女性的自主性成为妇女研 究的瞩目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以自主概念补充女性的“权力”。
认为即使在父权极端 发展的社会,女性也有出自其意愿的行动能力,对其活动有某种程度的掌握。
朱迪思· 贝特纳指出社会体制不同妇女社会境遇不同,有被压迫和歧视,也有能动和反抗。
随之 出现以女性为主的民族志,如弗瑞德(Erika Friedl)著述即使在伊斯兰社会的伊朗迪 卡妇女,也擅于创造出他们的文化哲学,反映出两性文化的动态性。
女性的自主也在妇 女团体的组织与运动上显现出来,80年代初欧洲即由玛丽亚·迈斯提出,妇女研究应对 妇女行动与运动有所贡献,并开掘这一新的领域。
许多研究注意到妇女将联合争取政经 资源改变其地位,其正式组织透过社会和政治参与,影响男性中心社会的权力重新分配 ;非正式组织在社区网络提供抵制男性的经验。
在此,女性权力与国家、少数种族及民族妇女地位与权力、女性身份差异研究具有 代表性。
女性权力与国家的研究注意到在两性不平等社会,政治权力、资源分配、社会 价值均反映出国家的男权本质,政府官员及国家制度、政策、宣传与妇女直接相联,并 且男性特权可独立于国家体制,二者对女性劳动的控制同时维持对国家和家庭的权力。
提出关注的几个问题:有关妇女的社会福利与保健;国家机构如何使国家思想体系对妇 女产生影响;国家政体中妇女与男性的同等参与机会;国家对妇女组织的态度。
人类学 的研究还把妇女和国家的关系定位到具体的历史、文化条件中,认为妇女不是一个统一 的概念,存在着族群、种族、宗教、阶级以及认同等差异。
(注:Irene Silverblatt :《解释国家中的女性:新女性主义民族史》,米卡拉·特李欧纳多,1991年,第140- 171页。
) 随着第三世界女性人类学者在本国研究的展开,以及一批美籍非洲裔女性人类学者 如邦迪、邓汉、戴格斯、格林、德洛尔等人的崛起,80年代有色妇女学者开始批评白人 女学者忽视种族、阶级文化限制下的性别定位,将其研究同其父辈家园和族属连结起来 ,妇女人类学开始关注少数种族妇女地位与权力,并以非西方文化反思西方中心主义视 角,构成了妇女人类学的多种声音。
受此影响,欧洲90年代初女性权力研究注意与人权 的结合,及对少数民族妇女的探讨。
英国一些黑人女性学者考察移民妇女生活,并提出 挑战性问题,但尚未公诸学术界,法德荷比等国出现个别对移民、难民妇女的分析,但 少数民族妇女研究,还未成为妇女人类学多种声音的一种(注:闵冬潮:《妇女研究在 美国、西欧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同③,第198页。
)。
亚洲少数民族妇女研究,曾 隶属于史学和民族学,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妇女研究本身正在形成中;女性主义影视 、艺术作品及其艺术节正不断问世。
80年代后期,受到后现代主义质疑传统经典、注重大众社会、重视不同思想和结构 因素等影响,人类学重新思考异文化的解释性,反思田野研究与写作是否、如何和多大 程度地制造着非西方社会
以再造和再表现异文化维持西方文化权益
否定以超地域模 式涵盖地域模式,否定文化的异族化及对被研究者个性的隐抑,提倡研究者的主观性与 对权利霸权的批评。
予以女性自我和权利意识积极的影响。
女性身份的多重与差异性得 到研究。
女性人类学家提出:“反思性民族志只有与女性主义结合,才有可能更敏锐地 意识到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和再表现其他文化中所存在的内在的不平等(衡)性”(注 : Judith Stacey: Can There Be a Feminist Ethrography
《能否有一种女性主 义民族志》Women's Words:The Feminist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New York,19 91年,第115-171、第115-117页。
)。
女性学者的双重身份与写作方式的讨论,成为 实验的新“女性主义民族志”的主要手法,注意吸收边缘社会和社区的女性主义作品, 补充分析研究者自我文化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主张认识到女性身份的部分一致性。
“认 识到在相同中存在差异,自我身份(self)可能包含多种认同,他者身分(other )可 能是自我的一部分,以突破自我与他者、主观与客观的禁锢”。
(注:丽拉·艾布:《 能否有一种女性主义民族志》,《女人与表现》,1990年,第5卷第1期,第25页。
)为 新女性主义民族志应以参与而非主导方式,来表达各种妇女的声音,研究各种个体及其 关联而非一般化,以具体再现不同的文化政治,对此最具表性的研究是卡麻拉·维斯卫 斯瓦朗的《虚构的女性主义民族志》(1994)。
人类学本土与人观的研究,指出了传统理论范式的非普适性,然而容易忽略可能存 在于不同文化和族群间的人类共同性,因而社会文化与人的关系的探讨,无一需要一种 多元、多向度的取向与互动,妇女研究尤其如此。
80年代末,妇女人类学对于女性地位与权力的关注的一项重大现实成功是:妇女人类学走进传统系科的课程表。
1985年美国人类学会通过了“妇女人类学教学计划”和新 的人类学基础课教学指南与文献目录,随后出版了《社会性别与人类学》(1989)基本教程,包含妇女人类学基本观点方法和所有重要课题,以及全世界性别研究信息。
继之 成立了美国人类学会妇女人类学协会,并出版系列刊物和资料,致力于女性问题方案研究
关于女人自立的句子
分享关于女人的10句经典励志语录: 1、做一个独立的女人 思想独立:有主见、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上进心,永远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做一份自己喜爱的事业,拥有快乐和成就感。
经济独立:不依赖男人。
自强自立的女人才更自信、更有人格魅力
2、做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女人 “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尽可能把自己打扮得:干净、精致、时尚、令人愉悦 。
女人可以不漂亮,但绝不能没有气质。
如果对于自己形象懈怠了、放松了、邋遢了,那么魅力也就减弱了。
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爱自己,那谁还会来爱你
^_^ 3、做一个善良的好女人 善良不是软弱更不是退让,而是从不主动伤害别人,不会纠缠不休,懂得适可而止。
为人处世以诚相待,不欺骗,不撒谎。
以诚恳善良的心去面对所有的人。
4、做一个学会投资的女人 如果一个女人在最重要的几年中,投资的是一个男人,那么之后的几十年里,你将不断求着这个男人不要离开你。
如果你投资的是自己,那么你会很顺利的收获真正属于你的爱情,爱情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奢侈的精神享受。
认准一句话:只有当自己处于一个最好的姿态,才会有好男人来爱你。
5、做一个善于学习的女人 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竞争激烈,想让自己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不断完善自己。
6、做一个宽容的女人 看穿但不说穿,该明白的明白,该装傻的时候大智若愚。
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必要的就不要说出来。
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不要把人逼绝,记得给人留条后路。
要有包容一切的胸怀。
7、做一个有魅力的女人 真正有魅力的女人在事业上才华尽现,懂得如何在社交中显示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才干。
真正有魅力的女人在男人面前谈吐风雅 、不卑不亢、将女人的美与睿智,机敏与体贴表现的淋漓尽致。
真正有魅力的女人在生活中会主宰自己的命运, 会调剂爱人情感,会制造浪漫情调。
8、做一个会平衡的女人 好女人会平衡各种人际关系。
不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不说三道四制造矛盾,量力而行,量体裁衣,知足者常乐。
9、做一个智慧的女人 智慧,是一种理性,一种思维方式。
智慧的女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懂得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不以卖弄自己的学历和知识为荣,而是更加注重运用。
智慧的女人,懂得辨别男人,不会把心血浪费在不值得的男人身上。
10、做一个有性格的女人 不要因为寂寞随手抓一个男人,这对你和他都不公平,对你不喜欢的追求者要坚定拒绝 。
如果发短信息给你喜欢的男人,他不回,不要再发。
如果男人以他忙为理由,不回你的信息,不关心你,勇敢一点,自动离开,然后去爱一个爱你的人。
原始社会时期,女子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一 母系氏族社会.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高于男性.1. 经济原因:是由于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因为女子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当时女子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她们是农业劳动、管理住所、保护火种和抚育子女等活动的承担者,这些劳动比男子的采集性生产活动更为稳定、重要,范围更广,决定了妇女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2. 婚姻制度原因:原始人群实行内部婚配,当血缘内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转化则使人类历史过渡为母系氏族社会.( 因为族外婚仍然是群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留在氏族内的都是各代女儿的子孙,这就必然确立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二 父系氏族社会.男性逐渐取代女性取得了社会的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公社是继母系氏族制之后的又一个社会阶段,是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 )1. 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男女在氏族中经济地位的变化。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转向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据了原来女子从事的经济领域,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 )2. 婚姻制度原因: 族外群婚过渡为不稳定的对偶婚,进而转化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父系氏族社会因而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推荐一个网址: ( 中国通史.西北大学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旧社会,女人的“三寸金莲”被形容为“小脚一双,泪水一缸”。
这种现象被改变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感慨女人不容易的说说【篇一:感慨女人不容易的说说】女人是感性的,在这个理性的世界总会遇到磕磕绊绊和跌跌撞撞。
想要做一个好女人是如此地不容易。
在对的时间出现的,不可能是错的人;在错的时间出现的,也不可能是对的人。
所谓对错,也许只是毫无意义的感叹,甚至只是一个借口。
你对了,时间也就对了。
不要急着让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等等。
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不容易谈清楚的事情,就别谈了,让真理自己浮起来,它不是言语能控制和决定的。
当有人突然从你的生命中消失,不用问为什么,只是他或她到了该走的时候了,你只需要接受就好,不论朋友,还是恋人。
所谓成熟,就是知道有些事情终究无能为力。
女人要明白凡事首先靠自己,不要妄想在任何一方面依赖别人。
钱,自己赚。
爱,自己给自己。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即不简单。
大把大把的时光从指缝间遛走,留下许多叫知识和情感的东西握在手里。
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痛而不言,另一种是笑而不语。
【篇二:感慨女人不容易的说说】女人不容易经典语录,讲述了女主角当姐娘八年如一日,从开小饭馆到建企业集团的传奇故事,平凡人的大故事。
女人不容易经典语录:我是家中排行老大,我有这个责任能撑起这个家,我想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你要相信我,我有这个能力撑起这个家,一个人的前程不算什么,全家人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我要撑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可我现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