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房间很小。
改夸张句
1、这谁的房还不如狗
2、这房子就连小的猪胖一点都进。
3、此房能让一个人出来,另一个才能进去。
4、阿弥托佛,出家人不打诓语。
这房子很小
(本句应该不怎么算夸张句吧,不过略带幽默哟。
)5、这房子好大啊,一个人睡在里面都不能翻身!呵呵……以上希望能够帮到你哟,谢谢哈,加油
他的房间很小。
(改成夸张句)
他的房间小得连张床都放不进去。
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内容,分段,讲解,中心思想,作者背景,文章背景……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
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编辑本段]教案一、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
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
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
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
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
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
第二层写“奇”。
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第三层写“大”。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第四层写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
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
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
“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
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
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
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
”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
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
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
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
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
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
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
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
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
突兀,高起的样子。
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
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
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
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
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
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
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
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
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
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
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
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
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含有夸张的句子
夸张1、一滴太白酒 十里草木香。
2、我家房子小的像烟合一样。
3、大礼堂里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接踵摩肩,多极了。
4、他跑地比蜗牛还慢。
5、太阳象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
6、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7、泥鳅在淤泥中就像是一块煤炭。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9、叙利奥听了像刀割了一样。
10、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11、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12、那房子连蚂蚁都进不去。
13、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14、几回拭眼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6、大礼堂里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接踵摩肩,多极了。
17、他只撒了脬尿就让太阳熄火了
写一个夸张的句子。
我这有很多 楼主都借鉴着看看吧:关于夸张的句子 1.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2.球球跌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
3.圆圆的床和椅子是用三寸厚的大钢板制成的…… 4.小朋友乘棉花糖气球飞来。
5.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6.精妙世无双。
7.昨天我给我妈妈打电话,我问妈妈最近家里怎么样。
妈妈说家里没什么事。
妈妈说有一家来要化肥钱的。
我妈妈这样评价他们的化肥:你们两年前化肥头几天耕地还有那,我捡起一个来装到枪里打死了一群兔子。
8.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9.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12.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
一番折腾,累得我“气喘如牛”。
1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5.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16.她一点胃口也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17.伸手取弓,那箭早已呼啸着射中目标。
18.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19.天空中下起了豆大的雨点。
20.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21.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22.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23.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24.他家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25.玻璃干净得能当镜子。
26.他的声音难听极了,简直能震碎人的耳膜。
27.巴掌大的地方还开宴会
28.班里静得连针掉了都能听见。
29.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如火箭有样飞翔。
30.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31.一个装着一对鲸鱼的米格飞机在被乌云盖的就能看见芝麻粒那么大小蓝色的蓝天上如同蜗牛般的火速飞翔着。
32.隆隆之声传来,抬头看去,只见一架银灰色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头上。
前身昂扬,两翼舒展,恰似一头上古鹰鹫盘旋于黛蓝长空之上。
33.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34.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35.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火箭样飞翔。
36.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37.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38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39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是按游览顺叙的。
先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
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
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
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
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
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
第二层写“奇”。
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第三层写“大”。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第四层写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
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
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
“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
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
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
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
”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
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
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
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
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
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
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
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
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
突兀,高起的样子。
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
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
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
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表示动作的词语(
手舞足蹈 [shǒu wǔ zú dǎo] 生词本基本释义蹈:顿足踏地。
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贬义出 处《孟子·离娄上》:“乐则生矣;全则恶可已也。
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