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一个人也会过的很好的句子有哪些
正精进《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中》中说:云何正精进。
谓能勇猛。
破烦恼魔。
常修善行。
无有懈怠。
是名正精进。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第八》中说:若精进向邪。
非圣所赞。
所谓贪欲瞋恚愚痴烦恼。
是正精进终不为之。
若法能入正谛圣道寂灭涅槃。
是正精进。
什么是正精进呢
所作所为能勇猛前进,破除烦恼魔,常常的修习善行,没有懈怠的行为,就是叫作正精进。
如果精进向邪,就不是贤圣所赞叹的,例如精进的向往贪欲、嗔恚、愚痴、烦恼,这就不是正精进了,正精进终不会去作这些事情,如果所作所为的诸法能契入正确的谛理,契入圣道、寂灭、涅槃,就是叫作正精进。
《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中说:诸贤。
云何正方便。
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
习是习。
灭是灭。
念道是道时。
或观本所作。
或学念诸行。
或见诸行灾患。
或见涅槃止息。
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
於中若有精进方便。
一向精勤求。
有力趣向。
专著不舍。
亦不衰退。
正伏其心。
是名正方便。
《阿毘达磨品类足论卷第八》中说:正精进云何。
谓圣弟子。
於苦思惟苦。
於集思惟集。
於灭思惟灭。
於道思惟道。
无漏作意相应。
诸勤精进。
勇健势猛。
炽盛难制。
励意不息。
心勇悍性。
是名正精进。
什么是正方便
贤圣弟子,起念想知晓这个苦就是苦、起念想知晓这个习(积集苦的因缘)就是习、起念想知晓这个灭(清净安乐)就是灭、起念想知晓这个道(解脱之道)就是道,正确的依四圣谛法去勇猛的修行。
或者观察自身所作所为,或者学习、心念一切诸行,或者看见诸行的灾患,或者看见涅槃的止息,或者没有执着之念观善心解脱,在这些种种的作为当中,有精进方便力,一向的勤苦追求,有力的趣向专注不舍,而不衰退,正确的降伏其心,就是叫作正方便。
贤圣弟子们,对于苦能思惟是苦,对于集能思惟是集,对于灭能思惟是灭,对于道能思惟是道。
能于无漏法的作意相应,行一切的勤奋精进法,勇猛强健势力迅速,炽盛的程度不被压制,励志的心意不停息,心念坚固有勇悍性,就是叫作正精进。
《中阿含双品圣道经》中说:云何正方便。
比丘者。
已生恶法为断故。
发欲求方便。
精勤举心灭。
未生恶法为不生故。
发欲求方便。
精勤举心灭。
未生善法为生故。
发欲求方便。
精勤举心灭。
已生善法为住不忘不退。
转增广布。
修习满具故。
发欲求方便。
精勤举心灭。
是谓正方便。
修行的佛弟子们,对于已生的恶法能去断除,发起心愿寻求方便,精进勤奋的把摇动的诱惑心消灭。
没有生起的恶法能警醒使它不生,发起心愿寻求方便,精进勤奋的把那些摇动的懈怠心消灭。
对于没有生起的善法能去想办法生起,发起心愿寻求方便,精进勤奋的把摇动的懈怠心消灭。
已经生起的善法能喜乐的使它持续安住,不忘记不退失,逐渐的转变为增大增广,为了修习到圆满具足的境界,发起心愿寻求方便,精进勤奋的把那些摇动的诱惑心消灭。
这些,就是叫作正方便。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第四》中说:云何正进。
学人离结使。
乃至即得阿罗汉果。
若实人若趣若身心发出度堪忍不退勤力进不离不懈不缓不懒堕进根进力进 觉是名正进。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下》中说:若菩萨了一切法。
无诸起作离种种相。
於精进行如实相应。
是名正精进。
什么是正进呢
就是指有学之人,远离一切的结与使,乃至得到阿罗汉果位。
如果有真实的人,或趣向身语意善业,或身心发出的度一切苦厄的行为,不倒退、有勤奋力,不舍离不懈怠,不松缓不懒惰,有精进的根本,有精进的力量,就是叫作正进。
如果有菩萨了达一切法,没有一切的执着造作,离开了种种相,于精进的行为能如实的相应,就是叫作正精进。
《持世经卷第四》中说: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正精进。
菩萨摩诃萨住正精进。
若菩萨为断一切精进道故。
名为住正精进。
何以故。
一切精进皆为是邪。
诸有所发有作有行皆名为邪。
何以故。
一切法皆是邪作。
有所发作皆是虚妄。
若虚妄者即亦是邪。
正精进者。
无发无作无行无愿。
一切法中断有所作。
是菩萨於一切法中断有所作。
乃至涅槃相佛相中不生有所作相。
是人善知一切所作皆为虚妄。
为无所作故行道。
若是正者则无所作。
一切法平等无差别。
无有所作过所作相。
是菩萨善知精进非是精进道。
不取不舍故说名住正精进。
正精进者。
即是诸精进不可得义。
即是诸法如实知见义。
所谓正精进如是见者。
不复分别是邪精进是正精进。
是故说名正精进。
菩萨摩诃萨善于知晓一切正确的精进,住于正精进中。
如果菩萨为了断除一切精进道,就是叫作住正精进。
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一切有执着的精进都可以叫作邪,诸所有发起、有所作、有所行都可以叫作邪。
为什么
因为一切迷惑颠倒法都是邪作,有所发、有所作也都是虚妄的,如果是虚妄的就是邪的。
正精进的菩萨,无发、无作、无行、无愿,在一切法中断除有所作。
这个菩萨在一切法中断除有所作,乃至涅槃相、佛相中,不生有所作相。
因为他善知一切所作都是虚妄的,为无所作之故而行道。
如果是正的话就是无所作,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无有所作超越了所作的相,这是菩萨善知执着的精进不是精进道,而不取不舍,所以称为正精进。
正精进,就是诸精进不可得的意思,就是诸法如实知见的意思,所讲的正精进如是见,不再分别是邪精进还是正精进,因此之故叫作“菩萨正精进”。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画外音】“三十而立”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几乎每个年轻人到了而立之年,都会问问自己,我立起来了吗
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
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我们就来说说三十而立。
三十这个年纪,在今天,可能在都市里,在一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三十岁还被很多人称为叫男孩、女孩,那么人能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而立呢
一个“立”是什么样的担当呢
其实大家知道在哲学上,黑格尔曾经提出过一种“正、反、和”三个阶段,人最早所接受的教育,人的信念都是正的,人在刚刚读小学的时候,甚至在小学以前,看了很多的童话,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娇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光芒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忧伤。
其实这就是正的阶段。
但是长到十几岁时候就会出现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会觉得成人世界对自己欺骗了,这个世界充满了丑陋、委琐,充满了很多卑鄙和欺诈,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到了这个时候,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逆返心理。
那么走到三十岁,其实三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几岁时候觉得一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候觉得一切惨淡。
三十岁而立,这种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外在社会坐标给自己的一个符号。
从内在的心灵独立来讲,什么样是好的学习
就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这是中国文化中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人如何达到这样一种融合境界呢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方式读的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了解了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个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真正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典籍以后,用来它诠释自己的生命。
也就是说三十岁这个年纪,真正在中国古人的文化坐标中,他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
它不再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一种融合与提升,就像泰山上的一幅楹联,叫做“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永远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苍天为岸,没有边界,人生走到山峦的顶峰,并不是一种夸张地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我自己成为山顶上的一座峰峦。
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
所以三十而立应该说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把眼前做好。
我们知道,孔子其实他对于神、鬼的东西是不大提及的,这就是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学生问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他也都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
曾经有他的学生去问鬼神,【画外音】“老师天上有鬼神吗
那些鬼啊、神啊究竟是怎么回事
”“人间的事你还没有做好,为什么要考虑鬼神的事
”那么老师淡淡地告诉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人间的事你侍奉好了吗
你这种学习还是先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学会人际关系,别去考虑鬼神。
后来又问了一个很玄的问题。
【画外音】“老师,人总会死的,那么死亡是怎么回事呢
”“生的事你还没有弄明白,干嘛要想知道死呢
”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
”。
其实“未知生,焉知死
”这六个字对我们都是一个启发,就是在你初期学习的时候,先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地学习并且建立,不用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玄而又玄的东西。
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才真正可以立起来。
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
我知道中国很多文人做的事情是不求功利目的的,柳宗元的诗说的好,叫作“独钓寒江雪”,我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冬季,我们视野中的那个孤独的蓑立翁,他钓的是什么呢
没有人在冬天能够钓上鱼来,但是他是为了钓雪而去。
这就是魏晋人所说,你去访朋问友,可以一夜跨越山却,翻山越水到了朋友的门前不敲门转身走了。
为什么
我想念这个朋友,我乘兴而来,我到了,尽兴而返。
也就是说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一种立的标准,就是自己认可了,我一生的所为有什么样的准则。
当这样的准则再流失过去,再走过十年,四十而不惑。
怎么样能到四十不惑呢
这就是三十岁以后就开始要用减法生活了,就是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学会舍弃。
其实我们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当最后这个家摆的像胡同一样时,发现没有地方放自己了,这就被东西奴役了,而且学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绝了,甚至不想挣的钱你可以不受那个委屈了,当敢于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什么叫做不惑
就是人面对很多世界给你的不公正啊、打击啊、缺憾啊、不再孜孜以求追问为什么不公平,而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现代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极尽高明之后,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真正有过极尽璀璨,在你二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那么走过“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这样一种淡定而从容。
其实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
刚好是要用在为社会所用的时候,那么再接下来走到五十岁,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词叫做知天命。
【画外音】: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指的是什么
是人们常说命运、命运,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难道孔子认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吗
于丹教授认为,五十而知天命决不是听天由命的意思,那么孔子所说的天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天命呢
孔子自己其实曾经说过,他说人生走到一定的时候,走到你自己求学呀、学习呀,到了一定时候这么一个境界上,人是应该要“下学而上达”,也就是说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
刚才我们已经说到了,在孔子的经典思想里面,一向是不主张谈“怪力乱神”的,那么他又是怎样看待天命的呢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他说我从来不怨天也不尤人,即不抱怨说天命让我就这样了,也不往别人身上推卸责任,说是别人导致我这样的,我要学习的就是要达到上达,达到通天的道理,这里“知我者其天乎”是指一种天地大道的规则,让自己如何能够合乎大道。
其实“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话,就这样区区六个字容易吗
一个人如果做到这样的话,那就是硬生生的把很多你可以宣泄出去的抱怨、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里,因为你不再向他人推卸的时候,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那么孔子说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
就是因为自己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这个社会上跟对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的多。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能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那么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是“天命”。
不见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在这里说了“知命、知理、知言”三个境界,其实人生的成长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言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这能够做到知人,知道他人怎么样。
但是知人之后不能够担保你不尤人,你也会抱怨别人,因为每个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短之间就会出现磕磕碰碰。
再下一个层次就是“知理”,知理之后,人就可以做到“立”了,也就是说人自我建立之后,这种抱怨会少的多;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这个知命就是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对抗外界,这就是知命。
【于丹心语】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所以五十才能够知天命,也就是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达到孔子的这种境界,这是一种内心的定力。
其实这在庄子《逍遥游》中,也有这样的一个表述,《逍遥游》中说,做到“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这就够了。
什么意思呢
“举世而誉之”全世界都在夸你的时候,在劝你的时候,让你往前走一步的时候,而不加劝,这个劝是劝勉的劝,就是自己再多走一步,在别人的鼓励和纵容下再多做一点,他说我不会。
那么“举世而非之”就是全社会都在苛责你、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了的时候,而内心可以保持不沮丧,不加沮,这样才叫做定乎内外之分。
其实走到天命的时候,就会让我们想起来金庸在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独孤求败的境界。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武侠小说表述中,经常我们会看到,一个少侠,初出道时,用着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青风宝剑,在这个时候,所有那种萧萧剑气,那种张扬的光彩,就是一个人的绚烂之极。
等到他武艺精进,人到三十来岁,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一个掌门人,或者江湖上一个有名的侠客的时候,这个人可能用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的沉浑雄厚。
等到这个人四十来岁,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这么一个大侠,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而成为一种道义化身的时候,这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也就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跟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有这么样一个外在的东西就可以了。
而等到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什么是独孤求败的境界,但求一败而不得,因为这个时候人手中是没有兵器的,这个时候十八般武艺全都内化了,也就是说他双手一出可能就能啸出剑气,双拳一抡可能就能成为铜锤,所有的武艺全都在这个人的内心里,全在他的肢体上,所以敌人为什么不能接这种招,不能破解呢
就是因为你不知道他熔铸了多少武功,所以融会贯通的境界这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境界。
所谓知天命其实就是把人间百态,人间学习的道理,最后达到了一个熔铸的提升。
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
【画外音】顾名思义,耳顺就是什么样的话都能够听得进去吗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甚至看到不合理的事,即使六十多岁的老人之间也难免会发生争执,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耳顺呢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再听什么样的话,听人家说什么都觉得人家有道理,这一定是自己的天命了解了,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做到最大地尊重他人。
什么是“耳顺”呢
就是任何一个事情,你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其实“耳顺”的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悲天悯人,其实就是一种悲悯之心,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
【于丹心语】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也就是说当你见到那么多人的时候,每个人以他的生活方式呈现的时候,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的这个体系能够体谅到他的体系,如果你知道他带着怎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就会多了一番谅解。
孔子为什么面对那么多学生都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呢
其实这是一种高度。
有一个谚语说的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的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
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其实“耳顺”之人是什么呢
就是不管这个云在5000米还是在500米,他总能体谅到在他的这个高度、他的位置和他的想法。
其实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是让自己先要做到自己无比辽阔,可以愈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让自己的标准坚持在某一个地方。
其实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中庸”也许更为恰当。
“中庸”其实是学习所有外在知识之后,得到内心的陶冶与熔铸。
这种陶冶熔铸就好象是我们说的小学、中学时候经常做的一个物理实验,老师给一个铅笔,一个圆画成七等份,涂上七种颜色,戳在那个笔上一转,出现的是白色。
这种白就是绚烂之极之后,其实这就是一种外在天地之理在自己内心的融合,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以后,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年到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画外音】每个人到了七十岁是不是都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等到七十岁才能达到这样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呢
于丹教授认为,人生苦短,等到七十岁就太晚了,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早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说在有一座佛寺里,那么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的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的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我们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
你有什么了不起啊
那个佛像就淡淡地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因为你们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于成佛。
所以我们看到的孔子所描述人生的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在这从容之前,其实要经历多少千锤百炼,甚至于千刀万剐,只有了解一个这样的外在过程,才能稳健地建树自己的内心。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也许对于我们今天来讲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
仅仅有这种关照还不够,因为人生苦短,在这样一个加速度的社会里让我们都等到七十年太晚了。
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我们是有着多纬度的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十岁,也许在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也许当我们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既定从容了。
今天的社会给大家的压力太大了,但是只有一个人有效地建立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
【于丹心语】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为了您的安全,请只打开来源可靠的网址 打开网站 取消 来自:
禅语或者佛语中关于因果报应的句子
佛教的“十来偈 正忍辱,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憍慢中来, 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从持戒中来。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 《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
能断一切诸恶道苦。
何等为一。
谓于昼夜常念思惟。
观察善法。
令诸善法。
念念增长。
不容毫分。
不善间杂。
是即能令诸恶永断。
善法圆满。
” 《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 《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 66句佛家经典禅语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
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当有一天,你深 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3.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
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
有德自然香。
34.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6.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7.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9.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0. 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1.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2.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3.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
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 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
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9.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0.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1.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2.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3. 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54. 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55.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 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57.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
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 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
59. 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
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 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0.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
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
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61. 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2.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
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 识。
63.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
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
我们一定要保有 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64. 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
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65.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6.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 来面对这一切。
稻盛和夫六个精进感想
过这次学习稻夫的项精进”学观点,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稻盛和夫把“六项精进”,讲得非常的透彻,浅显易懂,对照“六项精进”使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下面是本人学习“六项精进”的几点体会:一、世界给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你才能先人一步,不被社会所淘汰。
“每一天都竭尽全力、拼命工作,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深深体会其中的道理。
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并收获了其中的成功。
二、“只要拼命工作,工作起来就能顺畅。
”这个世界不再养懒人,如果你不去用心经营,不去拼命地工作,总有一天,你会被企业给淘汰、会被后来同事所超越。
这一点,往往当事者迷,所以我们只有跳出自己的岗位看工作,才能发现我们在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稻盛和夫说:“今年也许不景气,但不管哪个年代,不管怎样的不景气,只要拼命工作,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人们常说,经营战略最重要,经营战术不可少。
但是,我认为,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第二条通向成功之路。
”因此,我们的问题不是别的,我们的问题就是懒惰,是小富即安,小进则满。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它们都在竭尽全力、拼命地求生存。
” “在环境严酷、灼热的沙漠里,一年也会下几场雨。
有些植物趁着这雨,很快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然后枯萎,生命过程只有短短的几周。
它们在沙漠里顽强地生存,为了留下子孙,只要有一点雨水,它们就要开花结果,把种子留在地表,以待来年下雨时再次发芽。
尽管生命短暂,只有几周,它们照样拼命地生存并留下子孙。
”这些道理,人们都理解,都懂,可往往的结果是做不到。
三、我有一个最切身的体会,就是干什么事最主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
干什么事只要你没付诸于行动,都是空话。
每个人都有干好工作,做好事,取得成功的愿望,这只是你成功地1%,只有你去做了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再多的想法不付诸于行动,都=0四、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工作,重要的是要自己去培养工作的乐趣,喜欢和爱你的工作。
社会不可能正如你意分配到你想干的工作;因此,你需要在分配到你的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工作中培养工作的兴趣,喜欢的更喜欢,不喜欢到喜欢到更喜欢,只有这样你才会成功。
如果你没有兴趣,既使分配到你喜欢的工作,也是3分钟的热度,长久不了,注定不会成功。
这与一个人的修养,境界,世界观有关。
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你想让他喜欢自己的工作,你想让他取得成功,那是不现实的。
只有付出行动,拼命的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比弥勒早成佛
弥勒菩萨比释迦佛更早发心成佛。
也比释迦佛早四十二劫学佛修行,但是为什么释迦佛后来居上,比弥勒早成佛呢
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释迦佛说:“弥 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
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
” 成佛的因缘,一方面与他们的愿力有关,大家都知道,释迦佛发愿在五浊恶世的秽土成佛,为的是度化、解脱顽劣的众生,而弥勒成佛时的国土已充满福德之人,浊 土乐土都是众生共业所感,但是成佛的愿力不同得证佛果也不同。
另一方面,弥勒过去虽然值佛修行,却注重名闻利养,求名利无厌倦;常往来于豪门权贵之家,表 面上看不专注修行。
比如《首楞严经》中弥勒说自己在微尘劫前:“曾随日月灯明如来出家学道,但却心重名利,好游族姓。
”在《法华经》中文殊菩萨也说: “(弥勒)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
”后来因弥勒遇日月灯明佛教他修唯心识定,观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使他明白一切处境无非心识 之所变现——原来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所有都是如梦如幻,无一真实。
从此以后,弥勒求名利的心,彻底被扑灭掉。
往劫中,释尊与弥勒曾同在弗沙如来座下修行。
观察二人善根基后,弗沙如来决心先度释迦成佛。
于是在宝窟中人火光三昧,等待释迦菩萨到来。
释迦菩萨上山采药,看见佛坐宝窟中放大光明,法相庄严,心里生起欢喜敬信,随即合掌向佛,一心谛观,七天七夜用一偈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释迦菩萨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的功德,令他超越弥勒菩萨九劫成佛。
这也是无始以来重视慧学并喜好从事社会活动的弥勒,在定学上勇猛精进不 如释迦的结果。
弥勒皈依释迦佛之后,释迦佛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
虽然弥勒在修行上看起来不精进也比较懒惰。
还有一些“毛病”,比如说爱 吃穿、爱旅游、爱交有钱的朋友等。
有一次,弥勒菩萨与释迦佛游化到迦维罗卫国时,大爱道比丘尼以一件金缕袈裟欲供养佛,释迦佛不受,释迦佛非常的慈悲,他 想让大爱道比丘尼供养比丘僧众,以此增加他供养的福报,但当时没有人敢接受。
唯有弥勒菩萨坦然接受,而且竟然穿在自己的身上,跟随佛游化。
这件事引起一些 比丘的议论,但是弥勒菩萨好象什么也没发生的一样,表现得无碍自在。
释迦佛不仅器重弥勒口授他一些密诀,还在众多弟子面前授记确定他为接班人:“弥勒十二年以后,将要到原来他出生的地方灭度,然后会往生到兜率天 内院。
他到内院后,自身光明照亮四层弥勒内院,各大天人护法迎请,仙乐齐鸣,放大光明,振动十方世界,他以最大的补处菩萨身份住于兜率天,为天人说法解 疑。
经过五十六亿万年,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在龙华树下证得佛果,以救度众生。
”由于弥勒将要代替释迦佛说法,所以暂时称他为“一生补处菩萨”,意思是未 来的佛。
等他成佛后,称弥勒佛。
可见,释迦佛指定弥勒是法统的继承者,是未来娑婆世界里成就正等正觉的候补者。
弥勒被选作接班人、次当作佛的事情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
从经中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到:释迦佛持戒第一的大弟子优波离尊者,对佛以前授记阿 逸多比丘“次当作佛”。
似乎不大理解,就请教佛:这个阿逸多,是凡夫身,而且没有断离诸漏。
最要命的是他虽然出家,却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而释尊授记说他 成佛无疑,那么他命终后会往生什么地方呢
可见佛陀的授记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是很难想得通的。
他们认为弥勒是一介凡夫。
因为从表象上看,弥勒作为佛的比丘 弟子,不在十大弟子与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佛行的大阿罗汉之列,至少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同时呢,弥勒在僧团中也没有什么威望,更谈不上什么名气。
再看看佛身 边有那么多出色的弟子,比如名望很高、智慧第一的舍利佛;神通第一的目键连等,这些力修戒定,断尽烦恼的大阿罗汉比丘们都没有荣膺候补佛位的授记,相反, 在他们眼中还只是一个凡夫、不是很合格的弥勒,却被封为下一位佛,令人不解吗
当时很多弟子表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释迦佛才召开法会,对弥勒进行了授记,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佛说弥勒上生经》、《佛说弥勒下生经》中都有授记的内容。
释迦佛自然具有无碍无漏的智慧和高远的预见,他知道自己灭度后有人会自称是佛,因而明确给予授记:下一尊佛是弥勒佛。
他曾咐嘱迦叶尊 者:大迦叶不应涅槃,须待弥勒出现世间。
因弥勒所化尽是我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
迦叶尊者现在就在鸡足山人定。
佛预言说:弥勒成佛后,龙华三会说法 后,人们又开始懈怠了。
弥勒特意地带领众人来到鸡足山,诸鬼神打开山门,前往的众人都看见披着袈裟的迦叶坐定,那时,迦叶出定,奉上释迦佛所遗传的金缕袈 裟给弥勒佛穿上,然后上升虚空,呈现种种神变。
众多弟子见到这一景象都禁不住问弥勒佛:这是什么人呢
像人而身材矮小,身穿着法衣,却又能作出种种神变
弥勒佛告诉众人:这是过去释迦佛弟子,叫大迦叶,苦行头陀第一,得六神通大阿罗汉。
他在世的时候人均寿命不超过一百岁,他那么小的身体却能办广大的事情。
你们都是大身利根,为什么不做像他那样的大功德呢
在场的众人听到后,都惭愧地发起大菩提心,勤奋用功。
什么是轮回?一个轮回是多少年?
如果慈切、智慧极高可以发大愿六度万行,那以后的轮回就都可以称往,最后证得菩提。
如果你有超级智慧、超级悟性,那就直接参禅,当下明心见性而成佛。
天就是仙还没有脱离六道 补充: 学佛就能脱离六道轮回,所谓六道轮回就是天人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跟地狱道。
其三道为三善道,后三道为三恶道。
。
贪心重的人堕饿鬼道,嗔心重的人堕地狱道,愚痴的人堕畜生道。
。
人若想超越六道轮回,就得受五戒十善。
。
所谓五戒,为戒杀,戒淫邪,戒盗,戒妄语,戒酒,而十善则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或称十善业道。
若想超越六道轮回就遵守五戒十善,以日常修行来断掉自己的贪嗔痴,断掉烦恼根。
。
佛家有言,一切众生皆为未来佛,皆能成佛。
。
只要自己多听经,多念佛,精进修持,便能成佛,自然能超越六道轮回。
。
有兴趣的话,平常可多看看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细讲。
。
追问: 那前世到今生是多少年呢? 回答: 60年,是根据天干地支来的,天干10位,地支12位,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0是,每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是一年,所有的天干配完所有的地支是60年,所以60年是一个轮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