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坚持本心为话题的作文
成功源自 河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忍受了的赤炼,坚持不懈,终于炼成了锋利的宝剑,一切起豪言与壮语都是虚幻,唯有坚持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名人不都是依靠坚持而取得胜利的吗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遭受了腐刑之后,发愤继续撰写《史记》,并且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
他靠的是什么
还不是靠坚持而已,要是他在遭受了腐刑以后就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坚持写《史记》,那么我们现在就再也看不到这本巨著,吸收不了他的思想精华,所以他的成功,他的胜利,最主要的还是靠坚持。
外国名人杰克·伦敦,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坚持之上的。
他坚持把好的字句抄在纸片上,有的插在镜子缝里,有的别在晒衣绳上,有的放在衣袋里,以便随时记诵。
终于他成功了,他胜利地成为了一代名人,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也比其他人多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样,坚持也是他成功的保障。
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也正充分地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骏马虽然比较强壮,腿力比较强健,然而它只跳一下,最多也不能超过十步,这就是不坚持所造成的后果;相反,一匹劣马虽然不如骏马强壮,然而若它能坚持不懈地拉车走十天,照样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也就是坚持不懈,这也就像似龟兔赛跑:兔子腿长跑起来比乌龟快得多,照理说,也应该是兔子赢得这场比赛,然而结果恰恰相反,乌龟却赢了这场比赛,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正是因为兔子不坚持到底,它恃自己腿长,跑得快,跑了一会儿就在路边睡大觉,似乎是稳操胜券,然而乌龟则不同了,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腿短,爬得慢而气馁,反而,它却更加锲而不舍地坚持爬到底。
坚持就是胜利,它胜利了,最终赢得了比赛。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得,然而为什么对石头来说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头滴穿
柔软的绳子能把硬梆梆的木头锯断
说透了,这还是坚持。
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许多滴的水坚持不断地冲击石头,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最终把石头冲穿。
同样道理,绳子才能把木锯断。
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
在我们现在的学习中,一定要学会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守住本心的经典语录
1、不忘初心,方得始——2、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留无意,望天上云卷。
——陈继儒《小窗幽记》3、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如此,安好。
——丰子恺《不宠无惊过一生》4、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苏轼5、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 翟灏6、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8、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9、有一种人,他们始终坚守着本心,不因为寂寞而恋爱。
他们一直单身,只因未曾遇见自己的命中注定。
因为,有一种单身叫“宁缺毋滥”,若想爱,请深爱,若只为消遣,宁可从未发生。
10、我不明白未来是什么,我只是想坚守本心,不被时间洪流所湮灭。
11、即使腐朽侵蚀了我,我一依会坚守本心,欲望还是淡化,一切由你。
7、过多的尔虞我诈带来的只是陌生,我们要做的是坚守本心。
8、坚守不住本心,坚持不住离开。
9、对于碳基生命来说,生命太过短暂,一个人追求的信念容易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但是,作为泛维度生命,拥有永恒的生命,所坚守的的必须是不能更改的,意志中容不得虚假,所说的每一句话,只要是出自本心的,都是无比真实的,只要稍有背叛,就是无法逆转的毁灭。
10、不骄不躁,不争不抢,坚守本心,是为真人。
11、这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不断的被世界抛弃、伤害,但他们却还坚守本心。
也许他们的生命并不富贵,但是,他们的生命美丽而完美。
12、不骄不躁,不争不抢,坚守本心,是为真人。
13、过多的尔虞我诈带来的只是陌生,我们要做的是坚守本心。
14、即使腐朽侵蚀了我,我一依会坚守本心,欲望还是淡化,一切由你。
15、人生不需要什么人的评价、讨论,只需要做好自己,坚守本心就足够了。
保持本心,没有什么难关过不去的,就像下雪,越下越大终究会停,就像人该遇见的总会遇见,不该见的再努力
俗话说:锯木断,水穿,只要坚懈,就得成功。
”大家也对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不陌生吧
今天,我预习了《水滴石穿》这个具有大道理的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为官清廉正直。
一天,有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的时候,手里拿了一枚铜钱,顺手将铜钱放进了口袋,县令张乖崖见了,立刻派人去询问,小吏很不服气,他不屈不挠地说:“一枚铜钱有什么大不了的
”张乖崖听了,非常生气,犯了错误的人也不知道改正,就毫不犹豫地提笔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小吏一天拿一枚铜钱,一千天就拿一千枚铜钱,就像绳子锯木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水滴穿。
这个故事就像我写博客一样,刚开始,我总是敷衍了事,支差应付,不想写,慢慢地,我努力进取,坚持不懈,每天都坚持读书、写博,最终成为了阅读之星,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这真是: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取得成功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想到了: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小毛病不改,也会酿成大错,导致人滑向万丈深渊。
学习或者做事只要化缺点为优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就能够战胜困难,赢得成功。
评论 | 给力0不给力0 2014-09-27 23:36 151*****534 | 来自:作业帮 纵观古今,凡有成者,取得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是坚持
坚持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坚持是走向成功的桥梁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小时十分贪玩,不爱学习。
一日正午,李白按捺不住,又跑出去玩耍。
只见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正在磨一根铁杵。
李白十分好奇,便对老婆婆说:“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
”“我在磨铁杵呀,呵呵,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很不解,这么粗的铁杵怎么可能磨成一根又细又小的针呢
老婆婆望着那疑惑不解的李白,和蔼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从此,李白勤奋好学,谦虚向上,终于成为了我国伟大的诗人
李白的精神是什么
是坚持
如果李白继续不好好努力学习,我国古代还会有李白这个伟大的诗人吗
我们还会领悟到李白诗词的魅力吗
还会读到李白精美绝伦的诗篇吗
显然不能。
所以李白的坚持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成功人士,无不具有坚持不解的精神
古今中外,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又是一个好的例子。
发明电灯的爱迪生,经过了八千多次的实验才为大家造出了光明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屈不挠地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才找到了电灯的材料——钨。
爱迪生不仅造出的是电灯之光,也造出了坚持精神之光
“常常写,不怕千万字;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爱迪生的坚持精神难道不重要吗
如没有他,我们岂不是学习更加困难了吗
努力过,就不是失败者;努力过,失败也是美丽的。
同学们,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天才,但我们可以做一只脚踏实地的蜗牛。
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只要坚持不解,持之以恒,我们就能登上人生的顶峰。
同学们,让我们以坚持不解的精神,唤起心中学习的激情,乘着知识的列车,迈着坚定的步伐,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评论 | 给力0不给力0 2014-09-27 23:09 夜醉美″迷醉心扉 | 来自:作业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顺德一中高中部2013届高三(6)班 阮锦碧 有人从《华严经》曾多次被提及的“初心”一词凝练了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没错
只有不忘初心,不忘信念,才能到达我们所冀望的终点。
司马迁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耻辱,却依然镇定自若。
废寝忘食,忘却荣辱,忧愁发愤,污垢忍辱,他以顽强之志,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其秘诀何在?因为他能不忘初心,他能为最初的梦想而奋斗,他为实现自己的承诺而坚持不渝。
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而且是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忘初心的力量
由此可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时刻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尤其在此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就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忘了初心。
孔方曾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经过万般努力踏上仕途,他曾经承诺要当人民的好公仆,为人民服务是他的初心。
然而,在将要有一段美好前程的时候,他终究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在他接过不义之财的同时,他也就忘记了初心,种下了罪恶的种子。
结果可想,他锒铛入狱。
当然,并不是每个政府职员都受不住诱惑,忘记初心,绝大部分的他们依然不忘初心,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事,最终为官清廉,受人民拥护。
由此可见,始点的相同,终点的不同,不在于外界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在于你是否能做到不忘初心,不违本意。
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其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针对的不仅仅是个体,还有国家。
当我国的GDP在直线上升的同时,你是否会注意居民CPI指数也在居高不下
你是否会留意到菜价、房价、车价也在接近“爆表”
你是否会关注到雾霾、PM2.5让好空气变得好奢侈
......请问,中国,你还记得你的初心吗
要的是经济飞速增长吗
要的是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和美国吗
不,不是的
我们要的是人民幸福和谐的生活,要的是国民能在环保、文明、和谐的环境下安居乐业
若忘记初心,我们国家最终也只能变成徒有华丽空壳的城堡。
唯不忘初心,坚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对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我们国家定能达到希冀的终点——富强、繁荣、和谐的中国
朋友,不管遇到什么,或晴天,或雨天,或富贵,或贫穷,或受挫,或得意,都请不忘初心。
谨记,唯不忘初心,方得初心。
“勿忘本心”的句子有哪些
摘要:本文在通过分析熊十力对儒、佛、道三家修养方法评述和修正的基础之上再结合熊十力关于“思”方面的论述,尝试性的归纳出熊十力可能主张的“思修交尽”的同时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体认本心及其发用的方法,希望对把握熊十力本心论的体用关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实证;本心;修养;修;思 熊十力的“本心”论是其本体论哲学的核心部分,他在《新唯识论》一开篇就明确的提出了要研究哲学本体必须求助于实证“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一切物的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
”(《新唯识论?明宗》)。
然而熊十力又认为实证无所谓方法,因为实证所对应的是性智,它只“本心”自知道自己而已,但是如何获得实证,也就是说“本心”是如何知道自己的是需要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使“本心”或“性智”不为杂染所障蔽的修养方法,而要获得这个方法必须求助于儒、佛、道诸家的修养方法。
但是这三家的修养方法各有特点,也都有缺陷,按照熊十力的说法“儒言散见,而俗学每不悟;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为训。
” 一、对儒学修养方式的评述与修正——儒言散见,而俗学每不悟 首先,我们来看看“儒言散见”的地方。
儒学关于如何认识“本心”之体,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有代表的有孔子的默识,“默识”出自《论语?述而》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原意是默默的记住,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可以引申为一种道德心性修养的方法境界。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方法,出自《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是通过扩充人的本心,来认识人的本性,来认识天的方法。
“俗学每不悟”又指的是什么呢?儒熊十力可能认为儒家的修行方法讲求“经世致用”,对于本体的体悟上可能不如佛道两家,使他不得不对于儒学的修养方式加以新的阐释和发展。
孔子“默识”的方法,熊十力就给予默识新的定义:“孔子自明其为道之功曰‘默而识之’。
默者,非屏去事物、冥然不生其心之谓,乃贯动静而恒无昏扰,是为默也。
识者,体认仁心而不放失,即由仁心运行乎万物万事之交,不令有一毫私意私见搀杂,是以知明处当,万理平铺现前,故曰默识也。
默识是生生动动,活泼泼的。
”(《体用论?明心》)可见在熊十力那里,所谓默识,就是返己体认天然明睿、感而无系的本心之仁,没有一丝私心杂念,和孔子的“默识”相比就明确的指出了道德心性修养关键在于体认和运用仁心。
熊十力又在定义“默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默识法 ,所谓默识法就是将“本心”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动静语默当中,随事随地知明处当而动不失宜,恒清静而无昏扰,忧乐不违而道及中庸,通过道德心性修养达到的悟得宇宙真理的一种方法,这样熊十力就将“默识”的从体悟本心上升到了体悟宇宙真理的高度了,而这种方法才是熊十力赞同的体认本心的方法。
熊十力的默识方法在修养方式上对于“修”的方面比较重视,强调“本心”对认识客体的主导作用,“默识法,反求吾内部生活中而体认夫炯然恒有主在,恻然时有感来,有感而无所系,有主而不可违,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钦。
”但是只依靠默识法,来修养本心之“体”,就会忽略本心“用”的作用,可能导致以心为实体,将超脱现实世界以养其神,不符合他“体用不二”的思想,认识“本心”的修养方法不能单靠“修”来完成还应该认识到“思”的辅助作用。
所以熊十力又提出了修养本心需要默识法为主,辅以思维术的方法,“哲学的心理学,其进修,以默识法为主,亦铺之以思维术。
”(《体用论?明心》)那么什么又是思维术呢?熊十力说:“思维术者,直任明睿的思维深穷体用,洞然旷观,毋滞一曲,须会其全;毋妄推度,要必有据。
久之,体用透彻,而心之所以为心,有其源,有其关系,皆明明白白,无复疑矣。
” 二、对佛学修养方式评述与修正——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 佛家通过修养“本心”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达到 “常、乐、我、静”的“涅盘” ,在其达到“涅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认识到“真谛”。
按照佛教的说法,一切事情是“有”的,世俗的道理,称为“俗”谛;但本质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顺应这个的道理,才是真理,佛家修养方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认识到真“谛”。
佛家的修养本心方法,对熊十力影响较大的一个是“比量”,一个是“证量”。
比量,在佛家那里是通于思维的全体,主要指推理,是一般获得知识的方法。
而熊十力的“比量”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或实测获得科学知识或真理的方法,也就是说熊十力的“比量”比佛家的“比量”多了实测这个依据,并不只是依靠思维。
“证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现,它既是证得本心方法,也是证得本心时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其实 “比量”类似于思维术而“证量”类似于儒家的默识。
按照佛家的说法,“证量”和“比量”是二者不可偏废。
根据楼宇烈在《熊十力“量论”杂谈》中总结的后世对熊十力主张二者关系来看,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注意于两种思维方法的前后关系,都是以体认为本,比较强调“融思辩以入体认。
”第二种观点注意到两种思维方法的互补作用,认为理智思辨亦有助于体认“本心”,甚且是体认“本心”的全整体性过程中不可或缺者。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是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二者的地位关系,从地位上来说,“证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现,证得本心方法当然处于主导地位,而“比量”是获得一般知识的方法理应属于从属地位。
既然佛家佛家在修养的方法上与熊十力主张是基本一致的,那么熊十力有为什么认为“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呢?熊十力认为是佛家研究的兴趣出了问题,其修养的目的是最求“涅盘”。
关于这点熊十力首先,肯定了佛教对于人心中坏的一面有极深的研究,他指出:“佛氏日损之学,其照察人生痴惑可谓极深极密。
”(《体用论?明心》)这就是所谓的“佛说祥密”的地方。
接着,熊十力指出佛家从对人性的黑暗面研究出发,一味的让人们去除痴惑,并未发现到人性中还有纯善的一面,并非是修养“本心”的正道。
紧接着,熊十力进一步指出佛家的修养方法有三个坏处,需要儒学折中:1、一切从坏处看人生,断绝痴惑,是一种消极的方法,而没有像儒学从人性的善端向至善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方法。
2、佛家的善行只是一种以行为上的善,并非是从善的本性出发。
3、佛家认为一切痴惑都是幻事,所以断绝一切痴惑,但在其断绝一切痴惑的同时,一切修行的善也就同时断绝了。
而孔子的儒学从人的善性出发,通过以“慎独之功”来防范人性坏的一面,人性善的一面就会不断发展,其生命力也越来越顽强,所以佛家的修行方法需要儒学加以折中。
熊十力认为他看到了佛家的缺陷,于是他在《十力语要》中将的“真谛”与“俗谛”改造为“玄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玄学真理是对宇宙本体的一种透悟,而科学真理则是对现象界的一种真理认识。
他认为无论科学真理还是玄学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所不同的是科学真理是对“用”的认识,而玄学真理是对“体”的认识。
由此可以看出,熊十力对于佛家追求空寂是深为不满的,所以熊十力反对的并非是佛家的修养方法本身,而是其修养“本心”的目的。
三、对道家修养方式的评述与修正——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为训 道家的修养本心的目的在于“绝圣去智”(《老子?第十九章》)一个人要成为“圣人”,达到最高的修养境界,则必须抛弃聪明智巧。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老子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老子?第四十八章)其中“为学”是指的追求外在的经验知识,“为道”是指通过直观体悟以把握“道”的本性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
人们修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为道”来“绝圣去智”,而“绝圣去智”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体“道”。
就具体的修养方法来看,老子提出了“静观”、“玄览”的方法,“静观”的意思就是要使心灵达到无知、无欲、无为的极度虚寂,坚守心灵的清净笃实,也就是保持心灵的自在朴实状态;所谓“玄览”,就是保持心境的清净,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和干扰,采取一种直觉的内心体验方式。
庄子也提出了“心斋”和“坐忘”的修养方法,“心斋”是指空虚的心境,认为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方能得妙道;“坐忘”是指坐而浑忘一切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
以上四种方式都是通过“去知”、“去欲”的神秘的直觉主义体认方式来认识“道”,这就是熊十力所提到的道家的“造微之功”。
从“反知不可为训”看出熊十力反对道家的修养方式主要是道家“反知”。
熊十力指出:“老氏为日损之学,以去知去欲为不可易之规。
”道家为了养神而去欲、去知,有其一定的道理,“养神莫急于去知,好知则强于逐外物,而神不得敛于内矣;养神莫急于去欲,从欲则迷以狂逞,而神不得正其位矣。
”(《体用论?明心》)但是,道家为了达到养神的目的而提出要“绝欲”、“黜知”在熊十力看来是一种“边见太过”的行为。
“道家去知,殆将黜耳目、遗视听以绝物,此大悖孔子之道也”(《体用论?明心》)道家摒弃一切感觉经验的做法,不知道人的“慎思”、“精思”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思的结果只能是离“大通”渐行渐远,所以,熊十力认为应该像儒学一样“凡人之欲从大而戒小,从公而戒私。
”人的欲望有善恶之分,恶欲当然应该摈除,而善欲不但不能去除反而应该得到发展。
比如孔子提出了“我欲仁,斯仁至矣”没有想为仁的欲,仁又从何而来?人的自然之知可以改善生活和自然之欲并没有过分的地方,对待人的欲望,只有孔子的“敦仁”、“爱知”、“格物”才是达道的正确途径。
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总结出了佛道修养的方式虽然在体认“本心”的“日损之学”上的造诣要超过儒学,但由于它们的志趣在于“虚”、“寂”忽视“日益之学”的作用,导致其现实上不可行和脱离群众,所以不得不通过儒学来矫正它们。
四、量论的体认方式 从以上分析的修养“本心”的目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出熊十力不赞同佛道的修养目的,而熊十力又认为实证“本心”只能求助于儒、佛、道三家,那么熊十力就可能会赞同追求儒家“内圣外王”的境界。
“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熊十力对“内圣外王之道”给出了他的解释: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
他在《读经示要》中说道:“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城内修之目也。
齐、治、平,外修之目也。
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
小人不知其身之大而无外也,则私其七尺以为身,而内外交修之功,皆所废而弗讲,圣学亡,人道熄矣。
”可见,在熊十力那里修养“本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内圣外王”相统一的最高境界。
“内圣”和“外王”的关系上,“内圣”是“体”,通过实证的方法可以获得的,“外王”是“用”是“本心”的发用,思辨才能获得,二者还是一种“体用不二”的关系。
那么具体的修养方法又是什么呢?从前面对于儒、佛、道三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证“本心”的方法大概两种,一种是儒家的“默识”,佛家的“证量”,道家的“静观”、“玄览”、“心斋”和“坐忘”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体认的方式来达到和“本心”的同一,另一种是佛家“比量”以及熊十力自己提出的“思维术”的方法即通过思辨对事物进行理智、逻辑的推求。
在这两种修养方式的基础上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提到了“思修交尽”的修养方式“思维与修养交致其力,而修养所以立本。
思修交尽。
久而后有获也。
”这里的“修”就是指的第一种修养方法,“思”就是第二种修养方法。
熊十力认为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失。
“专尚思辨著,可以睿理智,而以缺乏修为故,则理智终离其本,无可语上达。
专重修为者,可以养性智,而以不务思辨故,则性智将遗其用,无可成全德也。
是故思修交尽,二智圆融,而后为至人之学。
”(《新唯识论?明宗》)二者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达到“二智圆融”, 在“思修交尽”基础上还是要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人的性智还是要统摄理智。
熊十力提出“思修交尽”的同时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的修养方式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他的“内圣外王”的观点。
“修”就是“内圣”的修养方式 、“思”作用于“外王”,“思修交尽”就是“内圣外王”统一的体现,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的修养方式就是以“内圣”为体,以“外王”为用的体现。
而“内圣”就是“本心”的体现,“外王”就是“本心”的发用,以达到“内圣外王”相统一的“思修交尽”的过程,就是实证 “本心”的过程。



