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晚上优美的句子。
不是诗句
1.渐渐布满天空,无数的星夜幕探出来的潮气在空气中漫漫地浸润,扩一种感伤的氛围。
仰望天空,求摸的星空格外澄净,悠远的星闪耀着,像细碎的泪花…… 2.天空满天星斗,像一粒粒珍珠,似一把把碎金,撒落在碧玉盘上.此刻是那么的宁静,安详,树叶在沙沙作响,星星在不停地眨着眼睛. 3.晴天的夜晚,满天星斗闪烁着光芒,像无数银珠,密密麻麻镶嵌在深黑色的夜幕上.银河像一条淡淡发光的白带,横跨繁星密布的天空 4.夜幕像一条无比宽大的毯子,满天的星星像是缀在这毯子上的一颗颗晶莹而闪光的宝石. 5.天空,镶满了小星星,星星们,尽着自己的力量把点点滴滴的光融成淡淡的亮光,不像 阳光那样灿烂,也不像月亮那么冷漠 6.我曾想,我要把所有的流星都收集起来,把它们串成项链戴在身上.可有的时候,星星和你捉迷藏,躲在云朵里怎么都不出来,让你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她的芳踪. 7.星空灿烂的树下微风浮起蛐蛐鸣叫托向星星倾听 时间,总有过去的时候;太阳,总有下山的时候;夜,总有降临的时候然而,夜——也终究,降临了。
我望见了窗外的漆黑,世界,已经黑暗。
假如,假如不是街上的路灯、商店的灯以及楼房里的灯—— 我想——世界真的会很黑暗。
灯,亮了,我们的路,不再坎坷。
看见那蜿蜒的公路,歪歪斜斜,可是,它 却终究,髋不到人。
夜深了,天使悄然降临,让一个美丽的传说,充满天地间,可是,我又发现,天使身上的光芒,永远 也不停息。
我,也就是那你个天使,你也是那个天使,头上的光环,代表的纯洁。
夜,是凄凉的。
我站在 屋里,望着窗外,不禁毛骨悚然。
天使虽然多,但是,恶魔也非常多。
为什么人在家里睡觉要关门
为什 么不管在哪里要买门锁
是因为,因为恶魔的攻击力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天地间的神奇,我知道,可 是,为什么在着神奇的天地间,会有恶魔
做为一个天使的我,还不成熟,究竟该怎么样来保护大家的家 园
我没有什么法力。
哦,不,我有法力,我懂得知识,我能看见太阳起起落落。
夜,很静,我一个人无聊地在天空中飞,有时,我会坐在我的凳子——月牙上,欣赏着地球上的美 景。
月牙弯弯的,那些时候,我和伙伴们玩耍,真好。
漆黑的宇宙让我难忘,我不禁对它有了美妙的畅 想,看树丫上蝉虫鸣叫,我忽然感觉自己是多么地幸福。
心情没有了,我忽然看到有个亮点,好醒目,一 直在我的眼睛里徘徊,我现在明白了,那是—— 现在,还说不出来,只是觉得很夺目,我依旧在那里观察,不知不觉,我睡着了,我偎依在月亮的怀抱里,好温暖哦。
我在梦里,悄悄对自己说——要加油
另外可参考作文网: 夜幕降临在大地上。
我站在一家木栅栏的前面,仰望天空。
只见那半圆的月亮里,一片亮,一片暗。
月亮周围紧紧地绕着一个蓝色晕圈。
目光离开明月,才发现在远离明月的天空上还有数不尽的星星。
它们象熠熠放光的钻石,有的放射着耀眼的金辉,有的发出微微的白光。
它们有的疏散在各方,有的密集做一簇,天空被它们装饰得多么美丽、壮观啊
月光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我静默站立的身影显得高大了。
在我身后,长长的绿藤盘在栅栏上,它牵引着许多喇叭花。
木栅栏下边一片不知名的小花自在地开放着,红的、黄的、粉的、白的,映着月光,更显得玲珑可爱。
秋风吹过,花香四溢,阵阵扑鼻。
一切都在静悄悄的夜色中,然而,我似乎听到了一阵幽雅的吹奏乐声……难道是那绿藤上的喇叭花在赞颂这迷人的月夜吗
夏夜,热气笼罩着大地,皓月高悬在天空,稀疏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海边的月夜是美丽幽静的,耳畔只能听到“哗哗”的海浪声;微风轻拂脸面,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路灯亮了,晶亮的雪花在光影里闪闪烁烁,像一群群洁白的小飞蛾。
寒夜的天幕,半个月亮斜挂,星星在闪烁着。
夜雾袭来,仲夏的夜晚倒有点凉意,朦胧的月光下,看不到几颗星星。
形容夜晚美好诗句
1.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2.偶然一声鱼跃,冲破江夜的寂静,接着又陷入无边的静谧。
3.秋后的后半夜。
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4.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
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两三枝洋蜡。
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
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
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
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世间里。
5.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把银色的光辉谱写到大地上。
6.夏夜,热气笼罩着大地,皓月高悬在天空,稀疏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7.读诗的夜晚,窗外有雨。
听着忽远忽近的雨声,我静静地坐在柔和的灯光下,以春芽萌发的姿势,让自己的身影在雨夜里越陷越深,让自己的梦在诗境里越飘越远……8.着秋虫的唧令声,蝈蝈也偶然加上几声伴奏,吹地翁像断断续续吹着寒茄。
柳树在路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
9.又是夜晚,独坐窗前,望着窗外凄静迷离的夜色,心中那沉淀已久的孤寂感觉又浮上心头……10.冬天的白昼似乎那么短暂,几乎一眨眼的功夫就已经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红酒绿早已掩盖夜的黑,那依稀可见的月牙透过云层射出微弱的光芒,风使劲的吹着树干,摇晃着枝条,那坚强的树叶奋力的抓着哺育他的母体,迟迟不愿松手。
11.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真有点儿
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
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
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12.夜雾袭来,仲夏的夜晚倒有点凉意,朦胧的月光下,看不到几颗星星。
13.今夜失眠,打开空间把写给你的14.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15.秋夜,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
清冷的月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
茂密无边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此唱彼应地响16.夜晚,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她拿起画笔,将天空涂上颜色,看呀
深蓝的天空,星星在玩耍嬉戏。
咦,太阳呢
哦,原来夜晚姑娘把太阳送回家了。
没有太阳,我们怎么看见呢
别担心,夜晚请来了月亮为我们照明。
在淡淡的、柔和的月光下,是多么舒适呀
17.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
太阳就落进了西山。
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
有关勤奋古诗词
下联:桃园里屋舍俨然上联:雪中送炭,贫困子弟
十万个为什么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十万个为什么好1 . 生机勃勃:勃勃:的样子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
2 . 生机盎然:充满生气和活力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3 . 生机勃发:生机:生命力;活力勃发:焕发也就是焕发生机的意思。
4 . 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
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5 .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6 . 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7 . 热闹非凡:形容人群很多,现场气氛很热烈。
8 . 垂柳依依:解作柔拂或柔嫩婀娜的低垂杨柳絮。
9 . 林荫小道:指两边栽有高大茂密树木的通路。
10 . 你追我赶:形容竞赛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11 . 欢声笑语:形容又说又笑,表示气氛欢快热烈(形容十分欢快)。
12 . 清香四溢:清淡的香味向外飘散,四散飘溢。
13 . 奋发向上:精神振作,情绪高涨。
14 . 茁壮成长:健康地成长。
15 . 三五成群: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16 . 绿草如荫:绿油油的草好象地上铺的褥子。
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
亦作“碧草如茵”。
17 . 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
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
18 . 纷纷扬扬:扬:在空中飘动。
形容雪花飘落或似雪花般散片细物纷乱飘扬。
十万个为什么好句二 十万个为什么好句1 .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2 . 秋后的后半夜。
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3 . 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
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
4 . 柳树在路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
5 . 凉爽清明的秋夜里,明亮而发红的火星在星空中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和趣味。
6 . 近来每晚八点钟以后,火星就从东南方的地平线升起。
它比附近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星星都亮,不论你在哪里,都很容易找到它。
7 .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8 .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9 . 早晨起来,落蕊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10 .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11 . 太阳更低了,血一般的红,水面上一条耀人眼睛的广阔的光波,从海洋的边际直伸到小船边沿。
12 . 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
13 . 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14 . 深秋的太阳像被罩上橘红色灯罩,放射出柔和的光线,照得身上、脸上,暖烘烘的。
15 . 太阳一到秋天,就将它的光芒全撒向人间。
瞧,田野是金黄的,场地是金黄的,群山也是金黄的。
对联怎么写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下联不能用重复的字。
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⑤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
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
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如何写好对联,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 一、要注意对联的字数与内容。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
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
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
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
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二、要注意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
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
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
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
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
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
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
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
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
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
应为非平衡调。
入声最短,称促调。
”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
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
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
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
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
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
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三、要注意对联的词组和结构 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
”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
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四、要注意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
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
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
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
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听取蛙声一片的上一句
听取蛙声一上一句为花香里说丰年)。
一文: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二、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三、句解: 1、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
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
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苏轼《杭州牡丹》有“月明惊鹊未安枝”。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
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悠闲自得。
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
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怒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
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
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的词人继续信步前行。
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
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
夏日的天,说变就变,也许一场倾盆大雨就会继之而来呢
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现在词人眼前。
高兴的他细细一看无用,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
“社”,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四、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
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
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
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