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作霖到底怎么死的
张作霖虽出身绿林,没有读过书,可是深知国家民族大义,他致死的最大原因,因张未能执行所谓“二十一条中有关南满、东蒙古农工业的中日新约”部分。
日本人虽在北京向袁世凯敲诈成功,但在东北,对张作霖曾多年交涉,终未能如所愿。
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吉田茂是著名的日本外交家,某次为中日交涉,曾向张作霖盛气凌人地说道:“你要真不接受的话,日方当另有办法。
”张乃反唇相讥地答道:“怎么说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尽管拿出来,难道又要出兵吗
我姓张的等着你好了
”说完话,就起身送客,弄得吉田很难堪。
之后,由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出面,向张交涉,因为此时张已在北京就任“安国军大元帅”之职了。
1928年,国民政府军北伐,奉系接战不利,张作霖决心退出北京,日本对这种局面很不安,6月1日,据说芳泽曾秘访张作霖,劝他接受日本的条件,否则对他不利,如能接受则日方保护张氏经大连返沈阳。
这次会议时间很长,站在客厅外面的侍从人员曾听到张氏大声说:“我姓张的不会卖国,也不怕死。
”6月3日凌晨1时,张作霖离北京,4日晨5时30分张作霖专车进入沈阳皇姑屯,南满路与京奉路交叉路桥下,轰然一声巨响,吊桥桥板塌下,刚好压在第三、四、五节车厢上。
吊桥桥板分为3节,支以石柱,柱外包以钢骨水泥厚6尺,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爆炸物,不可能发挥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同时火车通过桥下,若非用电流计算时间,亦不可能如此准确。
火车被炸后,现场尸骸累累,惨不忍睹,张作霖重伤,其他车厢均系随行人员,见张出事,乃迅速抢救,将交道口出事地点警戒,不准人接触现场。
并用汽车送张作霖返沈阳。
张因伤重,于上午10时去世,享年55岁。
但这个消息被封锁,外界完全不知。
罪证如山难抵赖根据日本投降后所泄露的各种资料,关于张作霖被暗杀经过,确实为日本关东军所策划及组织。
当时关东军的司令官是村冈长太郎中将,关东军的重要将领认为张作霖是日本控制东北的最大障碍,如果不除掉张作霖,则日本在东北的阻力非常之大,所以村冈乃亲自主持暗杀张作霖。
最初村冈曾秘密派遣日本驻哈尔滨武官竹下义晴到北京去执行,但被河本大作参谋窥破,认为北京耳目众多,暗杀工作不易掩匿,所以改在张作霖回返东北时发动,即由河本担任行动总指挥,阴谋决定日期是在5月31日后,暗杀地点本拟在京奉路巨流河的路桥,后因这一地区中国军警监视甚严,没有从容布置的机会,因此河本才选定皇姑屯南满路的吊桥为下手场所。
河本还想好了掩饰责任的办法,先由浪人安达隆盛觅得中国失业军人刘戴明,再由他找到售卖吗啡的3名乞丐伪冒凶手,于6月3日深夜带往南满路附属地一风吕浴室洗澡换衣,由日兵押到皇姑屯吊桥下用刺刀杀死。
三人中有一王姓乞丐在洗澡时乘机逃脱,张作霖被炸后,该王姓乞丐即向奉军报告,说出日方所指两具凶手死尸即两华丐尸体,一风吕浴室主人曾往看尸体,亦向沈阳日本宪兵队证实是曾在其浴室洗澡之乞丐。
事前河本曾付刘戴明定金1000日元,事后则不认账。
日本政界元老西园寺深恐刘戴明被张学良逮捕,泄露了这幕丑事,所以将刘戴明送至大连,助其开设烟馆。
在北京的张学良闻讯后,化装成一个伙夫,搭乘火车由北京回沈阳,在他尚未返抵沈阳时,奉方只发表公报宣布张大元帅重伤,不公布死讯。
把张的头部以绷带包扎起来,仅露眼、鼻、口,躺在床上,照样摆了鸦片炉具和水果。
日本人来访者请其在卧室外遥望,使日本人信以为真。
张作霖的遗嘱,签名则由张学良代签,因少帅能摹仿老帅签名,可以乱真。
张学良根据这道“伪造文书”,就任奉军代理统帅,然后调嫡系部队星夜返沈,使关东军再无可乘之机。
关东军谋杀张作霖后,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很失望。
关东军既然杀死了张作霖,等于逼迫整个奉系反日,因此除了强占东北外,已无他路可走。
这件公案在日本政府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前后拖了一年多,却屈于少壮军人的恐吓,最后以“张案经过周密的调查,发现关东军并未牵涉在内”的含糊语句结案。
政府对军队控制的失败,反而使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
张作霖怎么评价说一下
张作霖字雨亭,原海城县第六区驾掌寺村西小洼人。
1875年(清光绪元年)生。
少年家贫,仅念不到一年的私学馆,后学兽医。
平日交往一些土匪。
1894年甲午战争,他到营口投入毅军,在马三元部下当哨兵。
因部队移防关内,借拔营前混乱之中,携械潜逃,回到二界沟赵家店赵四海家。
经赵四海暗中串联一些半拉黑人物,没过十几天辽河下游的一些失业群众与散兵,打闷棒套白狼的朋友,陆续来投张作霖,不到半年扩充40多人。
张作霖一心往大干,于是把“绺子”拉到庙儿镇安了窑。
后被独霸一方的金寿山色引俄国军队打的落花流水。
只好投奔三界沟“大瓢把子”(匪首)杜立山,不久把众马拉出了三界沟,投靠了八角台的张景惠,当了团练才,办子大团,并邀请匪首汤二虎(汤玉麟)入伙。
队伍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
1902年,张作霖率部二三百人,经八角台豪绅作保,由新民府知府增韫呈请盛 京将军增其批准收编,张任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不改旧习。
日俄战争开始时,张倾向俄国,但随着战局的变化,转而又为日本掩护日谍,刺探情报。
1906年,奉天旧军编者按成八路巡防队。
张作霖任前路统领。
1909年改为五路时,复任前路统领。
1911年,武昌起义,张作霖被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急调入卫,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
以赵尔巽和张作霖等33名旧军将领,发出愿效忠清廷的能电。
清廷覆灭,袁世凯主任临时大总统。
张作霖被子认句子为二士七师师长。
自此,张一面计好袁世凯,一面向日本帝国主义靠拢。
1916年,春,袁的帝制梦行将破灭。
下敢开罪张作霖,又被迫任命张为威武将军。
督理奉天军务兼巡 按使。
6月袁世凯死后,张又奉春天督军兼省长,攫取了奉天军班大权。
1918年春,张作霖以支持对南方用兵为名,自任奉军总司令。
北军入关。
经疏能北京政府伤命张为东三省巡阅使。
不久欧战结束。
张不愿介入于已无利的纠纷。
便撤军出关。
高升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
施展自己的权术,又打又拉。
7月以武力迫使吉林督军孟恩远解除职务,令女儿亲家鲍贵卿任吉林督军,亲信孙烈臣为黑龙江督军,这样把整个东北三省抓到了手中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张又率军入关“助直倒皖”皖系大败。
奉、直两军阀把持了北京政府。
张为了借机伸展他的势力,1921年5月,又兼任蒙疆经略使、热察绥三特区都统。
12月亲自入京支持亲日官僚梁士诒组阁。
1922年四月。
奉军大举入关,在第一次直奉战中遭到失败,张利用“东三省议会“的御用工具,推自己为东三省保安总快速令,宣布东北“独立”。
为了向直系报仇,经过2年埋头整军,张兵力近30万。
1923年又着手扩建空军。
1924年江浙战争开始。
张立即响应。
能电计直。
亲率六路大军向山海关、热河方面出动。
大获全胜。
1925年8月后申展到上海。
10月孙传芳先发制人,使张在东南势力迅速瓦解。
11月奉军撤回山东。
时值郭松龄反戈讨奉。
张见沈阳危急万分。
日本又向张作霖提出“二十一条”张表示接受,以换取日本人出兵干涉。
郭军受阻失败。
1926年未,打着反共讨赤的旗号的张作霖,又当上了安国军总司令,与南方蒋介石相呼应。
在北京搜查俄国使馆,逮并杀害了共产党人李大钊等35名爱国进步人士。
1927年6月。
安国军政府于北京成立,张爬上了大元帅的宝座。
成为北洋军总司令,成为了北洋军阀最后一个统治者。
在“蒋汪合流”组成新军阀之后,大举“北阀”,张作霖节节失利,为了维持实力,决定退兵固守东北。
张极力对英、美、诌媚,接受美帝国主义帮助。
拒绝日本帝国主义提出延长吉郭铁路的要求,并以图们江以东为朝鲜铁路接轨和联运;拒绝承认日本臣民在满洲和内劳蒙的土地所有权和司法权等项“密约”。
日本驻北京公使芳泽到中南海要张作霖在“密约”上签字。
张作霖高声大骂:“日本不够朋友,竟在人家危急时候要好处,我张作霖讨厌这个作法。
我是东北人,东北是我的家乡,祖宗父母的坟墓所在地,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去后代骂我是卖国贼。
我什么都不怕,我这个臭皮囊早就不要了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在也按捺不住,决定干掉张作霖。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乘专车从弱京反回奉天“沈阳”,4口晨五时许,当列车穿过京奉路与南满路交叉处的路口时,一声巨响,车厢被日本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张作霖身受重伤,当日死去。
时年53岁。
张作霖到底是谁害死的
由于他不肯满足日本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包括开矿、设厂、移民和在葫芦岛筑港等),1928年6月4日晨5时许,当张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这位乱世枭雄身受重伤,当日逝世,享年53岁。
(不过据另一些资料,说张作霖是被苏联特务杀害,并不是日本关东军特务杀死的,日本也拒绝承认他们杀了张大帅。
)关于张作霖之死,近来出现了一种所谓“新说法”,即张作霖被炸死与日本人无关,而是苏联情报机构所为。
史实证明,日本关东军炸死了张作霖,这是一桩证据确凿、任何人也翻不了的铁案。
一个关于张作霖之死的所谓“新说法”众所周知,张作霖是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炸死的,这是一桩证据确凿的铁案,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不久前,网上转载了日本《产经新闻》刊登的一篇报道称:“张作霖被炸死,与日本人无关,而是苏联情报机构所为。
”这是该报驻莫斯科记者采访俄罗斯历史小说作者普罗霍洛夫的一篇报道。
这一所谓“新说法”掀起了一股浊浪,似乎张作霖不是被日本军人炸死的,而是苏联情报机构所为。
对此,日本右翼分子拍手称快。
那么,提出这个“新说法”的俄罗斯文人普罗霍洛夫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呢
据报道,这位小说家在接受日本《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首先声明他的观点不是以苏联共产党或情报机构未公开过的秘密档案为根据的,只是通过对苏联时代出版的军队领导人回忆录或采访记录,以及对苏联解体后被公开的公文档案等,进行“综合分析”,“几乎可以断定”,“张作霖被炸是苏联情报机构所为”。
这里说得很清楚,普罗霍洛夫自己承认,他没有什么档案,没有什么根据,没有什么证据,他的观点是他个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猜测,一种臆断。
普罗霍洛夫对日本《产经新闻》的记者说,张作霖与苏联就中国东北铁路的使用问题发生纠纷,苏联政府对此耿耿于怀,于是,就命令苏军情报局对张作霖采取暗杀行动。
苏军特工的第一次暗杀计划是在张作霖的官邸埋设炸弹,但由于张作霖手下的密探事先探听到风声,在特工交接炸弹时,将其逮捕。
普罗霍洛夫表示,此后张作霖采取了许多敌视苏联的行动。
1928年,因接连作战而元气大伤的张作霖开始与日本人谈判,企图依靠日本政府的支持,在东北建立一个反苏的“独立的满洲共和国”。
得知此事后,苏联决定再次暗杀张作霖,于是制造了皇姑屯爆炸案。
以上普氏的叙述,所谓“在张作霖的官邸埋设炸弹”,所谓建立“独立的满洲共和国”,所谓“于是制造了皇姑屯爆炸案”等等,都是子虚乌有的,都是这位小说家的编造。
对于普罗霍洛夫的关于张作霖被炸的奇谈怪论,俄罗斯的历史学者持什么态度呢
中国《环球时报》驻俄罗斯记者采访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远东史方面的专家米罗维茨卡娅女士。
她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普罗霍洛夫这个人。
这就说明,普罗霍洛夫并不是研究远东史、研究中国史方面的专家。
对于普罗霍洛夫的观点,她也明确表示完全不能同意。
她非常清晰地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证据,1928年是日本军人在皇姑屯一手制造了火车爆炸事件,炸死了张作霖。
这一点,在俄罗斯的历史书上是得到肯定的,没有任何疑义。
2004年出版的由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弗·阿达姆奇克等近10名著名学者联合编著的《中国历史》一书中明确写道:“在去沈阳的路上,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张作霖被炸死的具体经过1928年6月2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通电宣布退出北京,回归沈阳。
张作霖对日本阴谋刺杀他,已有风闻,但将信将疑。
为了保障安全,原打算乘汽车取道古北口出关,但因公路坎坷不平,难受颠簸之苦。
且张作相担保由北京至榆关一段,沿途有吉黑两省军队严密设防,不致发生意外。
吴俊升也担保由榆关至沈阳一段的安全。
因此,张作霖决定仍乘火车回奉。
在返奉的前几天,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就觉察到日本守备队在皇姑屯车站附近的老道口和三洞桥四周,日夜放哨阻止行人通行,好像构筑什么工事,情况异常,就此曾密电张作霖,请他严加戒备或绕道归奉。
可是,齐恩铭的提醒,没有引起张作霖的足够重视。
张作霖针对传言,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防范措施。
他故布疑阵,一再拖延回奉的具体时间。
原来宣布6月1日出京,京奉铁路备有专车升火待发,但又改期于2日启程。
而2日启程的却不是他的火车。
6月2日下午7时,张作霖的五太太寿夫人及仆役人等,登上备好的7节专列,由前门东站启程,先于张作霖提前出关。
张作霖是3日启程的。
3日凌晨1时10分,张作霖及其全体随行人员,抵达前门东站。
张作霖身着大元帅服,腰佩短剑,精神抖擞,踏上月台。
月台上送客的人山人海。
来送行的有北京元老、社会名流、商界代表,以及各国使馆等中外要人。
张学良、总参议杨宇霆、京师警察总监陈兴亚、北京警备司令鲍毓麟等也到车站欢送。
1时15分,列车开动。
随车同行的有前国务总理靳云鹏、国务总理潘复、东北元老莫德惠、总参谋长于国翰、财政总长阎泽溥、教育总长刘哲等高级官员,还有日本顾问町野武马、仪峨诚也(也叫嵯峨诚也或仪我诚也)。
另有张作霖的六太太马岳清及三公子张学曾、随身医官杜泽先等。
张作霖的专车,包括车头在内,共计由20节组成。
其列车编组,依次为:机关车(车头)1节,铁甲车1节,三等车3节,二等车2节,头等车7节,二等车1节,三等车2节,一等车1节,铁甲车1节,货车1节。
张作霖所乘的是第10节。
这是过去慈禧太后专用的花车,后经改造,外部呈蓝色,人称蓝钢车。
该车设备先进,豪华舒适,车厢内有大客厅一间、卧房一间,另有沙发座椅、麻将桌等。
列车到达天津后,军团长褚玉璞特意从唐官屯赶到天津车站迎送。
前来迎送的还有在天津的前两湖巡阅使王占元、热河都统阚朝玺等官员。
停车后,靳云鹏、潘复等下车。
日籍顾问町野武马也在此站下车,这值得注意。
据关东军参谋长斋藤恒少将《斋藤日记》披露,町野武马其实是日本安插在张作霖身边的间谍。
他一直参与是否让张作霖“多活几天”的讨论,而且对刺杀张作霖的计划已有耳闻。
他的这一举动说明他已经知道此事。
但为了稳住张作霖,他故意上车送上一段,也便于洗清自己。
而张作霖的儿女亲家、前国务总理靳云鹏本来是要陪同张作霖回奉的。
靳云鹏家住天津。
但到天津站时,靳云鹏的副官上车报告说,日本领事馆派人送信,今晚9点种,靳云鹏的好友板西利八郎由日本到天津有要事相商,请他立即回宅。
靳云鹏只好下车,可是在家等了一夜,此人也没露面,心里正纳闷。
第二天接到电报,知道张作霖的专车被炸。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领事馆送的是假信,免得他和张作霖一同被炸死,当了陪绑的屈死鬼。
但这也证明了“皇姑屯事件”是日本预先策划的阴谋。
前交通总长常荫槐在天津站上车,陪张作霖回奉天。
下午4时,专车抵达山海关。
这时在餐车上开晚饭。
没想到,这是张作霖的最后的晚餐。
吃过晚餐,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就上车了。
他是特地从奉天赶到山海关来迎接张作霖的,登上火车,同张作霖亲切攀谈。
后来,张作霖同莫德惠、常荫槐、刘哲一起玩麻将。
晚11时,专车抵达锦州。
车到新民站时,天已微明,玩麻将的人散去休息。
从车窗往外看,只见铁路两旁“皆有步哨警戒,面向外立,作预备放姿势,十余步就是一岗”。
6月4日晨,专车到达皇姑屯车站,实业总长张景惠等在此迎候,并说其余家人和文武官员,都在奉天新车站等候。
张景惠上车同行,但没有和张作霖坐一个车厢。
距皇姑屯车站不远处是老道口,继之是三洞桥。
这是日本人经营的南满铁路和京奉铁路的交叉点。
南满铁路在上,京奉铁路在下。
上边设有日本人的岗楼,老道口在日本人的警戒线内。
专车重又启动。
张作霖坐的那节车厢,当时只有张作霖、吴俊升和校尉处长温守善。
早晨有些微凉。
吴俊升关切地问道:“天有点冷,要不要加件衣服
”张作霖看了看手表,已是5点多了,便答道:“算了,马上要到了
”说话间,专车驶过三洞桥时,突然两声巨响,烟腾火窜,飞沙走石,铁轨像麦芽糖一样弯曲。
所有列车一起震动,有的脱轨,有的起火,张作霖所乘的车厢被炸碎,车身崩出三四丈远,只剩下两个车轮。
吴俊升头部不幸扎进一颗钉子,躺在车厢里,当即死亡。
六太太的脚受了轻伤。
温守善也受了伤,急忙爬起来到张作霖的跟前,一看,张作霖咽喉处有一个很深的窟窿,满身是血。
温守善用一个大绸子手绢把张作霖的伤口堵上,然后和张学曾一起,把张作霖抬到齐恩铭的汽车上,由副官王宪武抱着横卧在车上,两边还有三公子张学曾和随身医官杜泽先,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帅府驰去。
到了帅府东院的小青楼,马上把张作霖抬到一楼的会客厅里,紧急进行抢救。
后来,又请来小河沿盛京施医院的院长英人雍大夫,参与抢救。
但终因伤势太重,于当日上午9时死去,年仅54岁。
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受伤太重……恐怕不行了……叫小六子快回奉天
”以后灵柩停厝在大帅府东门的东厢房里,直到“九一八事变”。
同车被炸负伤的高级幕僚还有:原农工总长莫德惠,头部受伤;实业总长张景惠,颈部受伤;教育总长刘哲、总参谋长于国翰,也被炸伤。
随行的日籍顾问仪峨诚也,面部及手腕受轻伤。
后经英文《时事新报》记者披露,此次事件共计死亡20人,受伤53人。
这就是日本关东军制造的骇人听闻的“皇姑屯事件”。
炸车时间是1928年6月4日早晨5时23分。
日籍顾问仪峨诚也成了陪绑,也受了轻伤。
关东军认为:“为国家前途,牺牲一个嵯峨来爆炸列车,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这就是张作霖被杀害的具体经过,其经过是完全清楚的,没有任何疑点。
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干的,但他们竟厚着脸皮硬是不承认。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斋藤恒少将约见张作霖的日文秘书陶尚铭,虚伪地说道:“据关东军所得情报,炸车确系出自南方间谍之手,实为张作霖将军不幸。
”日本政府对此一直讳莫如深。
直到20年后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在东京审判时,始由日本前陆军省兵工局长、事件的参与者东宫隆吉少将(当时是上尉)揭露供述,才知道这是前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等人所犯下的罪行。
东宫隆吉供述,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是设计暗杀张作霖的直接凶手之一。
炸车时,东宫隆吉上尉担任沈阳独立守备大队中队长,驻守皇姑屯的三洞桥附近。
他接受河本的指示,负责炸车的技术工作。
爆炸时的按钮就是他按的。
因此,他洞悉整个事件的内幕。
后来,河本又口述了他策划阴谋刺杀张作霖的更多内幕情况,由历史学者笔之于书,才使事件的全貌大白于天下。
河本的《我杀死了张作霖》,就是他的自供状。
河本大作自述,他在关东军任高级参谋时,曾以随员的身份,参加了日本东京的东方会议,在会上,讨论了日本对满蒙的政策,他力主对于奉天军阀已非外交抗议所能收效。
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强调用武力来解决。
田中首相也同意这个主张。
于是,大体上决定了以武力解决的方针。
河本大作狂妄地说:“我认为,只要打倒张作霖一个人,所谓奉天派的诸将,便会四散。
”“干掉头子。
除此之外,没有解决满洲问题的第二条路。
只要干掉张作霖就行。
”他的言论得到少壮军人的拥护。
继任的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中将,有田中首相“放手而为”的指示,遂裁定照河本主张行事。
于是,暗杀张作霖的计划就开始实行了。
河本当即派竹下义晴和田中两参谋,赴京侦察张作霖的行期。
他们二人借同北京武官处联络的名义,从事调查张作霖之列车编组及行车时刻。
很快,竹下就拍来了密电,说张作霖已经决定出关,并报告了火车的预定行程。
因此,河本便派出关东军特务机关的石野芳男大尉到山海关,武田丈夫、神田泰之助到新民屯等京奉铁路要地,命令他们切实监视火车到达和启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并及时报告他。
关于暗杀地点问题,他们对照地图,一再研究。
开始认为巨流河上的大铁桥很合适。
于是派某工兵队中队长去侦察,结果发现奉军戒备森严,无隙可乘。
而且,安装炸药最少也得一个星期,时间也不够。
这个地点只得放弃。
后经多方研究,得出满铁线和京奉线的交叉点最为安全的结论,因为满铁线在上面,京奉线在下面。
日本人在那里活动,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同时,根据非法的南满铁路条约,中国军警是不能靠近南满铁路的。
这就为他们布置埋设重磅炸药,提供了便利条件。
关于暗杀方法问题,他们也精心策划。
无非是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炮弹袭击火车,一种是用炸药炸毁火车。
如果用第一种方法,马上就会知道是日本人干的。
如果用第二种方法,也许能不留痕迹地达到目的。
因而他们选择了第二种方法。
此外,为了预防爆炸失败,他们又策划了第二道计划,即令火车出轨翻车计划。
他们计划乘混乱之机,使刺刀队冲上去刺杀。
特派荒木五郎率领一支队伍,充当刺刀队。
关于现场布置及爆炸执行问题,他们选中了驻守当地的日本守备队中队长东宫隆吉上尉。
并自朝鲜新义州调遣工兵一组,携带电气发火之500磅高爆炸药两箱,配属其作业。
特派关东军神田、富田两大尉负责勘定地点;派工兵队长管野装置电流炸药;派东宫隆吉专门负责控制电流。
日本关东军派自朝鲜调遣来的工兵,在铁路交叉点上,工作6个小时,将120公斤黄色炸药,分装在30个麻袋内,装置在铁路交叉点桥墩上面的两处地方。
为了保证爆炸成功,他们设置了两道爆炸装置。
同时,在桥墩500米外的了望台上设有电线按钮,以控制触发爆炸。
为了掩盖其罪行,河本又阴谋设计了嫁祸于南方国民革命军的计划。
从揭发出来的历史事实看,河本大作只是谋杀张作霖的直接凶手之一,而真正的元凶,则是关东军的整个高层,乃至日本政界的高层。
他们炸死张作霖,企图借此占领整个东北。
但是,他们没有达到这个目的。
因为东北的元老和张作霖的继承人张学良临危不乱,处置有方,东北才平稳地渡过了这个难关。
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描写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
至少5句写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被捕前的句子(2-7) 被害时的句子(8-17) 被审时的句子(18-28) 被害后的句子(29-32) 体会到了李大钊对待亲人的慈爱,和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他对革命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疑问自己想。
是一个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人。
是一个坚贞不屈、处变不惊,慈爱、和蔼的父亲。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课文简说。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
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
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相关链接 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和等文章和演说。
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他又发表了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
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
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2.李大钊被捕以后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
”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李无确供”
《晨报》1927年4月17日又报道:李大钊被捕10天来,受到了多次审讯。
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于“共产学理及主义,均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对所谓种种“罪名”“则竭力辩白,谓并无此项行动”。
他在监狱中的自述中,历历叙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
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 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变换手法,企图以高官厚禄进行收买,但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
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同情。
京津“各报社评,皆暗为守常呼吁”。
国民军拍来电报,向奉系军阀提出警告。
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名发表声明,要求将此案移交法庭处理。
学生群众、社会名流和他的同乡好友,多方设法营救。
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准备采取劫狱行动。
李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
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是党的损失。
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
”党组织忍痛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说服铁路工人放弃劫狱的行动。
资料袋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时代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
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选我的累死我了,选我吧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有那几个前后照应(或首尾呼应)的句子或段落
1.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头有什么呢
答:开头提出16年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处母亲嘱付自己记住父亲的被难日,首尾呼应,这样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突出了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又使得文章前后连贯。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地方呢
(1)课文前面讲到李大钊“有时候他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并“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为什么这样做,前面没有说。
在后面做了交代:“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他为什么没有回来,这里没有交代。
到了下文,又提到了阎振三:“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 3. 前面讲到“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抽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到后面又提到手枪:“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查了一遍。
” 4. 前面写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后面又提到“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5,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前面又提到“1927年……已经十六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