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美丽人生 主题是什么 ,作者想通过影片宣传何种精神
从来不知道美丽的定义是什么。
可能是指外表,可能是内心,也可能只是一种细微难言的感觉。
我想,也许不管是我们中的哪个人,不管是多么年长或者年幼,都不可以十分肯定十分自信地说自己完全清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也许美和丑,并不是一种可以分辨得很清楚的概念吧。
所以极容易混淆。
极容易让我们挣扎得看不清自我。
一直不很赞同许多人的“外表美不是真的美,内心美才最重要”的观点。
内心美固然重要,但好的外表,才能使一个人给他人留下美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重要的,人是喜欢以貌取人的动物,总是会下意识地去接近第一眼认为好看的人,排斥觉得长得很恶心的人。
这是本性。
我们在大街上“欣赏”来来去去的行人的时候,一定不会以内心的高尚与否断定这个人是不是美丽,我们只有靠外表,因为我们并不了解他人的,因为我们之间相隔得太远——不是人与人的,而是心与心的。
所以美丽,应该是像太阳光一样的东西,看似简单明亮的金黄,实际上,却是七种繁杂交织出的杂乱。
说不清楚中的主人公基度从外表上看是不是个美丽的人。
按照意大利人的审美标准,也许吧。
但从我这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他真的是长着一张,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的脸。
基度的的确确是个小人物,他会偷别人的帽子,会凑到漂亮姑娘面前搭茬,会信口吹一些离奇的牛皮。
这样的人,在每个街角都会遇到一两个,真的是平凡得,让人无法觉察。
无法觉察他将要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动。
像水一样快速滑过的镜头不停地揭示着一种幽默,让人无法喘息。
那是一种小人物的幽默。
基度着实是个极幽默的人,他令人发笑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以奔腾的方式从骨缝里涌出,永远没有终结,像是深邃浩瀚的海。
幽默的人总是乐观的。
许多人这么说过。
基度果然很乐观,里,他可以在危险、折磨和死亡面前安心地笑出声来。
像是一个勇士。
也许并没有勇士那样健壮的身躯和隐忍的面庞,但却十足地拥有他们的那种气魄和雄浑。
总会无法抑制地感动于某些美好的东西。
然后奋不顾身地要去追逐这些闪烁着的美好,即使在途中受了伤流了血也要带着泪痕向着那些飘忽不定的广袤奋力地奔跑。
后来听某个人说,这叫做,虔诚。
虔诚,很喜欢这个词,像是教徒那样地一心一意那样的淡定自然的感觉。
所以喜欢虔诚的人。
比如教徒。
比如基度。
基度,是个虔诚的人吧。
为了能见到“公主”,他假扮成科教员到小学“视察”。
偷偷地跟着她一起听歌剧,当所有人都专注地望着舞台上华丽的表演时,他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的眼睛。
在她感到痛苦为难的时候,他悄悄地送了她一个精美的大蛋糕,上面写着只有他们俩才看得懂的句子:“早上好,公主。
” 后来语文老师告诉我说这是用词不当,形容基度不可以用“虔诚”,而应该用“痴情”。
可是我还是固执地选择了“虔诚”。
虔诚,表示一种坚守。
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轻描淡写,却从不迷惶的一生的坚守。
让人觉得甜,和一种白色的,平和的,辛酸。
所以在“公主”宣布要嫁给别人的时候,基度一下子乱了手脚,一个跟头栽进了沙发里,手中的食物撒了一脸一地。
就像他心中的希望,在那一瞬间,哗啦一声,被倒空,坠到地上,摔得稀巴烂。
当朋友关切地冲过来时,他坐起来很慌忙地说一切都好,然后开始细碎地说起了一些小事,嗓门很大,故意地要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阵痛。
他想要假装很平静,假装很开心,但在他的眼里和心里,却显示出一种荒凉的崩塌。
希望的崩塌。
但是虔诚始终是美好的吧,也最能打动人。
所以在刻意安排好的一万次相遇之后“公主”早已爱上了基度的虔诚与幽默。
所以最后她亲吻了他,义无返顾地要跟他走。
于是那一刻他笑得格外灿烂,依旧虔诚的,但揉进了万丈金色的阳光。
买的碟片时,看到封面右下角写着:“一部笑中带泪,触动心灵的故事。
” 果不其然。
故事高潮的部分讲述了基度与儿子在的生活。
本应该艰辛得让人落泪,却依旧充满了笑声。
基度确实是个好父亲。
在和五岁的儿子一起被捕进集中营后,因为害怕儿子知道真相后会感到绝望,害怕会在孩子今后的人生中留下阴影,所以他骗儿子说一切只是个游戏,他告诉儿子,谁赢了这游戏,谁就可以得到一辆真正的坦克;所以在整天整天的痛苦和危险过后,他还会对儿子大笑,告诉儿子他今天玩得很开心,他们又获得了许多的积分。
因为他如此地爱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对他撒了个善意的谎言。
虽然是谎言,但却美好得让我们忍不住要沉湎。
有时候我想,亲情之爱,总是最平和的,不会太激烈太极端,但却又是最本真的一种淡然的美好。
亲情,真的可以让人放弃幸福放弃前途放弃生命去拯救自己的至爱。
只是因为那浓于水的红色的沸腾。
总是崇敬爱情的热烈,感动于他人轰轰烈烈抑或是简单幸福的爱情故事,却一直都忽略了,那些离自己最近的,最本真的亲情。
亲情总是淡定而安静的,以一种平凡的姿态来拯救一个人的心灵,使人的心更纯净更柔软,更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和接受爱。
曾经看到过一部电影,主人公是个从没有感受过亲情的孩子,他的父母把他当作发泄的工具,每日无缘无故地拳打脚踢。
所以这个孩子,在受伤和流血中,惨烈地成长,像一朵玫瑰,茎上长有尖锐的刺,用来伤害别人,也闭锁自己。
终于,多年积攒下来的愤怒像火山一样喷发了,孩子开始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他用手中长长的阻击枪射穿了一个又一个无辜者的头颅,最后的最后在一片鲜血的烈红中干掉了自己。
可怜而又残酷的孩子。
因为没有感知过爱,所以不知道去爱他人。
因为没有被珍惜过,所以不知道去珍惜他人的生命。
所以变得残酷,变得,彷徨和伤痛。
没有亲情的心是冰冷的,是紧绷着的,是遍体鳞伤的。
所以亲情是安和的,让人放松下来,让人的残酷和罪恶都消失得一干二净。
正是缘于那种安和的亲情,基度为儿子编造了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美好。
美好得让我们都忍不住开始相信,这并不是死亡的集中营,而只是一场游戏,谁获胜,就可以得到一辆真正的坦克。
“儿子,睡吧。
也许这只是一场梦,一会妈妈就会把我们摇醒,给我们端来牛奶和面包。
” 残酷被披上了华美的外衣,金灿灿的珍珠让我们看不清它本来的面目。
基度煞费苦心地把它装饰起来,然后告诉我们:“别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
” 所以就安心了。
觉得现实真的美好了。
原来我们早已不仅仅是银幕前的观众,我们以被基度善意的谎言“欺骗”了,我们早已成了片中那个五岁的孩子,深深地迷陷在了那样一个美丽的梦里。
让我们不忍心去戳破。
但是残酷一定是残酷的,不管它披了一件什么样子的外衣,它终究脱离不了苦痛的结局。
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纳粹兵抓到了基度并准备在一个小巷口杀死他。
基度已经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告别人世,但当他走过藏匿着儿子的小小铁柜时,还是装作开心的样子,朝着柜子里的儿子挤了一下眼,夸张地晃荡着胳膊迈着大步摇摇摆摆地消失在巷口。
因为他突然开始害怕儿子会发现幸福的真相,发现无处不在的阴影。
所以他要这样,这样蒙蔽孩子的眼睛。
他的儿子在铁柜里望着父亲滑稽的样子,忍不住偷偷地笑了,开心地。
他还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他以为父亲只是在同纳粹兵玩。
他哪里会想到那是父亲生命的临界点。
于是基度走过了巷口,枪声刺耳地响起。
然后呆住了。
关于基度的死,影片并没有任何渲染,只是一阵密集的枪声。
简单到,让我们不敢确定,他的,死亡。
所以呆住了。
片刻过后开始号啕大哭。
故事的最后,得救了的小儿子拥抱了他的母亲。
背景是小儿子的独白: “这就是我的经历,是父亲所做的牺牲,是父亲赐予我的恩典。
” 父亲的爱,拯救了孩子敏感,让他学会了乐观和爱惜,学会了阳光与希望。
“一个用爱情、家庭和梦想征服一切的故事。
”大片大片温存的美好让我沉溺在22℃的温暖里不愿呼吸。
眼泪冲刷了泪痕又变成了新的泪痕。
“美丽人生”,真的是个再好不过的名字。
基度的人生果然是美丽的,虽然最终他那样地死了,但是他的人生依旧闪亮着斑斓的光,如雨后天际的虹。
他充满“巧合”的虔诚的爱情。
他平和幸福的六年的家庭生活。
他在集中营里为儿子编织的最动人的梦。
甚至,甚至他的死都是美丽至极的。
因为他在临终之前,还在想着:我的儿子在看着我,我不能让他难过。
那样的人生,是一场深夜划破天际的流星雨,从始至终,一直都,美丽得,让人无法言说。
天堂来的父亲。
我这么称呼小人物基度。
因为只有从天堂来的人,才会那么的纯洁、乐观、善良、虔诚和深爱。
才会为人生编织那样一场华美的充满爱的梦。
不知道是不是刻意地安排,主人公的名字是“基度”,与“基督”谐音。
这是不是意味着基度就像“基督”那样高尚和纯净呢。
他是天堂来的父亲。
一定是上帝,派他来到人间,来拯救那些即将被阴霾湮没的人们,同样来拯救我们已快要麻木的不善感知的心。
那是一种最最美丽的人生,映衬着平凡却光辉的心灵,将大地照亮,亦不会熄灭。
体现一个人做事态度认真的事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98%的汗水加2%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 —— 比丰 ★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 —— 英国 ★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 —— 约瑟夫·鲁 ★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
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 —— 约翰·塞尔登 ★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 —— 富兰克林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事例 1,王羲之与墨池 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2,达·芬奇画蛋 (具体事件略)……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3,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4,天才来自于勤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 成就与汗水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 ③马克思写,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古往今来,勤奋是人们获取成功的必要前提。
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格。
唯有勤奋,才能创造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辉煌。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勤奋,才从众多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佩服的人。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浸在数学中,常常废寝忘食。
法国作家福楼拜,他的窗口面对塞纳河,由于他经常勤奋钻研,通宵达旦,夜间航船的人们常把它当作航标灯。
他的学生莫泊桑,从20岁开始写作,到30岁才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在他的房间里可以看到草稿纸已有书桌那么高了。
还有很多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
但他们的人生经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天才出于勤奋,成功来自勤奋
我们的祖国之所以繁荣起来,和人民群众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曾几何时,人们一贯的唯我独尊,使中国有了上百年的耻辱。
如今,人们觉悟了,勤奋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创造自己,改变自己,才使中国一步步走向成功。
归根结底,中国人民惟有勤奋,才能抹去被列强称为“东亚病夫”的牌匾,成为响彻世界的东方巨龙
人们惟有勤奋,才能成为人上人。
观点:勤出智慧 古希腊德摩斯梯尼,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于是每天含着石子,面对大海朗诵,无论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蒲松龄草亭问路。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而韩愈所说的勤奋刻苦在他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是一位老奶奶劝诫李白用功读书时说的一句劝言 引一段小故事: 宋·祝穆: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
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要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
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便。
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
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
发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焚膏继晷 fén gāo jì guǐ 点上油灯,接续日光。
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 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以致损明。
(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鸡鸣而起 jī míng ér qǐ 鸡叫时就起床。
形容勤奋不怠。
《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 ~,孜孜焉,亦不为利。
(唐·韩愈《上宰相书》) 将勤补拙 jiāng qín bǔ zhuō 以勤奋弥补笨拙。
唐·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 牛角挂书 niú jiǎo guà shū 比喻读书勤奋。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勤能补拙 qín néng bǔ zhuō 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
” 燃糠自照 rán kāng zì zhào 比喻勤奋好学。
《南史·顾欢传》:“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
夕则燃松节读书,或燃糠自照。
” 手不释卷 shǒu bù shì juàn 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夙兴夜寐 sù xīng yè mèi 夙:早;兴:起来;寐:睡。
早起晚睡。
形容勤奋。
《诗经·魏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可怜数载宫闱,克勤克俭,~,何敢轻为妄作,有黍姆训。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 夙夜匪懈 sù yè fěi xiè 夙夜:早晚,朝夕;匪:不;懈:懈怠。
形容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
《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 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 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xuá rú bù jí ,yóu kǒng shī zhī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秋间又过太湖,游石公、飘渺诸峰……明年将为天台、雁荡之行。
~。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百0六首。
) 一曝十寒 yī pù shí hán 曝:晒。
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他们跑出英文教室,说的听的依然是中国话。
这只是‘~’的办法罢了,对于理解的功夫完全抛荒。
(叶圣陶《英文教授》) 业精于勤 yè jīng yú qín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
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
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勇猛精进 yǒng měng jīng jìn 原意是勤奋修行。
现指勇敢有力地向前进。
《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 是僧闻言,即对佛发愿,~,自是宴然无梦矣。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 引锥刺股 yǐn zhuī cì gǔ 锥:锥子;股:大腿。
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
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朝斯夕斯 zhāo sī xī sī 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
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
《三字经》:“朝于斯,夕于斯。
” 孜孜不倦 zī zī bù juàn 孜孜:勤勉,不懈怠。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 他长年累月~地工作。
朝乾夕惕 zhāo qián xī tì 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
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 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
惟~,忠于厥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 昼耕夜诵 zhòu gēng yè sòng 白天耕种,夜晚读书。
比喻读书勤奋。
《魏书·崔光传》:“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
” 孳孳不倦 zī zī bù juàn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 我所知道的木刻家中,有罗清桢君,还是~。
(《便迅书信集·致李华》) 人生虽短暂,学识尚肤浅,但摸打滚爬几十载,人世间的真、善、美,伪、恶、丑,人们还是能看得明、识得透的;所处位置不一样,看法当然会不近相同;不可用一种方法、一种态度、一种思维、一个解法,去分析、解决、论证一个问题;虽方法不近相同但结果是理想的、满意的、能接受的,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快事、乐事。
付出不求回报;用心做事,诚恳做人;得到舍去都是缘;宁静致远,澹泊明志;积极的思想,乐观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源泉。
春娇与志明中志明说拉一短关于面的台词是什么
一九五五年一月九日深夜 说起星期,不知你是否整天完全休息的
你工作时间已那么长,你的个性又是从头至尾感情都高昂的,倘星期日不再彻底休息,我们更要不放心了。
开音乐会的日子,你仍维持八小时工作;你的毅力,精神,意志,固然是惊人,值得佩服,但我们毕竟为你操心。
孩子,听我们的话,不要在已经觉得疲倦的时候再force[勉强]自己。
多留一分元气,在长里看还是占便宜的。
尤其在比赛以前半个月,工作时间要减少一些,最要紧的是保养身心的新鲜,元气充沛,那末你的演奏也一定会更丰满,更fresh[清新]
人文新印的巴尔扎克精装本,己有三部寄来,可怜得很,印刷与装订都糟透,社内办事又外行,寄书只用一张牛皮纸,到上海,没有一本书脊不是上下端碰伤了的。
里封面格式也乱来,早替他们安排好的,他们都莫名其妙。
插图铜版还是我在上海监督,做好了寄去的;否则更不像样了。
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
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波10)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
孩子
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泅横流的。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
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
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
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
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成就的大孝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
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
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
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
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
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
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
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
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
坪又焐侠矗剂鞯胶2桓椿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姓庵质肆榛甑拇车拿褡澹Ω糜衅膛6返谋硐植哦浴? 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
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
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
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
一九五五年三月十五日夜 马先生有家信到京(还在比赛前写的),由王棣华转给我们看。
他说你在琴上身体动得厉害,表情十足,但指头触及键盘时仍紧张。
他给你指出了,两天以内你的毛病居然全部改正,使老师也大为惊奇,不知经过情形究竟如何
好些人看过Glinka[格林卡]①的电影,内中Richter[李克忒]扮演李斯特在钢琴上表演,大家异口同声对于他火暴的表情觉得刺眼。
我不知这是由于导演的关系,还是他本人也倾向于琴上动作偏多
记得你十月中来信,说他认为整个的人要跟表情一致。
这句话似乎有些毛病,很容易鼓励弹琴的人身体多摇摆。
以前你原是动得很剧烈的,好容易在一九五三年上改了许多。
从波兰寄回的照片上,有几张可看出你又动得加剧了。
这一点希望你注意。
传说李斯特在琴上的戏剧式动作,实在是不可靠的;我读过一段当时人描写他的弹琴,说像rock[磐石]一样。
罗宾斯坦(安东)也是身如岩石。
唯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在这方面,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①格林卡(1804—1857),俄国作曲家。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上午 聪,亲爱的孩子
期待了一个月的结果终于揭晓了,多少夜没有好睡,十九晚更是神思恍惚,昨(二十日)夜为了喜讯过于兴奋,我们仍没睡着。
先是昨晚五点多钟,马太太从北京来长途电话;接着八时许无线电报告(仅至第五名为止),今晨报上又披露了十名的名单,难为你,亲爱的孩子
你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没有辜负祖国的寄托,没有辜负老师的苦心指导,同时也没辜负波兰师友及广大群众这几个月来对你的鼓励
也许你觉得应该名次再前一些才好,告诉我,你是不是有“美中不足”之感
可是别忘了,孩子,以你离国前的根基而论,你七个月中已经作了最大的努力,这次比赛也已经do your best[尽力而为]。
不但如此,这七个月的成绩已经近乎奇迹。
想不到你有这么些才华,想不到你的春天来得这么快,花开得这么美,开到世界的乐坛上放出你的异香。
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替新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
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的估计全部推翻
妈妈是对的,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党的感情;多少年来,她嘴上不说,心里是一向认为我低估你的能力的;如今她统统向我说明了。
我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用多么愉快的心情承认错误:这也算是一个奇迹吧
回想到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你从北京回来,我同意你去波学习,但不鼓励你参加比赛,还写信给周巍峙要求不让你参加:虽说我一向低估你,但以你那个时期的学力,我的看法也并不全错。
你自己也觉得即使参加,未必有什么把握。
想你初到海滨时,也不见得有多大信心吧
可见这七个月的学习,上台的经验,对你的帮助简直无法形容,非但出于我们意料之外,便是你以目前和七个月以前的成绩相比,你自己也要觉得出乎意料之外,是不是
今天清早柯子歧打电话来,代表他父亲母亲向我们道贺。
子歧说:与其你光得第二,宁可你得第三,加上一个玛祖卡奖的。
这句话把我们心里的意思完全说中了。
你自己有没有这个感想呢
再想到一九四九年第四届比赛的时期,你流浪在昆明,那时你的生活,你的苦闷,你的渺茫的前途,跟今日之下相比,不像是作梦吧
谁想得到,五一年回上海时只弹Pathetique Sonata[悲怆奏鸣曲]还没弹好的人,五年以后会在国际乐坛的竞赛中名列第三
多少迂回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换来你今日的成功
可见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时也得期待别的迂回,别的挫折。
我时时刻刻要提醒你,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更有勇气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
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你的路程还长得很呢:这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常回过来说:我过去对你的低估,在某些方面对你也许有不良的影响,但有一点至少是对你有极大的帮助的。
唯其我对你要求严格,终不至于骄纵你,——你该记得罗马尼亚三奖初宣布时你的愤懑心理,可见年轻人往往容易估高自己的力量。
我多少年来把你紧紧拉着,至少养成了你对艺术的严肃的观念,即使偶尔忘形,也极易拉回来。
我提这些话,不是要为我过去的做法辩护,而是要趁你成功的时候特别让你提高警惕,绝对不让自满和骄做的情绪抬头。
我知道这也用不着多嘱咐,今日之下,你已经过了这一道骄做自满的关,但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
说到“不完整”,我对自己的翻译也有这样的自我批评。
无论译哪一本书,总觉得不能从头至尾都好;可见任何艺术最难的是“完整”
你提到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完美]。
要就是存在于哲学家的理想和政治家的理想之中。
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的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完美],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以per-fection[完美]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但能在某一个阶段求得总体的“完整”或是比较的“完整”,已经很不差了。
比赛既然过去了,我们希望你每个月能有两封信来。
尤其是我希望多知道:(1)国外音乐界的情形;(2)你自己对某些乐曲的感想和心得。
千万抽出些功夫来
以后不必再像过去那样日以继夜的扑在琴上。
修养需要多方面的进行,技巧也得长期训练,切勿操之过急。
静下来多想想也好,而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
乐理方面,你打算何时开始
当然,这与你波兰文程度有关。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夜 聪:为你参考起见,我特意从一本专论莫扎特的书里译出一段给你。
另外还有罗曼罗兰论莫扎特的文字,来不及译。
不知你什么时候学莫扎特
萧邦在写作的taste[品味,鉴赏力]方面,极注意而且极感染莫扎特的风格。
刚弹完萧邦,接着研究莫扎特,我觉得精神血缘上比较相近。
不妨和杰老师商量一下。
你是否可在贝多芬第四弹好以后,接着上手莫扎特
等你快要动手时,先期来信,我再寄罗曼罗兰的文字给你。
从我这次给你的译文中,我特别体会到,莫扎特的那种温柔妩媚,所以与浪漫派的温柔妩媚不同,就是在于他像天使一样的纯洁,毫无世俗的感伤或是靡靡的sweetness[甜腻]。
神明的温柔,当然与凡人的不同,就是达·芬奇与拉斐尔的圣母,那种妩媚的笑容决非尘世间所有的。
能够把握到什么叫做脱尽人间烟火的温馨甘美,什么叫做天真无邪的爱娇,没有一点儿拽心,没有一点儿情欲的骚乱,那末我想表达莫扎特可以“虽不中,不远矣”。
你觉得如何,往往十四五岁到十六七岁的少年,特别适应莫扎特,也是因为他们童心没有受过沾染。
将来你预备弹什么近代作家,望早些安排,早些来信;我也可以供给材料。
在精神气氛方面,我还有些地方能帮你忙。
我再要和你说一遍:平日来信多谈谈音乐问题。
你必有许多感想和心得,还有老师和别的教授们的意见。
这儿的小朋友们一个一个都在觉醒,苦于没材料。
他们常来看我,和我谈天;我当然要尽量帮助他们,你身在国外,见闻既广,自己不断的在那里进步,定有不少东西可以告诉我们。
同时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与速度。
此外,也有一个道义的责任,使你要尽量的把国外的思潮向我们报导。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
孩子,你千万记住这些话,多多提笔
黄宾虹先生于本月二十五日在杭患胃癌逝世,享寿九十二岁。
以艺术家而论,我们希望他活到一百岁呢。
去冬我身体不好,中间摔了一跤,很少和他通信;只是在十一月初到杭州去,连续在他家看了二天画,还替他拍了照,不料竟成永诀。
听说他病中还在记挂我,跟不认识我的人提到我。
我听了非常难过,得信之日,一晚没睡好。
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
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感到快乐。
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①。
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个和谐中间。
后代的人听到莫扎特的作品,对于他的命运可能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够完全认识他的内心。
你看他多么沉着,多么高贵,多么隐藏
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来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只表现他长时期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温柔。
他把他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静的面貌,决不让人生的考验印上一个烙印,决不让眼泪把它沾湿。
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做愤怒的武器,来反攻上帝;他觉得从上帝那儿得来的艺术是应当用做安慰的,而不是用做报复的。
一个反抗、愤怒、憎恨的天才固然值得钦佩,一个隐忍、宽刷遗忘的天才,同样值得钦佩。
遗忘
岂止是遗忘
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
一个悲壮的英雄会叫道:“我觉得我的斗争多么猛烈
”莫扎特对于自己所感到的斗争,从来没有在音乐上说过是猛烈的。
在莫扎特最本色的音乐中,就是说不是代表他这个或那个人物的音乐,而是纯粹代表他自己的音乐中,你找不到愤怒或反抗,连一点儿口吻都听不见,连一点儿斗争的痕迹,或者只是一点儿挣扎的痕迹都找不到。
G Min. [G小调:①译者注:作品是灵魂的小影,便是一种和谐。
下文所称“这种和谐”指此。
钢琴与弦乐四重奏的开场,C Min. [C小调]幻想曲的开场,甚至于安魂曲中的“哀哭”①的一段,比起贝多芬的C Min. [C小调]交响乐来,又算得什么
可是在这位温和的大师的门上,跟在那位悲壮的大师门上,同样由命运来惊心动魄的敲过几下了。
担这几下的回声并没传到他的作品里去,因为他心中并没去回答或抵抗那命运的叩门,而是向他屈服了。
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尤其不像华葛耐①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
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
对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谜,无所谓疑问。
怎么
没有疑问没有痛苦吗
那末跟他的心灵发生关系的,跟他的心灵协和的,叉是哪一种生命呢
那不是眼前的生命,而是另外一个生命,一个不会再有痛苦,一切都会解决了的生命。
他与其说是“我们的现在”的音乐家,不如说是“我们的将来”的音乐家,莫扎特比华葛耐更其是未来的音乐家。
丹纳说得非常好:“他的本性爱好完全的美。
”这种美只有在上帝身上才有,只能是上帝本身,只有在上帝旁边,在上帝身上,我们才能找到这种美,才会用那种不留余地的爱去爱这种美。
但莫扎特在尘世上已经在爱那种美了。
在许多原因中间,尤其是这个原因,使莫扎特有资格称为超凡入圣(divine)的。
法国音乐学者Camille Bellaique[嘉密·贝莱克]著《莫扎特》P.111—113。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四日译 ①译者注:这是安魂曲(Requiem)中一个乐章的表情名称,叫做lagnmoso。
①华葛耐(RichardWagner,1813—1883),德国歌剧作曲家,指挥家。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晚 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尝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样忙。
我近七八个月身体大衰,跌交后己有二个半月,腿力尚未恢复,腰部痠痛更是厉害。
但我仍硬撑着工作,写信,替你译莫扎特等等都是拿休息时间,忍着腰痛来做的。
孩子,你为什么老叫人牵肠挂肚呢
预算你的信该到的时期,一天不到,我们精神上就一天不得安定。
我把纪念册上的纪录作了一个统计:发觉萧邦比赛,历届中进入前五名的,只有波、苏、法、匈、英、中六个国家。
德国只有第三届得了一个第六,奥国第二届得了一个第十,意大利第二届得了一个第二十四。
可见与萧邦精神最接近的是斯拉夫民族。
其次是匈牙利和法国。
纯粹日耳曼族或纯粹拉丁族都不行。
法国不能算纯粹拉丁族。
奇怪的是连修养极高极博的大家如Busoni[布棱尼]①生平也未尝以弹奏萧邦知名。
德国十九世纪末期,出了那么些大钢琴家,也没有一个弹萧邦弹得好的。
但这还不过是个人悬猜,你在这次比赛中实地接触许多国家的选手,也听到各方面的批评,想必有些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告诉我。
①布梭尼(1866—1924),意大利钢琴家和作曲家。
一九五五年四月三日 今日接马先生(三十日)来信,说你要转往苏联学习,又说已与文化部谈妥,让你先回国演奏几场;最后又提到预备叫你参加明年二月德国的Schumann[舒曼]①比赛。
我认为回国一行,连同演奏,至少要花两个月;而你还要等波兰的零星音乐会结束以后方能动身。
这样,前前后后要费掉三个多月。
这在你学习上是极大的浪费。
尤其你技巧方面还要加工,倘若再想参加明年的Schumann[舒曼]比赛,他的技巧比萧邦的更麻烦,你更需要急起直追。
与其让政府花了一笔来回旅费而耽误你几个月学习,不如叫你在波兰灌好唱片(像我前信所说)寄回国内,大家都可以听到,而且是永久性的;同时也不妨碍你的学业。
我们做父母的,在感情上极希望见见你,听到你这样成功的演奏,但为了你的学业,我们宁可牺牲这个福气。
我已将此意写信告诉马先生,请他与文化部从长考虑。
我想你对这个问题也不会不同意吧
其次,转往苏联学习一节,你从来没和我们谈过。
你去波以后我给你二十九封信,信中表现我的态度难道还使你不敢相信,什么事都可以和我细谈、细商吗
你对我一字不提,而托马先生直接向中央提出,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下放心。
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灭。
你比赛以后一直没信来。
大概心里又有什么疙瘩吧
马先生回来,你也没托带什么信,因此我精神上的确非常难过,觉得自己功不补过。
现在谁都认为(连马先生在内)你今日的成功是我在你小时候打的基础,但事实上,谁都不再对你当前的问题再来征求我一分半分意见;是的,我承认老朽了,不能再帮助你了。
可是我还有几分自大的毛病,自以为看事情还能比你们青年看得远一些,清楚一些。
同时我还有过分强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使我忘记了自己的老朽,忘记了自己帮不了你忙而硬要帮你忙。
所以倘使下面的话使你听了不愉快,使你觉得我不了解你,不了解你学习的需要,那末请你想到上面两个理由而原谅我,请你原谅我是人,原谅我抛不开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心。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
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与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的秤过。
现在让我来替你做一件工作,帮你把一项项的理由,放在秤盘里:[甲盘](一)杰老师过去对你的帮助是否不够
假如他指导得更好,你的技术是否还可以进步
(二)六个月在波兰的学习,使你得到这次比赛的成绩,你是否还不满意
(三)波兰得第一名的,也是杰老师的学生,他得第一的原因何在
(四)技术训练的方法,波兰派是否有毛病,或是不完全
(五)技术是否要靠时间慢慢的提高
(六)除了萧邦以外,对别的作家的了解,波兰的教师是否不大使你佩服
(七)去年八月周小燕在波兰知道杰老师为了要教你,特意训练他的英语,这点你知道吗
[乙盘] (一)苏联的教授法是否一定比杰老师的高明
技术上对你可以有更大的帮助
(二)假定过去六个月在苏联学,你是否觉得这次的成绩可以更好
名次更前
(三)苏联得第二名的,为什么只得一个第二
(四)技术训练的方法,在苏联是否一定胜过任何国家
(五)苏联是否有比较快的方法提高
(六)对别的作家的了解,是否苏联比别国也高明得多
(七)苏联教授是否比杰老师还要热烈
[一般性的] (八)以你个人而论,是否换一个技术训练的方法,一定还能有更大的进步
所以对第(二)项要特别注意,你是否觉得以你六个月的努力,倘有更好的方法教你,你是否技术上可以和别人并驾齐驱,或是更接近
(九)以学习Schumann[舒曼]而论,是否苏联也有特殊优越的条件
(十)过去你盛称杰老师教古典与近代作品教得特别好,你现在是否改变了意见
(十一)波兰居住七个月来的总结,是不是你的学习环境不大理想
苏联是否在这方面更好
(十二)波兰各方面对你的关心、指点,是否在苏联同样可以得到
(十三)波兰方面一般的带着西欧气味,你是否觉得对你的学习不大好
这些问题希望你平心静气,非常客观的逐条衡量,用“民主表决”的方法,自己来一个总结。
到那时再作决定。
总之,听不听由你,说不说由我。
你过去承认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许我是近视眼,看出来的形势都不准确。
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视的眼睛,来检查我看到的是否不准确。
果然不准确的话,你当然不用,也不该听我的。
假如你还不以为我顽固落伍,而愿意把我的意见加以考虑的话,那对我真是莫大的“荣幸”了
等到有一天,我发觉你处处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个会佩服你,非但不来和你“缠夹二”乱提意见,而且还要遇事来请教你呢
目前,第一不要给我们一个闷葫芦
磨难人最厉害的莫如unknown[不知]和uncertain[不定]
对别人同情之前,对父母先同情一下吧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谦卑
宋代“单球门间接对抗”的蹴景,双方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队员分成左军和右军分列两边。
两队每队有10名队员,比赛时“鞠”不能落地,落地一方为输。
球门网中的空洞,被称作“风流眼”,在球不着地的前提下将球度过球门网中的“风流眼”为胜。
踢球的花样和动作叫解数,解数分上、中、下三种,用肩、胸、背、头控球的解数叫上截解数,用膝盖、腰部、腹部控球的解数叫中截解数,用小腿、脚面、脚踝、脚尖、脚跟等部位控球的解数叫下截解数,三种解数可以根据球的落点和位置的不同临时组合面成为成套的解数。
图中的队员正使用脚部解数,尽力不让球着地。
蹴鞠队员的角色和职责都非常分明:球头的职责是专门把球度过“风流眼”,其他队员如正挟、副挟、左竿网、右竿网,着网、骁色、散立等都使出浑身解数不让球着地,并为球头创造度球的机会。
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的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每一种动作又分为若干种:如仅“拐”就有“迎头拐”、“入鬓拐”、“合扇拐”、“背剑拐”等等。
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如:转乾坤、风摆荷、燕归巢、玉佛顶珠、叶底摘桃、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等。
古代蹴鞠设有裁判,叫“教正”、“司宾”或“知宾”,其一负责发号司令,其一负责计分。
蹴鞠比赛可以进行三局五局不等,一局叫一筹,球着地则输一筹,把球度过“风流眼”赢一筹。
这是古时的“计分榜”,左军1:2暂负于右军。
古时的鞠是用熟牛皮做成的,中间填充毛发成为圆球,用脚蹴蹋以为戏乐。
随着制作技术和工艺的改进,唐宋时期出现了8片和12片皮缝制的球壳。
后改填充毛发为放一个动物尿囊,成为充气的球。
随着球体变轻和对抗性的减弱,唐代女子蹴鞠也开始盛行起来。
这是一位女蹴鞠队员在表演“双肩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