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父子一个德行的成语
如出一辙rú chū yī zhé【注释】辙:车轮碾轧的痕迹。
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
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举例】遥远相隔的民族有着这样~的民族传说。
(秦牧《宣扬友爱的民族传说》)【近义词】如同一口、大同小异【反义词】背道而驰【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言论和行动等【英文翻译】to run in the same groove
形容父子情生的成语有哪些
1、慈父之爱子,非为报——淮南子 2、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包括自己的命。
——达芬奇 3、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
——塞万提斯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 4、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4.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5.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6.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7. 父爱是水 ————高尔基 8.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 9.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
〖唐〗韩愈 10.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 1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格言联璧》 12.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联璧》 1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诗经》 14.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15.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吕公著 16.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17.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诗经》 18.父亲是财源,兄弟是安慰,而朋友既是财源,又是安慰。
------富兰克林 19.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20.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21.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爱默生 22.使你的父亲感到荣耀的莫过于你以最大的热诚继续你的学业,并努力奋发以期成为一个诚实而杰出的男子汉。
------贝多芬 23.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狄更斯 24.冰心的<纸船> 泰戈尔的<金色花>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25.父爱这字眼是多么的平凡,但这种爱是多么的不平凡。
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
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
有什么词成语可以形容儿子的
【半子之谊】:半子:女婿。
半个儿子的情分。
【抱痛西河】:痛:哀痛;西河:古地名,战国魏地。
原指指孔子弟子子夏在西河丧子而哭瞎眼睛的事。
后泛指死了儿子而极其头痛。
【北宫婴儿】: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
用作孝女的代称。
【趁热灶火】:比喻赶在点儿子上,来得不是时候。
【断子绝孙】:没有儿子,也没有孙子。
指没有后代。
【儿大不由娘】:儿子长大了,由不得母亲作主。
【儿大不由爷】:儿子长大了,由不得父亲作主。
【放羊拾柴】:指老人娶妻,有意不加管束,希望能怀孕,从而得到名份上的儿子。
【凤毛济美】:旧时比喻父亲做官,儿子能继承父业。
【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父子一体】:父亲与儿子亲密得像是一个人似的。
【汉武托孤】:汉武:汉武帝;孤:遗孤。
汉武帝把8岁的儿子托霍光辅佐。
【画荻教子】:荻:芦苇。
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
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鸡不及凤】:鸡赶不上凤凰。
比喻儿子不如父亲。
【佳儿佳妇】:指好儿子,好媳妇。
【举仇举子】:举:推荐;仇:仇敌;子:儿子。
既推荐仇敌,也推荐儿子。
形容办事公正。
【肯构肯堂】:堂:立堂基;构:盖屋。
原意是儿子连房屋的地基都不肯做,哪里还谈得上肯盖房子。
后反其意而用之,比喻儿子能继承父亲的事业。
【肯堂肯构】:堂:立堂基;构:盖屋。
原意是儿子连房屋的地基都不肯做,哪里还谈得上肯盖房子。
后反其意而用之,比喻儿子能继承父亲的事业。
【老身长子】:自己老了,儿子也长大了。
【明珠出老蚌】:明珠生于老蚌。
比喻杰出的儿子生于出色的父亲。
【明珠生蚌】:明珠生于老蚌。
比喻杰出的儿子生于出色的父亲。
【母以子贵】: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
【逆子贰臣】:贰臣:由旧朝投降后在新朝又担任官职的人。
忤逆不孝的儿子,不忠的大臣。
【孽根祸胎】:灾祸的根源。
旧指坏的儿子。
【祁奚举午】:午:祁奚之子。
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
指举贤不避亲,客观公正。
亦作“祁奚举子”。
【祁溪之举】:祁溪:春秋晋国人,推荐仇人和儿子接替自己的职务。
指推荐贤才,不避亲仇,公平无私。
【三男两女】:生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指人儿女两全。
【生子痴,了官事】:生养的儿子痴呆,可以免去官家的差役。
比喻虽然是坏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好事。
【食子徇君】:谓吃自己儿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天上石麟】:旧时称人有文采的儿子。
【天下为家】:原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后泛指处处可以成家,不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
【天之骄子】:骄子:父母溺爱骄纵的儿子。
老天爷的宠儿。
原指强盛的北方民族胡人,后也指为父母溺爱、放肆不受管束的儿子。
【痛抱丧明】:原指指孔子弟子子夏在西河丧子而哭瞎眼睛的事。
后泛指死了儿子而极其头痛。
同“痛抱西河”。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举:推荐;避:避开;失:失掉;亲:亲属。
推荐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遗弃,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遗漏。
形容办事公正。
【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举:推荐;隐:隐瞒;失:失掉;亲:亲属。
推荐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遗弃,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遗漏。
形容办事公正。
【吾门标秀】:吾门:我家;标秀:出类拔萃。
我家杰出的儿子。
【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孝子贤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现比喻忠实继承某种主张或旧传统思想的人【养儿备老】:养育儿子是为了防备自己年老时有人赡养。
【养儿代老,积谷防饥】: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
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
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养儿防老】:养育儿子是为了防备年老。
亦泛指养育子女以防老年无依靠。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
【养小防老,积谷防饥】:积:聚,储蓄。
生养儿子是为了方便老年生活,储存谷物是为了防备荒年挨饿。
【养子防老,积谷防饥】: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
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一男半女】:指一个儿子或女儿。
【疑心杀子】:因怀疑而杀死亲生儿子。
比喻对既象又不象的现象不做调查,只凭主观怀疑着手处理,酿成大错。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什么样的父亲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
形容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极大。
【有子存焉】:焉:表示陈述的语气词。
有儿子在。
【贼夫人之子】:贼:毁坏;夫:这,那。
害了人家的儿子。
对引导别人犯错误者的斥责。
【知子莫若父】: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质妻鬻子】:质:抵押。
因生活极端贫困而把妻子抵押,儿子出卖。
【中郎有女】:中郎:汉蔡邕,曾官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因同情董卓获罪,死于狱中,遗有一女,名琰,字文姬。
指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人。
【中郞有女】:中郞:后汉蔡邕,曾任左中郞将,被称为蔡中郞,后因罪死于狱中,遗下一女蔡文姬。
指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人。
【子承父业】: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
【子继父业】: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
【子皆豚犬】:豚:小猪。
对人称自己儿子的谦词。
【子为父隐】: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形容警醒的诗句有哪些
中国古代包括现在社会对老师的评价都很高,人们之所以把老师称作孺子牛,认为这是当之无愧最贴切的比喻。
我国历来有师生“亲如父子”的传统美德,老师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就像 孺子牛一样辛勤地耕耘,为把孺子培养成才心甘情愿地作出奉献、鞠躬尽瘁,不图回报。
而老子和孟子也是为人师,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肯定了老师的教育。
所以啊,用这两位圣人的名言找不到有傉老师之言哦。
管宁割席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管宁、华歆②(xīn)共园中锄菜。
有片金,管挥锄与瓦异,华捉③而掷之。
又尝⑤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⑥(miǎn)过门者,宁读如故⑦,歆废书⑧出观。
宁割席⑨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⑩。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 你不再我的朋友了。
”释义①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原属《德行》第十一则。
②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③捉:拿起来,举起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⑥尝:曾经,从前。
⑦轩服冕:复词偏义。
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
这里指贵官。
⑧故:原来一样。
如:像。
⑨废书:放下书 。
废:放下。
⑩席:坐具,坐垫。
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
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论六家要旨》原文与翻译
原文: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译文: 太史公师从唐都学习天文,师从杨何学习,师从黄子学习道家理论。
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者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说: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达到的目的相同,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等所做的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
原文: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译文: 我曾经在私下里研究过阴阳之术,发现它注重吉凶祸福的预兆,禁忌避讳很多,使人受到束缚并多有所畏惧,但阴阳家关于运行顺序的道理,是不可丢弃的。
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
墨家俭啬而难以依遵,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是不可废弃的。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
名家使人受约束而容易失去真实性;但它辩正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察考的。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丰足。
道家之术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
儒家则不是这样。
他们认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倡导,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臣下随从。
这样一来,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得安逸。
至于大道的要旨,是舍弃刚强与贪欲,去掉聪明智慧,将这些放置一边而用智术治理天下。
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身体和精神受到扰乱,不得安宁,却想要与天地共长久,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原文: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译文: 阴阳家认为四时、八位、十二度和各有一套宜、忌规定,顺应它就会昌盛,违背它不死则亡。
这未必是对的,所以说阴阳家“使人受束缚而多所畏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不顺应它就无法制定天下纲纪,所以说“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原文: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译文: 儒家以、、、、、《乐》等《六艺》为原则,而《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功效”。
至于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改变它的。
原文: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
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译文: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谈论他们的品德行为说:“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层,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
用陶簋吃饭,用陶铏喝汤,吃的是糙米粗饭和藜藿做的野菜羹。
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裘”。
墨家为死者送葬只做一副厚仅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恸哭而不能尽诉其哀痛。
教民丧礼,必须以此为万民的统一标准。
假使天下都照此法去做。
那贵贱尊卑就没有区别了。
世代不同,时势变化,人们所做的事业不一定相同,所以说墨家“俭啬而难以遵从。
”墨家学说的要旨强本节用,则是人人丰足,家家富裕之道。
这是墨子学说的长处,即使百家学说也是不能废弃它的。
原文: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译文: 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不区分贵贱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那么亲亲属、尊长上的恩爱关系就断绝了。
这些可作为一时之计来施行,却不可长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刻薄寡恩”。
至于说到法家使君主尊贵,使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职分明确,不得相互逾越的主张,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更改的。
原文: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
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译文: 名家刻细烦琐,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取决于概念名称却失弃了一般常理,所以说它“使人受约束而容易丧失真实性”。
至于循名责实,要求名称与实际进行比较验证,这是不可不予以认真考察的。
原文: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
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
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光耀天下,复反无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
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译文: 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则幽深微妙,难以明白通晓。
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
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
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
有法而不任法以为法,要顺应时势以成其业;有度而不恃度以为度,要根据万物之形各成其度而与之相合。
所以说“圣人的思想和业绩之所以不可磨灭,就在于能够与时势一同地变化。
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要”。
群臣一齐来到面前,君主应让他们各自明确自己的职分。
其实际情况符合其言论名声者,叫做“端”;实际情况不符合其言论声名者,叫做“窾”(kuǎn)。
不听信“窾言”即空话,奸邪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肖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
问题在于想不想运用,只要肯运用,什么事办不成呢。
这样才会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
光辉照耀天下,重又返归于无名。
大凡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托于形体。
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形、神分离就会死亡。
死去的人不能复生,神、形分离便不能重新结合在一起,所以圣人重视这个问题。
由此看来,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依托。
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却侈谈“我有办法治理天下”,凭借的又是什么呢
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谈的一个观点,就是“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才使文化分成一个个的流派,诸子百家本是同源的。
从《汉书·艺文志》中也看到这种说法:“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因时代的变化到了“王道既微,诸侯力政”,而各诸侯又‘好恶殊方’,投其所好者找上门来,从不同侧面展开论述,因各有侧重而发展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分支。
这才是诸子之所以出现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